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土地改革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 土地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农村改革将成就中国改革的又一番事业

  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这个世纪难题,我们就可能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避免现代化进程中的“跛脚化”陷阱,一改农村改革目前的后发劣势为后发优势,从而为中国改革增加又一个关键优势变量。

  中国改革要想获得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在城市改革空间日益逼仄的情况下,我们只有加大农村改革的力度,才能够打好中国改革的攻坚战。


  中国市场经济体系不能置农村于度外,也不能拉郎配式地粘和城市与农村,而必须通过农村改革,使之成为全面改革的新推动力,才能够真正建立现代意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昨天公布了。这是一份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中央发布的重要决定,系统回顾总结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站在历史的节点上对当前中国尤其是中国农村的发展作出了前瞻性和务实性并举的部署,试图通过农村改革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引入一个新的轨道,从而实现全面现代化的百年强国梦想。

  30年前,历史曾经选择农村改革作为中国改革的先导者,30年后,农村改革再次出发,是否能够成就中国改革的又一番事业,新的历史是最好的注脚。

  

  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这与当前我国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密切相关的。30年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条件相对已经成熟。这就给予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这个世纪难题一个机会。把握住这一机会,我们就可能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避免现代化进程中的“跛脚化”陷阱,一改农村改革目前的后发劣势为后发优势,从而为中国改革增加又一个关键优势变量;把握不住这个机会,我们就有可能深陷贫富差距过大、社会冲突剧烈的发展泥潭,以至于社会不和谐因素普遍增多,整个发展态势被这个泥潭所拖累,且不可自拔。

  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对城乡二元结构进行攻坚,该怎样抓住当前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有利条件,实现哪些方面的改革突破?

  

  是农业改革。《决定》对农业地位进行了全新描述: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从基础产业到战略产业,词汇一小变,意义一大变。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农业运行模式随着土地资源的紧张、人地矛盾的加剧,如果长期维持,不仅无法化解农村僧多粥少的固有矛盾,也难以产生农业科技更新换代的市场动力。因此,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有必要从建立农民合作组织和推进土地流转两个方向着手,发展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

  

  是土地改革。《决定》明确提出,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这一制度本身有一条红线,就是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守不住这条红线,13亿人的吃饭问题就可能衍变成危机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中国的命根子。明确土地产权,尤其是给予农民长期不变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能够调动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热情,也能够让农民有效分享土地市场化的收益。

  三是农村金融改革。《决定》将农村金融上升到了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地位。这一地位意味着农村金融布局将重新洗牌,农村金融将有可能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的先声。其中有两个方面具有突破性意义。一方面要求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这是试图改变农村资金经农村金融机构流向城市,而农村建设资金的缺口却缺乏相应金融支持的“虹吸”现象的重大举措。另一个方面是发展农村金融形式的多样化。具体为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以及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这就给农村发展民间金融机构以极大空间,给一些应运而生的农村民间资金流动以合法化机会。发展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给予民间金融一次发展的可能,对于目前中国的金融格局来说,几乎是一次开天辟地的改革。

  四是公共服务改革。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品的平等化十分重要。《决定》对农村文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以及社会管理诸方面都进行了梳理,明显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试图补足农村公共事业不足的短板,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农村改革是多方面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也难以一步化解所有难题。但这不是阻碍改革、延缓改革的理由。在当下城乡关系发生重要变化的时刻,及时对旧有政策进行梳理,及时出台新的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政策,搞活农村,搞富农村,实现农村发展的大突破是历史给予我们的一场建功立业的大好机遇。

  

  当今天中国改革步入深水区、遭遇传统发展观约束的时候,我们在农村的新改革必须全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科学发展的高度切入,不能再走一些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曾经走过的错路和老路。农村社会的相对落后给中国改革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能不能通过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的全面落地,不仅解决农村的发展难题,也解决中国改革的持续推动力问题?

  30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村民率先实行“大包干”,成为改革开放的导火索,农村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但1984年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之后,城乡改革形成了分水岭,改革的主战场从农村转向了城市。这场改革推动力的转向,使得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的各项改革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让中国城市逐步跟上世界的步伐,但也蕴含了改革模式和发展模式与生俱来的各种矛盾。这种以传统发展观为导向的矛盾正在日益尖锐,促使我们必须将改革的主战场适时转向,为未来更为深入的改革提供更加持久的动力和更为广阔的回旋余地。

  这个转场由此变得十分关键,事关中国改革能不能闯过历史关口,能不能摆脱传统发展模式的窠臼,能不能形成新的改革局面。

  这个转场就是再次把改革的重心倾斜到农村来。中国改革要想获得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在城市改革空间日益逼仄的情况下,我们只有加大农村改革的力度,才能够打好中国改革的攻坚战,并为其提供思想置换进而发展模式置换所必需的空间和时间。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农村改革,富农强农,提高他们的购买力,拉动内需。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中国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正面临严峻考验,必须及早进行经济转型,规避风险。农村的存在,使得中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防范全球经济动荡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这个方式就是释放庞大的农村市场的潜力。

  据农业部的统计,1978年至2007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其中,2007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是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但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因此,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改革主战场的转移,一方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大力提高农民收入,必然将有力支撑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并将为全球经济的止衰回稳作出积极的贡献。

  从中国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说,只有启动农村的新一轮改革,才能完成市场经济体系轮廓的总体搭建,才能完成要素市场的商品化进程,才能完成以内需为主的经济体系的运转,才能实现城乡产业经营的大规模、大体量的整体互动。也就是说,中国市场经济体系不能置农村于度外,也不能拉郎配式地粘和城市与农村,而必须通过农村改革,使之成为全面改革的新推动力,才能够以市场的方式迎接农村面貌的更迭,才能够真正建立现代意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对于中国改革而言,这是跃级而上的一步。虽然现在出现了一些困难的形势,但中国经济的基本态势并未发生转变,改革的向心力依然强有力地存在。因此,越是在这种困难的形势下,越需要改革与创新,越需要明确改革战略路线,通过改革与创新,通过改革新推动力的成长,不仅解决当前的难题,更可以奠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目标的坚实基础。(本报评论员)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钟慧)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