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产业经济 > 房地产

炒房时代终结 温州“炒房团”何去何从?

  真真假假的温州购房团炒房故事不断在各地上演。但在更多温州人眼里,背着成捆的钞票、四处购房的日子已经渐行渐远。温州人开始苦恼,6000亿民间游资,该寻找什么样的回报渠道

  陈显荣的手机不停地响起。作为温州市一名还算有点儿名气的炒房者,陈在2008年年末不断接到开发商向他发出的邀请:“有没有购房团的资源,组织一下过来看看。


  他的案头,堆放着一尺多高的房地产推介信息,这些信息大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房产商。

  在温州,大凡手中握有资金的人,几乎每天都会接到类似的邀请。

  炒房团不再靠炒房盈利

  温州人陈显荣是家族的“带头大哥”,负责带领陈家十几位亲戚买房挣钱。

  “三年前,温州人出去买房要遭人白眼。现在开发商资金紧缺,又开始主动邀请我们过去了。能成交当然是好事,其实他们还是想通过我们造势。”陈显荣说。

  尽管不断接到邀请,陈显荣最近没有再去看过任何房子。他的手头,还有20多处房产被套住。

  2008年11月底,一个近50人的温州购房团赴上海看房,被炒得沸沸扬扬,经过两天考察后,意向购房总金额超过亿元。但这亿元大单中有多少能变成购房合同,活动组织方《上海侨报》也表示吃不准。

  缺少短线炒家的支持,四处奔走活动的开发商们,还是找到了配合演出的参与者。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开发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凭借购房团的购房合同,开发商就可以顺利从银行获得贷款。但购房团真正想要的,并不是房子。购房团会和开发商签订私下合同,有些购房团会付给开发商20%或者30%首付,开发商付给购房团每个月5%左右的利息,其余贷款由开发商负责归还;有些购房团甚至只是开发商请来的托,开发商请他们白吃白喝旅游一圈之后,凭借他们的身份信息签订购房合同,套取银行贷款,来维持日益紧张的资金链。

  “温州民间资金现在更多地是给一些小开发商借贷资金,与炒房团是两个概念,”温州当地规模较大的房产中介天浩置业总经理王珍楠说。

  房地产开发商更愿意用温州购房团来称呼他们。“温州人来了”,向消费者传递的另一个信息就是:房子将会被抢光,市场上买不到了,价格自然又会更高。

  然而,炒房热情不再的一个明显的佐证是:作为“温州炒房团”重要推手的房产中介公司,目前境遇惨淡。半年来,温州已经有近一半的中介公司关门倒闭。

  真真假假的温州购房团不断在各地上演。但在更多温州人眼里,背着成捆的钞票,四处购房的日子已经渐行渐远。

  “让他们去闹腾吧,熬过这一把,我不会再玩房子了。”陈显荣说。曾经给他带来财富的房产,如今已经是一笔沉重的债务负担。

  炒房曾经利润滚滚

  “很多人在骂我们炒房的,但更多人是一边骂一边羡慕我们。”陈显荣回忆三年前涉足房产的盛况。

  2005年的一个周末,陈家三兄弟在父母家聚餐,此时温州市区的房价已经被本地人炒过了万元大关。在饭桌上聊起房价上涨的事情,说着说着,大家的眼睛发亮了,众人已然看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

  炒房去!——家庭聚餐还没有结束,大家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兄弟三人,有两人在当地的政府部门工作,老三则在乐清办了一个工厂。凭借手头的现金和人脉关系,三天后,陈家在市内和新城区一共拿到了五套房源,并放在房屋中介托卖。

  头脑发热的他们当时并不知道:正是他们对房地产的一窍不通,使自己在懵懂中获得了一个成功抄底的好时机。

  懵懵懂懂的陈家三兄弟,大胆购入的这五套房,半年间为他们家带来了近50万的利润。

  其实,早在2000年温州人就开始流行在杭州买房,“温州炒房团”逐渐成形。

  2001年8月,一个157个温州人组成的“看房团”携5000万资金奔赴上海,之后,“温州炒房团”开始名声在外。

  到了2003年、2004年,随着房价的节节攀升,辗转各地的“温州炒房团”,已被当地的自住购房者视为洪水猛兽。

  2003年下半年到2005年年初,以上海为龙头的全国房价猛涨,“投资”风行。当时上海流行的口号是“买房不如养房(长期投资),养房不如炒房,炒房不如炒号(通宵达旦排队付了少量定金获得一个预订号码,然后以1万~5万元的价格转卖掉)”。市中心形成著名的“万家千户无灯影”的奇观,有些商品房从期房到现房短短十几个月里,倒手二次三次,“快进快出”推动了“快涨快升”。

  房价猛涨引发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2005年4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问题,提出了八条措施。

  5月11日,国办转发建设部等七部委《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6月1日,国家调整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政策,主要目的在于增加短期炒作成本,遏制投机炒作。

  作为调控重点和风暴之源的上海,房价应声下挫,到2005年末,上海商品房销售均价从9872元下降到6698元,下降约三成。

  而上海,正是大多数温州炒房人投资的重点城市。温州市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在2005年底之前的不到三个月时间,有300亿温州资金从上海房市撤出来。没有撤出的多半是被套牢了,套牢资金据周估算,有几百亿左右。

