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创投频道

乘医改东风 医疗健康PE投资井喷

  “整体而言,中国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时机到了。”NEA中国董事总经理蒋晓东说。

  然而,这是否又是一个“从长远来看”的理论结论?又或者只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下的宿命论?

  对关心10年、20年总体回报的PE/VC基金而言,把医疗健康投资纳入投资策略“非常有好处”。


  高科技领域投资可能会有超过1000倍的爆发性回报,但也可能会颗粒无收;医药健康领域则比较稳健,一般“3-5倍”,而且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

  看上去很美

  与美国50人的专业团队形成强烈对比的是,NEA在中国没有专门的医疗健康投资团队,“市场还没细分到那个程度”。蒋晓东说,NEA目前在国内的投资主要借力在美国的团队、技术资源。

  NEA在美国的团队“不仅有专职的投资人士,还有像dukehospitalsystem前总裁、强生前副董事长这样的行业专家,还有FDA前副主任等”。他们把NEA管理下的100亿美元基金中的40%投向医疗健康领域。从1978年开始,NEA累计投资超过194个与医疗健康、生命相关的领域,“其中60家成功上市,30家成功并购”。

  在国内,迈瑞、先声上市后,掀起了医疗健康投资潮,但现实始终不尽如人意。

  这个领域看上去确实很美,但事实上的投资并没有理论上那么活跃。“懂药,和懂药还要赚钱,这是两回事”。

  医疗健康投资在中国,“时机总是存在的。”贝祥集团董事总经理文波分析,中国快速增长的GDP以及基数庞大的人口,都会带动医疗消费的增长;况且还面临着社会日益老龄化的压力,中国很多大城市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人已占到城市人口的16%。

  但无论是过去4年中国医药市场(不含OTC和中成药)每年20%左右的增长速度还是到2013年市场规模3900亿元的全球第三大市场,都没能足够激发起PE/VC的投资热情。“不同投资机构对最佳投资时期的判断都不一样,对那些打算投后期的机构而言,中国现阶段的商业模式创新还处于早期。”蒋晓东说。

  清科集团的一组数据或许更能说清问题。在其《2008年中国私募股权年度研究报告》中显示,2008年私募股权机构在生物技术、健康行业的投资金额为1.77亿美元,这个数据仅为2007年的不到1/3。

  医改推手

  一年之隔,河东河西。

  与2008年的相对寂寥比,医疗健康领域2009年的投资爆发。中华创业投资协会4月份的行业调研报告显示,外资VC/PE机构未来1-2年内所重点关注的领域中,医疗健康领域排在第三位,仅次于环保及新能源,以及消费品与服务。

  全球蔓延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帮了点小忙。

  建银医疗基金执行总经理许小林解释,根本原因还是在金融危机中,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亮点,而医疗健康领域又成为中国经济的亮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2月份,医药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118亿元,同比增长16.4%;实现利润总额103亿元,同比增长19%。增幅居所有工业行业之首。

  新医改方案又添了一把火。未来3年各级政府将总计投入8500亿元,用于建立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本的医疗卫生体系,健全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及探索出一条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路子。

  5月20日,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司长李长明在公开场合称:保守估计医改后的医药消费模式能给医药市场带来1400亿元的“放量”。如果按照2007年到2008年该市场由500亿元长到了1400亿元的增量计算的话,则会有3400亿元的“放量”潜能。

  新医改的更大作用在于“清障”。以医院投资为例,以往公立医院每年享受国家财政补贴和免税政策,但私立医院却没有。随着新医改方案的落实和细化,私立医院有望享受国民待遇。

  未来的投资热点在哪?

  在医疗健康大行业整体扩容的情况下,哪些细分领域会更受VC/PE青睐?

  据ChinaVenture集团医药研究部总监张洋介绍,此前投资最多的是包括大药房等终端销售在内的医药行业,其次是医疗设备和生物技术,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居后,最后是CRO(ContractResearchOrganization,委托合同研究机构,以下简称CRO)。

  “新药研发鲜有人问津”。

  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在医药投资领域,或许也是同样的命题。就像看中国的宏观经济一样,医疗健康各个领域在中国“长远看都有机会”。

  蒋晓东认为,连锁型药店“从历史看表现并不好”。即使新医改有意把医药销售从医院中剥离出来,但很长一段时间内“从制药企业直接到医院仍然会是主销售渠道”。

  但这并不妨碍连锁药房成为投资集中领域。去年10月,湖南老百姓获得瑞典殷拓集团8000万美元投资;今年1月中信资产注资国中医药,后者的主体之一就是武汉茗参大药房连锁有限责任公司。

  这种“矛盾”随处可见。一部分人认为医疗服务体系尚处于“优化流程”阶段,这也并不妨碍IBM全球副总裁、IBM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博士乐观预计,未来至少1000家医院每家将支出150万美元用于电子病历等项目。这个15亿美元的生意仍被认为是“保守数字”。

