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中国速度 > 地方冲动

张家港市永联村:从最穷村庄走向新农村

  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

  三十八年前,在苏州地区版图上还找不到永联。如今,这片年轻的土地正勃发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创业,永联已由昔日沙洲县最穷的滩涂村变为现今苏州市最富的文明村,处处展示出一幅富裕、和谐、文明、幸福的新农村画卷。


  经济强??变偏僻的荒滩村为华夏第一钢村。1970年,当时的沙洲县委为改变边远地区的贫困面貌,组织群众在长江边近700亩的芦苇滩地围垦建村。浅塘、荒坡、残草、洼地,是当时永联的真实写照。后来,永联通过养鱼、办厂、炼钢等创业探索,历经以工兴村、轧钢富村、并队扩村、炼钢强村等发展阶段,现已成为苏州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行政村。村办企业永钢集团总资产超过140亿元,成为拥有500万吨炼钢能力和500万吨轧钢能力的大型联合钢铁企业。2007年,永联村实现工业销售收入245.6亿元,实现利税22.5亿元,集体净收入16.3亿元。

  百姓富??变出名的负债村为收入超万元的小康村。三十年前,永联村生活贫困,全村年人均分配水平仅68元,集体负债高达6万多元,迁移来的200多户居民因贫穷走了一半。三十年来,依托工业的快速发展,永联村坚持工、农、商、股、保五管齐下,加快农民致富步伐。2007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15801元,接近全省城镇居民收入的全面小康核心指标。

  民风正??变秩序紊乱的落后村为全国知名的文明村。永联建村初期,人员复杂,人心涣散,失窃常有,纠纷不断。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永联村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民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家庭和睦、邻里融洽、社会安宁成为如今永联的新特征,讲道德、讲法治、讲文明已蔚然成风。永联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文明村标兵”和“全国文明村”。

  面貌新??变散乱不堪的泥泞乡村为集中居住的村庄都市。三十年前的永联,“走的是泥泞路,住的是茅草房。”三十年后的永联,全然是另一番景象:规模宏大的厂区布局合理,整洁宽阔的道路连通内外,三大集中居住区构成崭新格局,文化广场彰显出江南水乡特色,现代化的学校、高标准的医院、功能齐全的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相比毫不逊色。生活在永联的人们,自豪地称之为“村庄里的都市”。

  组织硬??变无法下手的难弄村为荣誉叠彩的先进村。1978年,为改变永联村穷、乱、差的面貌,时任县委书记的高德正同志慧眼识才,力荐吴栋材带领新工作组进驻永联村。三十年来,吴栋材在与村民风雨同舟、埋头苦干的实践中,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村支部建设成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得到群众高度信任的村党委,多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07年,吴栋材荣膺中国CCTV年度十大“三农”人物,永联至今已拥有30多项省级和国家级荣誉称号。

  永联实现小村巨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成功典型,是苏南乃至江苏农村科学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也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例证。对永联村的发展路径,见仁见智;但对永联村的发展成就,有口皆碑。

  共闯:不断突破,不懈探索

  一穷二白的处境,对意志薄弱者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对穷则思变者则是一方创业发展的舞台。三十多年来,永联人就是凭借一股解放思想的勇气和敢于探索的闯劲,开辟出一片富民强村的新天地。

  不受束缚,“破”字开路。“敢破敢立”是永联人的制胜法宝。20世纪70年代末,永联从地势低洼的实际出发,动用全村300多名劳力开挖鱼塘养鱼,收获了“第一桶金”。是为首破,破了“以粮为纲”的产业禁锢。20世纪80年代中期,永联人瞄准“农民盖楼房需要钢材”的潜在市场,投资30万元创办了作坊式轧钢厂,从此步入“以钢兴村”、“以工富民”的轨道。是为再破,破了“农民不能办钢厂”的观念束缚。2002年,永联人在企业改制中坚持从本村实际出发,走“村企合一”之路,没有将集体资产一卖了之,在公司制改造时保留了25%的集体股权,以此保证了村集体每年可从企业盈利中分得巨额红利。是为三破,破了“唯上、唯书”的跟风习惯。2007年岁末,永联人再度挑战自我,靠大联强,推动永钢与全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沙钢联合重组,村集体让出控股权,由沙钢相对控股。是为四破,破了“唯我独尊”的自我羁绊。正是在这一次次“破”与“立”的思想解放中,永联村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增添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不畏艰难,“韧”劲十足。韧者,在外来压力下不折断也。永联人就有这种特性。奋斗求进再多艰难,永联人决不退缩。1978年,吴栋材初到永联,有一些村民不以为然、不抱希望。然而,这一任工作组没有让村民们失望,他们和全体村民永结联心,携手奋斗,风里来,雨里去,一干就是三十年。治穷求富再多困难,永联人决不丧失信心。村干部一班人坚信“富不是天生,穷不会生根”。1980年,村民大多还住着土坯墙、茅草房。

