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左右间财经评论 > 区域经济专区

小岗村:“我们不是不想富”

  “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目前社会上很多人用这句话形容这个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时值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2008年5月,《中国经济周刊》随搜狐2008“中国速度全国行”走进了安徽凤阳县小岗村。

  大学生“进驻”小岗村

  进入小岗村,沿着村里的“友谊大道”一直向东,就看到著名的“大包干”纪念馆。

  在村东头有一大片大棚种植区。在蘑菇大棚边,《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第二批来小岗村创业的大学生尹小二。现在,尹小二和女友一共有两个大棚,小岗村对大学生创业实行优惠政策,免收土地租金,政府同时也提供2万块钱的贴息贷款和1.2万补贴。去年一年,小二的秋菇卖了1万多块钱,春菇也卖了1万多块钱。

  “明年我还想种一些蔬菜大棚。”尹小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据了解,2006年5月,王中华等几名大学生来到小岗村,尝试种植大棚双孢菇,率先开始了大学生在小岗的创业。他们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建起9个双孢菇生产大棚,他们的行动,受到许多在校大学生的积极响应,也得到了凤阳县委的大力支持,凤阳县委相继出台《关于鼓励大学生到小岗村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予以扶持。

  据介绍,刚开始村民们对蘑菇大棚种植并不看好,而且对这几个年轻人搞农业种植并不信任。但到第一季菇收下来,几个年轻人的双孢菇大棚平均收益就达近万元。这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原本那些持怀疑和观望态度的村民,也纷纷要求加入。

  目前,已有30多名大学生来到小岗创业,带动村民发展双孢菇300余棚150多亩。此外,2001年开始,小岗村推广葡萄种植,目前种植面积已达600多亩。

  第二代小岗人的“探索”之路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村子里走访了几家农户,正好碰到了当年18名“带头人”之一的严立学的儿子严家奎。

  2004年严厉奎曾在村里做大型耕田机出租,帮助村民耕田种地,每年能收入万把块钱。但是年轻的严厉奎仍不满足,于是去了宁波打工,一干就是几年。去年回来后,他在自家楼下开了家小超市,下一步他准备做“废旧车检生意”。

  同是第二代小岗人的严德友家则种了80亩葡萄,去年年产量达10万公斤,估计收入达到40万元。他的哥哥严余山不仅在上海有了自己的“码头”生意,如今还在村里开办了“小岗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村委副主任严学亮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村里有的家庭固定资产恐怕已达到上百万。“有搞客运跑长途的,搞养殖的也有。你不要看养殖厂规模小,这个不一定比那买百万大车跑生意挣的少。”严学亮笑着说。

  “这说明大家都在想办法致富。”当年18户摁手印的农民之一、现小岗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关友江补充道,“现在我们想把旅游这块搞起来,办农家乐的形式。我们也动员村民把家里条件搞好一点,放上几张床位,种点蔬菜,做点农家饭。有游客来了,他如果愿意住在这儿,在这吃饭,农民们就能有些收益。”

  “我们争取在沿海或者在其他地方招商到我们这儿办工厂,解决劳动力的问题,由村里出钱盖厂房,他们出设备,一起办企业。”严学亮说。

  新“带头人”任重道远

  沈浩,2004年2月被安徽省省财政厅被选派到小岗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2006年5月,小岗村成立村党委,沈浩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如今,沈浩已经在小岗村任职5年。

  作为小岗村的新带头人,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去年小岗村人均收入达到6000多元。“在整个凤阳县小岗村的发展应该是比较好的水平。”

  沈浩说,“总体来讲,小岗村是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代表。党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小岗村也和全国的广大农村一样,面临着一个最好的发展机遇。我们小岗村在30年前用大包干揭开了改革序幕,30年之后,我们也思考怎样在技术上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怎样能够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用有限的土地产生更好的效益。”

  “只靠农业不能致富,所以我们探索很多路子,例如开办企业,发展旅游业。我们已经制订了方案,企业当然也要有,旅游也要搞,现在各级政府对这个很重视,很支持我们搞旅游业。现在农民观念也在转变,思路也更开阔了。”关友江说。

  据悉,按照小岗村“三步走”发展战略:首先,小岗村将以双孢蘑菇产业化生产为龙头,带动全村葡萄等种植业的发展;第二步是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大包干”纪念馆为依托,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招商引资办企业则是实现小岗村跨越发展的第三步。

  探寻“致富路”

  “大包干”之后的30年来,小岗人一直不停地在寻找致富之路。

  当年18名带头人之一关友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大包干之后,他们发现只靠种地卖粮无法致富。上世纪90年代之后,村里开始有人出去打工 ,村民的见识逐渐多了,有人开始搞一些手工业或搞养殖业,尝试“致富”,“这些年我们一直想找到致富新路。”

  据了解,另一位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十几年来为了带领全村人实现富裕,先后搞了不少项目,有瓶盖厂、电子仪表厂、面粉厂、铜线厂等,但效果都不理想。

  “联产承包只能保证温饱问题,想富裕太难了,这点大家都认识到了,我们积极探索推行土地流转政策,由村民自愿自主决定是否把名下的土地交给村农业公司统一企业化经营,尽早实现富裕之路。” 凤阳县主管农业副县长时金发介绍说。

  “我们不是不想富裕,我们一直在探索,尝试了开发蘑菇大棚种植,尝试了招商引资,尝试了土地流转,尝试了引进大学生创业,我们正在一步一步地变好,小岗村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红火。”小岗村党委副书记史学亮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记者手记

  请不要给小岗村太多压力

  在去小岗村之前,记者查询了一些相关报道,关于小岗村流传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我不知道这句话是从什么年代时候开始流行的,但这是去小岗村之前给记者留下的最大印象。

  在小岗村,村委书记沈浩告诉记者一件事,一位江苏省的领导对他说,富裕起来的中国人都不应该忘了小岗村,全中国都应该感谢小岗村。

  确实,没有小岗村当年的创举,很难说现在中国是什么样。但正是小岗村如此受人瞩目,所以外界给予小岗村的期望就越多。许多人一直把小岗村与华西村相比,认为小岗村当年首先摆脱了贫困,就应该继续走在前面,现在发展不如那些名村,就说明小岗村发展有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徐小青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小岗村当初在制度上的变革是符合农村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他在农村制度上的意义是最大的。现在的小岗村是当下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不管发展蘑菇种植或者葡萄种植,都代表了广大农民在寻求发展的一种迫切愿望。但是,小岗村乃至凤阳县处于安徽农业大省的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加上地理上处于传统农业区,环境优势不明显,所以仍需要发展时间。“经济基础不一样,地理环境也不一样,不能简单地将小岗村与长三角的一些农村相比。”徐小青说。

  《中国经济周刊》在采访中,切实感受到了村委的一班领导和村民们积极探索致富之路的努力:盖大棚、种葡萄、建厂房、搞合作像千千万万个中国其他农村一样,小岗村也在探索自己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小岗就是小岗,有其历史上重大贡献,也有自己的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孙琛)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尹小二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