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产经新闻

韩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

  韩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

  从重化工业为主到创新型国家,韩国的成功密码是什么?

  文/郭怀英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研究是国际、国内产业经济研究的前沿课题。经调研发现,韩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结构升级互动较好,生产性服务业对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购买研发来源和进行自主开发的研发服务活动,提高了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设计产业投资不断加大,使得韩国不少产品成为世界著名品牌;金融业的倾斜式支持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电子商务与电子贸易提高了制造业的竞争力。

  韩国在鼓励研发机构的专业化投资、以人力资本为载体培育产业技术能力、通过发展设计产业提升产业品牌价值、注重发挥政府在生产服务活动中的主导和引导作用等方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要摆脱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升级的双重困境,需要借鉴韩国经验,及早选择重点,把商务服务、研发设计服务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从国家战略高度加以重点培育,加强政策引导,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创新金融支持体系,解决生产服务商最初产生难、发展难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再次加以强调。2006年9-10月份,笔者在赴韩国访问考察期间,与韩国对外政策研究院东北亚经济研究中心等有关单位的学者官员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结构升级互动的议题进行了座谈,并考察了韩国著名企业三星电子、现代汽车公司的研发、生产、销售情况。调查研究显示,韩国在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特别是在自主创新关键期,从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韩国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基本情况

  作为韩国经济的主导产业,制造业的结构转换与升级推动了韩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目前,韩国已经从1962-1971年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阶段,经过了1972-1981年间的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阶段、1982-1991年间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阶段,进入到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阶段。韩国正加速由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换,以发展研究开发型产业、知识产业、高级组装型产业、流行设计产业为主。在技术升级方面,开始依靠不断增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关键技术领域赶超发达国家,全面提高韩国国际竞争力。目前,韩国的造船、钢铁、汽车、半导体及数码产品等制造业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实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多数产品拥有自主品牌,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也得到不断提升。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全球化分工和知识经济条件下,韩国上述成绩的取得并不是制造业自身单纯作用的结果,而是制造业链条上生产性服务活动和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的结果。

  韩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特征

  韩国服务业的发展源于第二产业的带动。自从1962年韩国进入大规模的工业化以来,经济首先立足于生产领域,上世纪80年代以前引进外资、借款以及政府投资主要投向制造业,政府对服务业给予的政策支持非常有限,服务业未能与整个国家经济同步发展;90年代以前,在服务业内部结构中,批发、零售、饮食、旅店,一直居于第三产业增加值之首,90年代后期政策重视和对外资开放,加上信息产业的带动,金融保险不动产与运输仓储、通讯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才真正开始发展起来;以2000年不变价计算的2004年韩国产业结构,制造业占28.18%,服务业占46.89%,建筑业及其他占24.93%,生产性服务业仍处于发展之中。

  1.10多年来,总体上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

  以2000年价格计算,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通信、金融、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教育科研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从1995年的230640.2亿韩元增加到2004年的376530.9亿韩元,10年间增长41%,2004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总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1.57%。

  2.商务服务发展迅速,内部结构升级效应明显

  根据韩国工商协会对3.4万多家物流、IT、咨询、广告、设计、人才调配、设备租赁等领域商业服务企业进行的调查,商业服务企业的销售额由2001年的44万亿韩元,增长到2005年的74万亿韩元,5年内增长了68.2%。

  表1揭示了韩国2000-2005年间服务活动指数的增长情况,其中商务服务增长较快,尤其以研发活动增长最为迅猛,增长18.4%。

  3.现已形成若干研发产业聚集区

  目前韩国的研发服务业,已经形成了以大邱东南圈R&D基地,和以大德R&D特区为中心的大田世界产业革新区两大研发产业聚集区。大德R&D特区为韩国最大产、学、研综合园区,汇聚着韩国高等科技学院等4所高等学府、70多家政府和民间科研机构、2000余家高技术企业、几万研发人才。2005年,园区高技术企业中45%以上为研发服务类企业。大德R&D特区已成为亚洲最优秀的研发、人才培养和产业化基地之一。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作用

  1.研发来源提高了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目前,韩国制造业在加工技术、组装技术、设计技术等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这主要源于大量、高效的研发服务活动的推动。据介绍,上世纪60年代轻纺工业的迅速发展,70年代重化工业的迅速壮大,很大程度上是引进发达国家的通用技术和标准化技术发展起来的,即使到80年代以汽车、机械、电子等产业为核心的技术密集型工业,也都是在引进、消化吸收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62-1990年间,韩国共引进技术项目6944件,支付技术转让费用49.3亿美元。通过支付巨额技术转让费购买研发来源,以及1987年以后自主创新阶段自主开发的研发服务产品,大大提高了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设计产业促进了自主品牌的国际化

