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上海金融国资市场化改革新基调

2009年07月14日02:11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方案厘定,正成为上海金融国资改革推动器。

  为了打破僵化的体制,上海市将着力于金融国企治理结构完善,推进企业开放性重组,并在用人制度上逐步市场化。

  7月初上海市金融办和金融党工委召开了金融机构高管座谈会。
一参加座谈会的金融企业高管透露,会议上讨论了如何更好体现出资人的权责,如何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国有出资人通过什么方式行使出资人的权责,公司治理结构在公司法上怎么设计,是大家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他说。

  而《上海金融国资和地方国有控股金融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亦将很快出台。

  “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调完善董事会制度,让董事会真正发挥决策职能,完善董事和监事制度,在董事会成员中要增加外部董事。”上述了解《意见》内容的人士透露。

  部分正职尝试市场化

  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5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金融机构有的已经上市,有的还未上市,不管上没上市,关键是要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这是一个最基础的工作。

  一位上海市政府智囊团人士表示,有些金融机构可能连董事会、监事会这些形式都没建立,因此首先要在形式上完善。不过,最重要的是让现代企业制度真正“神似”。

  “把管理层的用人权利还给董事会,实行市场化招聘,这是改革的重点之一。”上述了解意见内容的人士表示。

  通过市场化方式来选管理层是下一步改革的重要内容,不仅副职的选人要市场化,在此基础上还要推进包括正职,如行长、总经理的市场化选人进程。

  此前上海市政府对主要金融机构的主要负责人采用政府干部的管理办法,由市委组织部任命,从而绕开了公司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

  正因为如此,上海市金融党工委每年都对主要金融机构的董事长、行长等实行薪酬管理:通常会给定一个数字,作为最高限定。

  一家上海的金融机构高管表示,非市场化的薪酬设计在吸引一流的人才方面缺乏吸引力。

  最近该金融企业正在计划引进人才,但发现有些专业人才对于加盟该企业还是有很多顾虑。企业的用人制度的非市场化,显然难以提供市场化的薪酬水平。

  “这是迫切需要改革的,管理层不应再由组织部任命,同时相应的薪酬体系也要逐步市场化,当然要遵循国家总体的法律法规前提下。”上述了解《意见》内容的人士评价。

  “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金融企业。”上述了解《意见》内容的人士透露。

  几位参与座谈会的金融高管表示,此次改革具有很大意义。

  实际上,这场金融国企改革,基于两个深刻的背景,一是去年9月上海市政府对国资改革掀起大动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厘清了上海国有资产整合两大路线:首先是用资本手段替代行政手段的开放式重组思路;其次是将“十一五”、“十二五”主导产业作为证券化的主战场。其中,开放性重组、国资证券化、取消企业领导人员行政级别等内容引起广泛关注。

  而上海金融国资改革总体思路要与之承接。

  二是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意见获得国务院批准。但大型金融集团和大型商业银行,总部设在上海的屈指可数,而建立金融中心,大型金融企业的支持对上海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上海市政府将金融国资国企改革列入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不过,对于改革,业内除了期待也有担忧。

  “改革是既得利益的调整,是不容易的。因此改革要落到实处往往阻力很大,所以我估计只能一步一步来。”上述金融机构高管认为。

  用人制度改革可能会触及部分政府官员利益,过去部分金融机构高管由当地官员空降,假如干部市场化招聘,可能会堵塞官员部分“后路”。

  上述金融机构高管表示,国资改革提出放开企业用人制度放开快一年了,他们的副职还是要政府任命,进展不是很快。

  另外,对于改革能否真正走向市场化,外界亦有担忧。

  事实上,上海在整合市场资源上一贯有或多或少的行政色彩。从“百联集团”到“大光明集团”,上海国资行政性捏合的弊端与局限性早有显露。而在金融控股整合过程中,政府有形之手也进行了强势介入。

  一位金融企业高管表示,深圳产生了一批优秀企业,比如招商银行中国平安万科等,上海在这方面应当予以借鉴。

  一位学者表示,引导国内金融机构做大做强政府有责任,但政府的推动与参与必须建立在尊重市场原则的基础上,并在推动过程中建立起必要的退出机制。

  金融控股思路厘定

  在上海金融国企改革的过程中,不得不提备受外界关注的上海发展金融控股公司的路径。因为,它牵动众多的利益格局,充满争议。

  按照改革的思路,此前由上海国际集团组建一个庞大金融控股集团,来实现上海金融资产整合的方向将有所改变。

  对于上海众多金融机构来说,这个消息亦喜亦忧。

  基于上海金融资源分散,几年前,上海政府以及众多金融(投资)企业开始研究整合金融资源,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的可行性。

  首当其冲的是上海国际集团,2005年1月,上海国际集团就开始启动《建立金融控股协同机制的可行性研究》,金融资产规模稍逊的上海国资经营公司也不示弱。海通证券董事长王开国2005年亦曾豪言壮语:整合上海乃至全国的金融资源,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领导力的大型金融控股集团。

  2007年上海国际集团在金控的路上暂时胜出。2007年原上海市金融办主任吉晓辉挂帅上海国际集团董事长,在大手笔的资产大腾挪后,上海国际集团100%控制了原来的股东上海国资经营有限公司,实现了乾坤挪移,同时上海国际集团被正式划归到上海市国资委旗下。

  一番整合之后,上海国际集团成了掌握上海金融资源的巨无霸。按照董事长吉晓辉的构想,在形成资产整合后,将进一步以做战略投资集团、加强对集团旗下机构的战略协同。2008年年初,方案上报了上海市政府,等待批准。

  但这一方案却石沉大海。

  一方面,此次整合资产划拨方式具有明显的行政色彩,同时,行政整合方式也与企业自身发展愿望不完全一致,比如浦发银行合并上海银行、国泰君安联姻上海证券。

  另一方面,2007年12月屠光绍从证监会到上海担任上海主管金融的副市长,2008年下半年上海开始争取国务院对两个中心建设的支持。

  新形势下的上海对于金融控股没有放弃,但思路发生了一些改变。

  “作为试点,目前先提出选择一家在沪央企,还有一家上海本地金融机构开展这方面的试点。”上海市金融办主任方星海日前向记者透露。

  方星海还多次对外表示,欢迎现有的金融投资公司、控股公司来上海开展业务,可见上海要“开放”。

  前不久,上海国际集团副总杨德红对外表示,未来上海国际集团将成为“金控的金控”,下属全资子公司浦发银行、上海国际信托未来的方向则是金融控股集团。这给了上海国际集团新的定位。

  上海其他金融机构也跃跃欲试。“集团不做金控,我们就自己尝试收购兼并,尝试混业经营。”上海国际集团持有股权的上海一位本地金融机构高管对记者表示。

  一直有金控梦想的海通证券雄心勃勃,开始打造金融控股集团,目前已拥有证券、期货、直投等牌照,并在筹划拿下信托。

  “这应该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不是拉郎配,否则竞争力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上海一位金融机构高管评价说。
(责任编辑:铭心)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