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公司新闻 > 全球观察

珠三角转型与企业家的成长烦恼

  珠三角转型

  与企业家的成长烦恼

  珠三角不缺少企业家,缺的是具有全球视野的战略企业家。在打造世界级企业的期待中,这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艰难的转型

  文 本刊记者 朱文娜

  改革开放之初,珠三角地区靠“三来一补”产业实现了工业化起飞,由于靠近港澳台的独特优势,很多的企业启动资金来源于外商和港澳台资。

当时的政府部门非常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并给予了相当优惠的投资政策,吸引大批的外商和港澳台商前来投资,投资的资金和项目规模也不断扩大,这种外源性经济发展模式曾给珠三角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地活力。外商和港澳台商热衷于选择在珠三角投资办企业并获得了巨大成功。如今,珠三角的外商和港澳台商的企业在珠三角地区整个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据统计,在珠三角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港澳台资企业资产占到30%之多,股份合作企业的资产占到29.8%,外商投资企业的资产占27.1%,这三种经济类型的企业资产居于前三名。“你赚钱,我发展”一度成为当地政府部门的经济发展指导思路。这概括了外商、港澳台商与珠三角“双赢”的依存关系,也反映出外商、港澳台商的投资收益和珠三角工业高速成长的路径??外向带动。

  民营经济增长迅速,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是珠三角经济的又一个特点。曾有人说,在这里,人人都是企业家。的确,历史悠久的经商文化浸染着这片大地,也造就了这里的人们善抓机会、勤于打拼的经商天赋。改革开放之初,经商的热潮一下子就席卷了这片大地,发家致富的冲动激荡在每一个人的心头,大大小小的个体和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珠江三角洲的城镇和乡村出现。办厂子、接订单,招民工、搞加工,当一批又一批的产品从这里流出后,成千上万老板们的腰包也率先鼓了起来,企业的规模也如滚雪球般一天天做大。

  经过三十年的飞速发展,而今,珠三角地区正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各类电子产品、家电、服装、玩具等生产加工项目已成为主导产业,汽车、石化、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也不断发展,逐步建立了一个具有较强生产能力、外向度高、新兴产业不断崛起的工业体系,成为全球性信息技术产业高度集中的地区之一。珠三角被誉为世界工厂,这里的加工贸易占到全国的四成左右,一些小家电等日用产品的生产数量甚至在国际市场占据着重要份额。

  经济发展进入高成本时代

  经历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一直处于全国经济领跑位置的珠三角积累了相当深厚的经济基础,发展水平不断踏上新的台阶,涌现了一批全国级的经济百强县、百强镇,工业产值过亿元的村集体组织也早已屡见不鲜。然而,近年来,珠三角开始逐步失去了其先行一步的发展优势。进入新的世纪以来,由于受到民工荒、电荒、油荒等现象的困扰,加之资源环境约束力加大,土地供应、能源配置等均出现瓶颈,珠三角的经济发展进入到高成本时代,企业的发展壮大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一是土地不足,地价上涨问题突出。目前,珠三角可供开发的土地相当有限,可谓寸土寸金,大部分城市正面临无地可用的局面。如深圳、东莞、佛山等早期发展迅速的城市,已基本没有土地可供大规模开发。

  二是能源和原材料成本持续上升。资源供应的紧张和资源价格的持续攀升不仅挤占了企业的利润,而且给珠三角后续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如国际油价从2004年开始不断飙升,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尤其是对使用石油或石油副产品较多的陶瓷、建材、服装、塑料等行业带来很大的困难,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压缩,一部分企业甚至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三是人力资源成本上升,劳动力紧张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缓解。在珠三角地区,民营经济一直牢牢地占据着半壁江山,如果算上港澳台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则占有更大的比重。民营经济绝大多数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三来一补”产业,这些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收取加工费,廉价劳动力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自2004年珠三角开始出现“民工荒”以来,劳工不足问题一直纠缠着珠三角的企业。其中,东莞、深圳、广州短缺劳工占全省需求量近五成。这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消化人力资源成本上升的能力非常有限,民工短缺影响着企业的正常生产,也阻碍了企业发展的速度。

