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产业经济

能源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发表 呼吁价格改革

  2000年以来我国能源经济形势分析

  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周期性调整阶段,经济增速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出现回落,宏观调控政策也出现了结构性松动的迹象。

与此同时,资源价格改革的步伐却呈现加速推进的趋势,继成品油价格、电价、煤价做出调整之后,水价、热价调整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在这种背景下,能源经济必将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能源与经济相结合也已经成为正确分析当前经济发展态势一个必不可少的视角。为此,应加快制定节能型财税政策,继续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尽快提高重要资源型产品资源税税率和矿产资源补偿费标准,促进资源合理利用;针对不同种类能源矿产资源,抓紧研究计税方法改革方案,尽早实施能源税。

  ”

  能源生产与消费增速由升转降

  以2005年为界,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增长速度由升转降。自2000年以来,我国能源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生产国。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中国能源生产量为23.7亿吨标准煤,是2000年的1.8倍,7年年均增长7.1%。2007年中国化石能源生产总量占全球的15.87%,比2000年提高了5.39个百分点。

  进入2000年后,能源消费速度开始加快,并且逐步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量总量达26.5亿吨标准煤,中国占据了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一半,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十五”时期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11.3%,这是改革开放后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最高的时期,特别是2003年和2004年,能源消费年增长率分别达到15.3%和16.1%,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高达1.5和1.59,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率最高的两个年份。

  如此之高的能源消费,造成了能源生产和运输供应异常紧张,石油能源进口大量增加,石油安全甚至整个能源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环境保护受到严重挑战。2005年以来,能源生产和消费增幅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其中能源消费年增长率在2004至2007年分别为16.1%、10.6%、9.6%和8%,下降趋势明显。

  能源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减缓。受需求与价格因素的影响,“十五”期间我国城镇能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加快,2000至2005年投资规模增长了1.68倍,在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14.3%,比2000年提高2.1个百分点。在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中,煤炭和石油加工两个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幅度最大,分别增长了4.5倍和3.6倍。投资增长幅度最小的是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只有0.85倍。电力行业投资增长1.59倍,低于煤炭开采业与石油加工业,但是其基数大,在能源工业中仍保持最高的比重。

  进入十一五以来,在国家节能减排方针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投资受到调控压力不断增大,受其影响,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在2006年高位回落,2007年仍保持下降趋势。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下降速度最快,由2005年的68.5%下降到2007年的23.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由2005年的31.6%下降到22.4%;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由2005年的34%下降到8.7%。2008年1-8月煤炭开采及洗选业同比增长39.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1442亿元,增长33.4%;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增长10.2%,原材料、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是高耗能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的主要原因,扣除价格因素后,其实际投资增速下滑趋势已较为明显。

  石油资源不足的矛盾突出,严重依赖进口。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变,我国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长,能源需求结构逐步发生变化。进入“九五”和“十五”以来,虽然我国的能源生产和建设能力大大提高,但是我国的石油资源有限,尤其是主力油田的开采已进入中后期,石油资源不足以支持高速增长的石油需求。受资源限制,我国原油产量一直增幅不大,已连续十五年低于消费需求的增长幅度。能源生产结构难以随着需求结构的转变而转变,由此导致的能源供需结构性矛盾,不得不依靠石油进口加以解决,并且进口的数量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大。

  经济蓬勃发展对燃料的旺盛需求和国内供应增长滞后,使中国石油净进口量持续上升。包括原油、成品油、液化气和其它油品在内的石油净进口量在2006年跃增18%后,2007年全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达1.63亿吨,同比增长12.3%,比2000年增长了1.32倍;全年原油出口389万吨,同比大幅度下降38.6%,比2000年降低了62.3%,一增一降间凸现我国石油严重依赖进口的窘境。此外,包括原油、成品油、液化气和其它油品在内的石油净进口量在2006年跃增18%后,2007年又增长8.4%。2007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创纪录地达到1.8348亿吨。

  近年来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急速增长,由2000年的30%提高到2007年的50%。重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将促使中国石油需求继续保持旺盛增长,但国内原油产量增幅仍将缓慢。预计国内石油消费量到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增加到4.25亿吨和5.72亿吨,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将达到55%和66%。

