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不断缩减的工作机会,一边是已经飙升至600多万的应届毕业生人数——这个夏天即将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有心理学家指出,中等强度的压力刺激能激发出人的最佳状态,而过高强度的压力则会引起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心理体验和一定程度的生理与行为反应,从而影响人的能力发挥。
因此,如何应对就业压力成为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当务之急。在日前召开的2009大学生就业压力管理论坛上,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就业压力对大学生的生理(睡眠与食欲)、心理(担心、不乐观)以及行为(做事效率、生活规律)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其中,“想到毕业就忧心忡忡”的比例高达52%,而“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感到乐观”的人群不足9%。
在导致就业压力的因素中,多数受访者认为父母地位不高、用人单位不公、学校名气不大、父母就业观与自己不一致以及个人自信心不足等方面的影响最大。研究人员对此分析说,这样的结果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现今求职者更倾向于外归因,忽略了自身的实力、态度等问题,很容易导致“怨妇”心态。
相反,有实习或兼职经验的在校学生更倾向于内在归因。他们认为个人自信心、能力以及个人职业规划等与能否顺利就业关系更大。对这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因为有更多的经验,成功的机会也就相对增加,内在归因又会强化自信心与成功体验,形成良性循环,更有利于成功就业。本报记者方奕晗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