  村党支部组织村民到已经拥有规模企业、百货商场、电影院、小别墅的欧桥村参观学习,发出“学欧桥、赶欧桥、超欧桥”的号召。当时,有一些人冷嘲热讽,但村支部率领村民创业求富的雄心壮志从未改变。探索求变再多责难,永联人决不认输服输。永联那时办工业,是在“在夹缝中求生存”。面对种种非议,村干部们不信邪、不服输,负重奋进。正是凭借这股充满韧劲的张家港精神,永联人才迎难而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趟出一条“以工兴村”的新路。

  不满现状,“新”招迭出。永联人在创业实践中,不断摒弃安于现状的小农意识,面对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总能拿出新招、妙招。在选才用人上,坚持五湖四海。为挽留前来永钢考察的东北一钢厂技术骨干,永钢两位副总连夜赶往无锡火车站,演绎了一场现代版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在企业发展上,以独特的眼光和手法抢抓发展先机。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钢铁行业持续低迷,永钢果断“退潮织网”,投巨资进行技术改造,成功地实现了待经济发展高潮来临时“迎潮捕鱼”的构想。在营销管理上,强调忠诚与责任。他们把“亲情表现”作为对营销人员考察的关键指标,家庭不和、不敬父母者一律不予录用;对较大的客户和固定合作单位实行“投资金抵押制度”,对小客户则实行“风险按揭”,使业务员的收入与风险挂钩。在区划调整上,化并队扩村带来的包袱为拓开发展新空间的机遇。十余年间历经五次调整,村域面积从0.54平方公里扩大到10.5平方公里、人口从700多增至1万多,获得了宝贵的空间资源和人力资源。

  共创:以工兴农,以企带村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世而制。从发展工业到村企联动,从一业为主到多业并举,三十多年来,永联人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创出了一番令人惊叹的大业绩。

  依托企业实力,壮大村域经济实力。以企带村,“村企合一”是永联发展的鲜明特色。在村党委的领导下,村民委员会与永钢集团之间形成“三个统一”:村企重大项目统一决策和规划;村企资源统一共享;村企干部统一调配使用、报酬待遇统一考核发放。这一机制,既可在投资建设重大项目时迅速形成合力,又能较好地解决公共产品的供给;不仅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后续的土地、人力,而且为村集体建设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促进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伴随着永钢集团的产能扩大和效益增长,永联村财力迅速壮大,村集体仅股权分红一项,2007年就达8000万元,另外还可从企业获得一笔不菲的固定资产等租金收入。与此同时,永联充分发挥“华夏第一钢村”的规模、品牌效应,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现在,永联已经形成以钢铁为主,高效农业、物流业、旅游业、社区服务业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借鉴办工业的办法,创办现代特色农业。永联引入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业“生产方式产业化”。村里专门成立“永联苗木公司”,作为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实施企业化经营。将全村可耕地经营权流转到集体,由苗木公司统一运作,农民除每亩地每年获得1200元流转金外,土地经营权和劳动力还可作为股份,参与苗木公司利润分红。遵循工业反哺农业的规律,永联借助强大的村级工业经济实力,规划建设3000亩高效农业区。设立农业发展基金,并提供农业项目启动资金,对发展特色养殖业予以补助,促进高效农业加快发展。

  抓住“走出去”机遇,拓展村域经济发展空间。永联人清醒意识到:村域发展不能受制于一村一域。现在,永联已向村外乃至国外拓展了三条途径:一是收购矿山。在辽宁省北票市,收购了部分矿产,成立了北票联峰矿业有限公司,一期机制球团项目即将竣工投产;二是投资办厂。已与安徽省颍上县人民政府签订经济合作协议,计划投资5亿元进行资源开发,目前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三是参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与张家港保税区其元集团联合投标,共同推进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建设。目前,已获取国家商务部批准,工程计划将于2008年底开工。

