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借力奥运——“中国制造”新舞台 > “中国制造全国行”走进海信 > “中国制造全国行”走进海信

海信:立于科技 精于专注 点上突破 线上延伸

  1969年成立至今,海信集团已经走过了近40个年头的历程。盘点海信这些年的发展,“技术立企”成为一以贯之且最为根本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曾有上百个品牌与海信同在,然而在市场转型及一次次的产业升级中,这些品牌逐渐消亡,而海信因为对技术的执着追求,始终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以“技术立企”为本,同时专注主业发展的基本战略,使海信在市场经济的历练中,从区域性企业发展为全国性企业,继而成长为大型跨国企业集团。

  2003年至2007年,销售收入、利润分别由221亿元、3.07亿元增长到469亿元、11.84亿元,分别增长112.22%、285.67%,拥有海信、科龙、容声3个中国驰名商标,所有主导产品均是中国名牌。在国家统计局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排名中,海信已经连续两年排名第一。国际著名咨询机构波士顿咨询公司两度把海信列为“最有可能成为全球顶级企业”的大型集团之一。

  回顾海信的技术发展路径,从变频技术突破到智能交通标准制定,从“信芯”研制成功到全国彩电业第一条液晶模组生产线投产,再到全球最薄LED电视的批量上市,可以看出海信先是在电视、冰箱、空调、智能交通等各个领域进行点的突破,再对产业链进行拓展延伸,整体表现出“点上突破、线上延伸、做精做稳”的特点。

  “技术立企”的战略使海信具备了冷静、踏实的气度,使它能够不为短期利益所动,眼光更为高远,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相结合,避免了短视行为。中国经济近几年一直保持的高速增长,使得一些企业获得了可观的收益,尤其对于手中握有大量资本的企业,面临的诱惑就更多。有些企业开始按捺不住,纷纷投身眼下最易获取利润的领域,产业急剧扩张。海信也曾在某个时段面临一些诱惑,甚至一度准备投身汽车行业,但经过分析论证后认为,只有做专,才能做精。而海信的目标就是要为消费者提供高端、优质的精品。所以,海信坚持走专注3C主业的产业拓展之路。

  科技立身 矢志不渝

  中国的家电行业,从最初的上百个品牌淘汰竞争至当前的几个品牌,经历了何其激烈的竞争。回顾海信历史,在一次次行业洗牌和格局调整的重要时刻,在市场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正是凭借技术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一次次胜出并发展壮大。

  1,诞生伊始:“技术型”企业的雏形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10年,也就是海信历史上的第一个10年,海信已经初具“技术型”企业的雏形:1970年8月,研制出山东省第一台电子管式14英寸电视机;1976年9月,9英寸全塑机壳晶体管黑白电视机问世,填补了国内空白。

  改革开放政策确立当年,电视机总产量达到6375台,名列山东省第一。

  1979年,海信前身“青岛电视机总厂”正式成立,并被确定为电视机定点生产厂。这个权利的享有,与因技术领先而创造出可观销量的表现紧密关联。

  2,生死抉择:引进一流技术

  1983年,电子工业部批准青岛电视机总厂为彩电生产厂,允许引进国外先进彩电生产线。正是通过此次生产线的引进,奠定了海信“技术导向型”的发展战略。

  关于生产线的引进,当时的“海信”分成两大派别,一派支持香港康力,一派力挺日本松下。且“康力派”占据上风,因为价格便宜,只需要90万美元就可引进全套技术和设备,而松下却需要500万美元。

  时任副厂长的李德珍顶住巨大压力,选择了日本松下。以李德珍为代表的“松下派”是把目光聚焦在了未来发展需要上,认为引进技术就要引进最好的。在当时的他们看来,我国的彩电生产技术本来就已经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如果还引进二流技术,那在未来的竞争中势必永远处于落后被动地位,振兴民族工业也就无从谈起。相反,如果引进世界第一流的技术设备,通过消化吸收,争取尽量短的时间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彩电生产水平,就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品牌抗衡,从而使自己处在有利地位。

  多年后,当时的彩电生产线引进小组成员之一后来身为海信集团副董事长的王希安心有余悸地说:“如果一念之差选择另一条彩电生产线,海信也许就完了……当年引进彩电生产线的选择是决定海信命运的紧要关头,如果这一步没有走对的话,海信也许已经像很多同伴一样不存在了。”

