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人物

熊晓鸽 财富“大管家”

  文/本刊记者:阚世华 摄影/张涛

  导语:如今,熊晓鸽是许多创业者眼中的“财神爷”。已在中国做了16年创投的熊晓鸽,掌控着IDG在中国的110多个项目,涉及领域主要有软件、网络、电信和互联网,其中30家企业是各自领域的领导者,包括搜狐、当当网、金蝶软件、百度在线、携程网、亚信等,总投资额将近2亿美元

  “非常好,你想做什么?你想有什么要求?你想要拿多少工资?”IDG全球总裁、创始人麦戈文问熊晓鸽。

  熊晓鸽一愣,心想“机会来了!”。见面的第一次就谈待遇的事情,这是非常少见的。

  “我没有这方面心理准备,也不知道要拿多少工资。这样吧,我现在赚多少您就给我付多少就可以了。”当时的熊晓鸽年薪4万多美元。

  “您给我半年时间,然后再决定付我多少工作更合理。但有一个条件,我要直接向你汇报工作。”熊晓鸽对麦戈文说。

  “为什么?”麦戈文疑惑地看着熊晓鸽。

  “在中国做这个事情,需要有一个懂得和理解我的人可以直接沟通。”熊晓鸽坦言,比较讨厌公司内部的流程。

  “非常好,就这么定了,我先回去和公司人商量一下。你是做编辑的,不知道你对公司管理方面有着怎样的能力,正好我这里有本杂志台湾的《电脑世界》,你拿回去写一个分析报告,如何能让这个杂志办的更好。”麦戈文临别时对熊晓鸽说。

  回到家后,熊晓鸽就开始研究分析如何写好这份报告。在做了很多分析及调查后,熊晓鸽写了好几页的分析报告。“当时我的房东是位大律师,他看过后觉得非常好,但给我的建议是,麦先生那么忙,哪有时间看这么多的东西?能不能短点?”

  于是,报告被熊晓鸽压缩成4页,他给麦先生寄了出去。3天后,熊晓鸽接到麦戈文秘书的电话:“麦先生约见你”。其实在此之前,麦戈文已经给熊晓鸽家里的电话留过言:“你写的很好,这几天会见你,我秘书会通知你。”

  1991年7月,似乎是熊晓鸽这一生最大的转折点。这一次,熊晓鸽辞去了让多少人羡慕的记者美差。

  如今,熊晓鸽是许多创业者眼中的“财神爷”。已在中国已经做了16年创投的熊晓鸽,掌控着IDG在中国的110多个项目,涉及领域主要有软件、网络、电信和互联网,其中30家企业是各自领域的领导者,包括搜狐、当当网、金蝶软件、百度在线、携程网、亚信等,总投资额将近2亿美元。

  16年来,身为IDG全球副总裁、中国区董事长的熊晓鸽已经为中国打造了125个千万级和亿级的新富翁。

  赌注IDG

  熊晓鸽应邀与麦戈文共用早餐,彼此因为聊得尽兴,原定1小时的时间转眼间过去了3个小时。

  “麦戈文当时问我最多的是个人经历及想回中国去做什么?当时我只和他谈我是要回中国做媒体投资,并没有谈做全面的风险投资。”

  当时的《中国计算机报》还是报纸,熊晓鸽对麦戈文说:“机会可能还是在杂志。”他认为,在美国,杂志的广告和报纸的广告回报差不多,甚至还会超出一点,机会还是特别大的。

  因当时熊晓鸽是在杂志做记者,他就提出了几个行业的杂志发展的机会多一些。比如,电子类、计算机类的等。“那时我就觉得未来的电子产业一定会向中国市场转移,当时这个行业还都在台湾及国外。”

  那段时间,麦戈文正好刚刚买下一家《电子新闻》媒体,而这家媒体在美国已经非常成熟。“应该去中国投资,而不是在美国继续投资。新加坡、台湾、马来西亚等国家都有很大的机会,他们的市场还太小,未来他们一定会将重心转移到中国内地。”熊晓鸽不断地提醒麦戈文。

  熊晓鸽给麦戈文的建议是:要马上做,以“低成本、低姿态”进入中国风险投资市场。麦戈文投了熊晓鸽一票,而这一票为IDG赢得了10年的先机。

  1964年,麦戈文以5000美元起家创办了IDG,主营媒体出版以及IT信息服务。到2004年时,麦的个人身家已经超过20亿美元。另一方面,麦来中国的次数也创下新高:截至2004年底,共达91次。这也使麦戈文成为最早了解并熟悉中国市场的美国商人,也使得IDG能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看到中国市场潜在的商机。

  1980年,《计算机世界》问世。这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传媒集团,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家。IDG非常幸运地成为唯一的合作伙伴。麦戈文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中国人,也为IDG日后在中国VC领域上演的一出出大戏搭好了舞台。而在美国留学的湖南人熊晓鸽是这个舞台主角。

