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左右间财经评论 > 区域经济专区

深圳加工贸易发展的若干思考

  深圳加工贸易发展的若干思考

  加工贸易是深圳工业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柱,要以劳动力要素、技术要素、知识要素的提升来支持加工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深圳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主任 乐 正

  加工贸易是深圳工业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柱。

未来深圳应积极借鉴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经验,不能简单地“以产业转移代替产业转型”,而是更加坚定地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之路,以劳动力要素、技术要素、知识要素的提升来支持加工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产业或自有品牌的传统加工业转型。

  政府应鼓励加工贸易龙头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组建市场化技术服务平台,为业内中小企业提供产品开发、技术咨询、成果推广、科技培训、专利代理申请等全方位综合性技术服务;鼓励跨国公司、科研院校来深创办研发机构或与深圳共建研发试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推动加工贸易优化升级。对于与加工贸易业务相配套的国内研发、设计企业或物流企业,政府应予以信贷、税收、工商管理等政策扶持,把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发展高端服务业等政策紧密结合起来。

  当前深圳加工贸易发展形势

  一、加工贸易面临国内外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今年我市加工贸易的发展形势空前严峻。国际层面,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国际市场需求明显下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不久前已将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从4.1%调降至3.7%,为2002年以来的最低增速。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预期也都下调至2%以下,同时,国际市场能源及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攀升,工业制成品价格涨幅明显落后于大宗商品,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成为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主要承担者,贸易条件持续恶化。据测算,今年前5个月,贸易条件恶化导致国内损失人民币2600亿元,极大地侵蚀了我国工贸企业的利润。

  国内层面,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1%,通货膨胀压力仍然明显,信贷紧缩力度加大,加工贸易、企业税收、劳动用工和信贷政策大幅调整,劳动力和环保成本不断提高。今年一季度,香港工业总会和厂商联合会公布的两份“珠三角营商环境”调查均显示,劳动合同法、人民币升值、加工贸易政策调整成为珠三角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难题,这三大因素造成企业成本上升总体幅度达到一至两成。近日,我市工业贸易百人服务小组的调研结果也反映出类似的情况,部分被调查企业仅人力成本一项就平均上涨12%以上。

  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预计2008年深圳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趋紧,加上深圳的营商成本相对较高,全市加工贸易发展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上半年全市工业和外贸出口增速放缓。今年上半年,深圳经济发展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根据今年1-6月统计数据,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7.3%,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14.4%,专利申请增长21.4%,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势头仍然强劲,增势迅猛,工业百强企业增长13.7%,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56%;深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同比增长41.3%,列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首;万元GDP能耗、水耗继续下降,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1.8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2%,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二位;而同期,深圳的CPI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忧的是,深圳工业贸易经济在2007年较高增长基础上有比较明显的回落。具体表现为,1-6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560.9亿元,增长10.3%,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约3个百分点。此外,据海关统计,1-6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391.8亿美元,增长9%,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约1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817.9亿美元,增长9.7%,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超过20个百分点。另外,我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增幅继续偏低,使人担忧经济增长后劲乏力。

  总的来说,统计数据已经初步反映了当前国内国际环境及我市土地、电力资源能源等因素的叠加影响,加工贸易企业更是首当其冲。一方面,由于加工贸易企业结构调整和消化成本上升还需要一段时期,企业生产经营压力有进一步加大的可能;另一方面,这些因素将逼迫加工贸易企业思考新的出路,从而有利于促进我市工业贸易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

  深圳产业转型与产业转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1、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整体经济实力明显提高,已快速成长为发展中的世界经济大国。2007年,中国的GDP接近25万亿元。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中国已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按照购买力平价标准计算则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其中,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平均每年上升0.26个百分点。到200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制造大国,是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近年来,中国的研发力量迅速增长,已经从1995年占GDP的0.6%,上升到2007年的1.49%。事实上,在对研发的投入方面,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话,2006年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国,仅次于美国。联合国贸发组织的调查也表明,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研发投资目的地。2008年6月,世界著名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在对834名跨国企业经理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已成为跨国企业经理人眼中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国家,而在创新能力方面中国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位。另外,2007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2700美元,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已是世界第三大消费市场。据瑞士信贷的调查报告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大国,并在2020年占世界主要国家消费量的21.8%。

  这一系列数据显示,中国已成长为发展中的世界经济大国。新的形势下,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经济舞台上扮演着新的制造中心、研发中心以及消费中心的角色,这一基本事实为中国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和服务外包,以及为国内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而国内需求的扩大,也为国内企业的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创造了巨大的本土市场优势。

