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产经新闻

一般能源供给及生产状况

    由来已久,中国人对能源的传统观念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根据新的能源发展观判断:中国能源不能仅停留在物博和丰富的概念上,中国能源现状是总量大、人均少、结构差、效率低,与经济发展需求有很大的差距。

为了便于分析,依据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及构成的复杂性,本报告将能源划分为一般能源(又称常规能源)、新能源及再生能源。一般能源涵盖了一次能源、火电及焦炭等;新能源及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能、太阳能、海洋能、风能及自然热能等。

   (一)能源资源现状分析

    中国能源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一般能源总资源量超过8230亿吨标准煤,探明剩余可开采总储量为1392亿吨标准煤,约占世界总量的10.1%。从几种广泛利用的常规能源来看,储量都比较大。煤炭地质储量约占世界煤炭地质总储量的12%,排第3位;水力资源占世界总量的30%,排第1位,水力理论蕴藏量为6.76亿千瓦;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经普查勘探表明,石油的地质储量估计要比探明储量大得多,1990年新探明天然气储量达1900亿立方米,石油居第6位,天然气居第16位。从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等常规能源的资源总量来看,中国可列入世界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
    从煤炭、水利、海洋等几种资源的蕴藏量看,煤炭资源的边际储量是递减的,其他资源的边际蕴藏量基本没有变化,这与资源的开发情况关系较为密切。
    中国的能源资源虽然丰富,但是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90年,中国人均探明煤炭储量为147吨,为世界平均数的41.4%;人均探明石油储量为2.9吨,为世界平均数的11%;人均探明天然气为世界平均数的4%;探明可开发水能资源按人口平均也低于世界人均数。1997年,中国人均拥有电力装机容量为0.21千瓦、人均用电量为900千瓦时,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中国能源探明总储量的结构为:原煤87.4%,原油2.8%,天然气0.3%,水能9.5%。能源剩余可采储量结构为:原煤58.8%,原油3.4%,天然气1.3%,水能36.5%。煤炭在中国能源资源中占绝对优势地位。
    按人口计算的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1980年第11届世界能源会议和其他有关资料,中国人均占有煤炭经济可采储量(101吨)为世界平均量(222吨)的46%;人均占有可开发水电量(1.955度)为世界平均量(2.423度)的81%;人均占有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世界平均量的6.8%;人均占有天然气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量的1.5%。
    中国能源资源的地区分布既普遍又相对集中。全国煤炭探明储量的64%集中在华北地区,石油剩余可采储量的51%分布在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则拥有全国68%的可开发水力资源和天然气可采储量。中国煤炭和石油资源集中在北方,水力资源偏在西南,而经济发达、工业和人口比较集中(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7%)的南方八省一市能源却比较缺乏(煤炭占全国的2%,水力占10%)。
    现将中国能源种类分布情况进行基本分析,以便于对中国能源的资源储量结构有所了解。
    1.煤炭资源储量分析
    煤是重要的化石燃料,长期以来煤在人类能源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煤作为能源资源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是支持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的基础。从世界能源工业发展史来看,即使在以石油为主的第三代能源时期,煤仍占有26%的比例。在已知不可再生能源中,煤的储量最大,约占51%。在相当长时期内,人类能源构成中尚不能没有煤。煤在现今人类社会中主要用于电力工业、钢铁工业和供暖等。
    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可以看出,中国是仅有的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根据2002年国土资源部《全国矿产资源储量通报》公布的煤炭资源储量数据,2002年中国的煤储量为1886亿吨,世界排名第二,在全球煤储量中占13%。中国煤炭生产消费量占世界1/3以上,中国70%以上的能源来自煤,煤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中国煤炭资源储量多,分布广,煤质较好,品种较全。据中国第二次煤田预测资料,深埋在1000米以内的浅层煤炭总资源量为2.6万亿吨。其中大别山?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地区资源量约2.45万亿吨,占全国总资源量的94%;以南的广大地区仅占6%左右。其中,新疆内蒙古山西陕西四省区占全国资源总量的81.3%,东北三省占1.6%,华东七省占2.8%,江南九省占1.6%。中国各地区煤炭资源已探明保有储量比例结构。