  1988年熊晓鸽在美国卡纳斯(CAHNERS)做《电子导报》编辑,那时他接触了大量的风险投资公司,并说服了麦戈文在中国开展VC业务。

  1991年,熊晓鸽以IDG董事长、亚洲业务开发助理的身份回到中国。那时与熊晓鸽一同来中国考察还有一些大牌的国外VC。“当时的中国市场让他们失望。没有VC,甚至连管理基金的有像样学历背景的MBA都找不着。”

  硬件的不足,使得许多国际大牌VC在当时冷落了中国的VC市场。另一方面,在美国、欧洲的投资回报比中国高,环境也好,这也是他们当时不愿意登陆中国的原因。他们把这一想法放在了10年后。

  然而,麦戈文因遇到了熊晓鸽,便使得IDG远远超前于其他风险投资公司,提前进入到中国,并在中国取得了让国际同行羡慕的成绩。

  “如果给你100万美元,你将在亚洲如何投资?”麦戈文问熊晓鸽。

  “我要去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及越南。”在熊晓鸽看来,信息技术是为人提供服务的。这些地方人口众多,尤其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既属劳动密集型又属技术密集型,信息技术即将普及,需要获取技术信息的人为数众多,因此,做信息服务产品将会有很大的市场。

  在卡纳斯的3年,熊晓鸽学到了“需求式刊物”的理念以及创办动作行业出版物的经验。更重要的是,麦戈文与卡纳斯虽是出版业的老对手,却有着相当类似的出版观。

  麦戈文认为,IDG所办的任何一个刊物都一定要支持一个产业的发展。做行业刊物的核心是做信息服务,这相当于一个行业中的第三产业。行业中的厂商确实需要有一个载体,可以为他们提供服务,帮助他们把信息传递出去,同时也从载体中得到他们需要的信息。而对于购买者来说,除了要考察产品的技术指标以外,广告也是他们衡量产品的参考,这是行业内的厂商们所乐意见到的,厂商们希望读者可以仔细阅读杂志上的每一页广告,最终达成购买行为。

  抱持着卡纳斯的出版理念,熊晓鸽与麦戈文一拍即合。

  1991年,熊晓鸽从香港飞到深圳。这是熊晓鸽去美国5年后第一次回到中国探亲。这时的深圳遍地是机会,到处是梦想创业和赚钱的人。

  “那时正好有很多外地移民过去的人去开发深圳,创业者很多。我遇到很多大学同学,坐到一起时,听到他们每个人都在计划自己做公司或项目,他们缺少的就是风险投资基金。有梦想,有项目,就是缺钱。”熊晓鸽说。

  此番情形,使得熊晓鸽想起了他初到美国硅谷时的发现,这里的年轻人谈论的大多是房地产、股票和办公司,而绝少有人提到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东西,他们能获取到的科技信息太少了。这样的事实更让熊晓鸽认定此时回中国做信息类刊物是正确的。

  1991年11月6日,熊晓鸽正式到IDG工作。12月初,熊晓鸽代表IDG与《国际电子报》达成协议,把《中国电子报》并入中国计算机世界出版服务公司,变成了现在的《网络世界》,同时也开始了他代表IDG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进行投资以及与国人合作经营行业刊物的历程。

  “何以如此信任对方?”有人问。

  在拉斯维加斯1美元赌注都不肯下的熊晓鸽说:“既要与人台作,就必须相信对方,否则你干脆放弃他。”当庄家做出判断后,不再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而是敢于豪赌的人总是‘通吃’!”

  熊晓鸽称:“进入IDG就算是一场赌博,我和麦先生都是一场对赌。”

  独闯美国

  “我这人很乐观。1986年我去美国留学,身上只带了40多美元,父亲送我登机,进了候机室,我对自已说:没有退路了。那时心里很难过,这么想着,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那是我成年后有数的两三次流眼泪。”接受《中国新时代》独家专访时熊晓鸽笑着说。

  1986年,熊晓鸽进入波土顿大学攻读大众传播学硕士学位。8个月之后,在很多外藉留学生尚未过语言关的时候,熊晓鸽已拿下学位;1987年他入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攻读国际经济与商业管理博士学位,尽管这间名校的学位并不好拿,但熊晓鸽居然有精力在卡纳斯出版社兼职做记者,此间熊晓鸽采访了王安、王嘉廉等电脑巨子。1991年底,卡纳斯集团委任他做香港地区的经理。

  在熊晓鸽看来,只有干自己最喜欢的事才能真正有作为,而自己最喜欢的是搞出版,再具体就是信息技术产业服务。这方面中国几乎是一片处女地,而他对中国的了解是很多西方人无法相比的。

  1988年,熊晓鸽在为当时国家副主席荣毅仁访美举行的招待会上,偶然结识了IDG董事长麦戈文。虽只有一面之交,但熊晓鸽安排中国电子部访美代表团与麦戈文见面时,麦戈文表现出的热情和他对中国市场的浓厚兴趣给熊晓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1988到1991年3年的时间,我在美国一家杂志做记者,那时就采访过很多创业家和投资家。那时风险投资的概念在中国还没有听说过,当时我就觉得这个行业非常好,非常有发展的前景。而且可以帮助很多创业者实现他们的梦想,风险投资商还可以寻找别人没有发现的各种各样的发展机会,当时就觉得需要有人来管理其中的基金。”熊晓鸽说。