  引进先进技术的效果是显著的,到了1985年4月,主要经济指标列山东省电子业、全国电视业第一位。之后的几年里,全国引进大小彩电生产线超过100条,中国彩电业高速升温,电视工业终成规模。而“海信”的松下生产线丝毫不逊于对手。1987年10月,青岛电视机厂成为山东省电子行业的首批省级先进企业;同月,一款彩色电视机被评为“部优产品”。

  经过此次具备生死存亡意味的选择,技术为先的理念深深植入海信的发展战略。

  3,价格大战:“高科技+高质量”的胜出

  1996年,长虹发起“价格战”,这是一次极具意义的事件,它构成了一次大规模的行业洗牌,上百家电视品牌在这次竞争中彻底消失。

  当年7月份,在一个又一个同行纷纷倒下的时刻,海信在人民大会堂庄严宣布:不参与价格竞争,要以“高科技、高质量、高水平服务,创国际名牌”的战略对抗长虹降价。“高科技”被放在第一位,毋庸置疑,高科技必然会保证高质量。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海信用透明机箱展示海信的电视机芯比其他品牌同型号彩电多出12个零部件。

  海信对于技术和质量的坚持和信心,使它在这次价格大战促成的行业洗牌中,成为长江以北几乎唯一一家留存下来的企业。

  4,电视技术不断升级:雄踞市场第一

  1995年8月,海信大屏幕彩电TC2929DSP被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评为“中华之最”,海信成为“中国最先进大屏幕彩电生产企业”基地,实现了由普通电视向大屏幕电视升级;

  1999年.全国首推“环保电视”;确立了市场地位:随着“环保电视”的推出,成为中国电视业第一流企业,也成为中国彩电业“技术型”代表企业;

  2000年1月,与新浪、阳光卫视合作,在京发布“光水互动”产业整合战略发布会,生产内置机顶盒的互动电视。海信不仅是做终端,开始向产业上游延伸,体现出超前的意识和战略眼光;

  2002年9月,海信成为全国第一家批量生产内置机顶盒的42寸等离子电视的企业,与此同时,转型做平板电视,成为国内最早做平板的彩电厂商;2002年-2004年,背投市场形势大好,其他彩电厂商都积极投身背投市场,而海信做背投的同时又做平板;03年平板市场趋势明晰后,长虹才进入该市场,但已经落后于海信;而sony也一直在左右摇摆,04年开始做等离子,后来又做液晶。海信在平板市场上占据了先发优势;

  2004年2月,海信国内首家推出1080P高清电视,在总部召开发布会宣布“顶级格式数字高清彩电:1080P平板在海信研发成功”;

  2005年6月,海信成功研发出我国第一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产业化的数字视频处理芯片——信芯,从而结束了我国年产7000万台彩电而无“中国芯”的历史;2007年9月,中国彩电业第一条液晶模组生产线在海信建成投产;2008年7月,海信完全自主研发全球最薄的42寸LED液晶电视TLM42T08GP批量上市,宣告了中国LED液晶电视时代的到来。芯片+模组+LED背光源,解决了中国电视缺“芯”少“脸”的问题。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研发积累至今的平板电视、数字电视、视频处理技术等,使海信电视占有率从2003年中国市场的第五位到2005年的第一位,并保持至今。

  6,变频技术:座拥市场的半壁江山

  早在1993年,当市场还是定速空调的天下,海信技术中心就已做出“变频空调是未来趋势”的分析。切入白电领域伊始,技术的海信就选择了高科技含量的变频空调,并定位高端市场。1997年,海信首家推出了中国的变频空调,被业界称为“中国变频空调之父”。

  执着技术的海信并不满足现有变频产品的市场表现,而是瞄准行业内最先进的核心技术——矢量变频控制技术展开了扎实有效的自主创新,经过3年半艰苦卓绝的自主研发,于2005年正式推出了中国的矢量变频控制技术,从而打破了日本企业对中国长达8年的高端技术封锁,取得了空调及冰箱核心技术的重大标志性突破。