    煤炭资源分布于中国大陆29省、市、自治区,除上海市外,都有煤炭资源。全国2000多个县,851个县有煤炭探明储量,但分布很不均衡。山西、内蒙古煤炭储量分别为2000多亿吨、1900多亿吨,贵州为460多亿吨,安徽、陕西都在200亿吨以上,五省、区合计约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75%,而江南九省、市、自治区的煤炭储量合计却不到130亿吨,仅占全国的2%。按保有储量大小的顺序如下:山西省、鄂尔多斯北部、内蒙古东部、川滇黔边区、苏鲁皖边区、鄂尔多斯南部、豫中、豫西、河北平原、贺兰山、天山南北、黑龙江省东部和沈阳市周围地区。除川滇黔边区外,其他11片煤炭基地都分布在北方地区。这12片煤炭基地的探明储量占全国总量的92%;炼焦煤占探明储量的37%,无烟煤占17%。具体分布如下。
    山西省是中国最大的煤炭基地。包括大同、宁武、西山、沁水、霍西和河东6大煤田。现有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保有总储量的1/3,煤炭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6,均居全国第1位。山西煤炭牌号齐全,其中炼焦煤和无烟煤储量均约占全国同类储量的1/2。现已形成以大同的动力煤,霍西、平朔及西山的炼焦煤,晋东南及阳泉的无烟煤为中心的大型煤炭基地。
    苏鲁皖边区是华东地区最主要的煤炭基地,包括皖北两淮、苏北徐沛、鲁西南兖州、陶枣、腾南、济宁等7个煤田,探明储量为330亿吨,约占华北地区总量的80%,其中炼焦煤占90%。
    豫中、豫西是中南地区煤炭资源最集中之地,北起安阳、鹤壁、焦作,南至新密和平顶山,共有煤田16个,探明储量为160多亿吨,约占中南地区总量的70%,其中炼焦煤和无烟煤占75%。
    内蒙古东部由呼盟的伊敏、大雁、扎赉诺尔,哲盟的霍林河,昭盟的元宝山,锡林郭勒盟的胜利、巴彦宝力格、乌旗白音华8个煤田组成的褐煤基地,探明储量为640多亿吨,占全国煤炭总量的10%,为全国褐煤总量的76%,是中国褐煤资源最集中的地区。
    川滇黔边区是中国西南煤炭资源最集中的地区,包括川南的芙蓉山、珙县、古宋、筠连、叙永,滇东的昭通、曲靖,黔西的织金、六盘水和兴义等煤田,探明储量为530多亿吨,约占西南地区煤炭总量的80%。无烟煤占探明储量1/2多,炼焦煤近1/4。
    鄂尔多斯北部包括准格尔和东胜两大煤田,探明储量为1160亿吨,占全国总量的18%,是中国第二大煤炭基地,均为动力煤。
    鄂尔多斯南部包括陕北和渭北煤田,探明储量为210亿吨,煤质以弱粘结煤为主,其次是炼焦煤和贫煤。贺兰山东侧包括内蒙古的桌子山,宁夏的贺兰山、灵武、固原和萌城等煤田,探明储量为330多亿吨,煤质为炼焦煤和不粘结煤。
    河北平原包括开滦、京西、邯邢三个煤田,探明储量为140多亿吨,以炼焦煤和无烟煤为主。另外,有乌鲁木齐、辽宁、黑龙江等煤田。
    中国煤炭资源的种类较多,从烟煤到无烟煤以及石煤俱备。在现有探明储量中,烟煤占75%,无烟煤占12%,褐煤占13%。其中,原料煤占27%,动力煤占73%。动力煤储量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分别占全国的46%和38%,炼焦煤主要集中在华北,无烟煤主要集中在山西和贵州两省。
    中国煤炭质量总的来看较好。已探明的储量中,灰分小于10%的特低灰煤占20%以上;硫分小于1%的低硫煤约占65%~70%;硫分1%~2%的约占15%~20%。高硫煤主要集中在西南、中南地区。华东和华北地区上部煤层多为低硫煤,下部煤层多为高硫煤。
    从中国各种能源保有比例来看,中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但从世界对比来看,世界煤炭生产国储采比远高于中国,世界前十位煤炭生产国中有8个国家储采比高于200,最高的高于400,储采比最低的波兰也高达163,而中国的煤炭储采比仅有69。与此同时,世界多数发达国家的煤炭产量在下降,世界最大的煤炭出口国澳大利亚,2003年仅产煤3.47亿吨,出口约1.97亿吨。《中国煤炭资源有效供给能力态势分析》研究表明,考虑环境容量、高硫煤储量、乡镇煤矿的采出量和损失量,中国有效可采储量仅为1037.6亿吨。
    中国人均煤炭资源有限,根据美国EIA统计,2002年中国人均占有储量仅145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57吨,在世界72个主要产煤国家中排名第21位。世界主要煤炭出口国的人均占有煤炭储量均高于中国。
    中国的优质煤炭资源缺乏,主焦煤资源严重不足,肥煤、焦煤、瘦煤资源分别占3.3%、6.1%、4.2%,优质炼焦煤更加短缺。中国煤炭出口主要是优质动力煤和无烟煤的出口,但优质动力煤资源少,有44%以上的煤炭硫分大于1%,近80%的煤炭灰分超过10%。
    2.石油资源存量