  此外,人民币汇率的不断攀升也造成许多加工贸易企业经营成本加大。而珠三角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也让企业的环保成本上升。靠发展“三来一补”产业实现工业化起飞的珠三角,劳动密集、污染严重的电镀、印染、制鞋等行业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加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污染治理积重难返,带来了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并且已经成为珠三角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尽管近年来,珠三角地区政府部门在环保上工作成绩显著,但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性的改善”。当前,广东省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美国的4倍、日本的5倍。为促进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政府对企业生产的环保要求逐年提高,开工前必须先解决排污问题,企业要加大在治理废气、污水、废料等方面的费用支出,加大了企业的环保成本,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珠三角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在增加已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伴随这种经济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代工经济占主导的珠三角产业利润也在不断下降,企业普遍感到了产业转型的紧迫压力。

  就在新的劳动合同法出台前夕,珠三角上千家中小型的加工制造企业已经关闭。据报道,还有不少企业计划外迁,其中机械、玩具、仪器仪表、塑料、服装、印刷、制鞋等行业外迁比例最高,珠三角已经呈现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南资北移的趋势。

  “这种现象以前的韩国、香港、台湾地区都曾经经历过。”据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苏启林介绍:“目前,珠三角的代工经济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在广东,代工经济大约要占到经济总量的八成至九成,当然,这要算上外资及港澳台资企业。这个比例是很高的,珠三角地区的这一特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应该是工业化进程的最后一个阶段。珠三角的产业结构正从劳动密集型逐渐转向资金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和服务业项目,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珠三角的企业为何难以做大做强,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产业形态落后,产业结构还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珠三角的经济中,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发展比较快,而工业发展一直不平衡,珠三角的轻工业发展快,比重较大,而诸如装备制造业的重工业发展进程慢,所占比例也低。珠三角的民营经济虽然发展势头很猛,潜力也很巨大,但涉及的领域大多还是在轻工业类型的。因为涉足重工业门槛较高,企业发展资金需求大、技术含量也高,民营企业很难进入。而轻工业类的制造企业,技术含量不及重工业企业密集,其利润也远远低于重工业制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也小于重工业企业,企业的资本积累也相对缓慢,发展难上规模。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原因。”广东省社科院的林平凡教授这样说。

  过去,珠三角地区重工业发展基础薄弱,工业化的技术装备大量依靠引进,以至于陷入引进??老化??再引进??再老化的怪圈,主要问题就在于自身装备制造业落后。林平凡教授认为,发展技术密集型装备制造业,将是珠三角工业进程的攻坚阶段。只有拥有了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工业才能有滚动发展的动力,企业才能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金规模、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珠三角产业,显然也具备了加快重工业化的实力和基础。

  创新和品牌时代正在到来

  “现在的珠三角,正经历着从代工经济到技术创新和品牌经济的过渡,目前两种经济并存,但技术创新和品牌经济时代正在到来。”提及珠三角产业经济正在面临的转型期,虽然也认为珠三角的企业正经历着阵痛,但林平凡教授依然表现出乐观的态度。

  最初,珠三角本地企业的发展历程也充满着艰辛与挣扎,在有着较为成熟的管理形式、运行机制、企业文化、国际意识和国际营销手段的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大举挺进珠三角的形势之下,它们创业之初就伴随着先天不足??在资金、技术、政策、税收等方面都无法和外资、港澳台资企业相比,没有技术、没有产品、也没有市场,缺少发展优势。因为,在外源型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珠三角,为了争项目、争投资、争税源,各级政府采取各种各样的招商引资形式,给予或明或暗的、或短期或长期的优惠政策,力争拉大项目到本地落户是政府部门的重要选择,而对于本地企业关注不够,对已有企业的创新发展也较少。在这里,每天都有企业倒闭,每天也都有新的企业在不断产生,然而,经历过市场激烈竞争洗礼和考验的珠三角本地企业,终于顽强地生存、发展、壮大,并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站稳了脚跟。

  代工一直是珠三角地区大大小小企业的主要业务,这种业务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利润也相对较低。虽然目前,已有不少的珠三角企业已经具备了承接大型跨国公司知名产品业务订单的能力,但是,这种处在产业链最末端的代工业务和贴牌业务总是无法为企业产生高额的生产利润。此外,严重的地缘依赖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珠三角本地企业的发展速度。过去,珠三角大量引进港澳台和外商投资,实现了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据统计,珠三角的外商及港澳台工业约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一半左右。但由于这些企业的核心管理机构、财务核算部门、市场营销、产品开发及金融和信息支撑及运输服务大部分都在或由香港或境外其它地区实现,严重抑制了珠三角地区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和高级化进程,让珠三角的本地企业养成了国门口即全球市场的狭小视野。由于这种发展惯性,广大的珠三角本地企业已形成了以香港这一国际性市场为基地进而与全球进行商业往来的行为习惯,使得众多企业只是在家门口的国际市场上打拼,并未真正走向世界,还没有形成在各主要市场地特别是发达国家直接营销竞争的能力。

