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 2009两会经济报道 > 2009两会最新报道

中行董事长肖钢:调控银行信贷理性回归十八字方针

  肖钢“十八字方针”

  本报记者 杜艳 北京报道

  3月6日下午,在中行一个小型会议室里,面对记者,中行董事长肖钢侃侃而谈——谈过去、现在和未来。

  2003年,股改之初的中行,迎来了43岁的新掌门——肖钢。

其时,中国的经济在跨越了1998年后的萧条之后,春暖乍现,正如蒸蒸日上的银行股改一样,经济同样在萌生着一场新的发展。

  5年一个轮回。2008年,次贷危机不期而至,国内经济周期调整亦珊然来临,似乎刚刚走上快速发展的银行,重新面临一个新的变局,4万亿投资抛出之后,会给银行带来什么,众说纷纭,有信心,也有质疑。

  股改后尚未经历过经济周期考验的银行能否安然度过?不良会否在未来接踵而至?年初的快速信贷扩张该如何审视?近年来银行的快速规模扩张是否告一段落?当前的形式,银行是否会调整发展战略?面对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变局,又该怎么来重新审视?中资行是否该出海抄底?

  林林总总的问题抛给肖钢的时候,得到的往往是爽朗的笑声。

  肖钢认为,当前的商业银行和5年前已经截然不同,可以理解很多担忧,但是有信心去应对和渡过艰难,这份自信来源于5年来的不间断的改革,来自于各种体制的完善、治理结构的改善、风险控制能力的提高。

  前两个月信贷快速增长是正常的

  《21世纪》: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新增贷款要达到5万亿元以上,你怎么看待这个信贷目标?一、二月份我国信贷快速增长,怎么看待这种快速增长?

  肖钢:5万亿以上,我认为是一个能够实现的货币信贷目标。

  一月份新增贷款是1.6万亿元,二月份媒体报道是1.1万亿元,是比较快的。我觉得虽然增长很快,但是前两个月的信贷增速还是正常的。推动快速增长的,有几方面原因。

  一是,一季度信贷多投放具有一定的季节性规律。银行倾向多投放一些,一方面是由于前几年宏观调控对信贷规模进行了一定控制,银行大多在年底对贷款有所控制,而将更多的贷款放在一季度释放。另一方面是,从银行经营来说,希望“早投放早收益”。

  二是,今年的快速增长与去年的信贷控制有关。去年6月份以前,我国对信贷规模是进行控制的,虽然后来有所放宽,但是真正放宽规模是在11月份。这导致去年11月份以前特别是6月以前,各家银行受到严格的信贷规模管制。在这种情况下,各家银行曲径给企业提供了融资服务。这种服务不是贷款,而是银行理财,比如信贷贷款类理财产品。导致的现象是,银行虽然为企业提供了融资服务,但是没有反映在信贷科目上,而是反映在其它表外科目上。这些产品有的今年一二月份到期了,有的还没到期,部分理财产品被转变成了一笔新增贷款。实际上,从融资角度讲,这不是一笔新的融资,而是科目的调整,不是新增的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是一笔存量。

  三是,今年一二月份的新增贷款中有相当部分是票据。票据分为两块,一是直接贴现,二是转贴现,而无论是直贴还是转贴现都包括在贷款统计里。这给宏观决策部门提出了一个问题,即虽然票据也是融资,但不是贷款,应不应该纳入贷款统计。一二月份的信贷中,票据可能有1万亿元。如果票据贴现会增加企业融资,但是也要看到票据在纳入贷款统计时,存在重复计算的可能。所以本着更精细化管理的需要,我认为应该分开统计,至少在统计中应该将直贴和转贴分开。

  四是,去年底我国为了扩大内需,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启动了一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这也会带动银行的信贷需求。中行也参与了很多项目融资,如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这些项目现金流稳定,而且是国家支持的项目,不少都涉及国家重大的民生工程。从去年11月份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后,中行积极跟进,发挥了我们的金融支持作用。

  基于这些原因,我认为一二月份的信贷快速增长是正常的。

  当然我们也需要看到,在信贷快速增长的过程中,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没有解决,三农金融投放依然不足,贷款多集中在大项目和大企业方面,城乡金融资源分配不均。尽管银行为使这些状况改善,做了努力,但是相比之下还是薄弱,改进的空间还是很大。

  《21世纪》:现在有说法是,尽管信贷年初增长很猛,但是投入到实体经济的有限,你怎么看?