    石油是存在于地下的一种液态、气态或固态的复杂烃类化合物,主要是烷烃,也有苯环烃和环烷。石油的成分随地区而异,一般含碳84%、含氢11%~14%;另外含少量氧、氮和硫等;灰分含量低,约0.05%。石油是由古地质年代有机物质(主要是单细胞植物,如蓝-绿海藻类;单细胞动物,如有孔虫类)沉积后,经过长期物理、化学变化而生成。
    据1993年全国油气资源评价,中国陆上和沿海大陆架沉积盆地总面积约550万平方公里。中国石油资源以陆相油藏为主,含油气盆地。分为3个基本类型:东部拉张型盆地、中部过渡型盆地、西部挤压型盆地。全国分为6个含油气区:东部,主要包括东北和华北地区;中部,主要包括陕、甘、宁和四川地区;西部,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肃西部地区;南部,包括苏、浙、皖、闽、粤、湘、赣、滇、黔、桂10省区;西藏区,包括昆仑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的地区;海上含油气区,包括东南沿海大陆架及南海海域。由于中国石油资源的勘探程度还很低,勘探领域主要是陆相地层。
    中国石油探明储量随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发展而增加。1949年石油地质储量为0.29亿吨,产量为12万吨;1959年9月发现大庆油田,1961年石油地质储量达到26亿吨;1978年中国石油产量突破1亿吨,地质储量达到68.1亿吨;1985年石油产量为1.249亿吨,地质储量达到116亿吨。1990年中国石油产量为1.383亿吨,居世界第5位。截至2000年底,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全国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212.89亿吨(探明可采储量为60.95亿吨),探明程度仅为22.6%,而且1991~2000年探明储量为64.2亿吨,占累计探明储量的30%。但是,由于10年间新增可采储量(13.23亿吨)不足以弥补累计原油生产量(15.21亿吨),致使储采比(剩余可采储量/年产油量)由1990年的15.8,下降到2000年的14.9。2000年底,中国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32.736亿吨,居世界第10位。如果按当年石油开采量计算,也仅供开采20年。中国的石油资源总的来说还是比较缺乏的。据《中国油气矿源勘查前景展望》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下半年,中国石油可采资源总量为150亿吨左右,仅占世界最终可采石油资源的4.8%,人均拥有石油可采资源总量和人均产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
    中国石油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勘探程度差别更大。目前石油探明储量多集中在黑、鲁、冀,这三省油田探明的剩余可采储量约占全国总量的70%。位于黑龙江省的大庆油田是中国最大的油田,储量和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1/2。大庆油田从1960年开始开发,原油产量平均每年递增28%。大庆油田及随后的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和任丘油田的开发,使中国石油不但完全自给,且有少量出口。80年代末以来,又开始开发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哈密盆地的油田。
    中国石油资源前景虽广阔,但不如煤炭资源。当前石油工业的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石油可采储量的增长速度不及一些老油田产量的递减速度,储采比开始逐年下降。
    3.天然气资源分布
    天然气是存在于地下岩石储集层中以烃为主体的混合气体的统称。包括油田气、气田气、煤层气、泥火山气和生物生成气等。主要成分为甲烷,通常占85%~95%;其次为乙烷、丙烷、丁烷等。它是优质燃料和化工原料。其中伴生气通常是原油的挥发性部分,以气的形式存在于含油层之上,凡有原油的地层中都有,只是油、气量比例不同。即使在同一油田中的石油和天然气来源也不一定相同。他们由不同的途径和经不同的过程汇集于相同的岩石储集层中。若为非伴生气,则与液态集聚无关,可能产生于植物物质。世界天然气产量中,主要是气田气和油田气。对煤层气的开采,现已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沉积岩分布面积广,陆相盆地多,形成了优越的多种天然气储藏的地质条件。1994年全国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为2.30×10的12次方立方米,占全国总资源量的5.34%,探明储量与资源量之比为4.35%。中国常规天然气的资源量为38×10的12次方立方米~43×10的12次方立方米,按其成因类型分类所占的百分比为:生物气占7%、油田伴生气占21%、煤成气占34%、碳酸盐岩气占38%。