  共富:富民为本,富及长远

  从当年“家家口粮不够吃”到如今人均收入过万元,三十多年来,永联的村民越来越富,底气越来越足,幸福感越来越强。

  不满足少数富,致力全体富。村党委采取多种方式主攻就业富民。对进入永钢集团就业的村民,提供较高且稳定的工资收入,经营层及中层干部、供销人员和技术骨干还持有股份,可享受分红。对有创业能力的村民,专门建立个私工业园区,统一建造标准厂房,帮助他们创业致富。对有种养经验的村民,建立农村副业基地和蔬菜大棚,发展副业生产专业户,引导他们劳动致富。对有进企能力、永钢一时难以消化的村民,则利用永钢资源优势创办制钉厂、矿渣微粉加工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他们务工致富。对缺乏进企条件的村民,则引导他们从事餐饮、娱乐、卫生保健、保洁保安保绿等服务业,确保他们有固定的生活来源。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弱势村民,则加大帮扶力度,设立“惠民基金”,改善贫困村民的生活条件,资助贫困学生和补助患有重大疾病人员。通过多年努力,永联已基本实现农民“收入方式多元化”,工资性、财产性、租赁性、福利性、救济性等收入已占到村民家庭总收入的75%。

  不满足眼前富,追求长远富。永联在推进就业富民的同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福利分配的长效机制。依托较强的村域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以公共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为主要形式的“转移支付”和“二次分配”水平,建立以社会保障为基础、以土地流转金和家庭文明奖为主体、以惠民基金和教育基金为补充的村民保障体系。在转移支付上,2007年村民通过享受7项集体补贴,人均获益近5000元。在医疗上,新型农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达100%,村民平时就医可报销70%医疗费。在教育上,村民子女上小学、读初中每年可获得500元的补助,上高中、读大学每年可获得2000元的补助,高考分数位于前列的还另有奖励。

  不满足本村富,带动周边富。永联每一次地域的扩大,都意味着富裕覆盖面的扩大。一方面,创造条件积极推进“一村一制”,努力使扩并进村的新永联人,与老村民逐步享受同等政策和福利待遇。另一方面,尽力帮助新村民脱贫致富。1995年,邻近两个村并入后,村集体不仅承担了他们的所有税费,而且每年安排100多万元“奖农支农”资金,促进新村民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致富步伐。

  共享:协调统筹,协同推进

  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也是农村科学发展及文明化的过程。在实践中,永联既抓物质文明建设,也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既抓政治文明建设,也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把全村引入和谐发展的新轨道。

  严控工业污染,建设良好生态环境。很难想像,永联这个“华夏第一钢村”,同时也是个绿化覆盖率达45%的“绿色钢村”。为有效控制工业污染,永联坚持从生产源头抓起,每年投入1.5亿元进行技术改造,优化生产工艺,发展循环经济,基本实现工业废渣处理利用,煤气、蒸汽、粉尘回收利用和废水重复利用。同时,在钢厂800?1000米周围,种上雪松、香樟等经济林木,形成分隔钢厂与村庄的一个环状“绿色廊道”。在集中居住区周围,规划近千亩土地,开发建设生态休闲公园。近年来,永联又以河道疏浚、道路硬化、垃圾集中清运、污水集中处理为重点,全面整治乡村环境,一个具有现代江南水乡特色的新永联已初具形态。

  建设家庭文明,倡导崭新村风民俗。讲精神文明,得物质奖励,是永联人的一大创举。针对村民素质与经济大发展、居住社区化不相适应的状况,2004年,村党委在全村设立“文明家庭奖”,抓住利益这个核心环节,促进村民素质不断提升。“文明家庭奖”的考评包括遵纪守法、环境卫生、计划生育、家庭生活、综合治理等八大类58项,内容具体,要求明确,操作方便。如果一户家庭全年没有发生不文明行为,全家每人就能得到1000元的奖励。一旦家庭中有一人发生不文明行为,则该家庭全体成员每人扣罚1分,所在村民小组每人也扣罚0.1分。这一举措使不少村民主动当起了“义务监督员”。“奖”文明,让村民自觉算起了“文明账”,约束自己、规范行为已渐成永联村民的一种自觉习惯。

  繁荣时代文化,培育一代新型农民。如果说“文明家庭奖”是永联撬动村民素质提升的“杠杆”,那么文化载体建设则是永联造就新型农民的“基座”。村党委深知文化影响力对教育农民的重要性,已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文化载体建设。永联的农民休闲公园、图书馆、社区服务中心等,无论其规模还是档次,都不亚于城市。新近落成的联峰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中心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还拥有一座可容纳1300多观众的一流剧场,村民们可免费观看国家一流文艺团体的演出。为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永联分批组织村民赴先进单位参观学习,加强种养和特种作业等技能培训。为陶冶村民情操,增强村民体质,永联结合农村居民和职工的工作、生活实际,先后组建了舞龙队、腰鼓队等五支文体队伍,开展具有乡村风情的业余文化活动。读书学习、运动健身、休闲娱乐已渐成永联村民的时尚。

