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左右间财经评论 > 区域经济专区

如何“引爆”滨海新区(图)

  如何“引爆”滨海新区

  专访教育部京津冀都市圈与中国经济发展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周立群教授

  文/本刊记者 叶贤 董彦(实习)

  环渤海地区需要一个“引爆点”,通过多年的酝酿和国家决策,滨海新区被确定为这个“点”,因此滨海新区的作用并不在于自身的体量。



  周立群简介: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京津冀都市圈与中国经济发展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发改委京津冀都市圈和长三角都市圈规划小组咨询专家,天津市经济学会会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运行、产业组织与企业改革。

  “承南起北”,释放区域产业能量

  《《中国报道》》: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城市较密集,如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

滨海新区在这一大的发展格局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它的发展优势在哪里?

  周立群教授(以下简称为周):我需要先从大背景做一下介绍。中国的改革开放,包括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发生在一个大国,这不同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也不同于东欧的前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中国的改革开放呈现出两个特点:其一,时续性。我们的开放首先从南方的经济特区开始,再从东部沿海伸展到中西部地区。其二,巨大的地区差异。这种地区差异并不是人为的,这是中国发展特定的路径所决定的。这种差异又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差异,这可以通过一些经济指标显示出来,即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和不太发达地区。这种情况在其他相对较小的国家并不明显。二是市场化程度的差异。一些率先改革开放的地区市场化进程比较快,开放度也比较高。这种差异就中国的经济版图而言表现为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东西差异现在已被广泛的关注和熟知,其中存有历史、自然禀赋等原因。而南北差异比较突出的特征是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发展速度、市场化的进程、经济的活力都强于北方,越往北这个问题就越突出,如东北老工业基地。目前,我们对南北差异的认识还相对不足。

  在下一步的经济发展中,如何处理好南北差异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性命题。在处理南北差异时我们有不同的政策和方略,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快中国北方地区的改革发展进程。在这个进程之中有两个地理板块尤为突出和重要,即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加快环渤海地区的崛起。而环渤海地区在处理南北差异时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因为它有着“承南起北”的作用。

  环渤海地区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有两个值得关注的特征。其一,这个地区拥有两个相距很近的直辖市,尤其是国家的首都就在该地区,人才、科技等要素在全国都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其二,整个环渤海地区的自然禀赋和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产业分布比较完整。从基础产业到技术加工业,再到高新技术产业,进而到现代服务业,都比较发达。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这个地区积蓄了很大的能量。该地区能量的释放并使之崛起已经成为了历史潮流的必然。

  但要真正的将这个能量释放出来进而带动更大的经济发展,还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加快该地区的改革和开放,增强经济活力,发展民营经济;第二,这个地区需要一个“引爆点”。通过多年的酝酿和国家决策,滨海新区被确定为这个“点”,因此滨海新区的作用并不在于自身的体量,而在于它要成为整个区域下一轮改革开放的综合试验区和“引爆点”。这就是中央赋予滨海新区的历史使命和全局意义。同时,环渤海地区也是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一个很重要的平台,滨海新区的发展会更加密切我国与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因此必须站在足够的高度上来审视滨海新区的定位,寻找现有的不足。

  顺畅机制,形成现代企业群落

  《中国报道》:国家给滨海新区有明确的定位,即现代化的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但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的加工制造业占到整区国内生产总值的71%。在此基础上,滨海新区要成为现代化的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面临着哪些问题?是否有具体的解决方案?滨海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如何用好如空客A320总装线这些大项目上马所带来的机遇?

  周:如果滨海新区还是沿着原来的发展道路走的话,至多是自身体量的简单放大。根据中央对滨海新区的明确定位,我认为有两个方面值得探索:其一,它本身已经是一个制造业基地,但关键在于如何成为“现代”制造业中心。现代制造业不单纯是生产基地,还要求具有研发的转化能力。这种禀赋决定了滨海新区需要加快自身产业的升级,尤其是加快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技术、自主品牌的研发。客观地说,目前该地区自主品牌很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更少。有一句顺口溜这样说:有产品,无品牌;有产业,无产权。前半句有一点应该特别关注,在大宗产品(能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产品)方面滨海新区的品牌很少。其二,要建设现代化的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还需要对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进行大量的学习和继承。滨海新区在引资方面是走在全国前列的。资金的流入加快了当地一批国有企业的嫁接改造和调整,加速了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的转化,提升了经济增长。但是,跨国公司的技术扩散和转化并不够,尤其是对本土企业的带动远远不足。

  对于上述现状,滨海新区要走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之路,需要新的发展路径和举措。我从一个学者的角度认为有两点值得关注。

  其一,顺畅研发转化机制,集聚人才和智力资源。滨海新区需要站在一个制高点整合跨国公司和外资的资源,同时还要善于引进“内资”,从北京和其他地区吸引人才资源。中国绝大部分原创型人才都聚集在北京,但作为制造业基地的天津并没有充分发挥与北京相邻的自然禀赋,很多研究成果并没有在津得到转化和扩散。因此要打造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首先要顺畅机制,集聚智力。

