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着力避免比较优势陷阱和凯恩斯主义依赖症

2009年07月14日11:09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着力避免比较优势陷阱和凯恩斯主义依赖症

  ——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李义平

  一段时期以来,发挥传统的比较优势使我国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这种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起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低端生产能力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深层次问题暴露无遗。

我们应当以此为契机,主动割舍,着力提升经济增长模式,避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我们的宏观调控应当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是规范的、科学的、程序化的宏观调控,是市场先行调节基础上的宏观调控。如果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过分强调宏观调控,就会重蹈计划经济的覆辙。频繁的宏观调控给经济活动带来的信号是不确定的,会诱发短视行为,并因此造成资源浪费。

  ■时报专访■本报记者 柏晶伟

  本报记者近日就影响宏观经济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义平。

  应当避免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

  中国经济时报:您最近提出在经济发展战略和模式的选择上,应当避免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那么,什么是您所讲的比较优势的陷阱呢?

  李义平:“比较优势陷阱”是指陶醉于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而不能自拔,固化于产业链的低端,最终丧失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中国经济时报:为什么说要避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李义平:比较优势原理最先由亚当·斯密提出,不过斯密讲的是绝对比较优势。在斯密看来,如果甲国生产某一商品需要10个小时,但是同一商品在乙国生产需要15个小时,这时乙国向甲国购买这种商品而不是自己生产将是最为有利的。大卫·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比较优势学说,提出了比较优势成本理论。李嘉图讲的是相对优势,即使甲国生产的两种商品都比乙国有效率,两国依然存在着贸易的必要,即甲国可以集中资源生产它最具有效率的产品,虽然两种产品的生产效率都不如甲国,但乙国也可以生产自己最有效率的产品。然后两国之间进行交换,对两国都是有好处的。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比较优势原理”产生的背景是在发达的英国,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它的大工业在世界上占绝对优势,并以它们的工业品冲击着其他国家的市场,同时英国也需要更多的廉价的粮食和原料,以便加速本国大工业的发展。一句话,“比较优势”在当时是从发达国家的经济状态出发的,反映的是发达国家的心态。

  中国经济时报:即是说,“比较优势原理”不一定适合发展中国家、落后国家。据说当年德国的学者就不同意斯密的观点。

  李义平:是的。当时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就不同意斯密的观点。李斯特的不同意是从德国的实际出发的,即当时德国经济相对落后,国与国之间发挥具有比较优势的、无保护的自由贸易对德国经济发展不利。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发展下去,德国只能对英国贡献一些儿童玩具、木制的钟,法国最多只能干些小型女帽业之类的营生。李斯特的结论是:敞开胸怀不设防的自由贸易并不适合德国,不适合经济欠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需要自由贸易,但同样需要保护,在保护中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从一定意义上讲,李斯特所讲的在开放中通过适当保护,形成关键产业的竞争力,揭示了后发展国家的一般发展轨迹,不仅德国后来的崛起与李斯特的保护政策不无关系,日本、韩国的崛起也与重点扶持相关产业不无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最初建设中,所以能够很快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与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兴办关键性工业部门密不可分。如果我们当初遵循比较优势的原理,发挥所谓劳动力便宜、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就很难建成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可能至今都会受制于人。

  中国经济时报:在当前,您提出避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有什么现实针对性?

  李义平:一段时期以来,发挥传统的比较优势使我国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这种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起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低端生产能力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深层次问题暴露无遗,我们在一些关键性产业,例如先进制造业、大飞机产业等领域竞争力下滑可能与此不无关系。我们应当以此为契机,主动割舍,着力提升经济增长模式,避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如果我们简单地发挥传统的比较优势,我们可能就只会做衬衣。我们承认,发挥传统的比较优势在一些地区还有存在的必要,但就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走向而言,则不应当陷入传统比较优势的陷阱。

  总之,比较优势原理在一国范围内更为适用,在国际上其适用性则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

  应当避免凯恩斯主义依赖症

  中国经济时报:在一些研讨会上您也讲过应当避免凯恩斯主义的依赖症,这一观点也有非常现实的针对性。

  李义平:我把凯恩斯主义依赖症定义为:一遇经济下滑就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由于“抗药性”,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需要的财政投入会越来越大。在当前,我们必须弄清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含义、旨在解决的问题、发挥作用的条件以及可能发生的消极后果。

  1929年,由美国开始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1933年3月,罗斯福面临惊涛骇浪般的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就任美国总统并宣布着手治理经济萧条,宣布实行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新政。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德森·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否定了自古典经济学以来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基本假设,认为经济危机的原理是有效需求不足,即有货币购买能力的需求不足,政府应当一反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积极干预经济。具体讲就是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带动民间投资,发挥乘数效应,启动经济正常发展。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曾经保持了战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长时间的经济繁荣,然而最终由于人们的理性预期和自我保护,出现了通胀和失业交替上升的滞涨现象,这就是凯恩斯主义的副作用。此情此景,使得经济学更加回归到市场调节,这就是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即所谓的新自由主义。可见所谓新自由主义本来只是一个学术问题,是市场调节多一点还是政府干预多一点的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凯恩斯主义当年发挥作用的条件和我们面对的条件有什么不同?

  李义平:凯恩斯主义当年发挥作用的背景条件有三:一是典型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已经充分地先行调解;二是没有计划经济的、集权的、社会精英至上的传统,而是具有市场经济的传统,人们特别是社会精英们的思维习惯是遵循市场经济基本逻辑的;三是没有对GDP痴情追求的地方政府,在一国内部是统一市场。我们目前的背景条件有四:一是计划经济的痕迹依然浓厚,市场的先行调解并不完全到位;二是还存在着计划经济的思维惯性,认为政府比市场高明;三是纵向从属使得中央意图在贯彻过程中可以被不断放大;四是有对GDP痴情追求的地方政府和地方保护。如果说在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实施凯恩斯主义的政策还会发生滞涨,那么,我们面对的条件,使得我们在实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时更容易发生凯恩斯主义的消极后果:资源浪费、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等。

  这里还有一个怎样看待经济周期的问题。包括经济危机在内的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的一种自然状态,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下经济调节的内在机制,可以把快速发展时产生的泡沫强制挤出,迫使人们下决心解决正常发展条件下已经暴露但却难以下决心解决的结构问题,并因此成为创新的契机。可以说,正是通过经济周期强制性的淘汰落后和推动创新,才有了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才有了市场经济一浪高过一浪的发展。

  经济周期像人体发烧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果一遇下滑就反应过度,就像一感冒就上抗生素一样,表面上好一些了,但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宏观调控不能代替改革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宏观调控不能代替改革,说明改革任重道远。

  李义平:是的。我们的宏观调控应当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是规范的、科学的、程序化的宏观调控,是市场先行调节基础上的宏观调控。如果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过分强调宏观调控,就会重蹈计划经济的覆辙。频繁的宏观调控给经济活动带来的信号是不确定的,会诱发短视行为,并因此造成资源浪费。

  人类至今还没有发现比市场经济更有效的体制。基于人们的有限理性,人们期望通过市场经济体制,能够调动和利用所有人的聪明才智。迄今为止,虽然我们还一直在探讨市场与政府功能的合理分界线,但让市场调节先行发挥作用却是确定无疑的。我们经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依然是市场调节不到位的结果。我们既要进行宏观调控,更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责任编辑:克伟)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