  “不过,现实正在发生改变,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高成本时代的到来,都迫使越来越多的本地企业家意识到,只有加快技术创新、创建自主品牌才能走出代工经济的微薄利益链条,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利益回报。”林平凡教授介绍,经过多年的市场打拼和磨练,在珠三角,相当一部分企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熟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开始摈弃原始积累阶段的代工业务,研发自己的产品,搞技术创新,做自主品牌,以期在市场中赢得更大的主动权。还有许多的企业则是边做代工业务,边研发自己的技术和品牌,平稳地实现过渡。一些已经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则开始放眼全球,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竞争市场,抢占国际商机,提高国际竞争力,力求做大做强,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

  “产业形态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的生存发展状态,都是由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所决定,所推动。”暨南大学的博导苏启林说,“就拿珠三角电子产品的代工业务来讲,企业给一些国际型大公司的大品牌长期做代工,做到一定阶段,通过自己的技术创新和管理体系,就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形成自己较为成熟完善的制程系统,如果其他的企业掌握了这种含有制作程序、体现管理水平的制程系统文件,就可以达到承接大型跨国公司代工业务的门槛,拿到业务订单,这时,企业就可以去卖这种技术,卖服务,与其他企业进行利益分成,甚至掌握在一个特定产业领域的产品标准制作权、利益分配话语权。做代工做到掌握制程系统阶段,就说明已经进到工业化进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台湾地区已经经过了这个阶段,新加坡、韩国等也已经经历过。现在,珠三角经济正经历这个阶段,跨过这个阶段,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进程,迈入到现代化。”他认为,即便珠三角出现外贸加工企业大批外迁,也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因为就如一个人的成长要经历阵痛一样,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会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律,珠三角产业优化重组和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必须要经历的阶段,无法跨越过去。阵痛过后,珠三角的产业结构会更趋合理,也会更具有活力。

  小政府酝酿大作为

  有人说,最早改革开放的珠三角,堪称是企业家的乐园。在这里,无论什么样的企业,无论多么小的规模,也无论做什么,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适当的土壤生根发芽。的确,在这里,成千上万的企业遍地开花,产品的品种更是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

  “这要归功于珠三角地区的各级政府部门。”林平凡教授显然对珠三角的政府部门持赞许态度,“应该说,这里的政府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了比较宽松的生存环境。一般来说,政府不会太多的干预企业的生存发展,这里的政府属于小政府的概念,属于无为而治的类型。对于企业的发展,政府它会提供各种服务,比较及时,也相对低调,企业不会受到政府部门的干扰,我想这是企业发展的最好状态啦。”

  当然,林平凡教授也认为,在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中,企业要做大做强,成长为超大型的跨国公司,绝对少不了政府的强有力支持。“比如在韩国,一些著名的特大型跨国企业,其背后往往都有政府的背景,有政府的支持作后盾,有庞大的银行或财团为其提供数额巨大的资金支持,企业的利益与财团的利益紧密相连,结成共同的利益链条,银行或财团往往会在企业的技术研发、开拓国际市场乃至销售渠道方面提供巨资,以确保跨国公司的领先优势。日本也是这样的情况。”在这一方面,珠三角的企业显然没有这样的优势与便利条件。资金短缺、融资困难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尤其是民营企业,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机会极其稀少,直接的融资渠道始终无法拓展,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做不大,又如何能够做强?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在珠三角地区经济面临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部门已经开始转变政府职能,逐渐转向“小政府,大服务”的新格局,从制度层面大力推进产业的优化升级与科学发展,注重整合优势资源,对产业链条进行优化配置,承接香港的产业转移,做大做强工业,并进一步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加快完成重工业化进程,为第三产业发展积累资本和创造服务领域;与此同时,坚持科技兴企战略,加大力度建立工程技术中心和研发基地,加快技术创新,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珠三角地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近年来,广东省政府开始实施的名牌战略,也大大推动了企业自主研发、创建品牌的进程,并连续出台了十几个配套文件,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此外,广东省还提出了打造一批百亿元的企业、培育千亿元的企业的战略目标。

