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国内财经

08货币从紧之惑 信贷紧缩面临双重考验

  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复杂,1月份PPI同比上涨6.1%,CPI同比上涨7.1%,创下11年以来新高,通胀压力继续增大;另外,1月份人民币贷款新增8036亿元,同比多增2373亿元,这一数据出人意料的反弹多少说明了货币从紧的努力似乎遇到了挑战。
在外部,美国次贷危机已经造成全球经济放缓,这样的外部形势好像能够为中国的经济合理降温。然而,如果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从紧政策将会在中国出口受到挤压的同时,导致中国经济转冷。加之,南方雪灾意外来袭,人们更增加了对紧缩政策的疑虑。

  从紧的经济政策正面临双重考验。

  对此,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春节前中央政治局举行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这被解读为,宏观调控政策应体现出灵活弹性。2月13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表示,当前宏观经济政策重要特点就是相机选择,适时调整。2月15日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朴民表示,"双防"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不会改变。

  宏观政策取向确立之后的具体政策手段仍将继续考验决策层,货币政策中的不同调控工具应该如何搭配?货币政策是否就能完成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如果不能,财政政策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邀请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首席经济师祝宝良,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雷曼兄弟公司亚洲经济学家孙明春,深入讨论。是为本期天下论衡。

  没必要夸大

  PPI 6.1%所传达的信息

  <21世纪>:眼下,中国从紧的货币政策正面临着考验。一方面是,1月份的CPI数据高达7.1%,PPI数据达6.1%。通胀形势严峻;同时中国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增幅依然强劲。另一方面,美国次按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放缓,以及南方雪灾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这些客观上起到了给中国经济降温的作用。有观点认为,从紧的货币政策应该适当放松,以避免发生流动性紧缩的危险?对此,您的观点是什么?

  刘元春:总体来说,近一段时间来CPI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不大,这里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食品价格,这是我国CPI进一步攀升的核心。目前整个粮食以及相关产业的供求状况非常紧张,而且我国粮食生产存在制度上的瓶颈,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农业生产方式,阻碍了农业生产效率发生根本变化的可能。另外,近年来公布的粮食增长数据可能存在一些统计上的误差,去除这些数据上的水分之后,中国粮食增长的状况并不乐观。最后,在工业化加速的阶段,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也在迅速提高,仅仅通过农业补贴和一些支农政策是不能抵消机会成本的加速增长的。这是供给方面的考虑。

  在需求方面,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粮食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供给速度,这一局面在未来5到6年内还会持续。从历史上来看,任何国家在工业化的加速阶段,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从国际市场的供需情况来看,2008年5月份全球粮食储备会达到最低点,所有大中型粮食期货和现货价格在今年年初都是继续上升的,国内粮食价格跟国外的粮食价格依然存在比较大的差价,这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通过国际市场来平抑国内粮食价格。

  因此,粮食价格问题不是一两年内能解决的。出台短期的扶持和行政干预政策,也很难解决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问题。

  我们认为,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工业化加速阶段过程中,二元经济加速调整的必然产物,这属于中期现象,而不是短期的宏观现象。

  另外,生产要素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进行调整,中国在新世纪市场化的核心就是要素市场调整。就一月份的PPI数据来看,没有必要夸大6.1%所传达的信息,近几年来,PPI和CPI之间的传递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像1980年代、1990年代那样,PPI与CPI之间那样有很快的传递速度。成本1%随着技术升级和规模经济出现,企业消化来自上游产业成本冲击的能力已经大幅提高。

  进年快很多很多。中国原来那种大规模的洪灾对中国的经济影响都不大。至于雪灾的影响,相对于中国经济整体而言,是局部性和季节性的,可能有些部门受到影响比较大,但是在中国特殊的救灾体系中,经济恢复效率是非常高的,而且,恢复重建又会刺激新的生产,带来新的投资,相应的信贷又会跟进。

  次级债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放缓不容忽视,但是我们认为,近一段时间的贸易顺差的回落并不是次债危机所引发的。中国贸易顺差下落从2007年底开始,2007年12月出口增长降到了21.7%,低于2007年上半年27%的增长速度。今年1月份我国贸易顺差194.9亿美元,是2007年5月以来月度贸易顺差首次低于200亿美元。如果仔细分析数据,中国外贸变化是外贸政策调整的结果,从这一点来讲,即便世界经济放缓,美国和整个世界对中国的出口需求减缓,中国自身的调整能力仍是比较大的。况且,从美国来看,虽然美国的贸易逆差有所减少,但是贸易逆差的局面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因此,次债危机使得中国出口放缓的因果关系是不成立的。

  外部环境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会很大,但不是根本性的,最根本是我国的信贷政策。就中国经济增长来讲,真正影响大的是投资,而对投资而言最敏感的是信贷。

  总体而言,中国经济会维持高位运行,在整个外需相对下滑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进行内部自我调整之后,仍将维持10%左右的增长。

  孙明春:我们认为,通货膨胀从上半年来看还会很高,但是到了下半年通货膨胀就不再是一个最大的问题,通货膨胀主要还是一个短期的问题。我们预计,今年一季度的CPI上涨7.1%,二季度上涨6.0%,但是CPI到了下半年就会下降,第三季度的CPI我们预计是3.4%,应当是比较低了。

  现在的问题主要是食品供应,一些商品的价格还会上涨,但是到第三季度,很多商品的价格就会回落。另外,如果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需减弱,产能过剩的问题可能会显露出来。

  祝宝良:我有一个看法,就是可能过多的人夸大了美国次贷危机和世界经济增速减慢对中国的影响。

  一是美国经济会不会衰退的问题,很多人觉得衰退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但我认为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大,美国正在实施刺激措施力度很大,传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双扩张会提振美国经济,应该说美国经济没有那么的悲观。国际货币组织的最新预测也认为美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在1.5%左右,基本不会衰退。只要美国消费还会有一定的增长,对中国的出口影响不会太大。

  另一方面,美国经济下滑对欧洲和日本的影响不会太大,因为次贷危机发生在美国,对欧洲、日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买了美国次贷产品相关机构损失较大,对其商业银行影响不大,不会出现商业银行不愿意贷款给本国企业的现象。所以次按对日欧的影响不会像美国那么大,对发展中国家影响就更小了。

  第二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脱节的问题。我认为这种脱节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比如从今年1月份的数据来看,美国经济持续下滑,但是中国的出口并未受影响,甚至还加快了,中国对欧盟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数据都比较高。

  雪灾对物价肯定有影响,农产品供应减少了,而且可能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对蔬菜至少影响三四个月,对大牲畜影响八九个月。但是对经济增长只是短期的,主要在第一季度,对长期经济增长反而因灾后加快重建有正面作用。我对今年的GDP增长速度仍比较乐观,应该在10.5%左右。但物价上涨压力比去年预计要高,局面消费价格指数可能要突破5.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田瑛)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刘元春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