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搜狐财经《奥运中国报告》系列述评 > 《奥运中国报告》系列述评

北京改变奥运会

  搜狐财经《奥运中国报告》系列述评之二

  早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之后,中国人就萌发了举办奥运会的想法。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如春风吹拂着中国的大地,中国的改革开放步伐迈得更加有力。中国北京向国际奥委会第一次提出了申办2000年第27届奥运会的申请,开始了北京的第一次奥运会申办尝试。

“开放的北京盼奥运”就是1991年中国第一次申办奥运会时提出的申奥口号。那时的中国还处在改革开放之初,从这句口号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当时中国想打破国际封锁的历史背景,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心态。

  第一次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北京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北京依然看到了自己的“份量”,在沉默了5年后,1998年11月,经中央批准,北京宣布申办2008年奥运会。当时,除北京之外,世界上提出申办第29届奥运会的城市还有9个,其中法国巴黎、加拿大多伦多、日本大阪都是发达国家城市。对北京来说,这既是一次机会,又是一次世界性的挑战。按照奥林匹克运动广泛性和普遍性的原则,1996年奥运会在美洲举行,2000年奥运会在大洋州举行,2004年奥运会在欧洲举行。2008年奥运会应该在美洲、欧洲和大洋州以外的大洲举办,这大大增加了北京的机会。

  申办2008年奥运会

  申办奥运会的竞争,实际上是一场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国力的竞争,也是一场国家形象和民族地位的竞争。赢得奥运会的主办权,就意味着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尊重、信任和青睐。

  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没有成功之后,北京代表中国再次提出申办2008奥运会,无疑是中国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的英明决策。

  2000年9月9日,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致信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表示完全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信中说:“在您最近主持的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上,北京已经成为5个候选城市之一。我和我的同事们完全支持北京申办。如能在具有悠久文明并迅速发展的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无论对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积极意义。我深信北京市在中国政府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将作出非凡的努力,一定能办成一届高水平的奥运会。”

  我国历来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一向坚持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团结、友谊、进步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努力为发展奥林匹克运动,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北京市代表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必将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普及。中国政府对第29届奥运会的申办十分重视,全力支持,并将从各个方面为北京的申办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体育界更是积极主动为申奥创造良好条件。全国体育工作者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力支持北京市的申办,全国为申办创造良好条件。

  (一)天时、地利

  我们谁都知道,天时、地利、人和是任何一件事之所以成功的重要法则。对于申办奥运会,天时是很难体现的,即便是地利有时能够体现,但所产生的效果也是极其微妙的。

  根据国际权威经济组织公布的资料,1990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名第10位,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二。到2001年我们申办2008奥运会时,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6位,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一,进入了世界“重量级”阵容。像曾举办国奥运会的澳大利亚和希腊这两个国家还远不及我们中国,以我国的经济实力,没有理由办不好2008年奥运会。

  与8年前相比,此时,无论是中国还是北京市,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体育事业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99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DP)超过一万亿美元,单北京就达到240亿美元。同时,北京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更是日新月异。正像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对北京的申办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的那样,北京更有实力了,北京包括政治文明、经济、文化、体育、社会进步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此时国际舆论呼声较高,可谓是天时、地利了。

  (二)人和

  有了天时、地利之后,申办奥运会剩下的关键就是“人和”了,而这种“人和”也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简单的“人和”,而是包括国家的形象、国民素质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等诸多方面给外人的印象和记忆。

  如果说第一次北京申办奥运获得了不少感情票,由于中国的综合实力的自身发展和壮大,那么第二次申奥则是投票的委员们感情和技术的综合选择了。

  申办奥运会的竞争是激烈的,且具有挑战性。但难能可贵的是,在经历了第一次申办后,北京人民以及全国人们变得更为成熟,更为理性,支持率有增无减。北京奥申委委托的世界上知名的盖洛普(中国)咨询有限公司进行调查,群众支持率达94•9%。而国际奥委会委托的欧洲一家企业对五个申办城市的独立调查结果显示,北京的群众支持率高达96%。

  正如后来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在对北京的评估结论中说,北京在各申办城市中“享有最高程度的民众支持率”。

  申奥成功的必然性

  申办2008年奥运会,是一项工作量巨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次富有悬念的挑战。有了天时、地利、人和以后,要成功地申办2008奥运会通常会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和城市建设等综合实力以及申奥措施的得当等方面。

