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会计研究员 朱德峰
上海汽车对上海通用与上海大众等合营企业不再按比例合并法进行合并。而外运发展却对中外运敦豪等合营企业采用按比例合并报表。各上市公司对此出现了不同的会计处理。
上市公司无论是否对合营企业按照比例合并方法予以合并,都不妨碍其最终得出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但会对资产与收入的规模以及业务结构形成一定的影响。
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2007年度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4607.36亿元与51136.96亿元。由于对合营企业仅采用权益法核算,不再按比例合并法进行合并。因此上海汽车2007年度1040.84亿元的营业收入中并不包括上海通用与上海大众的半数收入。而上海通用与上海大众半数的经营成果则体现为上海汽车“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
外运发展年报中披露:中外运敦豪2006年系其控股子公司,采用全额合并法;而2007年作为合营公司,采用比例合并法。外运发展在半年报中本已明确“合营企业中外运敦豪不再纳入合并范围”,但在年报中却表示“根据相关部门的批准对合营企业采用按比例合并报表”,而其“暂按比例合并的方法”这一表述也值得投资者密切关注。
中外运敦豪2007年度的营业收入为53.81亿元,在根据50%的持股比例进行比例合并后,外运发展2007年度 85.38亿元的营业收入中,约有三成来源于中外运敦豪。
上海汽车同时还对2006年度的合并财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未将合营企业纳入该年度的合并范围。上海汽车2006年年报中披露的主营业务收入为305.03亿元,而在2007年报中经“重述”的2006年度营业收入为195.24亿元。上海汽车也正是以此为基础计算得出其2007年度营业总收入比上年增长了433.68%。
新大洲本田摩托有限公司是新大洲A的合营企业,新大洲A年报显示期初按50%比例合并了新大洲本田,期末则按新会计准则的规定未将其纳入合并范围。但并未对其2006年度的营业收入进行调整,仍为18.68亿元。由于新大洲本田2006年度的主营业务收入为32.06亿元,因此新大洲A当年八成以上的收入来源于新大洲本田。
新大洲A2007年营业收入为6.32亿元,其分析比上年数减少66.15%的主要原因就是2007年度未合并新大洲本田。事实上如果新大洲A对其2006年度营业收入进行追溯调整,扣除新大洲本田的半数营业收入后,约为2.65亿元;其2007年度实际增长了138.64%左右。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