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渤海投资
昨日A股市场虽然高开低走,上证指数收出一根阴十字星,从而使得日K线图形成了九阴真经的走势。但盘口也显示出金融股渐有逞强的意味,尤其是
招商银行等业绩成长趋势相对明朗的品种,看来,金融股有望成为多头的护盘旗帜,推动着大盘的企稳反弹。
估值优势+H股比价效应
对于金融股在近期的走势,主要在于两点:
一是估值优势。以银行股为例,目前银行股虽然面临着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的放贷资金规模减少所带来的盈利成长压力考验。但是,由于2008年的税制改革以及2007年持续加息后所带来的息差扩张等因素影响,银行股在2008年保持着25%左右的增幅仍然是可以预期的,尤其是2008年一季度业绩的超预期增长更是奠定了这一基础。既如此,目前优质银行股在2008年动态市盈率20倍不到,动态市净率也下降至2.8倍左右,这已达到了2005年的水平,也就是说,银行股的估值已达到历史最低区域,再度大幅下跌的空间有限。
二是H股的比价效应。近期由于人民币升值,从而使得港元相对于人民币来说,略有贬值,这就使得目前以港币计价的银行股、保险股的股价渐渐超跃A股,即便按照目前汇率推算,
交通银行等银行股的H股股价高于其A股股价。由于近期全球金融市场渐趋平稳,也就意味着港股在近期下跌的概率并不大,这其实也可以推测出目前银行股、保险股等A股股价的下跌空间不大,毕竟在H股股价走势平稳的背景下,金融股的A股股价是难以大幅下跌的,所以,这也使得目前金融股的股价形成了一定的安全边际。
或迎来两大股价催化剂
在金融股已初步具备了安全边际之后,意味着金融股的股价调整空间相对有限,此时,如果出现新的题材催化剂,那么,极有可能推动着金融股二级市场股价走势的逞强。幸运的是,目前金融股有两大股价催化剂。
一是半年报业绩预期。虽然上半年持续多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但由于年初银行业相对宽松的资金以及银行业一向有一季度放贷规模较大的传统,所以,今年一季度的业绩已昭示2008年半年报的业绩仍然相对乐观,故不排除一些中小市值银行股在近期公布半年报业绩预喜公告的可能性。如果这一可能性得以显现的话,就意味着银行股的业绩增长超预期,那么,必然会牵引银行股出现盘中井喷行情,从而刺激整个金融股的逞强走势。
二是金融股IPO。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信息显示出金融股的IPO高潮渐近,尤其是优质券商股以及优质城市商业银行,其中包括招商证券、华泰证券等优质券商的IPO极有可能会刺激
中信证券、
海通证券等券商股的估值溢价预期,从而为金融股的逞强注入一股新的活力。包括重庆银行、杭州银行等城市商业银行IPO的乐观预期也有望为
南京银行、
北京银行、
宁波银行等城商行股注入题材催化剂,有意思的是,北京银行在上周五已有所异动,颇有成为银行股的领涨品种的意味。
低吸两类个股
目前金融股已形成了既有股价安全边际,也有题材催化剂等诸多估值溢价预期,故金融股的确有望在近期逞强,从而成为拱卫大盘的核心力量,也有望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投资机会。
就目前来看,建议投资者主要跟踪两类个股,一是中小市值银行股,尤其是城市商行股,他们的题材众多,也面临着较大的成长空间预期,故南京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品种可持有。二是破发的大型金融股。包括
建设银行、
中国太保等品种,由于后续仍有较大的金融企业发行,所以,此类个股极有可能在利益相关方的呵护下有所逞强,尤其是中国太保还有发行H股的预期,因此,该股的股价有望活跃,建议投资者可低吸持有。
机构资金小量买入银行股
□ 广州万隆
两市昨日成交金额672.3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减少约19.4亿元,资金净流出约27.9亿。昨日银行、房地产受“金融工作会议”影响,止跌回稳,而概念性板块通信、军工、农业股、券商、新能源、创投股等惯性下跌。近两日,盘中有资金在地产、银行、有色金属、钢铁等板块出现买入迹象。目前的建议是在控制仓位的前提下,等待反弹的到来。
资金成交前四名依次是:房地产、银行、煤炭石油、化工化纤。
资金净流入较大的板块:银行(+2.3亿)。
资金净流出较大的板块:新能源(-3.1亿)、化工化纤(-2.8亿)、通信(-2.7亿)。
后市中期热点板块是:再观察
短期热点板块是:中小板
银行:该板块有约2.3亿资金净流入,其中机构净买入1.2亿。净流入较大的个股有:
中国平安、招商银行、
中国人寿。
房地产:该板块有约0.16亿资金净流入。近期有小量资金买入现象,可适当关注。净流入较大的个股有:
新黄浦、
万科A、
鼎立股份。
券商:该板块有约2.2亿资金净流出。虽然融资融券依然是该板块的中期利好,但短期也存在补跌的要求,需控制仓位,补跌之后仍有望重新走强。净流入较大的个股有:无。
中小板:该板块有约0.61亿资金净流出。近期该板块部分个股非常活跃,但资金容量不大,可适当关注。净流入较大的个股有:
中核钛白、
恒星科技、
登海种业、
国统股份、
海亮股份、
宏达经编、
蓉胜超微、
延华智能。
(来源:证券日报)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