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左右间财经评论 > 大势前沿

宏观调控利于粮食安全 调控与市场关系需理顺

   ⊙本报记者 刘文元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应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粮食危机,我国一方面强化对耕地的保护,努力增加粮食产量,一方面加强对粮食市场的政策调控,努力稳定粮食价格。一些市场人士表示,自1998年中国正式走上“自主流通、市场定价”的粮食市场化改革之路,至今已有十年,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又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如何协调好宏观调控和市场化的关系,将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为保证市场供应,稳定粮食市场价格,满足企业用粮需要,8月26日,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含分会场)组织了国家临时储存玉米竞价销售,计划销售30.08万吨,实际成交10.31万吨,成交率34.26%,成交均价1555元/吨。这是今年国家临时存储玉米第36次竞价销售。

  奥运前后,国家加快了政策性粮食出库频率,以防止粮食价格上涨。2007/2008年度,国家有关部门总结稻谷和小麦市场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经验,在东北主产区实行了玉米托市收购政策,托市收购总量在750万吨左右,以便控制粮源,在必要时有能力对市场进行强有力的调控。东北流通的玉米贸易量在3000万吨左右,750万吨的托市收购数量相当于控制了流通贸易量的四分之一。最近两年的稻谷和小麦市场也是如此,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年的小麦托市收购数量都在4200万吨以上,几乎相当于国内绝大多数流通小麦粮源都被国家控制。

  据了解,自2004年国家正式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在启动托市收购预案的年份,小麦和稻谷主要粮源均集中到国家手中,粮食市场化定价演变为主要看最低收购价粮食出库数量和频率。近期国家集中出售最低收购价玉米导致玉米市场价格大幅下跌,情况也类似。

  粮食市场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进一步培育市场流通主体。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导致粮食流通企业生存比较困难,一方面原因是粮源大量流入国家手中,粮食流通企业经营规模萎缩;另一方面原因是粮食价格在国家的强力调控下,上涨幅度有限,流通企业利润空间有限。这在稻谷和小麦流通企业中最为典型。

  吉林粮食集团副总经理冯吉龙表示,未来玉米会进一步控制在国家手中,国家依靠财政补贴来维持国内市场价格稳定。国家对粮食的调控在本次世界性的粮食危机中,效果十分明显,国际粮食价格剧烈波动,但是中国粮食市场保持了稳定。不过,在具体的调控政策上,国家应该考虑进行一些调整。粮食生产除了土地外,也要消耗化肥和燃油等生产资料,而中国进口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无疑大大增加了化肥和燃油等农用资料的成本。

  他认为,中国依靠财政补贴7亿农民,目的是稳定粮食生产和粮食价格,同时保障7000万低保人口吃饭。但是如果中国实质上是补贴了全世界,那么我们就应该考虑换个思路:与其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对农民进行补贴,不如让粮食价格每斤上涨5分至1角钱,让市场补贴农民,政府将补贴农民的钱补贴给7000万低保人口。发达国家一般都是对低保人口进行直接补贴,补贴不是发给他们钱,直接发给他们粮票、肉票,凭票供应。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方面农民从粮食价格上涨中得到了好处,可以刺激粮食生产;此外可以减少从改革开放中收益的中间人口(低保生活水平之上的人口)对粮食的浪费,提高公民节约意识;同时也能用最小的代价把低保人口保障好。另外,这也有利于进一步启动内需,拉动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

  

(责任编辑:钟慧)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