  2、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区域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是逐利资本迫于先发地区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为赢得更丰厚的回报,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所采取的必然行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发展规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经济资源的聚集,随着集聚程度不断上升,要素禀赋比例随之发生变化,挤压效应逐步显现,原有的部分企业日益感受营商成本的上升。其结果是,迫使一部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高劳动力素质,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寻求技术要素和知识要素对产业发展的支撑,提升经济的要素竞争优势;而另一部分企业则需重新考虑企业选址问题,向成本更低的中西部转移,继续谋求经济的要素比较优势。

  产业梯度转移是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转移国和地区与转移对象国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从产业转出地看,通过引导转移出一些在本地发展已没有优势的产业或生产环节,不仅有利于企业将主要精力放在“微笑曲线”的两端,即研发新产品和营销推广,也有利于腾出产业发展空间和资源,引入未来发展资金更密集、技术更先进、附加值更高、更具比较优势的产业,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从产业转入地来看,承接相对于本地区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有利于带动该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形成产业集聚创造条件。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港台与内地之间的产业梯度转移,现在已明显出现在我国沿海中心城市与中西部地区之间,这种转型与转移的交织局面,正是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3、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同样符合国家和广东省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区发展。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内迁既是自发的市场行为,客观上又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有助于缩小我国区域间的不平衡。此外,沿海地区的加工制造业长期以来大量吸纳就业,还有效解决了中国的就业问题。统计显示,目前广东省加工贸易企业吸收就业人员超过1600万人,全国加工贸易企业就业规模超过3000万人。如果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大规模迁往海外,中国将流失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如果沿海地区制造业向中西部迁移,则全国整体的就业机会并不会减少。2007年11月,国家商务部联合国家开发银行出台了《关于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努力促进加工贸易区域协调发展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由此可见,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已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整合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近年来,广东省也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珠三角企业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转移的政策。今年5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正式下发了《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明确以“双转移”作为破解广东科学发展难题的战略突破口。在这种情况下,深圳通过发展异地工业园等形式,主动推进低端产业有序转移,不仅为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腾出土地空间与资源,同时也为进一步缩小省内发展不平衡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亚洲“四小龙”推动产业转型与转移的经验

  ——以扶持性产业政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政府主导制定的产业政策是新加坡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上世纪80年代初,受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周边竞争、营商成本提高、新加坡元兑美元快速升值等因素的影响,新加坡企业的收益率大幅地下降,加上全球与邻近国家经济不景气等,国内外经济环境恶化使新加坡经济在1985-1986年间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期。为了快速振兴经济,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大幅调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包括:降低公司税与财产税,调低厂房租金、水电、通讯与港口费用等公共部门费率,另外也调降雇主的公积金负担比例。同时,鼓励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本土制造业投入困难的部门,推动制造业增长。

  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新加坡意识到必须摆脱过分依赖金融服务业的状况,加速经济与产业升级,开发新的产业优势,快速地将新加坡产业转型为以高附加价值产业为主的知识型国家。例如,推广新加坡综合网络系统;填造裕廊岛;利用技能发展基金,鼓励企业主让员工参与有检定的技能训练课程;建立全国技能检定制度,以鼓励职工加强在职进修;以及扩大技能提升计划,从各方面推动职工进修与职业再训练。

  ——鼓励本土产业优化及中低端产业外移。韩国从上世纪60年代初起步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到70年代,加工贸易出口一直在韩国外贸出口中占据较大比重。进入80年代,随着韩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加工贸易逐渐失去竞争优势,韩国企业开始到我国和东南亚等地开展委托加工,再将成品或半成品返销国内或出口第三国;而韩国本土企业则将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变。韩国保留下来的加工贸易也主要是以日本等发达国家为出口对象的高档、高附加值产品,如高尔夫用具、特殊鞋类、食品加工等。

  在推动本土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同时,不断扩大对外经济联系是新加坡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策略。上世纪80年代后期,鉴于国内劳动力短缺,劳动密集型产品失去优势,新加坡政府鼓励企业向海外转移各种劳动密集型企业。新加坡政府通过计划性投资,到周边国家发展工业园区,比如与中国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等,力图走出新加坡,发展新加坡。作为配套政策,政府协助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比如组织中小企业家出国考察,寻找海外投资机会,集中培训人才,提供资讯服务,给予银行贷款等。