  韩国第三个设计产业五年计划提出,2008年韩国要成为全球设计领袖,设计产业产值从50亿美元扩大到160亿美元。韩国的大企业,都很注重产品在设计方面不断加大投资。新产品开发的技术优势加上成功的外观设计,使得韩国不少产品成为世界著名品牌。根据韩国产业研究院的研究,2006年韩国品牌价值位居世界第十位,三星、现代、LG 3家韩国企业进入世界品牌100强。韩国已从一个典型的廉价产品制造商转变为一个高级产品创造者。

  3.金融业的倾斜式支持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了保证

  韩国是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在制造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韩国产业银行、进出口银行和长期信用银行为企业或政府项目提供了长期低息融资。在韩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政府强大的金融动员能力,为大企业能够从国家利益出发、积极进行战略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证,稳定的资金支持有利于企业早期实实在在技术能力的提高。

  4.电子商务与电子贸易提高了制造业的竞争力

  韩国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非常先进,网络电缆速度达120万,超过总人口74.8%的家庭都是网络用户,宽带普及率世界上最高,信息化水平,居亚洲首位。凭借良好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和已经形成的商业模式,政府通过实行B2B网络支持计划,建立起了全球商业网络,推动各产业发展电子商务。2003年,韩国电子商务规模达204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7%,电子贸易占整个贸易的比例约16.5%,至2007年该比例提高为30%。电子商务与电子贸易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产业的效率与竞争力。

  韩国经验和做法

  一是不遗余力地鼓励研发机构的专业化投资

  生产性服务业是高附加值、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在全球化分工条件下,其成长壮大需要一定规模的专业化投资来支撑。韩国研发服务业的主体是企业内部的研发部门和各级政府直接资助的国家研究机构。

  韩国于1966年制定了《韩国科学技术研究所扶持法》,1972年制定了《技术开发促进法》,1973年又制定了《特定研究机构扶持法》,按照这些法律规定,政府直接出资,设立了许多研究所,旨在进行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开发与实施,比如韩国科学院、几十个专门研究所以及产业经济研究院等国家级研究机构。

  同时,根据上述法规,还形成了一整套促进企业研发投资的政策措施,为鼓励民营企业附设技术研究所提供了制度保障。比如私营企业研究机构承担国家研究开发项目的,政府给予研究开发经费50%的补贴;对于个人或小企业从事新技术商业化的,韩国政府提供总经费80%至90%的资助;私营企业可为技术开发、技术情报和研究开发人力和设施等开支提取高达销售额5%的储备基金,这笔基金可享受3年税收减免。

  上述各项措施支援力度大,而且直接针对已经发生的研发费用。在这些政策措施的鼓励和推动下,上世纪80年代以来,民营企业附设研发机构和增加技术开发投资步伐加快,企业逐步取代政府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80年代初,韩国企业研究所仅有46家,1992年达到1201家,2005年为10935家,企业研究所研究人员总数超过15万名,占国内研究人员总数的75%。

  二是注重以人力资本为载体提升产业技术能力

  正如Grubel & Walker(1989)所说,“生产性服务部门乃是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商品生产部门的飞轮”。韩国政府和财阀主导的发展模式,注重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强调研发服务活动以人力资本为载体,靠自我力量提高吸收能力,比如,三星电子为了提高研发水平,坚持不引进成套设备,通过引进部件进行消化,往往通过支付技术使用费或拆卸进口设备的方式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在此基础上推出自己的成套产品,以此实现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升级。

  为了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韩国政府1973年制定了《国家技术资格法》和《技术劳务育成法》,1974年又制定了《职业培训特别法》。韩国政府强制规定,拥有500名员工以上的公司必须对他们的员工进行内部技能培训。韩国政府为此还建立了专门的研究生院??韩国高等科学院,培养和造就一批研究开发的先导型人才,促进产学合作。另外,还强调在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突出加强化工、电气与电子工程等理工科专业教育。

  总之,注重职业技能培训,下大本钱建立本国的人才库,通过对人力资本的培育和知识的消化吸收,达到提高产业创新能力的目的,是韩国通过研发服务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经验。

