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深度阅读

中国茶的国际话语权困局

  中国茶的国际话语权困局

  “这简直是一种视觉上的盛宴——平整的绿色茶叶,色彩鲜活如同春日桦树的叶子;精细如发丝、色泽深暗的红茶,叶尖处却是点点桔黄;白色的毛尖,熠熠发光如同刚刚上过新漆,又宛如被海潮带上来的海草;银色的绒球,还有整块整块的褐色茶砖,给人的感觉仿佛游走在千年之遥的丝绸之路上。

  这是一名英国人眼中的中国茶。

  “茶为国饮”,在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茶文化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茶业则是中国传承千年的传统行业。

  目前,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30亿人饮茶,年消费量数以百万吨计,这已使茶业成为一个跨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的综合性行业。作为老牌茶叶生产大国,近年来中国茶业发展快速,茶界力量不断壮大,但是在国际市场,中国茶的地位却远远没有我们想像的那般荣耀。

  中国茶产业国际化的脚步并不轻松,只有认清自身的竞争力所在,作出适当的角色定位,并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才能让中国茶香飘海外。

  日前,在芬兰最大的博物馆埃斯堡现代艺术馆,一场中国茶文化展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人们在展示台前流连忘返,认真观看中国传统采茶、制茶和茗茶视频,与高级茶艺师一起细细品味中国茶艺的韵味……然而,在向芬兰人乃至欧洲人介绍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的同时,让与茶有关的贸易随之跟进,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国际市场难叫响

  茶叶从中国走向世界,早已成为饮料市场上的重要品种,世界茶叶市场竞争也日益尖锐。

  中国的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名茶种类之丰富堪称世界之最。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王庆对《环球》杂志记者介绍说:“中国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4000多年前发现野生茶树,2000多年前开始人工栽培,有绿茶、青茶、黑茶、白茶、红茶、黄茶等6大茶类,名茶林立,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大国。”

  但让人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是茶叶生产、贸易大国,但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却不如肯尼亚、斯里兰卡、印度等产茶国。王庆告诉记者:“2006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产茶大国。2007年中国茶叶产量是114万吨,08年据估算约为120万吨,其中不到30万吨用于出口。多年来,中国茶叶出口量一直在世界位列第三,第一、二名则在肯尼亚和斯里兰卡这两个国家中产生。”

  据了解,全球每年茶叶需求量大约是300万吨,而总产量却超过350万吨。在国外比较流行的是喝红茶,红茶的消费量每年在150万吨以上。一些产茶大国如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等国生产的红茶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远远高于中国,他们的红茶出口价也较高。

  “我们在红茶领域的竞争力是比较弱的,虽然有祁门红、英德红、滇红等红茶名种,但随着其他国家种植加工技术的发展,他们的红茶渐渐占据了上风,”王庆介绍说,“红茶畅销全球部分原因是因为‘立顿’。这个企业做了一个红茶的标准,被全世界所接受。在立顿的销售网络和品牌号召力下,像肯尼亚这样采用‘英式管理’茶园的国家才走向了世界茶叶出口大国的位置。”

  “我们预测08年中国茶叶出口还是世界第三。但实际上,前三名的数额非常接近。我们是近29万吨,第二名是30万吨多一点,第一名是近31万吨。中国的出口以绿茶为主,占出口总量的90%。全球市场上70%的绿茶都来自中国。”王庆说。

  尽管中国的绿茶在国际市场占居优势地位,但绿茶只占国际市场茶叶贸易总量的10%左右,另外中国绿茶还受到如越南、日本、印尼等国家绿茶产品的竞争压力,现在印度和斯里兰卡也在准备生产绿茶。

  中国茶不仅在出口量上一直难有较大突破,其“有名茶种,无名品牌”的现状多年来也一直困扰着业界。

  西湖龙井、庐山云雾、武夷大红袍、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峨眉竹叶青、莫干黄芽、敬亭绿雪、恩施玉露、峨眉香蕊……历史悠久的中国茶可谓声名远播,颇多佳话。但提起世界名茶品牌,却没有人说得上来。目前中国有六七万家茶厂,但叫得响的品牌却是凤毛麟角。这已成为中国茶界多年以来挥之不去的痛。

  据了解,中国每年茶产业农业产值为300亿元人民币,业内每年评选出的百强茶企产值总和为163亿元;然而,英国立顿的年销售额高达15亿英镑,约23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茶农业产值的三分之二强。可以说,英国仅凭“立顿”这块品牌,就在世界茶界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而产茶大国中国却很难充当世界茶叶舞台上的主角。

  中国茶企不爱出口?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别的商品中一般是好的东西出口,次一点的留在国内消费,而茶叶却是次的出口,好的留在国内消费。”

