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2007审计报告透视 “审计风暴”更需制度性进步

 
  编者按 随着2007年审计报告的出炉,人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到审计署的审计工作上。本次审计报告作为3月份履新审计长的刘家义的第一份审计报告,被给予了高度关注。此次审计报告有什么新特点?从中反映出审计署的工作有什么新变化?未来的“审计风暴”怎么刮?人们期待能从中找到答案。

  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作关于2007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的报告。 新华社记者饶爱民摄

  “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07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请予审议。”面对参会全体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列席的全国人大代表们,这是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的开场白。

  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这份“ ”(以下简称“报告”),对今年3月份履新审计长的刘家义而言,这是第一次。

  从近几年审计工作报告可看出,预算执行中的违法违规问题是逐年下降的。在今年中央部门本级预算执行发现的问题中,仅有2%属于违法违规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违法违规问题是由于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方面因素造成的。

  审计署新闻发言人刘达朱说,针对这一特点,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进一步加大了对重大和典型性问题的揭示力度,同时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层面揭示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既直言不讳地披露审计发现的问题,又重视通过审计监督促进问题的整改和解决,成为今年审计报告的两个鲜明特点。

  2008年审计报告更加注重从宏观上把握全面情况,从总体上反映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从完善体制机制的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从提高行政效能层面推进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往年审计报告相比呈现出四大特点。

  特点一:首次对中央预算执行情况作出总体评价

  今年的审计报告改变了以往先表述中央预算执行具体情况的做法,而是立足于宏观管理和财政预算改革的全局,通过深入分析审计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关于中央预算执行总体情况的审计评价。


  特点二:注重从体制、机制层面揭示问题

  今年的审计报告,更加注重把握分析总体情况,从体制、机制层面揭示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特点三:注重揭示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

  今年的审计报告没有一一罗列被审计单位,没有更多地列举具体案例,而是注重在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全面评价政策执行情况和效果,集中反映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

  特点四:通篇体现绩效审计理念

  今年的审计报告通篇体现了绩效理念,各项审计中都关注了绩效问题。

  这是一组令人惊心的数字,这是一份让人揪心的“审计清单”:376.87亿元资金未纳入中央预算管理,其中2007年中央财政专户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非税收入343.6亿元未纳入预算;2007年4月,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将有关部门49项法律和行政法规尚未作出明确规定的行政许可收费编入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当年共收费40.75亿元。

  ……

  报告少了些个案的暴光,多了些整改信息的披露。但是,这份新鲜出炉的审计报告显现的“钱袋子”问题依旧触目,其中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城市住房公积金、电信运营企业等有关“民生”热点的审计情况成为人们的新看点。

  点谁不点谁,实际上这里头也没有特别多的考虑,当然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在点名上主要是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的单位,有典型性问题的单位来予以描述跟表述,这个考虑还是有的。为什么要点名?实际上这也不是什么很神秘的一个问题,从我们依法行政这个要求来讲,对我们也是一个基本的工作原则,我们在报告中可能也看到,比如说有很多部门都会点某某等部门,实际上这个等,一方面确实我们的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列举,实际上这个等也让大家看一看,我们马上很快就要对我们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情况予以公告,到那个时候不是在工作报告里点谁不点谁,我们整个向社会,对每个部门的审计情况都要予以全面的公告。所以在这个报告里头并不是非常有倾向性的说非得要点谁,一个是我们以前一直在这么做,第二是依法行政对我们也是一个要求。

  审计报告点名,或不点名,都会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在新任审计长刘家义今天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他的首份审计报告中,有20个部门和单位被点了名。

  相比2007年度被审计的53个部门和368个单位,被点名的是少数,审计署负责人今天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不点名,或只有部分单位被点名,绝对不是像有些媒体猜测的那样:审计署遇到压力,退缩了。

  舆论普遍认为,“审计不点名”是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的缺失,也是审计风暴的终结。至于“审计不点名”的原因,老百姓则更愿意从背后去猜测,认为这是审计部门迫于压力的妥协。

  制度建设与审计点名并不矛盾,应该既坚持审计点名,又不懈地完善制度,而不必强调制度而放弃点名。

  点名,还是不点名?浪费,还是没浪费?表面上看,是审计与公共资源的细节,实际上,却预示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与是否受到有效监督这样的根本问题。

  点名的多少,可能与所谓“风暴”大小的观感有关,而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并无多大关系。事无巨细,一路“点”下去,看起来“风暴”不小,却有时反倒易生大家“彼此彼此”的消极,甚至淹没、妨碍更为重要的开掘。因此,公众觉得审计机关“点名少了”,有一种可能是,前者还停留在关心“风暴”的阶段,而后者已开始向“风暴中心”悄然挺进。

  “李金华时代”的审计,更多的是揭露问题;2007年审计报告在揭露问题的同时,更加突出了“审计的根本目的”。“揭露问题是为了更好推动政府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这才是审计的根本目的。”由此可见,07年审计报告或称之“审计风暴”,是审计的制度性进步。事实上,惟有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健全,并且能够有效地激活,才能保证无论谁来执行制度都能够严格“依制度办事”。

  在肯定“审计风暴”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想到它本身的不足或不力。正因为“审计风暴”还欠缺点什么,所以有关部门的有关问题总是不能因为审计而解决,于是“屡查屡犯”(甚至越查越犯)现象一年一年重复上演。李金华在任时如此,刘家义接任后同样如此。难道就真的没招,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让“审计风暴”也光荣“退休”吗?

  自1999年第一次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全面披露当年的审计结果起,审计署连年发动“审计风暴”,先后有一大批重大案件浮出水面,一连串贪官污吏中箭落马。然而,在民众寄予厚望的同时,“审计风暴”却渐呈疲态,甚至遭遇一些部门“屡审屡犯”的尴尬。笔者专门对比了上一年度的审计报告,挪用资金、虚列开支等问题依然照旧,其中水利部、教育部等部门连续两年“榜上有名”。

  不容否认,审计风暴 “雷声大、雨点小”,是导致其威力不再的主要原因。
(责任编辑:黄珂)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