    陆上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陆上资源量的43.2%和39.0%。中国天然气资源的层系分布以新生界第3系和古生界地层为主,在总资源量中,新生界占37.3%,中生界占11.1%,上古生界占25.5%,下古生界占26.1%。天然气资源的成因类型是,高成熟的裂解气和煤层气占主导地位,分别占总资源量的28.3%和20.6%,油田伴生气占18.8%,煤层吸附气占27.6%,生物气占4.7%。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集中在10个大型盆地,依次为:渤海湾、四川、松辽、准噶尔、莺歌海-琼东南、柴达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尔多斯。中国气田以中小型为主,大多数气田的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勘探开发难度大。
    中国的油系天然气和煤系天然气均有蕴藏,当前列入平衡表内的天然气储量是油系天然气,包括气田气和油田气。气田气主要分布在川、黔两省,储量约占天然气总量的70%。油田气分布在辽河、大港、南阳、青海、胜利、大庆等油田。与石油一样,中国油系天然气的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中国煤层气资源丰富,总资源量有30×10的12次方立方米~35×10的12次方立方米,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已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中的优选项目,国家给予政策大力支持,扩大开放,吸引国际资金和先进技术投入到煤层气领域。今后在固定碳比高的地区选择埋藏较深的良好圈闭进行钻探,这将为中国寻找天然气资源开辟新的领域。
    中国的油页岩资源较丰富,含油率一般为5%,已探明的储量折算成页岩油,相当于目前天然石油的可采储量。油页岩储量主要分布在吉、粤、辽三省,合计占全国总储量的90%以上。此外,陕、鲁、新、甘、内蒙古等地,也有油页岩资源的蕴藏。
    中国天然气勘探起步较晚,1987年第一次普查评价,全国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33万亿立方米。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然气勘探连续取得突破。据1994年完成的全国69个盆地的第二轮油气资源评价估算,中国天然气资源量为38万亿立方米,据近几年的最新勘探成果显示,中国目前天然气资源量约为54万亿立方米,比第二轮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增加16万亿立方米。截至2003年底,探明的天然气地质储量为3.9万亿立方米,资源探明率为7.2%,根据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天然气勘探发展的规律,当资源探明率达到10%~45%时,天然气的探明工作将加速发展。因此,中国天然气的勘探潜力很大,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天然气的探明储量仍将大幅增长。
    中国20多个省区均有天然气产出,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和华北盆地。资源量大于1万亿立方米的有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珠江口、东海、渤海湾、莺歌海、琼东南、准噶尔9个盆地,共拥有资源量30.7万亿立方米。从其分布的地质时代来看,与石油相反,在时代较老的地层中气多,其中古生代的气约占50%,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气约分别占20%和30%。与煤及含煤地层有关煤层气的研究工作和勘查工作近10年才刚刚起步。由于中国煤炭资源相当丰富,含煤地层分布相当广泛,因此煤层气资源的远景是理想的,是今后中国能源工作发展的一个新领域。
    中国天然气资源量为38.04万亿立方米,估计可采储量为7~10万亿立方米。陆上62个盆地和地区的天然气储量为29.9万亿立方米,其中78.6%集中在四川盆地、陕甘宁地区、塔里木盆地和青海省。10个海上盆地大多集中在南海和东海,总计8.14万亿立方米,占总量的21.4%。2001年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37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0.9%,资源探明率为3.6%。截至2000年底统计,中国大、中型气田(地质储量大于100亿立方米)有56个,占全国气田总数的13.6%,占储量的43.7%,平均储量为361亿立方米。中国近海天然气总资源量为8.1万亿立方米,拥有较大发展潜力。目前在海上找到的天然气储量为4211亿立方米,占近海天然气资源量的9%。
    截至2002年底,全国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约为1.86万亿立方米,比2001年增加约1900亿立方米,增长幅度约为11%,总体储采比为58左右,具有加快发展的潜力。其中,石油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为1?47万亿立方米,占全国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的79%。2002年,陆上天然气储量增长地区主要集中在塔里木、柴达木、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四大气区,海上天然气的储量增长主要集中在南海海域和渤海海域。
    4.水资源蕴藏量情况
