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证券频道 > 研究报告 > 行业研究

有色金属煤炭行业:煤制油期待2010年的丰收

  投资要点:

  短期内对具有煤制油概念的相关上市公司不可期望过高。由于缺乏大规模商业化运行的经验,神华集团、潞安集团、伊泰的煤制油示范项目的投资成本比预算要高。在2008年建成后,仍需一段时间进行调试磨合,迅速达到设计产能并正常运行的可能性较小。


  2010年之前,煤制油对相关公司的盈利贡献非常有限。

  煤制油的盈亏平衡点是原油价格维持45-50美元。从长期来看,如果不考虑二氧化碳的捕集成本,煤制油的毛利率将至少保持在30%以上。如果国际油价保持100美元/桶,煤制油的毛利率将超过50%。

  现有煤制油公司的先发优势明显。产业进入壁垒非常高,决定了煤制油是极少数大集团的“游戏”。未来中国政府再批准其他公司进入煤制油产业的可能性非常小,即使批准,匮乏的水资源届时也会对后进者产生巨大的制约。

  相关上市公司将借煤制油“升华”。从中期来看,待煤制油示范项目运行基本正常后,相关公司将会迅速扩大产能,采取增发再融资方式的可能性非常大。煤制油对相关上市公司的贡献是:进入高壁垒行业,获取垄断收益;具备介入成品油销售领域的资格,最大程度上攫取产业链的利润;延伸产业链,降低煤炭行业周期性波动的冲击;以在当地投资煤制油为交换,从地方政府获得额外的煤炭资源。

  神华集团在中国的煤制油产业中最具竞争优势。该公司不但获得了国家240亿元的“煤代油专项资金”支持,其技术准备也最充分。公司不但拥有直接液化技术,还在自主研发间接液化技术,并积极引进南非Sasol成熟的间接液化技术和工程经验。

  煤制油的风险。煤制油产业的风险主要是油价波动。此外,中国目前仍对国内成品油价格进行管制,会压低煤制油的盈利空间。煤制油过程中还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政府可能出台政策要求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

  一、全球能源消费重心向煤炭转移

  我们认为,全球的能源消费重心正向煤炭转移,中国发展煤制油是大势所趋。

  1.全球能源消费重心向煤炭转移的驱动因素

  全球能源消费重心向煤炭转移的驱动因素主要有:

  a.全球石油、天然气价格上涨幅度远远大于煤炭,煤炭的经济优势逐渐显现;

  b.全球煤炭的储采比远高于石油和天然气,而全球石油储采比呈逐年下降趋势;

  c.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是国际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而这些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依靠煤炭;

  d.洁净煤技术的发展使煤炭的替代优势凸显。

  2.可再生能源在2030年之前尚不能对化石能源形成颠覆性冲击

  由于煤制油的固定资产投资金额非常巨大,设备折旧年限通常为15-20年,因此必须考虑未来非化石燃料的竞争性影响。

  我们认为,2030年之前,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化石能源的比例仍将占到80%左右。在煤制油的折旧期中,可再生能源的冲击十分有限。

  我们的理由是,在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时期,各国也在纷纷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但经过了30年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中的比例仍然很低。这说明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绝非二三十年就可以办到。

  3.运输业是液体燃料需求增长的主要力量

  在大多数地区,交通运输业是推动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力量。从全球来看,运输在一次石油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占到47%。

  现阶段,绝大多数交通工具都以内燃机为驱动,这决定了交通工具的动力仍以液体为主。

  电动车以及氢燃料仍处于萌芽阶段。

  在液体燃料的替代方面,尽管生物燃料在道路交通运输燃料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有所增加,但是以油为基础的燃料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国际能源署预测,生物燃料将从2005年的1900万吨标准油增加至2030年的1.02亿吨标准油。但这一数字仅仅是全球原油消费量的2%左右,是运输燃料需求量的4%左右。

  在全球范围内,2005-2030年期间,交通运输石油消费量预计年均将会增长1.7%。发展中地区能源需求增长速度最快,这与其不断增长的收入和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是一致的。

