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奥运火炬的创“芯”

  文/本刊实习记者 尹娜

  2008年5月8日9点17分,奥运圣火在西藏珠穆朗玛峰成功点燃。

  这是奥运历史上第一次让圣火登陆世界之巅。

  为了研制珠峰火炬,航天科工集团三院的科技工作者奋战了近1000个日日夜夜,经过无数次试验。

奥运圣火能够登顶珠峰,他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8年6月20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西南郊的航天三院,对奥运火炬研发的背后故事进行了采访。

  前所未有的挑战

  关于珠峰火炬的构想,最早要追溯到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向国际奥组委郑重表示:要让奥运圣火登上珠穆朗玛峰。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国际奥组委对于这项承诺也是半信半疑,甚至曾经劝说北京奥组委放弃这一想法。

  带着申奥成功的喜悦回来以后,北京市相关单位开始就珠峰火炬研制开展工作。

  随着研讨的深入,课题的难度超乎大家的想像。珠峰火炬研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低压缺氧、低温、大风条件下的可靠燃烧问题。在珠峰海拔8844.43米的高度上,环境异常恶劣,空气稀薄,含氧量只有地面空气的30%;温度常常在摄氏零下30至40度之间;珠峰气压只有0.3个大气压,而已知燃料点火的极限是0.2个大气压;珠峰的气象十分复杂,每小时100公里的大风,每秒将近28米,而且风向不定。在这种情况下,实现正常燃烧已属不易,要保存火种,在珠峰点燃火炬,更是技术上前所未有的难题。

  而且奥运火炬研发不是市场行为,没有任何利润,甚至需要自掏腰包进行研发工作。面对困难,很多单位都望而却步,最后只剩下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一家仍然“留守阵地”。

  北京奥组委组织相关专家考察航天科工的研发实力,最后敲定航天科工集团下属单位航天三院作为奥运火炬研发的承接单位。2006年1月17日,北京奥组委正式下达委托函。

  航天科工集团迅速成立奥运火炬研发部,由集团副总经理薛利担任部长,集团任命中国发动机领域的权威刘兴洲院士为总设计师,三院副院长、海鹰集团总经理于喜国担任火炬项目总指挥,而后,现任三院党委副书记的董群接替担任了这一职务。

  这项工作对于航天科工三院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一,时间紧,任务急。从2006年1月正式下函研发到2008年5月珠峰火炬登顶,这期间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而且三院承担的任务也是繁重的,除了珠峰火炬系列产品的研发,还有地面传递火炬。珠峰火炬项目总共要研究5件产品,珠峰火炬、珠峰引火器、高原火种灯、珠峰火种灯和高原圣火台。

  第二,这次任务跟以前完全不同,没有技术积累,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航天三院院长宋欣用“前无古人”来形容这次研发项目。

  但是,航天三院的科研工作者并没有因此而被吓倒。根据火炬研发总设计师刘兴洲院士的解释,作为军工企业,航天三院的研发优势在航天飞行器发动机方面,飞行器的飞行高度常在一万米以上,而飞行器发动机往往是在高空实现点火,这样,过去的技术就有往珠峰火炬研发方面移植的可能性。

  为了更好地测试修正研发成果,火炬研发部“不安于室”,又进行了3次外场试验。

  2006年9月,为了验证最初研发方案的可行性,火炬研发部第一次奔赴珠峰大本营进行试验。在试验中,他们发现,液态丙烷燃料火炬在实际低压环境下燃烧不充分,火焰颜色透明,可视性差且容易熄灭,达不到要求。于是研发人员考虑另外的办法,分别试验了固体燃料火炬和固液混合火炬,初步试验证明是可行的。而后,这两种火炬成为研究攻关的主要方向。

  2007年1月,奔赴中国最北端黑龙江进行试验。这次主要是模拟低温的环境。但是因为他们恰巧碰上了暖冬,温度达不到零下40度,火炬研发人员只有在气温最低的寒夜里进行试验。

  在这次试验中,他们又遇到了新的问题??爆燃。为此,他们请来了研究固体燃料的老专家朱家元,一起研究问题的症结出现在哪里,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他们发现问题并非出现在配方上,而是在装药工艺方面。由于固体燃料药柱没有压实,致使里面出现缝隙,燃烧面扩大产生爆燃。针对问题,改进工艺后,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2007年4月下旬,珠峰火炬研发团队第二次奔赴珠峰大本营进行试验。这一次他们带了两套火炬方案,一个是固液的,一个是固体的。固体燃料火炬在珠峰顺利通过测试,但是固液方案出现了问题。因为固液组合火炬增加了两个操作动作,一是打开液体燃料开关,二是加盐水预热。但是因为登山队员在低温低压缺氧的情况下,反应和行动都会受到影响,哪怕一个小小的动作实现都有很大难度。最后证明固液火炬在操作上比较复杂,对登山队员是一个负担,本着“优中选优”的思想,固体燃料方案成为最终方案。

