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国内财经

经济社会发展回顾: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从十六大到十七大经济社会发展回顾系列报告之六: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从统筹城乡发展出发,基于两个趋向的重大判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进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阶段: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开始建立;粮食连续三年增产,粮食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主要农产品质量全面提高;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稳步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着力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4-2006年,粮食产量实现了1985年以来的首次连续3年增产,三年粮食共计增产1335亿斤。2006年粮食产量达到9949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接近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单产连续三年超过300公斤,2006年粮食单产达到314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

   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棉、油、糖、果、蔬等经济作物生产获得较快发展,主要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的步伐加快。2006年,棉花产量达到675万吨,比2002年增长37.2%;油料产量达到3059万吨,增长5.6%;糖料产量达到11032万吨,增长7.2%;园林水果产量达到9599万吨,增长38.1%。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和优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棉花、油料、糖料单产均创历史最高纪录。

   畜牧产品和水产品产量稳定增长。2006年肉类总产量达到8051万吨,比2002年增长22.2%;牛奶产量达到3193万吨,增长145.7%;水产品产量达到5250万吨,增长15.0%。农产品产量的不断增长,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大大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

   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87元,比2002年增加1111元,年均增加27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由2002年的4.8%,提高到2006年的7.4%,打破了“十五”前三年收入增长缓慢格局,进入新的较快增长期。2004-2006年农民增收连续三年超过300元,历史上前所未有。随着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农民收入结构呈现新的特点:一是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6年人均工资性收入比2005年增加200元,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60.2%。二是家庭经营收入比重持续下降,工资性收入比重稳定上升。2006年农户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1931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53.8%,比2002年下降6.2个百分点;人均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38.3%,比2002年提高4.4个百分点。

  收入的不断增长为农村居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坚实基础。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2002年的1834元增长到2006年的2829元,年均增加249元。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生活水平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主要表现在:一是恩格尔系数从2002年的46.2%下降到2006年的43.0%,下降了3.2个百分点,表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二是发展和享受性消费支出快速增长。2006年农村居民文教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的支出水平分别达到305元、192元和289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45.2%、84.6%和124.0%。三是现金消费比重提高较快。全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额由2002年的1468元提高到2006年的2415元,增长了64.6%。现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由2002年的80.0%提高到85.4%,提高了5.4个百分点。这说明农村居民消费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四是信息化设备加速进入农村居民家庭。在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的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稳步提高的同时,电话机、移动电话和计算机等信息化设备在农村普及的速度加快。2006年,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话机64.1部,比2002年增加23.3部,移动电话62.1部,增加48.4部,计算机2.7台,增加1.6台。

   农民纯收入的快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扶贫事业的发展。农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继续减少,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93元的农村绝对贫困标准测算,2006年农村贫困人口为2148万人,比2002年减少672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3%,比2002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农村低收入人口3550万人,比2002年下降2275万人,下降39.1%。

   三、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积极变化,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十六大以来,为了适应新阶段变化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更加注重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为农业生产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和效益增长的转变。从农村产业结构来看,2006年农村增加值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为29.6%,比2002年下降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54.8%,上升1.9个百分点。从农、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看,农业比重不断减少,林业、畜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06年,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中的比重分别为52.3%、3.9%、33.1%、10.8%,与2002年相比,农业所占比重下降了2.2个百分点,林业、畜牧业则分别上升了0.1和2.2个百分点。从各业内部来看,种植业中大宗农作物调整力度较大,优质农产品发展迅速。据农业部初步统计,2006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优质率分别达到69.1%、55.2%、42.0%和65.7%。种植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化生产进一步巩固,全国已经形成东北的大豆、玉米带;黄淮海地区花生、小麦带;长江流域油菜带;新疆棉花产业带。农业生产更加注重生态产品的开发,全国安全农产品已初步形成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启动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多项农村生态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据林业部门统计,截至2006年,国家共安排退耕还林任务2427万公顷。2006年天然林保护工程有效保护森林9838万公顷,营造公益林95万公顷。这些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四、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小城镇建设为依托的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乡镇企业抓住国家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时机,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各地更加注重农产品加工转化和突出绿色品牌,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成为乡镇企业发展新亮点。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46810亿元,比2002年增长90.2%;实现利润总额14735亿元,比2002年增长95.0%。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优化了农村就业结构。2006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近14680万人,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达到30.5%。

   农村非农产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乡镇工业与城市工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农村工业化带动了农村城镇化发展,各类乡镇工业小区的建设与完善,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以乡镇企业和服务业为产业依托,加快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由2002年的39.1%提高到2006年的43.9%。

   五、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农村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局面加速形成。2006年末,全国开展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的县(市、区)达到1451个,占全国县(市、区)总数的50.7%。农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4.1亿人,惠及全国近半数的农业人口。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贫困家庭学生免除课本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西部地区和中部部分试点地区约5200万名中小学生免除了学杂费,这对于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和降低农民负担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大幅增加,2006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1593万人,比2002年增加1185万人,增长2.9倍。

 

(责任编辑:李瑞)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