  ——组建公共技术平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世纪60年代末期,亚洲“四小龙”普遍出现了劳动力不足、工资成本大幅上升的现象,本地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优势大幅减弱。

  成立于1973年的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是台湾针对产业升级和培育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非营利性民间研究机构,其基本运作模式亦为政府支持、企业化运作。工研院以技术研发为目标,不同于纯粹的学术研究,整个机构的运作要兼顾绩效和创新的自由,类似于国际上大企业的研发部门。工研院是台湾知识创新的开路先锋,是台湾创投项目的大孵化器,也是台湾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动力,对台湾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30多年来,工研院被公认为台湾科技业的人才库及产品研发的摇篮,其中集成电路发展计划造就了台湾IC产业的高度发展。

  成立于1967年的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是由香港政府资助成立的非营利中介机构,但以企业化模式运作。生产力促进局的服务涵盖生产科技、管理系统、信息科技及环境科技四大范畴,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多种先进技术设施,能提供广泛工业技术支援服务的机构。多年来,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以协助香港工商企业更有效运用资源,发展高增值的产品及服务为使命,在提升香港本土企业生产力、加强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关于深圳加工贸易发展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1、未来深圳加工贸易发展的几点思考。

  ——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加工贸易依然是深圳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深圳加工制造业遭受多重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众多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生存的考验。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得出“抛弃加工贸易”的结论。事实上,加工贸易涉及到中国绝大部分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共有4.6万家加工贸易企业(其中广东省3.9万家),创造了28.6万亿元的产值,占工业增加值的45.2%;加工贸易对中国外贸的贡献率超过50%,拉动GDP增长达1.2个百分点。在深圳,加工贸易的地位更为突出。2007年,深圳加工贸易出口额达1068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的63.4%,是深圳工业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柱。考虑到中国的基本国情,特别是劳动力供应充足的基本格局,今后加工贸易在我国仍将长期存在并进一步发展。未来深圳应积极借鉴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经验,不能简单地“以产业转移代替产业转型”,而是更加坚定地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之路,以劳动力要素、技术要素、知识要素的提升来支持加工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产业或自有品牌的精细加工业转型。在此基础上,我认为,在未来的10年间,深圳仍应确保制造业占全市GDP的份额不低于40%,实现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同时,仍然应重视加工贸易在我市制造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倡导深圳加工贸易企业就地转型,异地拓展。未来深圳的加工贸易的发展路向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就地转型,异地拓展。即把提升技术要素贡献率和品牌要素贡献率,拓展资源空间和市场空间作为加工贸易的新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就地双转型”和“异地双转移”。

  所谓“就地双转型”,即引导加工贸易企业留在深圳实现技术升级转型和经营管理转型。技术升级转型,就是要提高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能力,由单纯加工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内容延伸,努力实现支柱产业链条的本土一体化。经营管理转型,就是要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整合资源,乃至兼并重组,增强企业的品牌创造能力和品牌经营意识。

  所谓“异地双转移”,是指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向深圳港口的货源腹地,即粤东和赣南地区转移,以及向深圳企业的目标市场,即中西部大中城市转移。深圳的加工业与物流业有着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如果任由部分加工贸易企业向深圳港口辐射范围以外的地区转移,将导致深圳港口集装箱货源流失,削弱深圳物流业的发展根基。反之,若能通过政策引导我市加工制造业向港口经济腹地“定向转移”,则可有效避免因产业转移造成对港口物流行业的不利影响。事实上,从节约物流运输成本的角度出发,内迁企业选择离深圳港距离最近的腹地落地也是科学合理的决策。对于那些选择内迁到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宜选择内地中心城市作为企业落地地址,转移的目标是拓展内地市场,建立与产品内地销售网络相配套的加工网络,便于企业更加接近内销市场。

  ——将加工贸易的升级转型与发展总部经济结合起来。美国的蓝领工人远没有中国多,但美国的制造业规模高出中国一倍多,这说明,中国的制造业是以“装配车间的制造业”为主,而美国的制造业更多是“写字楼的制造业”,以白领研发、营销和数据控制为主的制造业。不同的加工贸易企业,其利润完全不同,具有自有技术、自有品牌的企业利润率往往更高。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为我国带来了大量的新产品、新技术,直接带动了IT等新兴制造业的发展,不少加工贸易企业已由OEM(贴牌加工)向ODM(委托设计生产)、OBM(自主品牌加工制造)转型,技术含量不断提升。深圳是中国工业化的先锋城市之一,据统计,目前我市约有一成的加工贸易企业拥有自主品牌,OBM业务逐步开展起来。据我市有关部门的资料显示,部分加工贸易大型企业已经开始将业务延伸到贸易、采购、营销和售后服务方面,而生产过程转而采取外发给中小企业生产的方式,这部分加工贸易企业逐步成为管理运营中心和研究开发中心,形成了总部经济的雏形。