  目前,除两轮车外,行驶在全球公路上的机动车大约有9亿辆;到2030年,这一数字预计会超过21亿。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全球经济不发生重大变故,煤制油对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的替代,具有明朗的市场前景。

  4.世界范围内煤制油热情重新高涨

  从2003年起,全球对煤制油的热情因为油价的上升而重新燃起。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主要有十多个国家正在展开的煤液化的商业化研究,主要的国家有美国、中国、印度、德国、澳大利亚、印尼、日本、南非。

  分析这些国家的石油储采比发现,对煤制油感兴趣的国家,石油储采比都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全球石油储采比为40.5年),大都不到20年。同时,这些国家的石油进口占本国总消费量的比例一般都高于40%。

  因此,煤液化的原理就是通过化学反应增加氢碳原子比,降低氧碳原子比。

  2.煤液化诞生的原因

  与液体燃料相比,煤炭作为固体,不便于存储和运输,并且不能直接作为内燃机的动力。

  而通过将煤炭液化,其利用范围则可以大大增加。

  1913年,德国FriedrichBergius首创了在高温高压下将煤加氢液化生产液体燃料的技术,打开了煤液化技术大门。

  3.煤液化的两种技术路线

  根据加工过程的不同路线,煤液化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主要产物是柴油(或汽油)、石脑油和液化石油气(LPG)。

  煤直接液化是煤浆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及催化剂作用条件下,通过一系列加氢反应生成液态烃类及气体烃,脱除煤中氧、氮和硫等杂原子的深度转化过程。国外煤直接液化技术主要有美国的SRC-1、SRC-2、EDS、H-COAL工艺,德国的IGOR工艺,英国的SCE工艺,日本的NEDOL工艺等。

  煤间接液化是将煤先经气化制成合成气(CO+H2),再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经Ficher-Tropsch(费托)反应,生成烃类产品和化学品的过程。煤的间接液化根据加热温度的不同又分为高温合成与低温合成两类工艺。

  4.煤制油的发展历史简介

  1913年,德国的FriedrichBergius发明了煤炭直接液化技术。1923年,德国的Fischer和Tropsch试验成功间接液化技术。

  二次世界大战中,煤直接液化为德国提供了一半左右的车用和航空燃料。二战结束后,由于同盟国的干预,德国的煤液化厂全部停产或者转产。

  当时,英、美两国的企业也曾投身于该技术的开发中,并建成了示范工厂。然而,当美国的得克萨斯州、路易斯安那州以及中东地区相继发现超级大油田之后,这些企业的热情便消失殆尽。

  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令国际油价一飞冲天。主要发达国家又重新重视煤液化,美国、日本和德国先后开始启动煤液化的商业化研究。这一阶段,先后诞生了德国的IGOR工艺,美国SRC法,美国H-Coal法(现在发展为HTI),前苏联低压加氢液化技术,日本NEDOL工艺。这些工艺中,最大的试验规模为22万吨/年。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各国开发的煤直接液化工艺都日趋成熟,但就在此时,国际石油价格迅速下跌。由于煤制油的固定资产投资十分巨大,在低油价的经济环境下,煤制油不具有商业化价值,那些煤液化示范厂的计划不得不中断。

  从二战之后,直接液化在世界上就没有大规模商业化运行的经验。

  在全球范围内,目前只有南非Sasol公司拥有大规模发展煤制油的经验。Sasol公司年耗煤4100万吨,总产量710万吨油品及其他化工产品,供应了南非约30%的成品油消费。

  1927年,南非就开始研究发展煤液化产业的利弊。南非发展煤制油的原因是:石油储量少,进口依赖严重;本国煤炭储量丰富;实现外汇平衡。

  由于南非的煤为高挥发分高灰分劣质煤,所以当时选择了间接液化路线。南非Sasol公司于1950年成立,于1955年建成Sasol一厂。至1958年,工厂的产能只达到设计能力的一半。

  在花费了巨资后,至1960年,Sasol才解决了主要的工程问题,达到设计产能30万吨/年。

  三、原油45-50美元/桶:煤制油的盈亏平衡点

  南非Sasol公司是全球唯一具有煤制油商业化经验的公司,其对煤制油项目的经济性分析具有相当的权威性。该公司在2006年预计,煤制油(间接液化)的盈亏平衡点是国际原油价格保持在45美元/桶。