  “温州炒房团”资金从此开始出现分化。很多炒家已经不敢再贸然进入。

  少有人料到,地产商最终在与调控政策的博弈中胜出,随后两年,房价迎来了更疯狂的上涨。

  2007年,上海房价轻松突破万元大关,而北京中原投资顾问部提供的数据表明,2007年北京房价比去年同期上涨超过40%,均价达11377元/平方米。

  陈家三兄弟开始了滚雪球的玩法。他们的资本,在一次又一次的倒手中,越滚越大。

   炒房的羊群效应

  2006年初,陈显荣开始开着车在各房产中介商的广告牌前转悠。

  过去几乎不看报纸的他,已经把《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当成了一天都离不开的好伙伴,因为这两家报纸上有房产和购房团信息。

  媒体不断地发起前往全国各地的购房团活动,地产商或明或暗提供补贴,参与者所要支付的旅行成本,比旅行团低出一半。

  抱团是温州人的传统:一个温州人到外地谋生,挣钱后的第一反应就是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陈家的亲戚开始加入这支买房卖房的队伍,这支原本局限于温州本地的队伍,开始转战上海、杭州,奇迹般地无往不胜。

  2006下半年,房价越来越高之时,网络、媒体上开始有人站出来,骂炒房的人是“投机商”“无良炒房客”。

  “在顺境中被骂,是另一种心态”,陈显荣回忆,骂声变成了陈家人炒房的动力。他们知道,如果不是感觉到房价会更疯狂地上涨,不会有那么多人急着跳出来骂他们。

  “到底赚了多少钱,我们一大家子居然没有一个人能够说得上来。钱来得太容易了。我们都不在乎了。”

  快乐已经由赚钱的过程转移到炒房的本身。

  陈显荣还记得他卖房给一对刚结婚的小两口的经历。第一次谈价格,男的砍价,要求去掉3万元的零头,陈显荣扭头就走。夫妻二人看来是很中意那套房子,再约出来谈价格,陈把价钱提高了10万,后来又断断续续谈了4次,结果房价一路攀升了20万。交钱的时候,女的几乎哭了出来。

  拿到钱之后,陈显荣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其实,并不是因为多赚了那20万,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定价权不容被挑衅。”

  作为“炒房团”大本营的温州当地房价,在2006年被疯狂的炒家和恐慌的购房者们飙到了极致,达到了近2万元。

  比如,让温州炒客们津津乐道的温州新城区同人花园,就是一个在短期内由炒房团、开发商和房地产中介互动、联手炒作房价的典型案例。

  这个楼盘尚未开盘之前,大量房地产中介已经进入,并大量买进该楼盘房源高估待售,形成事实上对房源的垄断。没有关系的普通购房者想拿到房号,根本不可能。

  陈显荣家族拿到了5套房源,价格在每平米17000元左右。

  此时,陈氏三兄弟也已经不是当初一拍脑门想着炒房去的新手了。他们对各地的房地产市场了如指掌,并与开发商、银行、房产中介打成一片。

  有更高明的炒家于这年10月,以2万元的价格买进了一套房子,市场上马上就有消息放出:“该楼盘房价已达2万元。”

  陈家手中的房产,瞬息之间,每平米涨了3000元。

  同一区域的开发商也表现出了与炒家的紧密配合。开发商随后推出一批新房,价钱高出同人花园一至两成。同人花园价格的人为炒作,很快被掩盖成了市场的自发行为,炒家与房产商获得了共赢。

  此一役,陈氏家族进账百万。

  此后一年,陈显荣完全陷入了炒房的痴迷状态:只要各地有房展会和购房团的行踪,一家人内部简单商量一下,便几路人马分头出发,纷纷涌到各地炒房。

  截至2008年初,陈氏一家的资本积累已经过亿,手中房源不下200套。

  炒房时代终结

  “这两年,我们买房几乎已经买到丧失判断力,”陈显荣说。

  与他们同时疯狂的,还有整个长三角的制造业。

  2003年,纺织业、家电的利润在2%,外贸企业的利润为8%,一副眼镜的利润甚至只有几美分。但是投资房地产的利润率可以达到30%?40%,谁都会动心。“疯狂吗?不疯才奇怪!”陈显荣说。

  “稍微有点资金的制造业企业,都在试图涉足房地产这个高利润行业。”温州当地一位官员评价。

  制造业的加入,让温州的全民炒房时代几近癫狂。

  击鼓传花的游戏总有结束的时候。

  2008年5月份开始,陈显荣嗅出了寒冬的味道,房子越来越难脱手,有价无市,部分城市房价开始下跌。

  虽然降价抛售了几十套房产,但陈氏一家在各地尚有约150多套住宅来不及脱手。仅此一项,每月向银行支付的贷款利息,已经高达20多万。

  “这回玩过火了。”陈显荣承认。贷款高压已经让陈显荣几个月不曾安稳入睡。

  陈显荣坐在咖啡馆里,眼睛望向窗外。窗外是温州这座“炒房团”的发源地,一幢幢单独矗立的住宅高楼,却鲜见成形的住宅小区。温州的房价依旧高得离谱,但是已经乏人问津。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接触的多位温州炒家都表示,今年之后,再也不敢轻易涉足房产了。

  按照温州市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的说法,温州目前至少有6000亿的民间游资在寻找出路。

  下一个被炒起来的,会是什么?
(责任编辑:黄珂)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陈显荣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