  2008年3月,最后的“战役”打响,为了保障珠峰火炬的顺利传递,他们三下西藏,与登山队员一起工作生活,一直到珠峰登顶的最后时刻。

  为了保障珠峰点火的顺利实现,他们组成珠峰火炬技术保障队,对火炬进行“售后”服务。作为保障队的一员,同时也是珠峰火炬项目的副总设计师邵文清同志向我们介绍,保障队的主要任务是:第一,对登山队员和圣火护卫进行培训,不仅在大本营,还派遣两名技术人员前往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进行培训;第二,制定登山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的应急预案,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

  责任管理:“两总”系统

  在长期的军工科研过程中,航天科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管理体系,叫做“工程两总”或是“型号两总”。而正是这套管理系统,保障了奥运火炬研发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院院长宋欣向记者介绍:“两总”指的是总设计师和总指挥。在这套体系中,针对一个项目,组织“两总”体系,总设计师对总指挥负责,他带领科研队伍负责解决科研问题;总指挥对院长负责,专门为这个项目配备型号行政保障体系,要在工作过程中时时刻刻来保障总设计师系统开展工作。

  在奥运火炬研发中,也充分运用了这套成熟的管理体系。

  刘兴洲院士和董群副书记分别接受《中国投资》的采访,就“两总”系统的具体工作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

  总设计师系统

  刘兴洲院士介绍:作为技术牵头,首先的工作是落实队伍。考虑到便于管理协作的问题,主要以31所第二研究室的工作人员作为主力,抽出二室副主任邵文清作为骨干,同时根据研发需要,确定叶中原、任国周两个老同志,牛余涛、柳发成、戚磊等年轻科研人员,组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队伍。队伍建立以后,又进行了思想动员和科研分工,责任到人,充分调动团队积极性。

  第二是落实管理。在奥运火炬研发上,研发团队按照军品的要求、预研的模式进行管理。如果按照以往的军品研究模式走程序,图纸要经过标准化检查、工艺检查等,有一系列的手续,按照这样的流程时间根本来不及。在任务紧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生产的办法,既借鉴了成熟的研究模式、经验,又对流程重组,把握重要环节、关键结点,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还建立了例会制度,过一段时间进行一定的工作检查,例会都有简报或是纪要,方案都有方案报告,评审有评审报告,实验有实验报告,科研过程都有结果体现。

  第三,落实技术。根据奥运火炬的研发现状,采取自主创新、多方案同时并行的办法。珠峰火炬研发这项任务以前谁也没有接触过,新的任务就要自主创新,这就要考虑多方案,探索多个方案最后哪个方案能够走得通就用哪个,如果都走得通就想办法选优。同时,勇于实践,严把质量关,确保研发成果尽善尽美。

  一支精良的团队,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一套科学的管理办法,一种勇于创新的精神,确保了研发任务的按时完成。

  总指挥系统

  作为奥运火炬研发行政保障的总指挥董群副书记介绍,他是在2007年接任总指挥一任。这时研发工作基本已经完成,主要是在外场进行试验测试研发成果。为了保证外场试验的顺利进行,总指挥系统成了“全职保姆”,他们全程监督、保障、协调研发队伍的工作进度,负责调动各种资源为研发队伍提供便利,负责与外协厂联络、与中央台协调、与登山队联合试验,还有珠峰火炬技术保障队的组织⋯⋯工作十分琐碎,但又十分重要,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好,为奥运火炬传递尤其是珠峰火炬传递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行政保障。

  对于火炬研发的保障工作,总指挥系统所遇到的也是前所未有的问题。因为以往他们所负责的都是研发进度行政保障,对于科研工作者出身的他们,在“外交”方面“涉世不深”。这就要求他们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

  董群副书记说过这样一件事,在进行火炬燃料研发过程中,一有关燃料开发的南方外协厂,因为航天科工的工作紧,要求高,批量小,而且没有盈利,一度“罢工”停止协作。这使得本来就时间紧迫的研发工作更是相形见绌,要更换厂家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们派人充当“外交家”,南下向厂家介绍项目的重要性、意义、工作进展情况。为了国家的“一诺千金”,这项研究他们没有任何盈利,也是不计报酬、全力以赴地工作。在航天人朴实感人的语言和行动感召下,外协厂老板最后无偿贡献出他们的燃料配方,积极协助研发工作。

  如果说,奥运火炬研发团队是珠峰火炬成功传递的“幕后英雄”,总指挥系统则是“幕后的幕后英雄”。

  

(责任编辑:单秀巧)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