  我们认为,由于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影响,预计煤制油项目的盈亏平衡点将上升到50美元/桶以上。

  2007年,国际能源署、美国能源部等机构,预测未来20年内国际平均油价将保持在60美元/桶(按照2006年美元的购买力)左右1。我们认为,由于通胀的影响,以及全球原油产量已经处于顶峰,国际油价长期保持在70美元/桶(名义价格)的可能性相当大。

  因此,从长期来看,煤制油的毛利率将有望保持在30%左右的水平(假设煤制油产品的销售价格能够和国际成品油价格接轨)。如果国际油价长期保持100美元/桶以上,煤制油的毛利率将超过50%。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工艺路线、工程成本、煤质、煤炭成本、贷款利率、税率的预测基础不同,上述盈亏平衡点的可比性并不强。

  四、中国的国情决定煤制油大有可为

  1.中国的能源结构和能源战略

  2007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中,明确提出了中国的能源战略是:“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依靠科技、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立足国内”和“努力构筑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的措辞,表明石油替代产业在中国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中国的石油采储比大大低于煤炭的采储比,且储采比近10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而中国对成品油的需求一直保持较快增长,发展石油替代能源的必要性迫在眉睫。

  按照《煤化工中长期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到2020年,中国将形成3300万吨左右的煤制油规模。以此计算,这将替代中国约8%-10%左右的石油消费量,这将大大增强中国的能源安全。

  2.神华、兖矿、中科合成油3家公司拥有煤制油技术

  目前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制油技术主要有3家公司:神华集团、兖矿集团和中科合成油技术公司(以山西煤化所为班底)。

  兖矿集团和中科合成油是间接液化路线。神华集团已经研发成功了直接液化技术,并正在研发间接液化技术。另外,神华集团还与南非Sasol签署了合作协议,拟以合资方式引进Sasol成熟的间接液化技术和工程经验。

  3.国家政策明确支持煤制油试点

  2007年底公布的《能源法(征求意见稿)》中,第37条是“替代能源开发”,里面提出“国家优先开发应用替代石油的新型燃料和工业原料”。

  2007年4月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也提出,“加快发展煤基、生物质基液体燃料和煤化工技术”。

  《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更是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完成煤炭液化的工业化示范,为后十年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示范工程包括:建成100万吨/年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工程;采用不同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分别完成16万吨/年和100万吨/年间接液化示范工程;引进国外成熟技术,建设300万吨/年的间接液化工厂,并完成商业化运行示范”。

  虽然《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里面没有具体点名,但“100万吨/年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工程”指的就是神华集团的项目;“100万吨/年间接液化示范装置和示范工程”指的是兖矿集团的项目;“16万吨/年间接液化示范工程”指的是以山西煤化所为技术支持的潞安、伊泰和神华集团的3个16万吨项目。

  300万吨的规模,需要至少300亿元的巨额投资,这一政策的出台,基本阻止了绝大多数的投资者进入这一领域。因此,我们认为,高壁垒为现有煤制油项目的平稳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3.投资成本明显上升但低于油价涨幅

  和2006年相比,目前设备、原材料、人工、动力等各项成本都有大幅上升。兖矿集团就调整了公司的成本测算。伊泰集团的总投资也较原计划有大幅增加。潞安集团的盈亏平衡点测算也明显增长。

  4.煤制油项目建成后还需时间磨合

  煤制油实验室技术在中试过程中已经得到验证,不存在技术风险。但是,现在在建的煤制油项目,比中试规模放大了百倍以上,在工程设计、工程建设和工艺流程上仍然存在很多难点。项目即使在2008年建成,仍需一段时间进行调试磨合,迅速达到设计产能并正常运行的可能性较小。

  我们预计,2009年之前,煤制油对相关公司的盈利贡献非常有限。

  南非Sasol公司第一个煤制油工厂于1950年兴建,1955年建成。至1958年,工厂的产能只达到设计能力的一半。在花费了巨资后,至1960年才解决了主要的工程问题,达到设计产能30万吨/年。