  ——避免出口市场过于单一化。今年以来,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增幅持续放缓,1-5月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增幅下降5.8个百分点,其中以美洲线为主的盐田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出现负增长。究其原因,主要是深圳出口对美国市场依赖程度仍然过大。2007年,深圳向香港和美国出口694.91亿美元和292.45亿美元,分别占深圳外贸出口总额的41.2%和17.4%。考虑到深圳对香港出口中有相当大的部分转口到美国,美国市场占深圳外贸出口的份额约为30%,为深圳第一大出口市场。相比之下,上海的出口市场结构较为均衡。2007年,欧洲和美国市场分别占上海外贸出口总额的26.06%和24.05%。

  2、深圳加工贸易发展的若干建议。

  建议之一:以资源整合带动中小企业实现技术升级、经营管理的双转型。由于大多数加工贸易企业自身的客观困难,无能力独立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技术层面的升级转型不易实现,建议政府层面应借鉴台湾工研院及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的经验,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加工贸易企业联合创建行业性的共建、共享的公共技术平台。鼓励加工贸易龙头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组建市场化技术服务平台,为业内中小企业提供产品开发、技术咨询、成果推广、科技培训、专利代理申请等全方位综合性技术服务。鼓励跨国公司、科研院校来深创办研发机构或与深圳共建研发试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推动加工贸易优化升级。

  要构建密集的中小企业服务网,为广大加工贸易企业提供营销服务、物流配送服务、业务拓展及战略规划服务、法律事务服务、审计服务以及专业技术服务等综合性生产服务,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的转型。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整合资源,实施兼并重组,有效发挥企业各自所长,实现企业技术升级、经营管理双转型。有关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应积极为加工贸易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牵线搭桥,加强加工贸易企业的配套能力,鼓励外资的跟随性投资,促进配套产业群的形成,为加工贸易的升级换代创造有利的产业空间。

  建议之二:引导计划外迁企业依据货源指向和目标市场指向的原则实施“定向转移”。近年来,我市引导部分企业在粤东、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兴建了一批异地工业园区。我认为,政府和行业协会在为企业外迁提供具体指导和服务的同时,应当适当引入拓展我市港口货源渠道和培育内销市场的目标,引导外迁企业实施“定向转移”。从巩固我市港口货源渠道的目标出发,应将粤东和赣南地区列为我市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从培育内销市场的目标出发,则应把中西部的大中城市列为我市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目前,商务部和国家开发银行已在中西部确定31个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共提供300亿贷款额度,有10%的浮动利率,对承接地基础设施及功能配套措施给与优惠利率贷款支持。到2010年,国家将培育形成50个优势明显、各具特色的中西部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应鼓励外迁企业充分利用中央现有的产业转移鼓励政策,缓解资金压力。此外,在推动产业转移过程中,应注意把握龙头企业、抓住产业配套的主导权;同时,积极协同内地迁移当地进行区域经济的定位及规划,打造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条。

  建议之三:市政府层面积极推动和支持设立深港产业投资基金。市政府以及市国资委和相关部门应抓住我国大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的契机,积极向中央申报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及时推进出台与产业投资基金相配套的一系列扶持和鼓励政策。

  建议参照国家已批准挂牌的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的做法,积极推动设立深港产业投资基金。并由市政府推动和支持深圳市国有投资公司与香港合作组建营利性的深港联合投资公司,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的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加工制造业升级等相关领域以及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产业项目。

  建议之四:积极为全市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和转移提供配套政策。对于与加工贸易业务相配套的国内研发、设计企业或物流企业,应予以信贷、税收、工商管理等政策扶持,把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发展高端服务业等政策紧密结合起来。

  作为推动企业内销的一项鼓励政策,建议适当加强对本市工贸企业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有关部门的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市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压力较大,这些企业申请内销至少需10个部门审批,门槛很高,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应适当考虑将满足产业导向政策的部分企业申请转为三资企业,同时简化办理手续,加速推动工贸企业的转型。

  

(责任编辑:佟菲)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