  熊晓鸽进入到IDG后,个人能力迅速得以显现。1992年9月开始,连续赔了7年的新加坡市场开始盈利,连续赔了2年的马来西亚市场开始盈利,连续赔了8年左右的港台市场也开始盈利……熊晓鸽无可争议地成了IDG新一任的亚太区总裁。

  此时的熊晓鸽已深得麦戈文的信任,麦交给他上亿美元,由其决定在亚大地区所有的投资项目,并且无需向任何经理请示。

  “当时麦戈文先生比较支持我,但部分给风险基金投资的投资人,他们会有担心,我没有多少这方面的经验,仅仅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就拿着几页计划书管理上千万甚至上亿美金的投资基金,有种白日说梦的感觉。”熊晓鸽笑言。

  IDG效应

  “目前,我们每个月都会投资几个项目。我现在每天都会想稍微远景一些的发展问题,今后5年我们会怎样?未来是不是还有更多新的行业与新的机会?对未来的判断会花更多的时间,现在和我16年前起步的时候已经不一样了。机会多了,钱多了,创业的人多了,竞争更加激烈。”熊晓鸽坦言。

  在美国,IDG是以作IT传媒与信息服务而知名,1982年开始,IDG开始做主营业务以外事情。IDG有四个投资基金。两个基金投美国本土,一个在伦敦,一个在中国。使IDG在VC领域获得全球声誉的正是中国的这个基金。

  “在当时,国外基金专门投中国,IDG算是第一个。”熊晓鸽称。如今,熊晓鸽的IDG中国团队已精英聚集。“我们现在的团队很强大,有7个高级合伙人,4位合伙人,30多位投资经理,是国内投资行业最大的团队。而且我们的高级合伙人在一起的时间最短的都已经有10年。”熊晓鸽有些得意地说。

  1992年,周全加盟熊晓鸽的团队,接着是章苏阳、林栋梁、王功权、王树、杨飞。1999年年底,李建光加盟,20天后他同时通过了另一家跨国投资基金的考察程序。最后一个加入的是过以宏。至此,IDG中国的9人团队形成。这也成了IDG中国的一大特色,和其他VC相比,IDG是在中国从事投资的基金中拥有最多合伙人的投资机构。

  1993的6月,熊晓鸽带领IDG投资2000万美元和上海市科委一起创立了在中国的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太平洋技术风险投资(中国)基金”,后更名为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IDGVC),熊晓鸽也由此成为最早将西方技术风险投资实践引入中国的企业家之一。

  从那往后,熊晓鸽一直专注于自己熟悉的IT行业。在VC领域,IDG没有走弯路。

  “IDG中国的前5年,对中国的VC发展无所谓太大的影响,但IDG的后5年对中国影响极为深刻,可谓是催热了中国的风险投资产业。”Acer技术投资亚太有限公司总经理暨合伙人陈友忠毫不掩盖自己对同行的赞誉。但也有这样的预言:“在中国,IDG无疑是最成功的,但即将进入的国外主流大牌风险投资无疑将对中国VC行业再来一次大洗牌。”

  1998年,是IDG在中国迈大步的一年。

  这一年的10月,IDG与中国科学技术部签署了在今后7年内向中国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0亿美元的合作备忘录,这也让有着董事长麦戈文直接授权的熊晓鸽可以大显身手了。IDG中国集中了大量的资金投向了IT行业。而2004年,“金融界”网站的上市,使IDG获得十几倍的回报。“2004年,IDG在110多个投资项目中获得了超过50%的回报。”熊晓鸽说,这已经高于VC在美国的回报了。

  在中国,像《计算机世界》以及IDC(提供信息服务)的成功,在传统领域为IDG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气氛,增加IDG在中国的影响力。“在中国做VC的很少刻意去宣传自己的。VC品牌不是看你说得多好,要看你投的项目,看你的回报。”IDG形成品牌这不是IDG的宣传作用的结果,更多的是一种口碑。这与IDG本身在全球以及中国的业务发展有关。“要感谢IDG高科技信息服务的行业背景,因为我们有许多项目都是转让给IDG所服务的全球客户。”熊晓鸽说。

  如今,熊晓鸽每天的日程安排都是按分钟来计算的。“参加很多活动与会议占了我很多的时间,很多都是公益性活动。很多地方政府与机构都看到了各种机遇,想与我们寻求合作的机会,还要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熊晓鸽有些无奈地说。

  每天早晨起来,熊晓鸽都会锻炼,跑步、做仰卧起坐。“有机会时,每个星期会打两、三次羽毛球,但时间也仅仅只有一小时。”

  没有什么非常远大构想的熊晓鸽,却有着踏实的计划:如何把刚融到的5.6亿成长资金和投出5个亿运作和管理得更好;如何去挖掘未来需要关注的医疗、保健、娱乐等产业。

  这位“财神爷”告诉记者,“我是中国留学生第一个在美国主流大学波士顿大学当校董的人。”??看来,这才是熊晓鸽最为得意的事情。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熊晓鸽 | 戈文 | 麦先生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