  5.注入上市公司还看2010

  除伊泰外,目前国内上市公司均没有介入煤制油项目。现在投资煤制油的公司都是相关上市公司的母公司。

  不过,神华集团、潞安集团和兖矿集团均都公开表示,一旦时机成熟,将把煤制油项目注入上市公司。

  我们判断,如果项目投产顺利,乐观估计潞安集团有望在2009年将煤制油资产注入潞安环能。保守估计则在2010年。

  由于神华集团的煤制油项目规模较大,我们预计神华煤制油项目需要的磨合期更长。如果一切顺利,煤制油资产有望在2010年注入中国神华。

  但是,如果项目投产后,所遇到的技术和工程问题不能很快解决,资产注入的进程将会停顿。

  六、煤制油对中国煤炭公司的意义

  煤制油对于煤炭公司而言,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表面上的经济收益。

  1.高速扩张的发动机

  由于煤制油将转化大量的煤炭,企业的煤炭产量将大幅增加,但这部分增量不会冲击国内现有的煤炭市场,不必担心产量的增加而影响煤炭价格。

  另外,煤制油的项目所在地大都位于陕西、内蒙、宁夏、新疆等地区,煤炭外运的铁路运能相当有限,通过就地转化,大大减轻了运输压力对公司扩张的制约。

  2.延伸产业链抵御周期性波动

  煤制油可以使煤炭公司的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到石化行业,进而抵御行业的周期性波动。

  3.跑马圈地储备资源

  发展煤炭深加工可以创造更多的GDP,给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税收,并给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中国省级地方政府现在都是鼓励发展煤化工产业,而原则上不再批准单纯的大型煤矿项目。

  地方政府为了吸引企业到当地投资煤化工,通常对煤炭资源采取1:1的配比,即发展一个煤化工项目需要多少煤炭资源,就再另外给投资方提供相同数量的煤炭资源,供其用于单纯的煤炭开采。

  对于煤制油这种动则数百亿元的超大型项目,各地政府更是趋之若鹜。而煤制油企业则利用这一机会,占据了大量的后备资源。

  4.有望介入成品油销售领域

  目前国内的煤制油项目都处于示范阶段,由于规模较小,投资方并没有考虑产品的销售问题。

  不过,按照煤制油企业各自的发展规划,神华集团到2020年将形成年产油品3000万吨的规模,兖矿集团计划在陕西榆林形成年产1000万吨的规模,潞安集团和伊泰集团也分别计划在未来形成500万吨以上的规模。

  当这些企业的产量形成规模经济后,有可能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介入中国成品油的批发甚至零售领域。

  2006年12月,中国商务部公布了《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放开了国内成品油流通领域的投资。根据《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拥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00万吨以上、符合国家产品质量标准的汽油和柴油年生产量在50万吨以上的炼油企业,就可以申请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

  按照一个加油站年加油量2500-3000吨的平均水平计算,500万吨的油品产量大约可以供应1500-2000个加油站,可以在某一区域内形成规模经济。

  据了解,个别煤制油企业已开始研究自建销售渠道的可行性。

  如果煤制油企业真的能够进入成品油的批发零售领域,则可以最大程度攫取产业链利润。

  七、先行者得水而得天下

  由于国内的煤制油项目大多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这一地区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环境容量有限。而这一地区又是未来中国能源化工基地的主要布局区域,对水资源的争夺非常激烈。因此,当地的水资源是煤制油项目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据统计,陕北能源化工基地,2010年总需水量每年为17.6亿立方米,2020年总需水量将达每年25.7亿立方米。专业机构通过供需平衡分析,区内水资源可基本满足2010年需水要求,到2020年将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水。

  内蒙古能源基地规划了11个工业园区。根据鄂尔多斯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预计到2010年全市需水量每年为26.4亿立方米,可供水量(供水能力)每年为22.4亿立方米,缺水4.0亿立方米。