    中国的水力资源,1949年前估算的理论蕴藏量仅为1.49亿千瓦。1955年普查了全国较大的河流共1598条,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70%,河道总长度为22.6万公里,年总水量为2617立方公里,按河流平均流量计算的理论蕴藏量为5.4亿千瓦。在20世纪70年代末又做了普查,统计单河理论蕴藏量0.876亿千瓦时/年以上的河流有3019条,总理论蕴藏量为5.7万亿千瓦时/年;加上部分较小河流后,合计为5.92万亿千瓦时/年(不含台湾省),居世界第一位。经统计,单站装机500千瓦及以上的可开发水电站共11000余座,总装机容量为37853万千瓦,多年平均年发电量为19233亿千瓦时。全国各地区和各水系的理论蕴藏量和技术可开发资源的分布,据1993年的初步估算,经济可开发资源为:装机容量为29000万千瓦,多年平均年发电量为12600亿千瓦时。
    中国河川水能资源的特点:(1)资源量大,占世界首位。(2)分布不均匀,集中在西南地区,其次是中南地区,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水能资源较少。而中国煤炭资源多分布在北部,形成北煤南水之格局。(3)大型水电站的比重大,单站规模大于200万千瓦的水电站资源量占50%。于1994年12月开工的长江三峡工程的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多年平均年发电量为840亿千瓦时。经查勘研究,位于雅鲁藏布江的墨脱水电站,其装机容量可达4380万千瓦,多年平均年发电量为2630亿千瓦时。
    中国各省(区)都有可开发的水力资源,但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占68%),其次为中南(15%)和西北(10%)地区,再次是华东(4%)和东北(2%)地区,最少是华北地区(占1%)。
    水资源分布情况如下:(1)金沙江流域是中国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从虎跳峡到向家坝可建8级大型水电站,共可装机490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2600亿度。(2)长江干流从宜宾到宜昌段,包括三峡在内可建4级水电站,连宜昌附近的支流清江在内,共可装机3380万千瓦,其中有葛洲坝水电站(葛洲坝水利枢纽)。(3)四川的雅砻江可建11级水电站,总装机1960万千瓦。(4)四川的大渡河中段可建11级水电站,总装机1920万千瓦;其中已建龚咀75万千瓦。(5)贵州的乌江可建9级水电站,共可装机531万千瓦;已建乌江渡63万千瓦。(6)云南西部的澜沧江中段可建4级水电站,共可装机800万千瓦。(7)西江流域从云南、贵州的南盘江到广西的红水河、黔江,可建11座水电站,装机1044万千瓦。(9)黄河上游从龙羊峡到青铜峡,可建16座水电站,已建成刘家峡等4座(龙羊峡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青铜峡水利枢纽、三门峡水利枢纽),以后陆续兴建其他各级,共可装机1260万千瓦。(10)华东的闽、浙、赣地区的水力资源虽已开发不少,但仍有1045万千瓦可供开发。(11)湘西的沅、资、澧水,可建大中型水电站32处,共可装机572万千瓦。(12)东北(除黑龙江国际河流外)也还有200万千瓦约60亿度可供开发。(13)华北地区有500万千瓦约150亿度可开发水力资源。
    总之,中国能源资源的现状是:人均能源占有量极低,优质能源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严重短缺,整个能源结构极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可以相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仍不得不以煤为主支持经济发展,当然煤资源的特殊性,将给环境和交通运输带来巨大压力。从世界能源发展趋势看,人类最理想的能源应是新型、清洁、高效,由低热值的固体燃料向高热值气、液燃料过渡,各种能源之间虽有一定的替代性,但优质意味着能源的终端应用,应具有较高的能源效率、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能源生产结构及其问题

    50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加强能源基础行业的建设,各种常规能源的生产在过去极其薄弱的基础上有了数十倍的增长,这使中国跨进了世界重要能源生产国前列。目前已形成一个以煤炭为主、多能互补、规模宏大、布局较为合理的能源工业体系,初步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能源生产总量与人均水平
    中国能源生产总量由1949年2374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04年184600万吨标准煤,55年间年均增长率为8.24%,年均增加量为3313万吨标准煤。其中,1978~2004年以年均4.24%的能源增长率支撑了国内生产总值10.9%的年均增长率。以下简单回顾“八五”时期到“十五”时期的能源生产增长情况。