  技术的领先保证了市场的表现,海信长期保有国内变频空调的半壁江山

  从点到线 专注3C

  1,点上突破

  (1)中国“芯”——中国第一块音视频处理芯片:信芯

  芯片是信息产业的基础与核心,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国外称其为“生死攸关的工业”和“工业粮食”,美国、日本在电子信息产品领域的霸主地位,正是由于他们掌握并垄断着核心的软件、集成电路和关键元器件设计与生产。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我国境内有彩电生产企业68家,年产能为8660万台,实际年产量7328.8万台,实际销量占全球销量的55%,已成为全球彩电生产及销售的第一大国,但每年7000多万台彩电却没用一颗“中国芯”,全部依赖进口,仅2004年上半年,我国用于芯片进口的外汇就达到262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中国芯片的需求量将达到700亿块,加强芯片相关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是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但这是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中国芯片界的说法是“不研发芯片是等死,研发是自己找死”。因为芯片技术多年来一直是引进、消化、吸收,技术跟随战略的结果是一直跟在别人后边走,技术上落后发达国家2~3代。在基础如此薄弱的情况下,硬要从别人碗里分一杯羹,困难可想而知;当时,有的技术人员认为,国外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就已经有成熟技术问世,我们现在再开始研制,能赶得上吗?会有多大的市场风险?

  一方面是国外的技术封锁和集团内部的意见分歧,一方面是技术空心化、自主创新能力差等问题导致的在同国外产品竞争中的市场风险,孰轻孰重?市场重要,掌握核心技术更重要,为了将来的生存和发展,海信必须奋起直追!集团决策层果断拍板:海信必须造出自己的芯片!立即在上海设立ASIC(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中心,资金保障到位,设施装备齐全。

  2001年开始的1600多个日日夜夜,海信当时平均年龄仅有24岁的十多个年轻人,在这漫长的五年里做一件过程中没有阶段性成果,最终可能失败的项目,这支令人敬佩的研究团队,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寂寞与压力。这需要研发人员有追求技术创新的决心和使命感,更需要企业有追求技术创新的信仰和氛围。为了鼓励技术创新,海信宽容失败。在信芯正式流片前一天晚上,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给负责研究开发的副总裁打电话,告诉他“即使流片失败,我们也认了。这次失败我们可以再来一次。”核心芯片流片费用巨大,每失败一次,几百万元就打了水漂。海信认为,对于该项目的研发人员来说,失败带来的打击和损失要远远高于对公司以及公司决策者的打击。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宽容。

  2005年6月16日,中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处理芯片--“信芯”在海信诞生,温家宝总理题词:“立足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企业才有生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企业才有竞争力”。这是对所有中国企业的激励和鞭策。

  “信芯”的成功,彻底打破了国外芯片的垄断地位,直接导致了同类进口芯片价格大幅度下降,芯片价格从13美金降到了5美金,从此每块芯片的进口成本节约了非常可观的8美金。就像国内没有生产交换机前,进口交换机的价格十分昂贵,但有了中国企业介入之后,进口价格便一下跌了100多倍一样,“信芯”的战略意义不仅是解决了自主生产和自主应用的企业难题,更重要的是它给中国电视制造业带来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给中国消费者带来了真正的实惠。

  (2)民族“脸”----中国第一条液晶模组生产线

  目前,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平板电视生产国和第三大市场,随着全球平板电视市场的不断扩大,今年仅液晶电视就将超过1亿台,发展空间仍十分巨大。但绝大多数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电视仍需使用进口平板显示器件,同时,上游面板企业不断向产业下游延伸,整机企业可控的成本越来越少,最终可能连10%也达不到。那时中国彩电“制造大国”将徒有虚名,沦为“加工大国”,中国彩电产业将面临“崩盘”。

  巨大的产业危机感坚定了海信向上游平板显示屏进军的决心:发展电视液晶模组技术和产业,向产业上游扩展,有效避免被边缘化!

  从2004年起,海信即开始着手筹备电视液晶模组项目。一开始不仅面临很多困难,缺乏行业经验,缺乏技术、工艺等人员,缺乏上游资源支持等,而且面临着同行和上游面板合作企业的很多怀疑和不解。有的同行认为海信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的面板企业则担心“抢他们的饭碗”:“你们为什么要自己做模组呢?你们想要什么样的模组,我们帮你开发出来好了。”还有的面板企业认为海信是一时冲动,质疑海信是否有长期做下去的实力、信心和充分准备。面对种种质疑,海信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做模组是出于长期战略考虑,降低成本和实现产品差异化,加强上下游资源整合。”

  2007年9月,海信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中国电视行业第一条液晶模组线,打破了我国液晶模组几乎全部依赖外企的现状,破除了无数人的怀疑!不到半年时间,海信的第一条液晶模组线不仅顺利达产,而且良品率达到99%。上游显示屏供应商的一位高层决策者也不禁为海信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如此高的生产水平而感到惊讶。海信液晶模组二期今年7月底将建成投产,明年还将继续建设两条生产线,年底产能将达到300万片。