  此外,山西和甘肃能源基地的水资源也非常紧张。

  八、神华集团在中国煤制油产业中最具竞争优势

  1.政策和资金支持

  神华集团是国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钦点”从事煤制油的企业。来自其下属公司国华能源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国华能源共回收煤代油资金(含可用资产)258.5亿元,为神华工程建设提供资金243.5亿元。

  2.技术多元化

  神华集团的技术储备是最完善的。除了拥有直接液化技术,还与中科合成油公司合作开发间接液化技术。

  此外,公司还正在与南非Sasol进行合作,进行2个年产300万吨煤液化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有望引进南非成熟的间接液化技术。

  因此,神华集团发展煤制油的技术风险与其他企业相比最小。

  3.已完成战略布局

  与其他竞争对手不同,神华集团在中国的煤制油战略布局已经基本完成。在2006年之前,神华集团在内蒙、新疆、宁夏、陕西都规划了煤制油基地,控制了大量的煤炭资源。

  而国内企业煤制油大多是在2006年之后,才开始向其他煤炭资源大省扩张布局。而最好的煤炭资源和最适合发展煤化工的基地已经被神华集团捷足先登。

  九、有关煤制油的争议

  目前国际上对煤制油也存在很多反对的声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能量转化效率低,耗水量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大。

  事实上,国际上反对煤制油的一部分声音,是某些石油集团的代言人,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领域不被其他竞争者侵入。另外,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利益集团,也会对煤制油进行抨击。

  客观评价,煤制油真正的瓶颈是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大,其他指责并不成为煤制油发展的制约因素。

  曾有人质疑煤化工是用一种稀缺资源替代另一种稀缺资源,不应该与可再生能源一同列入能源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中。

  我们认为,在看待这一问题上需要有时空观念,能源战略是具有阶段性的,未来的20-30年将是我国能源技术开发比较关键的阶段,国家通过这一过渡时期积蓄力量完成科技攻关之后,很可能就此具备发展太阳能、核能等其它可再生能源的实力。因此,在这一阶段,凭借煤炭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煤化工是我国能源战略的必然趋势。

  1.能源转化效率

  从能源转换角度看,煤炭的固体属性决定了其能源转化效率不可能与原油相比。但整体上看,煤炭液化以及煤制甲醇等技术的能源转化效率,与发电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劣势。

  而且,现在的煤制油项目,大都计划和国际上最先进的IGCC(整体煤气化循环发电)技术结合,以求进一步提高热效率。

  2.煤制油与其他煤基燃料的优劣比较

  a.甲醇燃料

  我国甲醇燃料的研究与开发已有较长的时间。在我国一些具有资源优势的地区,如山西、陕西、四川、河南等地,先后开展了甲醇汽油车辆的示范运行。

  目前,国内从事甲醇汽车技术研究的单位普遍认为,从纯技术的角度,低比例的甲醇汽油(M5~M15)在汽油车上应用不存在技术难题。

  中高比例的甲醇汽油需要研究开发专用的发动机,同时整车相关多个零部件总成也需要专用件,我国在中高比例甲醇汽油发动机的技术开发工作还不完善,但目前国内已有企业在从事这方面的技术开发工作。

  甲醇用作汽车燃料在国际上还存在较大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甲醇的毒性、腐蚀性以及汽车运行时产生的非常规排放物方面。

  b.二甲醚燃料

  国内二甲醚的大规模生产和在汽车上的应用研究均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国内有关二甲醚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燃料特性、燃烧特性、与燃料特性相配合的发动机相关参数优化、精密摩擦副的润滑、排放的降低、二甲醚发动机与汽车匹配、二甲醚发动机高压共轨系统和二甲醚汽车研发等方面。

  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为二甲醚燃料而专门设计的、成熟的、可供大批量生产应用的商品级二甲醚燃料供给系统。这也是二甲醚汽车未能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要原因。

  c.煤制油

  与乙醇和二甲醚相比,煤制油柴油并不需要增设基础设施或采用其他的发动机技术。也不存在毒性的威胁。

  此外,煤液化的柴油,由于其脱硫程度较好,其硫含量 (来源:平安证券)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chuangangcui)

相关新闻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