  科学空间规划,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永联地处江滩,过去民房沿河沿圩“一字式”排列,布局分散,用地浪费,环境脏乱差,服务成本高。针对这一状况,近年来永联从科学规划入手,坚持先建后迁、让利于民,引导村民“居住方式城镇化”。以大投入先后聘请清华大学、苏州园林局、常州规划设计院等单位进行规划设计。现已投资10多亿元规划建设的现代小区“钢村嘉园”,全部建成后,实行社区化加智能化管理,可容纳3200户家庭、10000多名村民。钢村嘉园健身、娱乐、购物等服务功能齐全,环卫、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完备。为鼓励集中居住,村里对购买公寓房给予优惠,每平方米享受村集体直接或间接补贴达1400元,实际购房价低于建设成本。全部建成后,永联人将基本实现“生活方式社区化”。“像城里人那样生活”,永联正在把农民的这一多年梦想变成现实。

  强化社区自治,营造民主和谐氛围。适应居住集中化、生活社区化的新特点,永联大力推进“组织方式自治化”。坚持公开直选村委会主任;定期召开村民议事会议,向村民报告村委工作、财务收支等情况;不断创新村务公开的形式和手段,推进村务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公开;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切实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探索社区管理新体制,切实加强社区服务,专门设立服务热线,及时帮助解决群众生活难题。事关永联未来发展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永联的决议》,以及其他一系列规章制度,都是经过239位村民代表全体讨论表决的,标志着永联政治文明建设已进入新的境界。

  “泽以长流而及远,山因直上乃成高”。永联村三十年的艰辛探索,创造出极富个性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永联模式”。乍一看,别地难以复制;细品味,很具借鉴价值。

  强大的村域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奠基石。永联三十年发展变化的鲜明特征是:民富与村强同进、乡村与企业共荣。正是村级集体财富的增加,才使得农民收入有了持续增加的稳定来源;正是依靠村域经济实力的强大,才使得农民集中住社区、村民过上市民生活成为可能;正是村域经济基础的扎实,才使得村民百姓自觉把个人融入集体之中,积极支持企业壮大、农村兴旺。永联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才有现实可靠的来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学的发展态度是新农村建设的清障车。建设新农村,既要有高度的发展热情,更要有科学的发展态度。永联人能把一穷二白的荒滩村变为人见人羡的富裕村,除了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外,靠的就是穷则思变的一股气和劲:敢破、敢立,敢试、敢冒,敢闯、敢创。但他们求变敢闯,并非不辨方向,而是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一份冷静。在谋划发展思路时,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唯自身村情之实,唯市场规律之实,唯百姓利益之实。永联的精神激励我们:只要坚持一切从本地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和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就一定能找到一条致富村民百姓、改变村容村貌、享受现代文明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坚定的共富信念是新农村建设的指路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凭借这一坚定信念,永联人强企亦强村,致力于全体村民共同致富,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在永联的有机结合;凭借这一坚定信念,永联人坚持“村企合一”,将企业利益与村集体利益、村民利益糅合在一起,新农村建设道路越走越宽广;凭借这一坚定信念,永联人从不满足于个人富、眼前富、本村富,坚持以强带弱、以企带村、以富带穷,促进新老村民共同富裕。永联的做法启示我们:只有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形成强大的内生动力。

  为民的党委书记是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谈到永联村的沧桑巨变,上至张家港市委领导,下至永联村全体村民,没有一个不提及吴栋材。正是吴栋材,三十年如一日立志求变、乐于奉献,带领群众出力流汗、埋头苦干,才使得永联有今天的辉煌。吴栋材及其一班人是农村政策的明白人,勇于从本地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善于把政策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现实机遇;他们是心系百姓的贴心人,深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把改变落后面貌、群众高兴满意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他们是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具有强烈的现代市场意识,会创业、懂经营、善管理,能够把越来越多的群众引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他们是村民信赖的当家人,创业有功但不居功自傲,生活富裕但不追求奢华,尊重群众但不迁就落后,总是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成功实绩赢得群众的广泛信任。永联的成功说服我们:人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领头人的地位与作用又是不可低估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一个一心为民、思路科学、致富有道、经营有方的好带头人。(调研组成员:范朝礼水家跃吴 权仲红岩 徐 洪殷雪青张道政殷世勇)a (来源:《新华日报》)
(责任编辑:王燕)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吴栋材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