  肖钢:有一部分确实没有投入到实体经济,这个是事实。对中行来讲,最近我们也在检查,资金流向哪里去了,下一步中行会压缩票据,通过将资金注入项目和企业来注入实体经济。

  《21世纪》:今年5万亿以上的信贷目标中,中行打算占到几成,你们今年的贷款目标为多少?

  肖钢:5万亿中,中行要占10%以上吧,也就是5000亿元以上吧。

  控制不良风险新招数

  《21世纪》:在当前利差收窄的情况下,中行今年5000亿元以上的信贷目标能够覆盖息差带来的损失吗?

  肖钢:利差缩小是一个现实,如果信贷增长达到一定的规模,是能覆盖的。

  另外,对于中行还有一个好的条件是,由于外币资产占比较高,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资产损益波动要小很多。而前几年人民币升值对中行是不利的,中行受到很大的影响。

  还要看到,同样是降低利息,中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不同,受到的影响相对少些。因为中行的定期存款占比较多,活期少,而贷款则是短期居多,长期贷款少,所以综合来看受到的影响要相对少些。

  《21世纪》:你怎么看中资行今年的业绩增长?

  肖钢:高速增长是不可能了,前几年的速度难以维持了,会回到一个比较理性的幅度,比如达到两位数增长,其实个位数增长在现在境况下也是不错的。

  《21世纪》:目前业界有一种担心,本次信贷快速增长会不会导致不良贷款在未来大幅反弹?

  肖钢: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我们最关注的。

  中行在2003年股改之初就提出,绝对不走“大发展、大不良、大剥离”的老路。现在信贷增加那么多,会不会回到这个老路上,大家担忧,我们也深度思考。

  应该说,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这种担忧也是合情合理的,对于商业银行来讲也是必须高度警惕的。中国银行坚决不能回到那个老路,否则改革就失败了。

  我们应当看到,首先,现在的商业银行和五年前不同了,我们有信心、有条件不走原来的老路。中行的做法是:第一,对新投放的贷款严格把握条件和坚持内外审批程序,外部审批就是必须要有土地、环保和国家立项等,内部程序是实行审贷分离,中国绝不会用放松贷款条件来扩大规模;二是,按照我国产业政策调整和产业振兴规划,瞄准先进生产力、在未来有稳定发展、有稳定现金流的行业龙头企业。对于高污染高耗能等企业,中行是严格控制的;三是,要看到准入条件不同了,现在中行全行实行集约化经营,原来是总行、省分行、地级市分行、县级行都有审贷权,现在只有总行和省分行具有审贷权,完全是两种体制了。

  其次,股改后中行建立了一套国际会计准则,要求我们随时对不良贷款提取拨备,这对于保证银行稳健经营很重要。中行上市时就开始按照减值准备来提取拨备,也就是说不仅看现在这笔贷款是否好,而且要对未来两三年内的信贷质量进行预测,并计提拨备。这个工作每个月都做。这个制度保证银行不可能掩盖不良率,且拨备提取是充足的。在现在的环境下,新的不良一定会出现,但不会一下子出现一堆不良贷款。

  另外,董事会会对中行进行监督,独立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也会发挥监督作用,还有银监会的外部监管,都会对我们发挥风险监控作用。

  这些机制的建立,不仅会帮助银行控制不良大反弹,而且让银行无法隐瞒不良,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服务小企业的新模式

  《21世纪》:中行应该怎样应对危机,支持金融发展?