    “八五”期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2.01%,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年均增长率为4.42%,能源生产弹性系数为0.368,中国能源生产总体上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水电生产的年均增长率为5.25%左右,水电生产弹性系数约为0.437。五年间,能源生产总量年均增加量为5022万吨标准煤。1995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12.9亿吨标准煤,能源生产增长率为8.7%,能源生产弹性系数为0.83。其中,煤炭产量占能源总产量的75.3%,原油产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16.6%,天然气产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1.9%,水电占6.2%。
    “九五”期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8.27%,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年均增长率为-3.68%,能源生产弹性系数为-0.445,中国能源生产呈逐年下降态势;水电生产的年均增长率为5.75%,水电生产弹性系数为0.695。五年间,能源生产总量年均减少4409万吨。2000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10.7亿吨标准煤,能源生产增长率为-2%。其中,煤炭产量占能源总产量的66.6%,原油产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21.8%,天然气产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3?4%,水电占8?2%。1999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 
    “十五”期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8.80%,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年均增长率为14.61%,能源生产弹性系数为1.68,总体上能源生产的增长速度较快;水电生产的年均增长率为-0.93%,水电生产弹性系数为-0.11。五年间,能源生产总量年均增加19403万吨。
    1949~2004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一五”时期到“四五”时期,中国能源结构几乎依赖于煤炭,其依存度均在80%以上;解放初期,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几乎为空白,仅有少量水电资源;“四五”时期以后,煤炭资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才有所下降,到“九五”期末的2000年下降为66%;“十五”时期,煤炭的比重又有所增加,2004年增至75.6%。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2004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18.46亿吨标准煤,比2003年增长15.2%,能源生产弹性系数为1.62。原煤产量为19.56亿吨,增长17.3%;原油产量为1.75亿吨,增长2.9%;天然气产量为408亿立方米;投产发电装机容量为4930万千瓦,发电量为218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5%。其中,煤炭产量占能源总产量的75.6%,原油产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13.5%,天然气产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3.0%,水电占7.9%。2004年底,中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4亿千瓦,全年新增装机5000万千瓦以上,居世界第二位。
    2005年1~9月,中国煤炭产量为14.3亿吨,增长8.25%,增幅比2004年同期下降11.5%;发电量完成17849亿千瓦时,增长13.4%,增幅同比下降1.8%;原油产量为1.36亿吨,增长4.2%。
    中国GDP与中国能源生产、能源消费等增长和变化情况。1999年前中国能源生产弹性系数为最低值,2000年之后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明显开始提高,到2003年达到高峰之后又开始回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相对处于平缓的变化过程中,能源生产弹性系数与GDP的变化情况高度相关。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能源需求的不断扩大,中国人均能源生产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从1965年的263.2千克标准煤/人增加到2003年的1241.2千克标准煤/人,增加了3.7倍,年均增长25.74千克标准煤/人,年均增长率为4.17%。其中,原煤从1965年的324.4千克/人增加到2003年的1293.9千克/人,增加了2.99倍,年均增长25.51千克/人,年均增长率为3.71%;原油从1965年的15.8千克/人增加到2003年的131.6千克/人,增加了7.33倍,年均增长3.05千克/人,年均增长率为5.74%;电力从1965年的94.5千瓦时/人增加到2003年的1482.9千瓦时/人,增加了14.69倍,年均增长36.54千瓦时/人,年均增长率为7.51%。