  节能减排取得明显进展。2005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排序中,我国位居133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生态和环境恶化。经济发展与环境制约的矛盾日趋尖锐。“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国上下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采取措施加强环境执法和制度建设,实行“区域限批”,遏止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过快增长。2007年,中央财政全年共安排235亿元用于支持节能减排,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各地区也相继作出了工作部署,加强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的节能工作, 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 加大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力度,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2007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3.27%,节能8980万吨标准煤。全国有1.2亿千瓦燃煤脱硫机组建成投产,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300万吨/日,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381.8万吨,比2006年下降3.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468.1万吨,比2006年下降4.7%。全国两项指标首次实现了双下降。在单位GDP能耗指标中,北京市同比下降6.04%,降幅最高;海南省同比下降0.8%,降幅最低。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中,北京市同比下降10.81%,降幅最高;海南省同比下降2.63%,降幅最低。在单位GDP电耗指标中,黑龙江省同比下降5.95%,降幅最高;内蒙古自治区同比上升10.13%,升幅最高。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污染物总量减排除新疆、西藏、青海和海南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幅。节能减排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通过能源净出口,我国已成为间接能源供应大国。中国一方面是能源资源需求大国,另一方面也间接充当了能源出口大国的角色。受国际分工、产业转移等影响,我国近年来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高耗能产品的出口,更是趋于盲目发展。作为一个世界加工厂,中国40%的产品用于出口,而生产这些产品所消耗的能源却计算在中国的能源需求总量之内。相对于企业而言,出口过快是成绩,但是从我国能源工业总体看,我国出口的“两高一资”类产品与国际上其他国家价格相比则显低廉,出口“两高一资”产品,实际上是在变相出口能源资源。

  我国历年贸易顺差商品的生产中所需要的能源,即间接能源出口量,1980年至2005年年均增长14.22%。扣除能源进口量,近几年我国能源净出口逐年递增,由1999年的0.77亿吨标油,增长到2005年的2.22亿吨标油。1980年至2005年间,我国出口商品的生产用能年均增长13.46%。海关公布的数字显示,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额在2006年创历史最高记录的基础上,再次猛增近50%,达到2622亿美元。2008年外贸顺差继续创新高,8月份我国对外贸易当月顺差286.94亿美元,比7月份上升34.16亿美元。而在“两高一资”产品裹挟下的能源消耗和能源的变相出口也愈发严重。我国贸易顺差的扩大和高耗能产品的大量出口,使得我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内涵能源净出口的大国。

   能源经济运行问题突出

  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2007年全球能源消费总量为110.993亿吨油当量,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目前虽然核能、水电能等能源比重在逐步加大,但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仍然在能源格局中处于主体地位。石油平均占35.6%,比2006年下降0.2%;天然气平均占25.6%,比2006年上升1.9%;煤炭平均占28.6%,比2006年上升0.2%,核能平均占5.6%,水力平均占6.4%。

  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多以石油为重,其次为天然气,石油一般占38%左右,天然气一般占23%左右。而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所占比例由2001年的27.6%下降到2007年的20.8%,天然气所占比例由2001年的2.96%上升至2007年的3.3%,所占比例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主要能源消费国的一般水平。相对其它国家来说,煤炭在我国的能源格局中处于重要地位,2007年比重达到70.4%,远远高于28.4%的世界平均水平。预计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由于煤炭消费是造成煤烟型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相对落后的煤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

  能源效率仍处于偏低水平。综合能源效率是衡量经济与能源协调发展状况最重要的指标。中国自从上个世纪实行“综合能源效率战略”以来,保证了20世纪“经济翻两番”目标的实现,综合能源效率有了很大提高。据1982年首次测算,1978年中国综合能源效率(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之倒数)只有364美元/吨标煤,比日本低6倍,比法国低4.8倍,比德国低3.9倍,比英国低2倍,比美国低1.4倍,比印度低1.9倍,是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综合能源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或者说,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全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

  20世纪由于大力推行现代的广义节能科学理念,取得了巨大的节能成果,中国综合能源效率有了很大提高。2006年,中国综合能源效率为1076美元/吨标煤,比日本5877美元/吨标煤低4.5倍,比法国5993美元/吨标煤低4.5倍,比德国6171美元/吨标煤低4.7倍,比英国7343美元/吨标煤低5.8倍,比美国3961美元/吨标煤低2.7倍,比印度1508美元/吨标煤低0.4倍,差距快速缩小。