  肖钢:我讲18个字。一是要扩规模,中行未来几年一定要扩大资产和负债规模,这是银行稳步发展的需要;二是要调结构,本外币资产结构、资产负债结构等都要调整;三是做品牌,中行应该是一个有自己独立特色的品牌;四是要练内功、打基础,包括信息基础、风险体系、内控体系建设等;五是要降成本;六是要上水平。

  《21世纪》:作为大银行是不是会更倾向对大企业大客户的服务,而忽视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

  肖钢:不是的。中行最近几年做了一些探索,已经形成了一个小企业服务的新模式。概括的说,有四个特点。

  一是,名单式营销。中行不会见到小企业就进入,而是先对小企业进行划分。中行支持的是三类小企业:一是与我们支持的大企业上下游配套的小企业,或者成为现在国家的重点项目投资构成上下游供应链的小企业;二是外贸型的;三是科技型的,有自主研发能力的。

  二是,简化审批流程。我们叫信贷工厂。对此,我们有专门的预警机制,如果不良率达到一定比例,我们就要停止信贷支持。另外,还建立了客户移交制度,第一批人完成审贷发放3个月后,就要移交另一批人来管理。

  三是,在风险管理上建立了加速处置不良的制度。国家现在规定50万元以下的不良贷款、如果2年无法追偿就可以核销。我认为这个政策还应该再放宽一些,无论是金额还是年限上都该放宽,比如100-500万需求也是小企业贷款,可以放宽到500万。时间上核销不良贷款可以缩短到1年。

  四是,多样化的贷款服务。因为小企业贷款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并且缺少抵押和担保,为此我们设计了未来股权质押,也就是拿未来现金流作抵押。目前一些分行在探索,我们也是鼓励的。

  另外,中行对中小型的贸易企业,也探索了一些新的融资途径。现在有很多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中介机构,从报关、银行、仓储等都替你来办,我们和这样的中介机构合作,就形成了一个系统,既可以加速服务,又可以掌握小企业的现金流的信息。

  还有一个服务模式是和小额贷款公司合作。小额贷款公司不能吸收存款,且人员有限,我们就探索与他们开展贷款合作,它出贷款,我替它办理贷款手续,对中行来讲是中介业务。合作关系比较好了后,我还可以购买小额贷款公司的部分贷款,这样就可以帮它滚动发展。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间接支持了中小企业、微小企业。今年前两个月,中行新增中小企业贷款400亿元,余额达到6100亿元,下一步我们会继续把这个规模扩大。

  不排除和别的外资行合作

  《21世纪》:外资战略投资者撤资后,中行今后会和他们保持一种什么关系?是否一切合作都终止了?有没有在谈新的战略投资者?

  肖钢:其实,战略投资者的撤离完全是因为它自身的财务原因,他们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对此,我们表示理解。以前双方的合作是很愉快的,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合作。下周,我们就会继续和外资方商谈进一步合作的问题,有一些原来定下的合作还要继续进行。比如在人力资源、银行卡等方面的合作还会继续。

  也有一些合作,因为战略投资者撤走了,就不再具有排他性了。中行会进一步全面加强与外国银行的合作。也不排除和别的外资银行合作,尤其在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等方面,会继续加强向外资行的学习与合作。

  至于新的战略投资者,目前没有谈,也没打算谈。

  《21世纪》:目前有传言,中行对AIA的收购感兴趣?

  肖钢:关于AIA,我明确表态不会参与购买。原因很简单,AIA是寿险公司,而中行是以商业银行为核心定位的,所以从战略导向上不会并购它。另外,我们考虑到现在国外金融机构的一些损失还没有见底,现在也不易出去收购。

  《21世纪》:当前汇丰银行正在换股,对此市场反应不一,中行是否会参与此次换股?中行的对外投资策略是什么?

  肖钢:我相信这个换股计划能够成功,因为有两家投行会给它最后包销,对此,中行无意参与。中行的策略是,如果要收购外国的银行,一定要有控股权,因为中行未来是要经营这个银行,而不是作为财务投资。

  《21世纪》:国际金融危机情况下,中行的发展战略有没有改变?对于国内和海外业务有没有新的战略调整?