  (一)体育事业获得巨大发展

  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在美国的洛杉矶举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体育落后,当时只有短跑运动员刘长春参赛,在100米预赛中即被淘汰。新中国成立后,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彻底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1984年,中国体育健儿在美国洛杉矶参加奥运会上,一举夺得15枚金牌,打破了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金牌“零的纪录”。

  从洛杉矶到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中国运动员连续参加五届奥运会,共获得80枚金牌。短短半个世纪,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体育大国之列。

  自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中国的体育事业一直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北京申奥成功以后,中国至少有20年以上的体育发展的增长期。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划??在2020年要接近世界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的高水平。所以整个国民生产总值呈上升势头,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趋势也是上升的。而且国际上体育赛事、体育产业的重心也会向亚非转移,特别是向中国转移。体育的相关产业,都会加速发展。而且中国又是世界上最大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有很大的市场。所以在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期,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将推动中国体育产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前景。

  (二)战略措施务实得当

  第二次申办奥运会,正是北京全面实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从城市建设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北京更是走在了前列。“新北京,新奥运”的申办口号就是这个时候提出的。“新北京”向世界传递的是敢于打破旧有模式,积极向上的信息。“新奥运”是在向世界传达一种中华文明的信号:中华文化会对传承西方文化基因的奥林匹克运动进行有益的补充。突出的“新”字,将体现在北京奥运对世界的贡献,以致于后来有专家惊呼“北京改变奥运会”。

  在申奥战略上,申办城市北京市政府更为务实,旗帜鲜明地提出:“以申奥促发展,以发展助申奥,即申办奥运会和城市发展建设、改善百姓生活等齐头并进,相得益彰。无论申办成功还是不成功,北京都要发展,北京都要建设”。

  在申奥宣传上,与巴黎、多伦多等申办对手相比,北京的对外宣传是弱项,因此,北京有关方面请来了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公关公司,帮助北京向外推介北京的崭新形象。在申办不同阶段,在不同的课题上,聘请的公关公司也相应不同,以发挥他们在各自领域中的特长。同时公关公司还不定期地给北京奥申委的主要官员培训,帮助他们在与外国记者交谈中把握分寸。

  北京的申奥还体现在对外宣传的主动性上,也就是开放式的申办。新的申办规则规定,不允许国际奥委会委员访问申办城市,也不允许申办城市走出去拜访委员。为此,北京奥申委除了积极利用各种大型国际体育活动进行宣传外,还主动邀请境外记者到北京采访,对联系采访北京申奥的媒体来着不拒,有问必答。

  此后,北京奥申委接待了大批的对外记者。这种面对面的沟通与对话,一方面充分体现出北京申办奥运会的自信,同时也使北京在对外宣传方面打了一个比较成功的战役。有关北京申奥的报道不仅在在五个申办城市最多,而且正面报道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到投票前夕,正面报道已达到了60%,在很大程度上为北京申奥提供一个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争取到了更多的“人和”。

  决定2008奥运会举办权的莫斯科会议临近了,申奥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北京奥申委严格遵守国际奥委会的规则,不犯规,不越位,停止了一切申办宣传,从而影响国内媒体也跟着沉寂。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这是一个令每一位中国人兴奋、激动和扬眉吐气的时刻,这是奥林匹克运动一次公平、公正和历史性的抉择。

  第二次申办奥运会的北京,面对强大对手的挑战,以高水平的申办工作和泱泱大国的实力,终于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奥林匹克圣火在中国点燃!这还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的第一次。中国人一个世纪的奥运梦想终于实现了。

  经历了两次申奥的过程,北京举办奥运会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而这期间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体育事业等方面长足发展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北京申办成功也具有一种客观必然性,由于这两种必然的存在,申办成功后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的发展影响也就具有必然性。中国经济近几年来的飞速发展,也有奥运会的成功申办的功劳。我们眼前所见最直观的就是北京城区日新月异的变化,大规模基础设施的新建,环保、交通的改善。更重要的是,2008奥运会为北京带来的人气以及资源的聚集和良性产业集群的逐步形成等。同样的,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巧合,使奥运会选择了北京,选择了中国,从此就使得奥运会的长足发展有了充分的基础,也使得“北京改变奥运会”的论断变为可能。(策划:搜狐财经 奥运经济研究会 撰稿人:北京发改委奥运经济高级顾问 、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 黄为博士)

  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如确需使用稿件或者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112

(责任编辑:铭心)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