  另一方面新药研制乏人问津,但糖尿病、肿瘤等特色专科药以及处于研发中后期的新药产品也是联想投资的重点关注领域。

  但仿制药和流通渠道相对而言吸引了比较集中的关注。“国内仿制药将会有极大的投资机会。”VivoVenture合伙人黄瑞晋认为,这个市场在未来将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而国药控股首席顾问干荣富则认为,并购、重组、联合将是未来医药流通业发展的亮点。

  医药流通:集中的机会

  医改前夜。2008年10月底,同属中信集团旗下,中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1亿元注资国中医药。

  与此同时,国中医药公布了一个宏大的商业计划,2008年底完成100亿元左右的销售收入,利润9个亿;2009年-2010年左右的销售规模将超过200亿元。倘若其目标能实现,“其可挤进国内医药商业公司三甲”。

  而所谓的“国中模式”是保证其实现目标的秘密武器。

  2008年年初国中医药在香港成立,旗下不仅有武汉茗参大药房连锁有限责任公司,还有武汉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中医药物流配送(武汉)有限公司、苏州盛康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及几十家加盟商。

  国药控股首席顾问干荣富说: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已经明确,政府需要有能力的药品分销网络来保证政府实施。政府完全有可能通过整合资源来增强其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执行能力。“区域性强势企业将逐步吞并弱势企业,全国性企业将继续收购成熟的区域性市场中的优势企业”。

  而据了解,国中医药的计划,就是2009年整合国内100家医药行业公司。其之所以能这么做,就是目前我国有1.3万家医药批发企业,而在新医改政策推动下,“小、乱、差”的医药流通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原来一个省做配送的有几百家,之后可能一个省就只会选10家了”。NEA中国董事总经理蒋晓东说,比如南京,公立医院此后将实行集中采购,“肯定会选有实力、有能力的配送机构”。医药流通其实要求更高,需要有IT系统来支持药的分拣、分销以及和各医院的接口,“疫苗所需要的冷链物流能力则比麦当劳等的配送高多了”。

  令其投资人兴奋的是,医改方案会令更多的发展机会向这样的“大企业”集中。在即将实施的医改中,政府将推动建立“大公司、大集团、大医药”的发展格局。新医改方案明确指出,要提高药品流通企业集中度、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

  广发证券分析师葛峥认为,“一些区域性医药商业龙头企业或将从中受益”。

  大者为王,并非医药流通领域的游戏规则。“医改将成为区域龙头走向强大的助推器”,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朱长浩认为,“购并、重组、联合将是医药行业变革和发展的亮点,行业洗牌将进一步加速。”

  进入2009年,市场反应也成了有力佐证。先是上市公司铭源医疗斥资3.1亿元收购上海康培75%股权,然后是仁和药业用6.16亿元买入江西医药康美保健品有限公司、江西药都仁和制药有限公司100%股权。3月份则有复星医药斥资1693.31万美元购入同济堂药业15.94%的流通股。

  医疗设备:采购机遇

  春江水暖鸭先知。国外的医疗设备制造商仿佛兴奋得更早。

  先是IBM大中华区软件集团于IBM中国开发中心宣布成立“IBM医疗行业解决方案实验室”。微软也紧随其后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签署合作协议,部署微软Amalga医疗信息管理系统。

  飞利浦医疗保健大中华区计划发展总监邵骏道出其中原委:国内很多医疗机构都面临着医疗器械更新换代,新医改则又打开了庞大的农村市场。

  有数据显示,2008年国内医疗器械行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同比增长15%。仅在2001年,医疗器械行业产值仅为药品产值的1/5,但2008年的这一比例已经提高到了1/3。而“医疗器械还将受益于国家对农村三级医疗体系的建设”。

  浙商证券分析师金嫣说,9亿农村人口的需求,市场潜力巨大。去年11月,中央财政安排48亿元进一步支持农村卫生医疗基本设施建设。

  但是之前,中国医疗设备几乎是国外厂商的天下。5月18日,在首届中国医疗器械投资论坛上,投资机构Infinity董事总经理鲁东成指出,国内超过70%的医疗器械市场被国外企业瓜分,三级医院几乎全是进口的设备,二级医院的相关比例则在60%以上。

  “国内没有大的医疗设备企业”。截至2004年底,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共有10447家,每家企业的平均年销售收入300万元左右。另一方面,“中国企业能生产的绝大多数是常用医疗器械产品,比如一次性医疗器械产品等”。

  但普遍认为,新医改之后的大量采购“会催生若干本土医疗器械企业”。

  深圳迈瑞国内市场总监胡明龙认为,市场一旦启动,初期增长会比较迅速。尽管城市对基础医疗器械的需求已经饱和,但农村医疗还相对缺失。中国广大农村的卫生所、各级医疗单位都在迅速增加医疗硬件投资,这对中国医疗设备厂商来说是个巨大的机会。

  一家国外医疗设备制造商人士说,不仅因为中低端市场是中国企业有较大竞争力的细分市场,而且“政府采购都会更倾向于本土企业”。
(责任编辑:田瑛)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