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公司新闻 > 要闻快报 > 国资委2008国企典型巡访活动 > 走进南车集团

科技日报:中国南车赢在创新

  2007年4月18日,和往常一样,赵小刚走进北京西站附近的中国南车集团办公大楼,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个清晨,与以往不同,他的内心有那么一点激动。

  这一天,中国铁路开启第六次大提速。标志中国铁路进入高速时代,时速20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在线运营的52列中有47列是“南车制造”。


  8个月后,我国首列时速300公里动车组在南车四方股份公司顺利竣工下线。这是在消化吸收时速200公里动车组技术基础上的自主创新成果,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

  中国南车集团总经理赵小刚,至今还记得,10年前在国家行政学院参加的那场研讨会,中法两国企业家代表以国有企业能不能搞好为题展开讨论。那天在会场,他心里没底。现在回头再看,这个世界难题,已有了答案。

  该干的干该放的放

  中国南车集团,我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2000年9月,从原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分立重组而来。

  2000年,赵小刚上任总经理,面对一个大摊子,要做的事很多:产业整合、文化整合、制定统一的发展战略和避免内部竞争。然而,以“做强先瘦身”的思路,他做的第一件事,结构调整,改制分流。

  在株洲电力机车厂当厂长时,搞分流,他被不理解的群众,到处贴小字报骂;上下班途中,时不时被老干部拦下理论;去下属企业调研,工人要求和他面对面;在集团总部,他还亲自接待来访的幼儿园老师……

  面对分流之前,12万员工和分布在全国10个省市的20多家子企业,推行改制的困难可想而知,不过,管理层做好了长期打算。当时制定的计划是3年完成,过了3年,还有个别企业仍按兵不动,就调整班子再推。

  这块难啃的骨头最终给拿下了。改制分流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基本完成后,员工总数由成立的12万减至8.6万人。2002年,南车集团提出“主机产品集约化、重要零部件专业化、一般零部件市场化、后勤辅助社会化”方针,积极推进重组整合与结构调整工作。

  2005年6月,南车集团召集旗下二十多家企业负责人在株洲举办了一次高峰论坛。论坛主题是“创新与创业、改造与改组”。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货车产业的发展”。

  选在株洲办论坛,集团高层颇有用心。南车集团在株洲有三家企业:株洲电力机车公司、株洲车辆厂、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

  在这次论坛中,一位能人闯入了集团高管的视野。他是时任株洲车辆厂厂长的曹阳。这位厂长以《货车行业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设想》为题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

  说得好不如干得好。2005年,在曹阳领导下的株辆厂,员工从6000人减至3000人,而销售收入却突破12亿元,实现利润1300万。株洲车辆厂后来居上的案例,让集团公司决策者们心头一亮:货车产业整合正需要这种“株辆模式”。

  在南车决策者们看来,“做强”总是放在“做大”前面。“强”的涵义是“代表国家实力的核心竞争力”。

  2005年末,一个跨越四省、涉及五厂、整合长江流域货车业务资源的大胆设想在南车酝酿形成。“整合不是简单的搬迁,也不是简单的物理整合,而是一个化学的融合。如果简单地把这几个企业一打包,各个厂还是各干各的,从数量来讲,做大是没有问题,但肯定不强。整合不但要做大,更要做强,要达到1+1>2的效果,实现有机融合,形成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赵小刚这样谈他的货车业务整合思路。

  2007年11月,新组建的南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在武汉正式运营。但在曹阳调任长江公司任职的当天,就收到200多条询问短信。原来,株洲车辆厂员工们担心,整合后,会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甚至还有人担心整合会造成人员涣散,业务萎缩将工厂拖垮。

  企业整合难在人心聚合。南车集团总经理赵小刚、党委书记郑昌泓多次召开高层管理人员会议。总经理曹阳奔波于五厂之间,与员工面对面地交流、宣讲政策,答疑解惑,给员工们讲公司愿景,讲社会责任,讲个人贡献。经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才打消了员工们的疑惑。所有员工最终都明白了,整合为各个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是企业和个人长远利益所在。

  技术不能“拿来主义”

  “核心技术是企业立身之本。”过去一些国企在走“以市场换技术”的路子时,往往拿来技术就用,忽略了对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会不会“让出了市场,却没有换来技术”?赵小刚指出,“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是出于考虑全球战略布局,他们往往希望能够掌握控制权。”在他看来,对付这些垄断性发展战略企业,最好的办法是不和他谈。如果是出于双赢目的,共同发展的企业,国企也要学会坚持自己的立场。在合资合作中牢牢把握住企业的控制权,不能丧失自己的品牌和市场。