  据《环球》杂志记者了解,中国人喝茶讲究喝名优茶,喜欢喝明前茶、雨前茶,都是拿芽头做成高档茶来消费。这种茶价格通常都比较贵,第一茬的龙井大概是每斤5000元,然后第二茬价格略低,每一茬下来的价格都逐渐降,但降到最后也要100~200元一斤。而中国出口的茶,平均算下来是每斤7元钱(2007年国际市场茶叶价格为每公斤1.95美元),也就是说,经济效益很不划算,所以企业大多愿意做内销茶,对出口兴趣不浓。

  知名茶业培训师陈楚平告诉《环球》杂志记者:“在上世纪80年代初,茶叶的创汇功能特别突出。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贸形式发生了变化,出口由农产品过渡到轻工业品,茶叶的出口地位开始弱化。而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这十年间,中国对茶叶的内需极快提升,在东南沿海以福建为代表的几个省份中,出现一些企业看好内销市场的未来,他们开始以个体‘短、平、快’的形式进军茶业,国有茶企的市场份额被逐步蚕食,最后形成了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新流通格局。”

  “虽然市场做活了,但生产力却下降了。企业的规模、效率、品牌都比原来的国营企业差,也同国外经营大面积种植园的企业模式无法抗衡,至今为止没有一个茶企真正走出国门。”陈楚平如此评价。

  在原来以计划为指导的出口体系改变后,中国茶的出口呈现产品多样化,但在国际市场上却是以价格较低的形象出现。陈楚平分析说,在国外主流市场上,茶叶的价格并不高,而由于认知度低,中国的好茶又无法进入高端市场。与此同时,茶叶的人力成本、种植成本、流通成本等都在提高,这种情况下出口外贸几乎没有利润。再加上中国国内对茶叶的需求量在猛增,因此企业就都选择了将好茶留在国内销售,而将国内低档茶叶拿到国际上去打拼低端市场。

  “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企业不想出口,而是局限于几个因素。一是区域政策环境,一些地方政府更愿意本地名茶先满足内需;二是茶叶企业规模小,还在原始积累的阶段,且企业家的人才意识薄弱;三是企业缺乏远见,没有清晰长远的战略规划。”陈楚平说。

  中国茶还没有国际话语权

  近几年,发达国家规定的茶叶检验项目不断增加,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复杂多变,给中国茶叶出口也带来了压力。

  “农残不是问题,”虽然农药残留不时被海外进口商拿出来说事儿,但王庆的结论却下得毫不犹豫,“负责任地说,我们现在的合格率能做到百分之百。”陈楚平也表示,“能形成残留的农药和重金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不溶于水。农药对茶叶质量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更不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王庆分析说:一方面茶叶产大于销,所以话语权在进口国那里,他们为了压价,就设置了一些绿色壁垒;另一方面,进口国之间为了保护各自的利益,也设置了不少有针对性的检验项目,比如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如果茶农用的是日本的农药,那么茶叶检测结果肯定没有问题,但如果用的是欧盟农药就很难说了;再有,国际上的检测方法和中国不同:国际上用的是干茶检测法(检验叶末),而中国是湿测法(检测茶叶浸出的汤水);当然,环境污染对茶叶的品质也有影响。

  实际上,这些都仅是外部因素,中国茶业更重要的发展瓶颈出自于内部。

  一是产业化程度低。中国茶树种植是以农户为主体的小农生产,缺乏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导致茶叶产品较难控制;二是从业人员多(近8000万),但管理分散,且人员素质较低;三是科技化程度低。

  王庆告诉记者:“外国茶企都采用机械加工,因此劳动生产率高、生产成本低,由此产品价格的竞争力较强。但中国茶要做名优茶,无法采用这种模式。例如一斤龙井至少要采3万个芽头炒制而成,一个采茶工人要采3万次,人力成本高是造成中国茶价格高的一大原因。企业的加工能力、加工水平和对茶叶的相关研究也都比较弱。”

  陈楚平则忧心目前茶界的人才断层。“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茶叶科学研究的力量是相当雄厚的,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各茶科所开始自谋生路,更多地开始跟企业合作开发产品,进行实用性研究,忽视了基础研究。中国茶企也因为规模较小、公司化程度不高,无法给高校毕业生足够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英国联合利华(立顿的母公司)每年都在中国各高校的茶学系把最好的学生挑走,给予他们奖学金,让他们进入立顿的科研总部工作。联合利华每年花在茶叶基础研究上的钱就高达360万英镑。”

  此外,大品牌缺失的问题无法回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与人类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全球茶产业正在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品牌化,中国茶业与国际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在不断加强。中国应该抢抓机遇,积极进行国际化品牌建设。

  “就目前来说,国内品牌做得好的如竹叶青、七彩云南等,服务品牌好的有张一元、吴裕泰、老舍茶馆,产品品牌有贡牌龙井、五云牌信阳毛尖、华祥苑、八马、凤山牌铁观音等等。我们正在努力推中国的名牌茶。”王庆告诉记者。

  而标准问题也是中国茶走向海外的一大屏障。“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是跟国际脱节的,等我们意识到的时候,往往别人已经把位置占好了。我们在做绿茶标准,已经做了9年,主要是绿茶产茶国之间的分歧。谁掌握标准,谁就占领市场,这是利益之争。红茶的标准做得早,所以很快就通行世界,而我们现在工作则很难开展。近来,国际会议上还在做几个新的标准,但有些我们不是主导国,因为最早提出做这些标准的不是我们。”王庆说起这些,很是遗憾。

  在马克杯里泡龙井?