  三是通过大力发展设计产业提升产业品牌价值

  作为赶超型的发展中经济体,韩国特别注重制造业的世界领先设计能力的培育。2001年促成世界设计大会在韩国召开,大胆投资100亿韩元建立韩国设计中心,以产、官、财的结合方式,支持产业的设计活动。从1993年起,政府连续提出3个促进设计的五年计划。计划提出2007年在釜山、大邱和光州建成新的地区性设计中心,在大城市的高等学府建设12个设计创新中心。韩国政府从很早就重视设计产业发展,并建立了相应的设计振兴组织,20世纪90年代后韩国产业设计振兴院成为推动21世纪韩国设计产业的主力。韩国的主要公司,如三星公司、LG公司、现代汽车公司,很注重在设计管理方面的投资。三星电子把设计看作研发的一部分,是利用设计提升产品品牌价值和扩大市场份额的典范,它探索出了一条工业设计突围的道路,许多人因为三星手机好看就买了。三星因此而位居“2005年全球100个最有价值品牌”第20位。

  四是集中有限金融资源支持主导产业优先发展

  发展中国家在产业技术升级过程中,通常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难题,韩国的经验表明,产业技术升级,银行的资金支持非常重要。韩国在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末,基本上采取了一种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将有限的金融资源以低价利率和政策金融的方式,支持结构升级主导产业优先发展的模式。政府接管中央银行大部分权力,对金融机构实行直接控制,实行银行分业化和专业化,商业银行向企业进行短期融资,专业银行如韩国长期信贷银行则主要提供长期低息资金。据介绍,一般银行、产业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的新增贷款额中,政策金融所占比重平均在50%以上,1974年为87.6%,1983年高达102.3%。紧密的主体交易银行制度,金融业的选择性支持,培育了一批财阀集团,也培育了一批战略产业。

  五是重视在研发服务活动中发挥政府的主导和引导作用

  在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韩国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的完善政策法律制度、建立相应组织机构,直接进行财税、信贷补贴支持,更为重要的作用体现在,企业发展初期、关键转折时期、困难时期,政府给予了宝贵的关键性的支持,以及在大型研发服务活动开展过程中,政府全程周密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可以说,政府发挥了更具创造性的作用。CDMA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CDMA是美国高通公司的技术,1993年韩国政府出资购买了该项技术,但是在高通公司开发的总计53项CDMA技术专利中,韩国仅引进7项。随后,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包括技术开发、标准化和服务运营商许可等发展CDMA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情报通信部通盘掌管和指导研发活动,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牵头,吸收三星电子、LG通信和现代电子等企业组成联合攻关组,技术开发出来后,让这些大公司无偿使用。随着这些大公司实力的强大,政府就退出了,后期则完全依靠企业自己投入。政府及时地把政策导向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转变,激发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研发投入来源结构中政府与企业的投入比重,1970年77∶23,到2003年,则为25∶75,发生了令人羡慕的转变。

  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虽然韩国生产性服务业在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生产性服务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传统体制和赶超式发展模式导致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不均衡的矛盾较为突出。韩国生产性服务业还很不成熟。具体表现在:

  一是金融业独立发展能力较弱

  在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金融业是个发展时间比较长、成熟度相对较高的行业,为制造业提供生产服务的水平和数量通常也比较高。但是韩国金融业一方面在支持战略性产业创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长期的官治金融使得韩国金融业没有像欧美发达国家那样规模迅速壮大,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根据笔者的研究,在当时韩国的体制背景下,1980年制造业对金融业的消耗量和依赖度都最高,但是到2000年时,这两项指标都大大落后于商务服务,制造业直接消耗的每100单位中间产品中,仅有1.8个单位是金融服务产品,中间依赖度从1980年的3.30略微提高到3.60;而制造业直接消耗的每100单位中间产品中,需要直接消耗的商务服务,从1980年的0.07迅速提高到2000年的2.12,增长19倍多,中间依赖度从1980年的0.12迅速提高到2000年的4.17,增长了34倍,各项指标显示,韩国金融业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重要性已让位于商务服务业。

  二是流通产业与物流产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据介绍,由于长期立足于生产领域忽视流通领域,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韩国生产企业普遍采取的仍是将生产和流通合为一体,批发业处于落后状态,流通产业只是制造业的辅助产业,流通产业的发展水平始终落后于生产部门和居民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韩国流通企业规模零散,效率低下,70%-80%大部分是维持生计型的家族式企业。

  物流业也存在同样问题。韩国大部分的物流企业规模很小,个体物流企业、第二方物流为主的运营结构阻碍着整个物流产业的发展,影响了物流业的规模扩大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三是以国内市场为主,市场需求不足