  引进技术关键在于消化吸收,进行技术引进的配套投入。根据《国有企业竞争力报告》披露,2003年我国工业企业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费用的比例为1∶0.06。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国、日本企业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费用比例为1∶5和1∶8。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中国企业光引进组装线,把企业变成一个单纯装配厂,而核心技术仍掌握在他人手里。

  “技术可以引进,技术创新能力却要靠自己培育,只有具备了这种创新能力,先进技术才真正为我所有、为我所用。”看到这一点的南车,加大了对引进技术过程中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使二者达到1∶3的比例。“这个比例尽管相比发达国家少一点,但是考虑到我国研发成本较低的国情和企业实际,对南车来说是合理而有效的投入规模”,中国南车集团党委书记郑昌泓这样说。

  有了这样的资金支持,中国南车拥有了变流技术国家工程中心、高速列车国家工程实验室和5家国家认定技术中心,并在美国成立了第一个海外工业电力电子研发中心。

  用短短三四年时间,走完国外企业二三十年走过的历程,通过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中国南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端产品的技术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动车组的研制是一个成功范例。南车四方股份公司坚持“以我为主”,在成功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时速200公里动车组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迅速形成动车组的国产化批量生产能力。今年6月上旬,首批时速3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已正式交付用户,奥运前夕将在京津城际铁路投入运营。

  在中国南车集团研发队伍中,有一组成员被外方专家亲切称呼为“B.T.”(BigTeam)。在“和谐1型”机车的车体设计中,外国合作方提出了变形吸能保护技术这一全新的设计理念,这是南车株机公司从未接触过的一项新技术。变形吸能保护技术研制的变形吸能元件,好比汽车上的“保护气囊”,能缓冲机车碰撞,提高机车安全性,保持车体不变形,其结构看似简单,但技术含量却非常高,原装进口件的价格昂贵。为了掌握该项技术,实现本土化设计和生产,南车株机公司研发团队,先后进行了1000余次国产化产品试验和试制,最终实现了变形吸能元件国产化的重大技术突破。外方专家都不得不叹服:“Bigteamisverygood!”“处在这一特殊的行业,决定了中国南车必须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集团总经理赵小刚这样认为,“不仅要做强做大,要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还要在国际分工中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朱龙驹,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也是南车三大技术平台建设专家组组长。2007年初,他受命找到下属企业10位负责人,花了半个月时间,分赴各地展开调研,直到最后一站青岛,一群人争论到晚上八点,才把一个写满8页纸的初稿弄出来,三大技术平台建设,分成了11个子项目。

  中国南车提出了建设设计、制造、产品“三大技术平台”的举措,是解决其他行业曾出现过的引进一项技术,变成引进一个产品,没有后续研发能力的问题。“外国人卖给你东西,不会把所有的技术告诉你。”朱龙驹表示,产品可以引进,但能力引进不了,为提升企业全面、可持续的创新能力,集团决定开始建设三大技术平台。

  “引进来”与“走出去”

  在我国近八万公里铁道线上奔驰的机车、客车、货车,有半数以上出自“中国南车”。早在2003年,中国南车的电力机车产量就已位居世界第一;2004年,中国南车的内燃机车产量也排到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通用电气;到2007年,中国南车的铁路电力机车、内燃机车、客车、货车、高速动车组产量已全部进入全球前五强。

  中国南车不仅服务于中国轨道交通运输的需要,而且实现批量出口,2007年出口签约近6亿美元。

  赵小刚把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归纳为三种模式:一种由小壮大型,像长虹、海尔,这种企业的特点是,领导人的地位威信比较高;另一种是由大变大型,像宝钢、鞍钢、一汽,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兼并重组不断壮大;还有一种是由政府型机构转变而来的企业,中石油、中石化和中国南车等。

  作为国有大型企业的一员,中国南车不仅仅站在自身角度考虑发展,还要有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2006年,被高管称作“头脑运动会”的高峰论坛上,赵小刚看到企业各业务单元的领头人纷纷将视野投向国际,拿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企业与我们对比,看还有哪些差距,这样在一个高起点上做战略和计划,和低目标完全不同。就在那一天,中国南车清晰勾勒出2010年规划的目标???全球轨道装备制造业三强之一。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铭心)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赵小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