    2.能源行业的区域分布
    由于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很不相同,这就使中国能源行业的地区集中度很不均衡。我们对各能源行业的地区布局结构进行了比较,以便对能源行业的整体情况进行把握。
   (1)石油行业的区域分布。

    东部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石油生产供应基地,原油产量占全国的73%,截至2002年底,已累计开采34.21亿吨。目前,东部地区大多数油田已进入开发的后期阶段,稳产难度很大。但据勘探开发成果分析,东部地区石油资源量较全国第二轮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有明显增加,资源勘探潜力仍然很大。这说明在今后一段时期,东部地区仍然是中国的主要产油区。
    西部地区包括中部、西北和青藏三大石油资源区。据中国2000年底的油气资源评价结果,西部地区有石油资源量367.6亿吨,目前尚有300亿吨以上的石油资源有待探明。其资源探明程度低,总体上处在勘探初期,是中国石油工业增储上产的主战场和战略资源、接替基地。
    中国近海海域石油资源丰富,东海、渤海湾、珠江口、北部湾等11个大中型盆地的石油资源量占全国总资源量的24.1%。截至2003年初,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18亿吨,可采储量为3?9亿吨。从整体上看,海域石油资源探明程度只有7%,特别是蓬莱19-3等大型油田的发现,使渤海海域展现出广阔的勘探开发前景,中国的海域将是石油工业的一个重要战略接替区。

   (2)煤炭行业的区域分布。   

    中国煤炭产量分布很不均衡。1997年超过5000万吨的有9个省区。其中,山西居第一,达3384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4;以下依次为:河南(10520万吨)、山东(9090万吨)、黑龙江(8520万吨)、内蒙古(8300万吨)、河北(7880万吨)、贵州(6600万吨)、四川(6220万吨)、辽宁(5880万吨)。年产煤接近5000万吨的有两个省,其中陕西为4950万吨,安徽为4900万吨。这11个省区的产量共计10.67亿吨,占全国产量的77.7%,其他17个省区的产量只有3.058亿吨,占22.3%。
    2003年,中国煤炭生产增长迅猛,既是历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也是增加量最大的一年。全国除北京、浙江两个资源较少的地区煤炭产量下降以外,其余有煤炭生产的地区产量全部上升。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煤炭生产均上升,但以乡镇煤矿增长率居于榜首。
    可见,2003年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和中南地区煤炭生产增长速度相对较高;西南和中南地区的煤炭资源丰度属于下游水平,2003年受市场需求拉动,产量增长幅度大,但其中部分属于恢复性增长,今后的发展潜力有限;西北地区增长速度也很快,虽然比西南慢一些,但当地煤炭资源丰富,随着开发力度加大,产量将稳步提升,增长后劲强。华北一直是我国煤炭的重要生产地区,产量位居各个地区之首,2003年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东北的增长速度基本与前几名的地区相近,华东则明显缓慢,说明华东地区已动用资源比重大,淮南矿区未动用的资源目前还没有形成生产能力。
    从各省情况看,资源生产大省的增长速度都在20%以上,如内蒙古、山西、河南等,西南、中南地区产量的恢复性增长速度也非常快,如贵州省产量增长率高达56%。北京、浙江资源减少,产量下降,但只减少了60多万吨,对全行业生产影响不大。
    2003年煤炭生产的地区结构与2002年相比有一定变化,华北地区占比重略有上升,西北地区比重上升明显,西南地区也有一定的上升,中南和东北有小幅度下降,华东地区下降趋势较为明显。
    可以看出中国煤炭生产地区结构的变化趋势,其中华北地区1999~2003平均生产量占全国比重为37.2%,以下依次为华东占18.78%、西南占11.60%、东北占11.36%、西北和西南分别占10.58%和10.48%。
    总之,华北地区产量占总产量35%以上,华东占近20%,其余4个地区平均占10%多一点。从发展变化趋势看,华北和中南地区基本持平,东北和华东地区下降,西南和西北地区上升。华北地区的优势地位还将继续保持,但继续提高比重的潜力已经很小,西北地区具有较大的潜力。
    2004年1~11月,全国原煤产量为176320.37万吨,同比增加28734.91万吨,增长19.47%,平均日产526.33万吨。全国30个省区和单位中,28个省区和单位持续增产。内蒙古、浙江、河南、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吉林、新疆、中煤能源集团、青海、甘肃14个省区和单位产量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山西省增量为6061?43万吨,增产最多;江苏、山东两省区合计减产379.89万吨。