  韩国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以内需为主,国内市场狭小,除了少量技术服务和工程承包服务外,大部分生产性服务还没有走出去。韩国2015年产业创新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韩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要进入“循环增长周期”,在发展中国家建立服务业市场,使柔性服务业的增长成为出口的发动机,可以说,短期内实现这样的目标并不容易。同时,韩国国内服务业市场仍然较为封闭,虽然政府有意扩大服务业的开放度,但是由于许多国内供应商反对,服务业的开放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对我国的四点启示

  目前中国正处于自主创新关键期,韩国的经验将对中国摆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升级的双重困境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把培育商务、研发设计服务业作为现阶段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心任务

  韩国生产性服务业并不发达,但却能够给予制造业结构升级强有力的支撑,原因在于其生产性服务业走对了路,尽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先天薄弱,但自始自终把研发设计产业作为核心产业和突破口来大力培育,通过发展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升级,走出了一条有别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新路子,非常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

  我国现阶段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处于一种低层次均衡状态。生产性服务业落后已成为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瓶颈。现阶段应该把商务服务、研发设计服务作为生产性服务的龙头来重点培育。商务服务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和增长最快的部分。从中国目前的国情看,现阶段确确实实是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特别是研发设计、中介服务的最好时期。这些行业中小企业数量居多,受需求制约容易出现秩序混乱问题,收入微薄难以扩大专业化投资,服务能力薄弱难以形成网络,这些问题往往又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同时,这些行业又没有主管部门管理,迫切需要国家从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度,把商务服务和市场中介服务作为生产服务业的龙头,加以重点扶持和培育。

  借鉴韩国经验,政府的各种政策手段和政策导向要朝这个方向努力,要不遗余力地推行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战略。从中国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情况看,2003年,我国大中型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仅占25%,有研发活动的约占43%。目前我国某些地区也制定了鼓励制造业企业设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的政策措施,但从鼓励措施的实质程度看,力度太小,奖励范围仅限于项目前期评估费用,而不是直接针对全部研究开发投资。要从扶持企业内研发设计服务活动、鼓励企业内部高级一体化的分工着力,加大鼓励和奖励力度,鼓励大企业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研发设计水平。

  对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工业企业转制出来的独立研发机构,要区别于一般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制订包括土地、基础设施建设、进口器材、税收优惠等方面的鼓励政策,减少他们进入市场的障碍。要抓紧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国内外资本,国有和民间资本建立各种类型的研发机构,壮大研发产业规模。

  二、在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中大力推行人力资源开发

  韩国的经验表明,实现技术转移的主要途径是人才转移,产业技术能力的形成是通过人才培训以及对隐性知识的消化吸收来实现的。作为技术追赶型国家,技术转移不仅包括蓝图和机械设备的转移,还包括技术诀窍的转移,技术转移的主要成本来自人力的培养,培训费用往往要比技术的消化吸收成本和开发成本要高得多。

  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是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主体。在当今世界,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服务化趋势非常明显,抓住了制造业链条上的这些服务环节,就等于抓住了中国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牛鼻子,而抓住这个牛鼻子的着力点除了上述加强企业研发、设计机构的建设之外,另一个着力点还要加大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企业和国家研究所、研发专业化服务公司应该成为产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锻炼基地,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要研究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措施,卓有远见地引导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到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政府研究所和大学一样应该成为培养国际化的学科带头人、高级复合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大学中应加强对理工科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大学、研究所与企业联合培养锻炼技术创新人才的机制。

  三、建立一整套机制顺畅的政策支持体系,解决生产服务商最初产生难、发展难的问题

  综观韩国对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已经建立起一整套机制顺畅的政策支持体系。以设计产业为例,1998年与英国一同发表了“21世纪设计时代宣言”,向韩国人宣布设计在韩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中的重要性,首先从认识上取得各界的广泛认同。然后制定具体的规划和计划,连续制定3个五年设计振兴计划,推进设计产业振兴战略的实施。从组织机构、资金支持体系、优惠政策、基地或园区、人才培养等方面逐步加强机制建设,从国家层面构建设计产业的系统政策服务体系。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阶段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产业,至今没有一个像样的实施规划,更谈不上细化的配套政策和细分产业的重点规划。国家应该逐步建立健全一整套机制运转顺畅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支持体系。要大力推进产业共性与关键技术平台的建设,政府通过直接投资及项目、财政、税收等优惠,承担起启动、引导、激励、推动和保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创新金融支持体系

