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区域经济

基础建设先行让山东农业“身强体健”

  基础建设先行让山东农业“身强体健”

  ■综述■本报记者 李成刚 李小千

  改革开放30年,山东农业同全国一样,进入了一个快速持续发展时期,农产品供给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不断跃上新的台阶,农业多元化的产业功能得到不断拓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

  “百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一切的得来,源于山东30年来农业基础设施的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山东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略,着力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金融、科技等基础,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密密麻麻的数字也许读起来会感到枯燥,但它真实地记录了山东农业和农村30年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印迹。

  水利:82.1%与5000万亩

  水,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是农村生活的命脉。对农业和农村用水,山东抓了两个方面,一个是“村村通自来水”,另一个是节水灌溉。

  2004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用三年时间使全省农村80%的村庄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他们按照“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农村饮水发展目标,探索出了一条农村饮水“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用水户参与”的成功路子。三年累计投入资金74.2亿元,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2610万人。到去年底,山东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42.6%提高到82.1%。“村村通自来水”,山东计划再用五年时间,新增2000万农村受益人口,使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

  在农村水利建设中山东省对36个大型灌区进行续建和改建,对60多条主要骨干河道和重点支流进行了整治。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000万亩,比1978年增加422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增加2020.13万亩。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胶东调水、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相继开工建设,“T”字型水网框架初步形成。

  以保障粮食安全为主要目标,山东稳步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管理,自1998年以来,大中型灌区已累计完成投资23亿多元,灌溉水利用率提高了15%。10年间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000万亩,年增粮食生产能力15.8亿公斤。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中心,山东深入发展节水灌溉,基本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效不增水。相继实施了622个节水灌溉示范增效项目,建设了6个国家级节水示范市和36个国家及省级节水增产重点县。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了0.55,年节水能力50亿方,初步形成了从输水到田间、从微观到宏观的立体化、系统化节水灌溉工程格局。

   山东是缺水省份,而正因为缺,他们才更加珍惜这农业与农民的生命之源。

  道路:18.6万公里

  路,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通道,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门户。对道路的建设,山东的目标是:“村村通油路”。

  到2007年底,山东全省农村通公路里程达到18.6万公里,村村通油路比例达到94.3%,通客车行政村比例达到99.2%,沿海22个千人以上岛屿全部通航。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山东全省县社公路通车里程只有18987.3公里,其中,修建沥青或水泥路面的县社公路仅有2776.5公里;通沥青路的人民公社也只有994个,占当时全省人民公社总数的49.4%。

  上世纪80年代后,山东省不断加大扶贫公路建设力度,到1988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里程达到21763.3公里;到2002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里程达到49401.7公里,与1978年相比,增加30414.4公里,增长160.2%;全省有97.2%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其中有58%的行政村通了油路。

  到2002年底,山东省还有35000多个行政村不通油路。2003年初,山东省政府把“用3到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全省行政村通油路的目标”写入了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此后,山东省农村公路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平均每年增长25.2%。

  到2007年底,山东全省累计完成农村交通建设投资380多亿元,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0.8万公里、农村客运站477个、农村公路渡口133个,完成渡改桥7座。全省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6万公里,与1978年相比,增加166922.8公里,增长879.1%;全省行政村通油路比例达到94.3%。2003年以来,新增受益行政村39200个,受益人口4100余万人。

  到2008年年底,山东省行政村通油路比例将达到95.7%左右,全省农村公路里程将达到19万公里,比1987年增加17.1万公里,增长9倍。

  电力:595.4亿千瓦时

  电,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的保障。电力设施建设,山东的着眼点是“户户通电”。

  到1994年底,山东省依然有62万户农民家中没有通电。1995年3月,山东省提出了在全省实现“户户通电”的发展目标。仅用一年时间,到1996年的大年三十,山东省就在全国率先完成了“户户通电”。

  到2007年底,山东省农网供电人口8755.12万人。农村总用电量595.4亿千瓦时,是1978年的41倍。人均占有用电量892千瓦时,是1978年的40倍。山东省农网拥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6248万千伏安,是1978年的22.6倍。线路3.42万公里,是1978年的5.3倍。预计到2008年底,山东省除长岛外,每个县最少拥有一个220千伏变电站。