  在如今这个地球村时代,中国的好茶却很少为外界所知,在西方人眼中依旧是神秘的东西。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产业想要做大做强都必须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开疆辟土、有所作为,中国茶产业也不例外。

  有分析家认为,中国在将茶介绍给世界的同时,也要将茶文化一起推向世界。其实,让美而繁细的中国茶文化走出国门,成为文化交流的载体和中国软实力的象征之一,是再合适不过。

  对于根深蒂固习惯于马克杯和牛奶的国家来说,接受一种完全不同的原汁原味的中国茶是很困难的。举个例子,在日前于芬兰举行的中国茶文化展上,多幅有关茶文化的绘画作品中大多有这样的场景:崇山峻岭,茅屋一间,三五好友,拂袖饮茶。芬兰人在看到画面后联想到的却是:阳光沙滩,临海平台,一群朋友,一壶咖啡。这不仅反映了生活习惯的不同,也反映出中西文化间的差异。

  但是,喜欢马克杯的西方人,一定不喜欢龙井吗?答案是否定的。

  有报道称,如今西方人对精茶的兴趣日渐浓厚,“人们开始认识到,茶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产品,内涵十分丰富”。

  《国际名茶专刊》的英文总编审,被称为茶叶界“马可·波罗”的莫莉·斯乔姆认为,中国茶在国际市场上大有可为。她发现,其实很多美国人喝的都是袋泡茶或冰茶,对中国炮制过程讲究的“热茶”,美国人是很陌生的。莫莉说,虽然美国人习惯饮咖啡和可乐,但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报告指出,茶才是对身体健康有益的饮品,于是现在已有不少美国人开始对喝茶感兴趣,中国茶的前景值得期待。

  当然,单纯地期待外国人主动爱上中国茶是不现实的,我们还需要自己走出去。

  拿美国来说,由于美国人生活节奏较快,很少人会花上大量的时间来喝茶,这就要求中国茶商根据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制作袋泡茶或是速溶茶,推出诸如家庭茶、办公室茶等冲泡系列,在保证口感的同时,适应美国人的生活习惯。

  “西方人喜欢在茶里添加东西,比方说他们会认为泡龙井的时候应该加一勺糖,否则味道太苦了,他们还喜欢袋装茶,觉得清洁简便。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做一些改变?”王庆认为,目前中国茶的产品结构、种类和饮用方式还没有和国际接轨,而要让国际市场更加接受中国茶需要做到两点,一是告诉对方中国茶的好处,二是调整自己适应对方的口味。

  要说出中国茶的好处,首先要研究茶的科学内涵,把每个茶类的特点弄清楚,并公之于众。中国有丰富的茶类,为人们提供了很多选择,而这些选择还是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的。比如,中国白茶近年来走俏美国的原因,就在于美国有科研人员论证说白茶中的成分对健康有利;乌龙茶在日本卖得好,是因为日本研究人员做了病理实验后,发现乌龙茶分解脂肪的效果很好,为此日本家庭主妇喜欢大量地购买乌龙茶饮料。

  茶叶是嗜好型产品,因此调整口味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断创新。王庆告诉记者,现在国际上的茶展,中国基本都组团参加,不仅带着传统的茶,也带着创新的产品去试口味,事实证明,水果茶的接受度比较高。此外,还可以研究把茶叶用于其他食品,例如哈根达斯绿茶口味的冰淇淋用的就是中国的茶粉。

  我们一方面要稳住固有的市场,另一方面要开发新的市场。中国茶或许可以在全球定向培养消费者,比如乌龙茶的方向是日本,黑茶是港澳东南亚,绿茶是北非和中东地区,白茶是美国……

  那么,从茶的种类来看,哪些茶更具有国际前景呢?

  “未来中国茶能在国际市场上行销成功并打出品牌的,应该就是产量足够大、能够耐存放而且受到一些西方国家认可的普洱了,”陈楚平说,“中国的名茶很多,但往往有名而没有量,比如太平猴魁这样的茶连内销都不够,也就用不着谈国际化了。中国的绿茶的确好,但它的问题在于生产季节性太强,‘当年是宝,隔年是草’。何况供应物流也成问题,如果要让黄山毛峰的嫩芽第一时间在美国市场上出现,卖多少钱合适?”

 

(责任编辑:佟菲)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