  韩国经验表明,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金融业特别是银行的融资支持非常重要。当然,韩国政府介入的官治金融模式,其优劣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封闭式的金融支持服务体系,也有许多与中国国情不相适应的地方。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应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多层次的产业创新金融支持体系。要大力发展直接金融市场,逐步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证券信用等级,提高金融中介专业化服务水平,积极推进我国金融体系由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建立、完善诱导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手段,多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成立科技种子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构建产业创新投入的金融支持平台。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

  推动服务业发展四点建议

  要将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事关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持续发展的战略产业来抓,引导社会资本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

  文/任旺兵 齐援军 吴双

  2007年是近10年来我国服务业增长最快的一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逐季加快,分别达到9.9%、10.6%和11%,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有望突破11%,达到“九五”以来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的最高值,使我国服务业呈现自2003年以来连年加快发展的态势。

  2007年服务业运行的主要特点

  金融、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增长加速显著,成为拉动服务业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前三季度,金融业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5.3个百分点,房地产业较上年同期提高5.9个百分点,是服务业各行业中增速增长幅度最大的两个行业。金融业的快速增长与我国流动性过剩密切相关,同时也与股权分置改革以来,证券资本市场的火爆及城镇居民金融意识的觉醒有关。受城镇化率的提高和居民收入的持续高增长等内在需求拉动影响,房地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消费需求推动服务业投资较快增长,生活服务业成为服务业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服务业投资增长的特点是投资面广,其中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无不受消费需求的带动。2007年,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等成为投资增长最快的3个行业,前三季度增幅分别达到42.9%、31.5%和30%。这说明,在强劲需求刺激之下,生活性服务业成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外商直接投资向第三产业延伸,三次产业投资结构失衡状况开始得到调整优化

  外商继续加大服务业领域的投资并日渐成为投资主体值得关注与重视。受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与部分工业领域的外资开始撤离我国不同,外商加大了服务业领域的投资力度。根据调研,2007年1-5月,成都市新批外资服务业项目105个,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8.7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73.1%,服务业领域利用外资的比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商务部相关资料看,这钟现象不仅仅发生于个别地区。2007年1-7月,上海市实际利用外资51.23亿美元,其中第三产业利用外资34.4亿美元,占全部利用外资总额的67.15%;1-9月,四川省全省服务业实际到位外资7.52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57.4%;1-10月,石家庄市第三产业合同外资17674万美元,占全市合同利用外资的66.6%;1-11月,天津服务业合同外资额6l亿美元,占全市合同外资额总量的57%。与此相反,制造业领域的外商投资比重则在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统计,今年一季度,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89.92亿美元,占56.58%,同比减少约7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63.29亿美元,比重从去年同期的30.93%升至39.83%,增加约9个百分点。

  2007年服务业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服务业增加值与投资比重双下降问题值得关注

  受第二产业增速高于服务业增速的影响,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2006年下降了0.64个百分点,预计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将呈现下降趋势。在第三产业比重下降的同时,城镇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也在下降。2007年前三季度城镇服务业投资占其总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4.75%,比上年同期减少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则上升了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第三产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双下降现象值得重视。特别是后者,显示政府直接投入和投入引导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是发展观念没有转变过来。十七大提出转变发展方式首先是要转变发展观念,要将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事关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持续发展的战略产业来抓,要引导社会资本从制造业领域更多地转移到服务业领域上来。

  服务业领域的改革与开放步伐仍较缓慢

  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在改革开放。服务业发展的管理体制与对外开放是多年的老问题,在对外开放问题上,目前仍然存在多种看法,在对外开放采取慎重态度的同时,对内开放管制的严格性远高于对外开放,很多行业早已对外开放了,但对国内民营资本管制很严。由于行业垄断与各种保护性规制约束,使我国服务业发展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国办发7号〔2007〕文件下发以来,各地对发展服务业的认识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然而也普遍反映行业垄断问题无法突破,现有规制约束了发展服务业的手脚。考虑到一些服务行业涉及到经济安全、意识形态等的特殊性,如果全面性改革和开放目前难以做到,一些地方希望能够率先在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方面进行试验,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然而,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回应渠道。 在放宽市场准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方面,很多行业的准入门槛和对外开放的控制权在国家,地方想放宽准入而没有“令剑”。纵观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纵观世界服务业发展的成功经验,闭关自守没有出路,垄断经营会失去活力,必须下大力气、大决心改革服务业管理体制,要在加强监督性管理的同时,坚决打破行业垄断。要切实加快服务业领域的改革开放步伐,否则,必将贻误发展机遇,丧失竞争力。