  虽然我国能耗水平提高较快,但是同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样,中国综合能源效率仍然是全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这是因为在我国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综合能源效率都有了更大的提高。另外,美国等发达国家能耗偏低不仅因为这些国家能源的高效利用,还得益于这些国家能源的高效利用,也由于这些国家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一般都在2/3以上,美国高达70%,部分新兴工业国家的比重也在50%以上,而我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约在40%以下。现在,我国的工业占整个能源需求的70%、六大高耗能产业占整个工业能源需求的70%,因此节能增效已经刻不容缓。除此之外,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也存在很大问题,我们一直以煤为主,不仅效率很低,还很容易造成环境问题。

  石油资源严重依赖进口带来安全问题。由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可能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的不良影响。随着我国石油需求对外依赖度的提高,国际石油价格变化和进口石油供应的中断对中国经济损害的风险越来越大。

  以石油为代表的全球性的能源价格上涨已对我国经济形成了明显的影响,石油安全成为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石油安全问题指由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可能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的不良影响。随着我国石油需求对外依赖度的提高,国际石油价格变化和进口石油供应的中断对中国经济损害的风险越来越大。依赖进口石油实现能源供需平衡意味着我国的能源供需平衡已由封闭式平衡转向开放型平衡。目前我国石油净进口量已超过科威特和阿曼两国一年的石油产量,居世界第二位。随着进口数量的增长,世界能源供需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对我国越来越重要。一旦供应中断将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节能减排任务完成情况不容乐观。据测算,如果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新建项目环保措施都落实和GDP年均增加10%的情况下,要实现减排目标、二氧化硫和COD需要从老污染源中分别减排670万吨和570万吨,相当于2005年排放量的26.3%和40.3%。2007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3.27%,尽管这说明我国单位GDP 能耗是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与年均下降4.4%的目标距离还很大。若按照目前这个速度,降耗目标就无法实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十五”期间单位GDP 能耗不降反升的势头,究其原因,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导致排放水平升高。二是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许多应该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没有退出市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产能扩张尚未完全遏制,结构性污染增加了减排压力。由于工业结构中高耗能产业比重比较大、耗能装备技术水平较低等原因, 国内很多地区的单位GDP能耗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提高能源效率, 减少能源消耗,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虽然国家和地方都下达了降能指标, 并将之纳入考核, 但与节能相比,GDP总量在地方官员心目中的权重仍是不可替代的。节能降耗工作与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密切相关的。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存在明显的重工业化倾向, 耗能高的产业增长比较快, 这种趋势还将持续一段时期。同时,节能降耗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领域的推广和应用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 也增加了节能降耗的艰巨性。

  油价高位运行威胁经济的持续发展。近40年来,国际原油供求关系始终在短缺和过剩之间循环,油价因此也经历了多轮涨跌周期。石油价格持续处于上升态势迄今已逾六年。从2007年下半年起,国际油价进入了史无前例的快速上涨期。特别是今年年初以来,纽约市场油价不仅在历史上首次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并且在7月上旬一度逼近每桶150美元关口,7月11日创下的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尽管近期油价从最高点有所回落,然而油价在未来数月仍将维持高位的可能性却不会改变。

  油价风险对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首先,据世界银行估计,国际原油价格每桶上涨10美元并持续一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降低0.5个百分点,其中发展中国家将降低0.75个百分点。同时,油价居高不下对消费产生抑制作用。其次,石油消费的经济代价越来越高。高企的油价表明人们必须支付更多的货币以满足相同的需求。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经济抵抗高价石油的冲击能力相当脆弱。不断高企的国际油价,恶化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外部条件。

  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50%,国际油价的持续上涨必然会导致我国进口成本大幅上升,巨额国民财富净溢出。同时,国际油价、粮价等初级产品价格大幅飙升,导致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进一步上升。再次,油价爆涨使得我国能源发展和能源安全上的弱点更加突出,进而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美国和日本曾凭借动用石油战略储备,安然度过1973年的石油危机;在本轮石油价格上涨行情中,日本因为储备充足,受到的经济影响远远小于中国。而我国的石油储备工作刚刚起步,战略石油储备状况并不乐观。

  

(责任编辑:佟菲)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