  按照“总体布局、示范先行、循序渐进”的原则,山东制订完善了电气化县、电气化乡(镇)、电气化村建设标准,因地制宜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县、乡(镇)、村建设。截止到2007年底,山东省已建成新农村电气化县11个、新农村电气化乡(镇)78个、新农村电气化村2400个,居全国领先水平。2008年将新建新农村电气化县8个、新农村电气化乡(镇)121个、新农村电气化村4556个。

  金融:4683亿元与3575亿元

  水、电、路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硬实力”,金融、科技则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软实力”。

  目前,服务山东“三农”的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已达到5564个,从业人员6.2万人,成为山东全省资金规模最大、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最多、金融服务覆盖面最广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位列全省第一。

  截至2008年6月底,山东农村信用社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4683亿元、3575亿元,比2003年初增长129.7%、126.5%;2007年实现账面利润45亿元,比2003年增长44倍,年均增长260%,县级联社盈利面达100%。农户贷款需求满足率达到82.9%。

  科技:53%

  科技,是农业的核心生产力,是山东农业引以自豪的核心竞争力。

  “十一五”期间,山东省财政每年安排1.5亿元用于省农科院科技创新和基本建设。重点在11个领域和22个优先主题展开攻关,培育了高产优质高效新品种100个。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科技进步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由“九五”期间的50%提高到现在的5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

  到“十一五”末,山东农业的科技贡献率将提高到63%,对外的技术依存度将降低到30%以下。

  除上述这些基础支撑之外,山东有线电视、互联网从无到有,到2007年底,全省有线电视、互联网覆盖率分别达到80%、60%。农村户用沼气由1996年的34万户增加到了100万户。

  财政支农:

  织造农业农村腾飞翅膀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发展的支撑保护体系不完善,一直是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破解这一难题,在财政投入上,尤其是十六大以后山东逐年加大了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有力地保障了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1978年-1985年,在改革开放初期,山东在对企业放权让利的形势下,财政增支减收因素较多,可用财力一度减少,出现了支农支出徘徊不前的局面。1978年全省财政支农支出4.02亿元,到1985年仅为4.25亿元,年均增长0.78%。在此期间,1980、1981年还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

  1986年-1997年,随着山东财政状况好转和强农固本思想的增强,财政支农支出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到1997年,山东全省财政支农支出达到37.5亿元,是1986年4.99亿元的7.5倍,年均增长20.1%。这段时间除支农资金不断增加外,各级财政还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大力压缩人员机构经费,重点增加生产性资金,全省支农支出总体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财政支农力度明显加大。

  1998年-2003年,财政支农增长趋缓。1998年财政支农支出39.3亿元,2003年财政支农支出63.2亿元,年均增长9.9%,增长幅度较1998年以前小了一些。在这种形势下,各级财政部门在按照《农业法》的要求安排支农支出预算的同时,开始着手探索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以农民和市场投入为主体的支农投入新机制,通过运用贴息、补助、产权制度改革等多种方式,吸引金融、工商业、外资、农民等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拓宽了支农投人来源渠道。

  2004年-2007年,中央和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统筹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04年起,连续4年出台“1号文件”指导和强化“三农”工作,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2004年山东财政支农支出为74.56亿元,到2007年达到146.4亿元,是2004年的1.96倍,年均增长25.3%,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30年来,在不断增加预算内支农投入的同时,山东各级政府积极拓宽支农的途径和渠道,开征了耕地占用税,建立了财政支农周转金制度,设立了农业发展基金和水利建设基金,积极利用外资发展农业。财政支农投入由改革开放之前的预算内的单一渠道,转变为预算内外、财政内外、国内外的多个渠道,形成了以预算内资金为主体,以财政支农周转金、农业发展基金、水利建设基金为骨干,以引进外资为补充,以财政支农政策为引导,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共同增加农业投入的新格局。

  

(责任编辑:佟菲)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