  政府对服务业的引导性投入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对服务业的发展投入严重不足,不仅表现在公共服务领域,还突出表现在可市场化或完全可由市场力量发挥作用的领域。传统上,将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服务业投入范畴,实则是建筑业即第二产业范围,服务业领域除公共服务投入外,真正投入到科技、中介服务、广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劳动力培训、现代物流等服务方面十分不足。一种流行观念认为,既然市场化了,除公共服务领域外,政府不应该再进行服务业投入。实则不然,在牢固的工业化思维定式下,在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的状态下,切实需要进行服务业发展的引导性投入,将人们的发展观念转变过来,将强大的工业发展惯性慢慢降下来,将社会投入工业领域的资金慢慢分流出来。政府投入方式很多,包括直接的财政引导投入、税收优化投入、水电土地等要素供给支持性投入等等。然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够,财政性引导投入每年仅2-3亿,除高技术产业外,其它行业几乎没有税收优化,水电土地价格一直以来远远高于工业。服务业发展的这些环境不改变,仅靠政府几个政策性文件远远不能适应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服务业发展的稳定性较强,除受特殊因素(比如“非典”、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外,服务业增长总体平稳。预计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仍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服务业也将继续保持“九五”以来连年增速发展的势头。但要根本性地改变服务业长时期慢于GDP增长速度的局面,必须加大改革开放力度,释放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活力。

  一是加快推进服务业体制改革试点,切实取得服务业领域改革的新突破,体制性障碍依然是影响我国服务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强调加快服务业发展已多年,但由于服务业领域的管理体制突破不大,所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成果并不十分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很多经济特区和开发区,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道路,但严格意义上讲,这些经济特区和开发区是不包括服务业发展道路和模式探索的。因此,服务业发展体制问题在这些区域也没有取得大的突破,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与此同时,行业主管部门也没有就服务业改革问题进行有效而积极的探索,缺乏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表明,很多体制性问题的突破是以地区为载体的。通过在部分地区先期进行服务业体制改革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全面推开是成功的模式。为此,在国家整体改革难以全面铺开的情况下,建议国家加紧实施服务业区域改革试点规划。

  二是加强服务业理论知识培训与考察,切实增强各级干部统筹服务业发展的能力。长期以来,各级领导对抓工农业发展驾轻就熟,形成了很多很好的发展思路和办法,但对转向抓服务业发展却感到十分陌生。很多基层主管服务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对什么是服务业,服务业有哪些功能不甚清楚,普遍感到发展服务业没有抓手,完全用传统抓工业的思路抓服务业不行,用过去发展工业的观点看待服务业也不行,怎么办?他们的困惑很多,困难也很多,因此缺乏信心和决心。为此,必须加大用理论武装头脑的力度,加强对各级领导的服务业知识培训工作,让他们多走、多看,深入了解和认识服务业,增强发展服务业的信心和决心,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在抓服务业发展问题上的执政能力。

  三是加强服务业发展的政府引导投入,切实提高全社会资本参与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性。除了公益性很强的服务领域外,服务业的发展当然主要依靠社会力量。但在全社会还没有完全达成共识之前,在社会的主体力量还没有参与到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来之前,引导服务业的发展是政府的职责所在。目前,在服务业要不要引导投入的问题上还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业的发展无需政府引导投入,依靠市场力量即可。然而,市场失灵问题在服务业领域较为突出。一是因行业垄断市场不能完全有效发挥作用,二是政策偏差与歧视导致市场信心不足,这些都需要政府引导,包括政策引导和投入引导。尤其在当前服务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的引导性投入具有不可或缺的引导作用,它代表了政府的扶持方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不能因为市场化而排斥政府引导性投入。事实证明很多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既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也需要政府的引导性投入。

  四是加强服务业调研与统计系统建设,切实提高宏观调控服务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目前,服务业信息统计工作十分薄弱,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会商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无法实现信息共享,不能及时掌握与准确了解服务业发展动态。为此,需要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了解服务业发展情况的专题调研活动,召开服务业发展形势分析会。发改委作为统领服务业发展的宏观调控部门,迫切需要在长期工业运行管理的基础上,加强服务业运行管理和调控。因此,需要建立一只服务业运行监测队伍,通过经常性的调研、数据分析,及时反映服务业运行状态,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建议由发改委牵头,联合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各省市服务业主管部门,尽快建立全国性的服务业信息网络、平台,以及全国服务业数据中心。

  

(责任编辑:李瑞)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