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现在各国都在推行经济刺激计划,并设定了量化目标。中国政府确定今年的目标是“保8”,美国奥巴马政府刺激计划的目标是创造400万个就业机会。
中国提出“保8”目标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增长会拉动就业,在中国,只有保证8%的经济增长率,才能维持社会稳定所需的就业增长。
但美国在前两次衰退后出现的“无就业型复苏”现象,给这个观点打了个问号。
“无就业型复苏”指的是经济复苏,但就业持续低迷。这个现象首次出现在1990年至1991年的衰退之后。在经济触底后反弹的一年间,美国的就业增长率一直在零水平徘徊,一直到18个月后才开始稳定增长。第二次出现在2001年的衰退结束后。在01年11月份触底后,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但失业率居高不下,并在03年6月达到6.4%的峰值。
对此,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解释,大致可以归结为三方面原因:一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是美国企业为降低成本而将业务外包甚至直接在国外设厂,三是经济的结构性改变,即旧产业的消亡和新产业的诞生。
中国经济虽然多年来高速增长,但新增就业岗位并没有保持同步增长,就业难的问题在经济红红火火的时候已经开始出现,上百万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在前几年就已经不是新闻。其中当然有劳动生产率飞速攀升等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缘故。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在1996年至2000年期间,中国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13,即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拉动就业增长0.13个百分点;但在2001年至2005年期间,这个系数下降到0.1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由94万人减少到80万人。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一直依赖投资和出口两架马车,其中投资的主体是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和原材料加工、机械设备等基础工业。这些行业可以迅速拉动GDP的增长,但由于它们是资金密集型工业,对劳动力的依存度不高,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相对较低。
假如将经济增长率作为刺激经济的目标,势必会导致资金继续大量投入到基础设施项目。在基础设施已经饱和的情况下,继续投入不仅降低资金利用效率,还可能导致“无就业型复苏”的出现。这样的“保8”没有多大意义。
中国政府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正在采取措施将政策向增加就业倾斜,如加强培训、鼓励自主创新和扶持中小企业等等。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今后还要尽量淡化“保8”这个目标,或许可以像奥巴马政府那样提出一个就业目标。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