  海信的第一条液晶模组的投产受到国内外的广泛瞩目,媒体纷纷报道,同行和合作伙伴纷纷要求参观。有多家权威机构把这一事件评为中国电视行业、中国平板显示行业2007年重大事件。随后,有多家国内同行企业也陆续宣布将建设自己的模组厂,一时成为行业热点。海信在模组领域的探索,也得到行业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认为是中国电视行业走出困境和提高竞争力的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之路。

  (3)中国首批LED液晶电视:全球5家,中国1家

  2008年7月9日,由海信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批超薄LED液晶电视批量上市。目前在全球只有5家企业将大尺寸LED背光源电视液晶模组应用到产品上,海信是其中唯一一家中国企业。同时,海信超薄LED液晶电视的整机厚度只有55mm,仅有普通液晶电视的一半,是目前全球已上市的LED液晶电视中最薄的产品。

  LED背光技术是新一轮产业升级的趋势,具有节能、环保、高画质等突出特点,是革命性的技术。持续研发到今天,海信的LED背光技术已经突破了国外的专利封锁,陆续获得了863重大项目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的支持,形成了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和相关算法,同时申请10项国内外重要专利,初步实现了国内企业在技术关键点上深度突破和与国际产业升级同步的战略构想,有望成为在彩电核心技术领域继信芯之后的又一重大技术突破。

  在2007年的一次国际展会上,两位国外公司人士围着海信展出的LED背光液晶电视样机仔细研究了很长时间后,向海信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一长串问题:背光控制电路是你们自己设计的吗?驱动电路是自己设计的吗?亮度、对比度真的达到了展示说明的数据吗?当都得到肯定的答复时,他们不无钦佩地说:“我们也在开发LED电视样机,但没有你们快,我们希望和你们交流合作。”

  还有一次,在与一家国外LED驱动芯片厂商交流时,海信的一位年轻的工程师接连指出几个芯片功能设计上的问题后,该厂商的资深技术人员感到十分惊讶:他们在和一家世界著名的企业交流时都未能提出的问题,没想到让海信的年轻工程师提出来了。交流结束之后,该公司真诚地提出希望海信帮助他们一起来改进下一代的驱动芯片。

  (4)矢量变频技术:突破日本8年技术封锁

  1997年,海信首家推出了中国的变频空调,长期保有国内变频空调的半壁江山。同时,海信并不满足现有变频产品的市场表现,而是瞄准行业内最先进的核心技术——矢量变频控制技术展开了扎实有效的自主创新,经过3年半艰苦卓绝的自主研发,从直流变频到矢量变频,一年一个台阶,海信一步步走到了变频技术研究的最前端,于2005年正式推出了中国的矢量变频控制技术,从而打破了日本企业对中国长达8年的高端技术封锁,取得了空调及冰箱核心技术的重大标志性突破。

  为了验证此项技术的价值,海信曾到日本某公司谈技术合作,起初日方满口允诺海信可以引进任何技术,但一提到矢量变频控制技术,日方态度坚决:“除了矢量变频,什么都可以谈”。矢量变频的技术地位和重要影响从中可见一斑。目前,海信的矢量变频控制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冰箱及空调产品上。同时,经国家标准委批准,海信的技术团队正在牵头制定中国变频控制技术标准。

  (5)智能交通:突破外资品牌的包围圈

  海信对于技术的敏感和追求体现在多个领域,有些甚至与普通消费者的距离有些远。比如“智能交通”,直到现在,大多数人都会对这个词汇一头雾水。然而海信早在2000年就对介入此领域进行了充分论证,并引进了5名博士作为技术带头人,组建了包括各类专家在内的近200人的综合研发团队。

  海信智能交通的突破是在极端困难的产业环境下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树立民族产业信心的成功典范。因为在海信进入该领域之前,中国的智能交通市场全部被国外大企业所垄断。“九五”期间,为了打破国外公司的市场及技术垄断,国家组织相关研发机构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了技术攻关,但最终成效甚微。面对国外大公司积累了20多年的产品和技术优势,不少人对中国短时间内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及产业化失去了信心,而发达的网络系统使得交通系统的安全管理异常重要,采用国外系统导致未来国家安全隐患重重。