  其二,需要打造产业链条的不同层次来释放社会各层的能量。滨海新区不仅要运用整合跨国公司等大公司的资源,还要加快启动民营企业的发展,要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寻求新的突破。同时,区域内现有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要提升自身的链接、协作、配套能力(这三种能力的针对对象都是大企业)。一个现代制造业中心不仅仅表现在拥有空客A320总装线等大项目,它还需要有星罗棋布的中小企业创新点,大量的专利都是从这些创新点中走出来的。现代制造业要求企业形成一种群落结构:以大企业为排头,中型配套企业、无数小企业随后层层跟进。惠普就是这种企业群落的典型案例。通俗的说,一个成功的大企业背后会有很多优秀的中小企业在推动。值得注意的是,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关系还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联系密切,如一个汽车制造厂有许多生产配件的小企业围绕着它。其二,形成群落,组成一个企业集群。其三,企业间的合作充满活力。所以从总体来看,现代制造业实际上是一个企业群落。

  目前,滨海新区不乏大项目,但要让这些大企业真正扎下根来,成为龙头更好地带动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就需要后续发展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群落作为支撑。如果没有专业程度高的中小企业群落来配套,这些大项目的植根性就会很弱,随时都可以迁走。同时大项目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不会很大,因为它提供不了太多的就业机会。

  迅速突破,大胆探索过渡性制度

  《中国报道》:提到滨海新区发展的困境,一些专家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体制构架问题。环渤海经济圈内三省两市的行政单元给滨海新区带来的行政阻力如何化解?

  周:行政体制框架问题是困扰滨海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从滨海新区到北京之间的一百多公里就牵涉了三个省市。用传统的理论来讲就是自身发展受到了生产关系和社会构架的制约,即小伙子迅速成长,衣服不合身了。对这个问题,我谈三个方面:其一,必须以区域经济的概念替代行政区的概念。目前我们国家的政治体制是按行政区域来划分的,但是经济自身的发展愈加按照区域经济的要求在进行,这归根到底是市场的要求,即形成一个区域统一的市场,顺畅资金、智力等要素流动,促成经济在一个更大范围内的协调发展。经济圈这个概念已经备受关注。其二,关注功能区和行政区的冲突。滨海新区有八大功能区,如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园区等,这些区域都有自身特定的定位。功能区在一个更大的区域内释放功能的需求正日益显现,这就凸现出了它与现行行政体制的矛盾。目前,在体制处理上采取功能区强化、行政区弱化的方法,赋予功能区更大的权力,更开放的政策,但这只能暂缓矛盾。其三,用高超的手段大胆探索。各行业应根据自身具体的条件进行探索,如各省银行间的票据不互通,现在能否尝试在一个跨省的特定区域内实现票据畅通?在一些条件具备的环节迅速突破,采用过渡性的制度进行完善。这样既能减少社会震荡,又推进了社会进步。

  滨海新区在采取过渡性制度安排时光靠勇气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高超的手法构建新的社会组织架构,这包括政府和民间两个层面,如建立区域性的联席会议(市长联席会)和区域性的民间组织(区域商会)。

  对接科学发展观,挖掘“宜居生态”全新内涵

  《中国报道》:在滨海新区的发展定位中有这么一句话:“要使滨海新区建设成为宜居生态型新城区。”您对这个宜居生态是怎么理解的?您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滨海新区面临有哪些突出性的问题?

  周: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非常引人瞩目,但发展经济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增加经济的体量来加快增长的速度,整个发展集中在狭义的经济和数字增长,因此基本上算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传统发展道路。进入新时期以后,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一个更有高度和历史前瞻性的发展思路。它与传统的发展观相比不再一味单纯地追求经济的增长,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是让全体国民受益,是一个“共建”与“共享”的概念。建设宜居生态新城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提出的。天津是一个老工业基地,虽然已有较雄厚的商贸和加工制造业基础,但为了长远的发展,它急需与科学的发展观对接,把自身的发展与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内涵更为丰富的建设目标。

  宜居生态新城是一个把人与自然有机结合起来的新型城市,是对滨海新区建设目标的明确定位。建设宜居生态不能复归到几千年前田园诗般的状态,而是构建在现代文明基础上的,是与现代工业结合在一起的。对于宜居生态城的全新内涵目前正在积极地探索,也正是因为这样,滨海新区宜居生态新城的建设可以看作是一颗璀璨明珠般的试验点。

  我认为要建设好宜居生态新城,滨海新区还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其一,转变生产方式,提升产业层级,优化产业结构。这一点如果不改变,就根本谈不上宜居。其二,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这会使新区的定位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成为研发、商务中心,金融的枢纽。其三,要破解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市和农村这三方面的关系。在经济发展中保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社会投入;处理好人类发展中对自然索取与保护的关系;做好城乡发展相对统一的工作。

  《中国报道》:您认为滨海新区目前发展中,还有什么样的困难和障碍?

  周:滨海新区的发展起点很高,它设计的目标是前人没有实践过的,滨海新区不是复制深圳或浦东,因此创新和突破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目前来看,我认为天津在知识和人才方面有些储备不足。所以仅仅解放思想是不够的,还需要积极积聚人才。

  

(责任编辑:李瑞)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周立群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