   (3)天然气行业的区域分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天然气开发和利用有了很大发展,尤其在东北、西北、四川和沿海地区,形成了以四川、长庆、塔里木、青海、海洋为天然气开发生产代表的五大气区,产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中国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年均增加量在2200亿立方米左右,而天然气产量的年均增加量为20多亿立方米,两者之比高达110∶1。其中,西部(西南和西北)和海域地区之比更高,为175∶1。中国西部地区天然气产量,由1995年的93亿立方米增加到2002年192亿立方米,年均增加量约14?2亿立方米;其在全国天然气总量中的比例由1995年的52%增加到2002年的59%。相对于资源勘探开发潜力而言,中国西部和海域天然气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2002年中国天然气工业产量约为316亿立方米,比2001年增加16亿立方米,增长约5%,增长速度比2001年有所降低。其中,中国石油的天然气工业产量为225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工业产量的71%。在各气区中,四川气区天然气工业产量最大,接近10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天然气产量的31%。青海气区天然气工业产量增长最快,增长幅度超过96%。这主要是由于涩宁兰管线2001年10月建成投产后运行正常,其全年销售天然气5.42亿立方米。
   (4)电力行业的区域分布。
    西藏电网;截至1994年6月底,全网装机达到17.34万千瓦,其中,水电为12.922万千瓦,地热和火电为4.41万千瓦。到2000年全网装机达到60万千瓦,其中,水电为50.594万千瓦,地热和火电为9.406万千瓦。
    青海电网:截至1994年6月底,全网装机达到151.39万千瓦,其中,水电为129.94万千瓦,火电为21.45万千瓦。到2000年全网装机达到429万千瓦,其中,水电为359万千瓦,火电为70万千瓦。
    新疆电网:截至1994年6月底,全网装机达到255万千瓦,其中,水电为64.4万千瓦,火电为190.6万千瓦。到2000年全网装机达到460万千瓦。
    云南电网:截至1994年6月底,全网装机达到332.42万千瓦,其中,水电为208.22万千瓦,火电为124.2万千瓦。到2000年全网装机达到664万千瓦,其中,水电为280.72万千瓦,火电为383.28万千瓦。
    贵州电网:截至1994年6月底,全网装机达到316.5万千瓦(含天生桥电站贵州占有容量),其中,水电为155.5万千瓦,火电为161万千瓦。到2000年全网装机达到800万千瓦,其中,水电为197.5万千瓦,火电为600.5万千瓦。
    四川电网:截至1994年6月底,全网装机达647.5万千瓦,其中,水电为195.4万千瓦,火电为452.1万千瓦。到2000年全网装机将达2270.6万千瓦,其中,水电为1189.7万千瓦,火电为1080.9万千瓦。
    浙江电网:截至1994年6月底,全网装机达到862万千瓦。到2000年全网规划装机容量将达到1824万千瓦。
    广西电网:截至1994年6月底,全网装机达到241.972万千瓦,其中,水电为150.672万千瓦,火电为91.3万千瓦。到2000年全网装机容量将达到481.672万千瓦,其中,水电为230.372万千瓦,火电为251.3万千瓦。
    福建电网:截至1994年6月底,全网装机总容量达到480万千瓦,其中,水电为278万千瓦,火电为202万千瓦。到2000年全网装机达到1260万千瓦,其中,水电为550万千瓦,火电为710万千瓦。
    山东电网:截至1994年6月底,全网装机达到1074万千瓦。到2000年全网装机容量达到2300万千瓦。
    广东电网:截至1994年6月底,全网装机达到1465万千瓦,其中,火电为1070万千瓦,水电为395万千瓦。到2000年全网装机将达到3400万千瓦。
    海南电网:截至1994年6月底,全网装机达到100.7万千瓦,其中,水电为42万千瓦,火电为58.7万千瓦。到2000年全网装机达到354.5万千瓦,其中,水电为84.5万千瓦,火电为270万千瓦。
    到2002年底,中国各个主要电网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形成了巨大规模。
    1990~2003年各省区发电量均有大幅度增长,全国总发电量增长了近3倍多,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广州,其增长幅度接近5倍,其次是浙江、山西、河北、山东等省,其增长幅度多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

   (本文摘自《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由中国网独家发布。其他媒体不得以任何形式擅自转载,否则将负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田瑛)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