  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技术突破和标准建设,海信已经在智能交通领域成就了第一民族品牌的市场地位。2005年12月,在北京奥运的智能交通系统采购招标中,海信以性能测试第一名的成绩打败全球最强的竞争对手,中标08奥运北京市智能化交通管理投资建设项目,实现了民族企业有选择地在关键点上超越国外先进公司的目标。目前,海信的智能交通产品在国内城市智能信号管理系统已占据20%的份额,在快速公交智能系统(BRT)的市场占有率更是达到70%。海信以强有力的技术实力赢得了这场备受关注的国内外前沿技术的大比拼,实现了自主产品的产业突围。国外强大对手在失利的事实面前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海信不仅仅突破了核心技术,更是创造了智能交通第3大世界系统——HICON。

  2,线上延伸

  回顾海信发展史上历次重大的并购、收购及扩张的路线:1994年3月,成立青州海信电器公司;1994年5月,分别成立“临沂海信电子有限公司”、“肥城海信电子有限公司”;1994年9月,组建海信淄博电子有限公司;1996年11月,建立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1997年10月,与辽宁金凤合作,成立辽宁海信电子有限公司;2002年5月18日,海信收购北京雪花冰箱厂,成立海信(北京)电器有限公司;

  再盘点近些年海信合资、合作的案例:1993年2月,合资成立青岛奎姆有限公司,进入信息产业;1993年12月,合资组建青岛AT&T通讯设备有限公司,进入通讯产业;2001年6月19日,海信与荣事达集团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全面进军白色家电领域,推出第二个白色家电产品:数字冰箱;2002年7月30日,海信与日本住友商事株式会社合资成立海信住商(日本)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11月18日,海信与株式会社日立空调系统合资成立海信日立商用空调系统有限公司;2008年4月28日,海信与惠而浦合资组建新公司,研发、制造高端洗衣机和冰箱产品;2008年5月23日,海信网络科技公司与IBM公司签署智能交通领域涉及技术、营销、服务等多项内容的战略合作协议。

  可以看出,海信近些年的并购、收购,以及历次合资、合作,始终围绕着多媒体、家电、通信这条3C主线进行拓展。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曾经说过:“十多年来,海信一直倡导着在市场竞争当中做好自己的产品线,即使行业最浮躁的时候,海信也坚定不动摇。”

  从海信目前的产业布局来看,分为多媒体、家电、通信等几大版块。海信自90年代初期确定3C作为主业后,就一直遵循这一指导原则进行产业的拓展,主要产品品类由电视、冰箱、空调、手机逐步扩展到光电模块、机顶盒、互动网络数字电视等。从目前消费电子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3C终将融合已成不争事实,通俗一些解释,就是电子消费类产品、手机、网络要自由连接在一起。海信这些新拓展的业务,如光电模块、网络机顶盒、互动网络数字电视等就可以通过最新技术自由连接在一起,用一部手机控制所有家电,形成一整套智能家居的解决方案。

  看似拥有多种业务版块的海信,事实上始终沿着3C这条主线来拓展,而随着3C融合步伐的加快,海信的多品类产品均被统合到一整套系统解决方案里。海信多年来一直专注3C领域,这种专注,使得海信能够把这一领域做精做透,并取得优异成果, 2007年7月,这种将3C整合的整套解决方案,在海信发布的中国第一版数字家庭标准DNnet-home数字家庭系统中得以实现。

  随着信芯的突破及持续研发、液晶模组的自主设计与生产线建设、LED背光源模组的研发和批量生产等,海信实现了由电视整机开发到核心芯片自主研发及产业化的拓展、从平板电视组装到模组设计与制造等产业链上游的有效延伸;

  随着数字家庭系统、DNet-home标准及新一代互动传媒系统的推出,海信开启了从单一终端产品制造向系统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延伸的产业发展延伸的历程;

  随着海信光电器件等产品的突破及市场化,海信实施了从数字多媒体终端产品向高速宽带接入与传输技术的突破和延伸。

  多年来,海信在技术上的长期研发积累和不懈追求,从根本上保证了企业稳健的发展。同时,海信始终怀有振兴民族企业、打破国际技术垄断的强烈民族责任感,受到国家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而海信遵循技术点的突破、产业线的延伸的技术路径,使技术不断积累和升级,保证了持续的竞争力,壮大了海信的技术实力,铸就了核心竞争力。海信能够从最初的作坊式工厂,发展成为具有3C产业架构的跨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正是遵循这一技术路径的结果。

  

(责任编辑:雍非)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