  肖钢:中行的战略一是以商业银行为核心,发展多元化的业务平台,比如投行、基金、直投等;二是海内外一体化发展,要跟着中国的企业、特别是优质的企业走出去。尽管我们对海外的收购非常谨慎,但是对于海外的业务会加大力度去拓展。

  目前,中国的很多企业要走出去,尤其是外国的一些金融机构受到重创后,其实给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机遇。比如,外国的一些大型企业以前主要依赖外国大银行为它们服务,以前我们想为它们提供服务,但进不去,现在外国大行为它们的服务的能力削弱了,反而给中资行提供了机遇。另外,国外企业受到重创后,也给国内企业提供了海外拓展的机遇,我们要跟着企业走出去。

  从我们的业务结构看,以前中国银行的外币资产占35%,以后外币占总资产的比重要比现在低,但不是要削弱外币的业务,而是要更快发展人民币业务。

  《21世纪》:去年9月份中行曾公告要收购洛希尔银行股权,但此后一再因为审批而延迟,目前进展如何?

  肖钢:对洛希尔银行的入股仍然在监管当局审批当中,我们期待获得审批,不管能否得到批准,我们会继续跟洛希尔银行密切业务合作,不会受到影响。因为中行收购的目的是为了借鉴他们的经验,开发个人理财和私人银行产品。

  《21世纪》:前一阵淡马锡换帅,引发市场担忧会否抛售中行股份,对此,你们之间的沟通情况如何?

  肖钢:中行与淡马锡已经进行了密切的沟通,他们承诺至少今年上半年不会考虑卖出中行的股票。目前我们跟他们也有很多合作,包括小企业融资等方面,他们会把印尼和马来西亚的经验介绍给我们。

  《21世纪》:去年12月份,中银香港获得母公司中国银行25亿美元贷款,当时有市场解读中行可能会对其进行私有化。是否有这个概念在里面?另外传言中银香港会进一步收购东亚银行,可行吗?

  肖钢:12月份给中银香港25亿元贷款,完全是为了给它补充资本金,前两年中银香港发展也比较快,由于它是香港的发钞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要达到11%,所以要补充。

  中行对中银香港没有私有化的概念,未来也不会有,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是一个发钞银行,如果私有化,它的透明度就会降低,我们必须保持和巩固它在香港的地位。

  中银香港持有东亚银行5%股权,是财务投资,没有任何其它的打算。由于去年股市下降很厉害,这部分投资也受到损失。

  《21世纪》:最近财政部正在规范金融高管的薪酬,你认为是否该对薪酬封顶,该如何建立金融高管的薪酬激励机制?

  肖钢:我们也收到这个征求意见,我非常赞成,确实需要规范薪酬。这个征求意见稿我们也研究过,基本的精神是不搞平均主义,跟国有资产增值来挂钩考核,其中也有很多计算的公式,这个思路对我们是既有激励作用,但同时又有约束作用的。

  该不该封顶,其实中行推行人力资源改革之初,就遇到过这个问题。当时我个人是不主张封顶的,但给中行做人力资源改革设计的外资公司主张封顶,后来经过了反复的讨论,我被说服了,他们说如果业绩很高的时候,甚至已经超过了个人努力的范畴,如果不封顶奖励,其实是不公平的。所以中行一开始就是封顶的,当然不同的岗位封顶的倍数不同。现在看来这个原则是对的,封顶有利于防止金融业去过度冒险。当然,封顶不是一个绝对额的封顶,而是与放大倍数挂钩,不一定用额度去一刀切。

  

(责任编辑:李瑞)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每日一辩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

子女抚养,中国自古有养儿防老的传统,父母辛辛苦苦把子女养大成人,到了晚年子女当然要尽到抚养的义务。
国家来养,政府有责任提高国家的社会福利水平,为纳税人提供合理的社会保障服务,这是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查看全部留言  用户: 匿名:

两会《每日一辩》简介:

  • cctv4联合搜狐网向网友征集“老有所养,由谁来养?”的看法,您的见解有可能在3月13日《中国新闻》中播出。

两会调查

逾八成居民认为目前房价仍较高
逾八成居民认为目前房价仍较高

逾八成居民认为目前房价仍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居民认为目前房价依然过高;对于09年的房价走势,34.4%居民认为会一直下跌…[详细]

 

两会图片更多>>

两会动漫

3.15趣味问答
  • 采访刘翔
  • 代表发言
  • 买房砍价
  • 委员建议刑法增“欠薪逃匿”罪
中国房市

  深圳的房地产价格,从05年到07年几乎翻了一番,这在世界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然而为什么在中国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