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国内财经

政府企业和银行合力推进绿色信贷

  2007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国务院、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要求金融业全面加强“绿色信贷”建设。今年“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和委员递交了有关全面推进“绿色信贷”建设的建议和提案。
中外记者向大会提交的采访申请中,也有不少是关于“绿色信贷”建设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目前,政府、企业和银行正在合力推进“绿色信贷”建设。

  记者:在这次“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外记者和社会公众尤其关注银行“绿色信贷”这个话题,你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又是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杨凯生: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政策,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能耗和资源消耗强度很大的历史阶段。当然,我国人口很多,人均排污水平不能说很高。但应该说,一些地方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承载力已经到了极限状态,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面对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近来国家有关部门连续出台了“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等整治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方式转变为效益好、能耗低、污染少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采用“硬约束”、“硬手段”,才能使经济发展模式尽快突破目前的阶段。在这种形势下,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环境治理,从以往主要依靠外部监督转向对企业内部进行“釜底抽薪”,无疑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而“绿色信贷”正是这样一个重要的经济手段。

  记者:推进“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什么现实意义?

  杨凯生:“绿色信贷”是现代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对传统金融观念的改变和发展。它强调的是一种科学发展思路,是一种社会责任,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具体而言,我认为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视环境资源对于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制衡作用。在银行信贷活动中,把符合环境标准、污染治理要求和对生态的保护作为信贷决策的重要前提,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资源、生态环境损耗,增加对环保产业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在合理有效配置信贷资源、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同时,实现银行的健康发展。具体讲,就是要逐步做到信贷支持的企业和项目都符合国家的环保标准和节能要求。

  记者:在推进“绿色信贷”建设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杨凯生:我认为关键是政府、企业、银行三方要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绿色信贷”建设。

  第一个关键问题是政府主管部门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节能减排、促进环保和推进"绿色信贷"建设的政策法规,推出既符合"赤道原则",又符合中国特点的"绿色信贷"管理指南。要让大家认识到,从资金源头上控制高耗能企业、污染企业的发展,是绿色信贷的设计初衷,是实现节约型国家目标的应有之义。

  第二个关键问题是要让企业认识到,推行"绿色信贷"绝不是单方面对企业的限制。"绿色信贷"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严格限制向高耗能、高污染的环保不达标企业提供融资;另一层含义则是要大力支持绿色环保、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等行业、企业的发展。所以对企业而言,遭遇"绿色信贷"的限制,正是有效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防范企业投资风险的措施。

  第三个关键问题是要让银行认识到,如果不使用经济手段限制环境违法企业,一旦那些靠银行信贷支持的项目被叫停或者处罚,商业银行马上面临贷款无法收回的风险。让银行从自身的利益和公众的利益出发,从防范信贷风险的目标出发,自觉实施"绿色信贷"政策。

  记者:在"绿色信贷"政策的推进中,存在哪些急需解决的难题?

  杨凯生:最重要的就是"绿色信贷"的信息沟通机制及银行控制手段的有效性。节能减排的专业性很强,但目前对"绿色信贷"中涉及到的准入、技术、排放、能源消耗和循环利用能力等标准,尚没有完备的规定,这使银行在控制"三高"企业贷款时难以识别和界定。同时,"绿色信贷"的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商业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从而降低了"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此外,即使目前已有的环保政策和信息,也缺乏统一管理与发布机制,而让商业银行自己搜集这些信息是比较困难的,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平台将这些环保产业政策和准入标准统一起来。最后是缺少推进"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由于对于环境保护做得好的企业缺少更多的鼓励性经济扶持政策,不能有效吸引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影响了企业对银行"绿色产品"的需求。

  此外,"绿色信贷"或者说"绿色金融"还有一个更深层面的问题,就是资源消耗指标和排污指标的金融化问题,这是一件更需要抓紧研究的事情。

  我想,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确实考验我们绿色信贷的执行力。对银行而言,用好政府提供的绿色信贷指南,积极接受环保与金融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加强与之信息沟通和共享,努力与政府、企业通力配合,形成合力,是推进绿色信贷建设的当务之急。

  记者: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向"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放的中长期贷款比上年少增525亿元,同比下降13.6个百分点。请具体谈谈工行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

  杨凯生:工行于2007年9月在国内商业银行中率先出台了《关于推进"绿色信贷"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绿色信贷银行"的战略任务和目标要求,并就建立起"绿色信贷"的长效机制作出了具体规定,严格落实责任制和问责制,逐步将环保依法合规纳入绩效考核。

  现在,全行信贷人员的脑子里"绿色信贷"这根弦都绷得紧紧的,环保"一票否决制"成为贷款营销、调查、审查和贷后检查工作必须严格执行的一项纪律。2007年,工行仅总行层面就否决了存在环境隐患和环保手续不全的贷款100多亿元,从耗能高、污染重的企业中主动退出贷款63亿元,同时还加大了"绿色信贷产品"的供给,全年对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环保型企业和项目发放贷款400多亿元。

  工行是国内最早制定系统的"绿色信贷"政策的商业银行。因为只有把"绿色信贷"的政策要求提得明确、清晰,才能让每一位信贷人员清楚地知道怎么去调查客户、评估项目,怎样去审查审批贷款,怎样去进行贷后管理和风险监控,落实好环保政策要求。

  为全面贯彻"绿色信贷"的要求,工行还建立了持续跟踪监测机制,将环保风险管理纳入日常贷后管理工作中,并逐步理顺预警管理流程,从环保信息的收集、分析、核实、预警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评价和风险监控。在这个过程中工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在计算机信贷管理系统中对企业客户标注"企业环保信息",建立了客户环保信息数据库,按环保风险轻重程度,将贷款客户分为环境友好型企业、环保合法企业、环保关注企业和环保潜在风险企业共四类9级,分级分类管理,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里的退出类客户实施了系统锁定,加大退出力度。工行现在有贷款余额的企业客户中,除了尚难取得环保部门权威信息的之外,已有约82%的客户录入了环保信息标识。

  记者:最后,请杨行长介绍一下工行在加大绿色产品供给、为节能减排提供金融支持方面还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杨凯生:去年以来,工行加大了对国家确定的十大节能重点工程、水污染治理工程、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及推广等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支持相关企业增加环保设备、设施投入,对污染源实施综合治理,提高了节能环保型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工行还改善和创新节能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对绿色环保、清洁能源、纳入循环经济、降低污染的优质项目,以及严格执行环保审批程序、落实先进工艺、能够节能降耗的加工项目优先审查审批发放,必要时启动联合评审程序,减少审批流程环节,提高审查审批工作时效。 (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田瑛)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杨凯生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