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地震难撼中国经济 灾后重建大幕开启 > 灾后重建

NGO汉旺重建样本

  邢陌眼中的NGO作用:灾后重建过程,将很漫长,政府精力有限,无法做到细致入微,NGO可以弥补这个不足

  王斌

  6月5日,当午后的阳光不再毒辣,汉旺镇武都村十四组的村民们自发聚集在新九公路一旁的空地上,平整土地、铺沙、浇铸水泥,他们开始为搭建一个崭新的“办公室”而忙碌。

这里,是汉旺镇政府划给“NGO备灾中心(筹)”的办公场所。

  此前,由全国40余家NGO倡议发起的“NGO四川地区救灾联合办公室”,在完成了价值1000余万元紧急救援物资转运等工作之后,开始酝酿成立“NGO备灾中心”,试图探索中国NGO在参与受灾群众安置与灾后重建的道路上,究竟还可以走多远。

  远处的白云山,安静地守护着这个山脚下的村庄,再过20天,从这座山的另一端,此次汶川大地震中受灾最为严重的天池乡、清平乡的村民,将来到这片土地上,在搭建好的过渡性安置板房里,开始新的生活。

  根据相关规划,汉旺镇武都村十四组的一部分农业耕地被征用,作为汉旺镇受灾群众过渡安置区,这里将安置近3万灾民。

  提供“软服务”

  “我们之前在运送物资过程中,就开始考察各个受灾区安置点的规划,一直在思考,紧急救援阶段结束之后,NGO还能做些什么,”攀枝花市东区志愿者协会原秘书长、NGO备灾中心主任张国远说,“所有的考验都是第一次,我已经从原来单位辞职,全职做这件事情。但是,我并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做多少,只知道自己的人生被这场地震改变了。”

  1979年出生的张国远,脸上带着几分稚气,以及连日睡眠不足所带来的疲惫。但是,当他说起自己这段日子参与NGO联盟工作中所经历的一切,眼睛立即炯炯有神起来。他说:“现在我要考虑的问题太多,如何跟政府合作开展项目,怎么样去筹款,备灾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时候想想,真是头都大了。”

  两天前,NGO备灾中心和他们的首批志愿者们,从成都买了一台5000瓦的汽油发电机、两桶20升的汽油,一路颠簸着带到了他们驻扎的大本营。晚上,他们拉亮了几盏灯,为这里的受灾群众放映了地震之后的第一场电影??周杰伦的《大灌篮》。

  这也是NGO备灾中心第一次为受灾群众安置提供“软服务”,这一台发电机,一场电影,为至今尚未通电、通水的武都村带来了一阵喧嚣。在绵竹南轩中学读高一的余何春说:“村里来看电影的人很多,大家都很开心,没想到志愿者过来,除了给大家发东西,还做了这么多事。”

  “其实,这正是我们NGO的强项,也是我们未来要提供的服务方向,”云南发展培训学院院长邢陌说,“大规模的紧急救援阶段已经过去了,接下来受灾群众安置和灾后重建的过程,将很漫长,政府的精力有限,无法做到细致入微,我们NGO可以弥补这个不足。”

  事实上,在NGO备灾中心正式驻扎汉旺镇武都村的项目点之后,邢陌所提及的“细致入微”的工作即迅速展开。

  “现在我们跟村民已经越来越熟,每天都去聊天,这样也有利于我们开展后期工作,”来自河南淮阳的志愿者黄凯杰说,“很多村民的孩子每天都跑到我们的大本营来玩儿,他们被我培养成了小信差,经常帮我们志愿者给村长、队长带话。”

  “政府和NGO有很大合作空间”

  “前期调查的主要目的,就是收集一些信息,比如家庭人口的构成、生活习惯、老百姓需求等这样的基础调查,”邢陌说,“然后,就要进入实施规划阶段,我们备灾中心主要是提供一个平台,在安置期需要服务的老人、孤儿、残疾人,他们的生活层面,如何照顾,如何使其康复,仅靠我们的力量是不够的,这也需要更多的NGO和志愿者加入。”

  邢陌介绍,在灾民安置及灾后重建阶段,备灾中心不仅是单纯通过办公室提供一个安置区娱乐文化中心,更希望能够在机构运作不断成熟的情况下,吸引负责环境治理、幼儿教育等专业领域的NGO加盟,共同实现灾后重建社区综合服务功能的配套。

  邢陌曾经两次跟着汉旺镇政府领导、绵竹市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们一起考察,为NGO备灾中心选址,经过3次挑选,看中了现在正在搭建活动板房的这片区域。“3万受灾群众的安置,对地方政府而言,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邢陌说,“汉旺镇的领导们听了我们的想法,很支持我们,政府和NGO之间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武都村十四组村民吕荣平告诉本报记者,志愿者们来了之后,村里很多受灾群众都愿意过来,“找他们聊聊蛮好的”。有时候,志愿者们开伙做饭,炊烟袅袅升起之时,热心的村民会心疼这些挖了野菜煮面条吃的孩子们,给他们送来土豆烧牛肉、冬瓜汤。

  武都村十四组大部分村民最期待的还是能够尽快安居。“我们最想尽快安居,现在政府的安置规划中,我们村只有被征了地的村民才会搬到过渡安置区,听说没有征地的可能还要住帐篷。”村民陈永华说。

  目前,武都村十四组共有63户,166人,农耕地被征用作为过渡安置区的仅有22户,还有40余户将等待未来的安置通知。

  困惑中求索

  在张国远和邢陌的构想中,正在筹备成立的NGO备灾中心,将首先以汉旺镇为样本,是一个能够根据汉旺镇安置区居民的需求,提供软性服务的平台。与此同时,这个组织的核心团队、执行团队,也将成为一个探索未来NGO参与灾后重建,乃至灾害管理体系构筑的先行者。

  “我们只是有这样的目标,下一步在管理上如何发展,通过这次行动反思我们需要什么、缺失什么,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和架构,”张国远说,“这场地震之前,没有任何民间组织做过这样的事情,我们可以参照的也只能是国外的经验,比如亚洲备灾中心。”

  张国远表示,灾后重建的主体还是政府,但是,也需要有NGO、志愿者等民间力量来做一些软性服务,甚至满足一些紧急需求。

  对此,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NGO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在受灾群众安置以及灾后重建领域,民间力量的探索之路究竟可以走多远,还取决于政府的态度。

  “不同层级的政府可能态度不同,当地政府的接受程度一定会比较高,但宏观层面是否有良好的法治和制度环境支持,这也很关键,”贾西津说,“现在灾后安置的工作才刚刚开始,灾后重建的过程更是一个社会重建的过程,NGO积极寻求政府合作是一个好趋势,但也可能会面临不明朗的宏观环境预期。”

  张国远表示,目前,备灾中心正在筹备注册,将向四川省民政部门提出申请,但是也面临诸多困惑。“我们也面临着一定的资金压力,如果将备灾中心注册为一个全新的民间组织,组织架构将有理事会、执行团队组成,就必然会有一部分行政费用开支,”张国远说,“现在跟我们探讨合作的一些基金会,只愿意针对我们汉旺镇的具体项目投资金,愿意承担行政管理费用的很少。”

  在张国远看来,民间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公信力、透明度,在这次地震灾害中已经开始逐渐走向成熟,也在经受更多的考验。“最重要的还是‘内外兼修’,我们在期待政府给民间组织一个宽容的环境的同时,自己要走的道路更漫长,我并不知道能够走多远,但我们会一直努力。”张国远望着远方的白云山,目光坚定,言语短促而有力。(本报实习记者陈凯眉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贾海滨)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张国远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