  “企业做大做强,乃至成长为大型、超大型的跨国公司,也是基于市场经济发展到一个更为完善与成熟的阶段。”暨南大学博导苏启林说。他解释说,当市场经济发展到相应的阶段,激烈的竞争行为必然导致企业间的大量并购重组,引起资金与技术的整合优化,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规模得以迅速发展壮大。任何超前的市场行为一旦脱离了经济发展基础,也必然会遭到市场的无情淘汰。例如,前科龙集团总裁的顾雏军,从海外回国后在顺德创业,在其企业发展的进程中大力推行国际化路线,就有水土不服之嫌,与地方的低层次产业形态不适应。他为了实现家电制冷行业的产业规模化目的,大肆进行并购重组,结果导致步子太急,摊子铺得过大,不但没有做强,最后连做大也没有坚持住,这也是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样,一些国内的大企业急于求成,在资金规模、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等条件还不十分成熟的条件下,就开始放眼国际市场,到海外区建厂投资,有的开展融资并购,结果也导致失败。

  时势造英雄

  也有专家认为,珠三角地区难以出现大型跨国公司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像日本、韩国那样能够整合各种资源、开拓国内外市场的战略型企业家。

  对于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家来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抓住机会,市场意识强,商业嗅觉极其敏锐,但是缺少创新和冒险精神。相对于国际市场中风险型和创新型的企业家占主导地位的现象,珠三角的企业家应该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加强补充创新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

  其实,作为珠三角经济发展“脊梁”的珠三角企业家们也已历经三代,演绎了一段“旧貌换新颜”的历史。每一代企业家的形成,都是一次思想解放的过程,都是一次脱胎换骨、重新塑造自我的过程,都是一次大浪淘沙的过程。

  第一代企业家产生于改革开放之初至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战略窗口机会很多”,市场几乎到处是一片空白,企业家和商人面临着一个高速爆炸式的增长时代。经商理念流行的是“跟着感觉走”,只需要大胆,需要在政策边缘的冒险,甚至轻而易举就能赚取高额利润。此时诞生的第一代珠三角企业家,文化程度较低,大都是村里的支书、队长以及农村能人;他们是农民企业家的初生代,其历史贡献在于,完成了从土地拓荒到市场拓荒的转变。

  第二代企业家是从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商品开始富余,质量、服务、价格等市场要素逐渐培育成形,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日益挑剔,“价格大战”时有发生,不少初期的创业者被淘汰,市场盲点和战略机会减少,靠数量扩张的传统经营方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但由于市场机制和经营规则仍不健全,那些善于“打擦边球”的、钻政策空子的人,仍然有可乘之机;“投机经济”、“权力经济”、官商、地方保护主义、行业垄断等现象普遍存在。市场依然偏爱大胆的人、机会主义者和有后台背景的人。在管理上,第二代企业家最大的特征,是想努力完成从第一代企业家那种家长式管理到现代企业的制度化管理的蜕变。

  第三个阶段开始于1990年代中期以后,买方市场已然形成,市场饱和度越来越高,企业之间争夺市场、争夺消费者的竞争空前剧烈。消费出现疲软,各行各业都进入微利时代,大多数企业的收益缓慢地、令人痛苦地受到侵蚀。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跨国公司大举入境,在新的竞争主体面前,珠三角企业的竞争实力明显不足,使许多本来经营状况就很困难的企业雪上加霜。市场机制与竞争法规日益健全;行业垄断与地方保护虽然依旧存在,但已受到冲击。商品价值规律的作用逐步超过权力与行政干预的作用,竞争的智力因素、技巧因素逐步占上风,决策的难度和风险明显增大。在这个时代应运而生的第三代珠三角企业家,大多是专家型的人才,已经开始从深层次上调整自己的经营理念,构建稳健的发展战略,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和竞争力。他们的眼界更加高远,具有丰富、娴熟的现代管理技能,能迅速获取信息,果断决策。同时,也开始涉足资本的江湖,尝试产业整合与资本运作,发展壮大企业。而今,活跃在珠三角经济舞台上的第三代企业家正引领企业走向高科技和制造业的现代化。

  时势造英雄。当珠三角的产业经济渡过转型难关,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个更加成熟与完善的阶段,当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引发大规模的融资与并购热潮之后,我们期待的大型、特大型企业乃至跨国公司必然也应运而生,伴随而来的战略性企业家也会随之涌现。如今,珠三角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潜力巨大,我们深信,这一天的到来并不遥远。

(责任编辑:单秀巧)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