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7月18日上午"环球市场与中国经济解读"论坛实录

2009年07月18日23:59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搜狐财经

  搜狐财经讯 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上半年中国经济(GDP)增速明显下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价格指数(PPI)双双下降。半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密集的货币、财政、税收及产业振兴刺激政策,大宗商品、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呈现上扬趋势,但这是短期“政策性反弹”,还是昭示一个新的市场趋势?下半年经济复苏前景如何?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研究分析和投资决策的专业人士如何把握2009年下半年中国金融市场的机会和风险,制定和调整理性的投资策略,将成为一个现实的挑战。

2009年7月18-19日,第四届中国金融市场分析年会——暨第四届中国注册金融分析师年会在北京召开,众位知名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将解析未来中国金融市场的走向。以下是搜狐财经从现场发回的精彩报道:

  主持人许玉道:女士们、先生们,各位代表,大家上午好!非常欢迎大家参加第四届中国金融市场分析年会。今天我们在座的应该说都是中国金融界的精英,这里边其中有一部分是我们中国注册金融分析师的学员,还有一部分是我们俱乐部的会员,但是不论我们如何分共同的特点,正是我们在座的这些人在把握着或者试图在把握中国金融市场的脉搏。当然今天在座的还有一部分人,这部分人在向市场、在向整个社会传达着中国经济、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举一动,他们是我们的媒体记者,这次参加会议的媒体记者,应该说中国主流的金融媒体的基本上都到位了。

  我们这个会议有两天的议程,在这两天的议程里面,今天上午主要跟大家交流和沟通的是参与中国宏观政策的制定或者对中国政策有深刻理解的一些政府专家。今天下午的议题是探讨资产价格,这些专家虽然并不直接参与商品市场的操作,但是他们所揭示的这些真相却常常成为市场上所依据的或者市场寻求价值所依据的曲线或者图谱。明天上午是想告诉大家,在当前中国的金融市场我们应该重视或者关注哪些新的机会,当然也会对今天上午的议题进一步补充。明天下午就是大家非常期待的、非常直接的,如何去投资。

  在两天议程之前,第一个为大家安排的,我想也是包括今天在座的,甚至没有机会到会场的金融界都会期待的,影响力非常大的,来自于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先生,大家掌声欢迎。

  龚方雄先生利用他横跨两个市场独特的视角,将为我们解读国际经济及金融市场,当然这当中有会涉及中国金融和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我们期待龚先生的演讲。

  龚方雄:在座的各位来宾,今天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的邀请之下,在牛年牛市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来跟大家一起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一下国际、国内这两个经济体和金融市场未来的走势。

  要讲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和金融市场,这两者是融为一体的,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现在要谈中国经济一定要对中国经济有深刻的了解,但是不可否认,也要对美国经济、对全球经济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判断。现在我们国家A股已经站上3000点,我早就讲过3000点应该不是顶,在2000点到3000点过程中是市场的正常化过程,3000点以上才是真正的牛市的开始。今年牛年牛市进行了一半,未来的走势关键要看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的演进,这一波复苏的可持续性怎么样,国际经济是否已经触底反弹,这个是我今天来跟大家探讨的。

  我首先从国际经济讲起。我们对国际经济的判断,首先,金融风暴大潮已经过去,系统性的风险已经大大减低,整个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进程基本上结束,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作为经济的一个润滑剂的功能正在恢复,所以我们认为美国的经济、全球的经济正在触底反弹的过程当中。如果做一个比较好的比喻,我们认为全球经济处在中国经济今年1月份、2月份的状态当中,正在寻底反弹,这个底部很可能已经在第二季度寻到,第三季度美国的经济就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复苏。在做这个判断的时候,这是一个周期性的判断,但是周期性的问题和结构性的问题往往是并存的,但是我们作为一个金融行业的分析师或者经济学家或者金融行业的从业者,要注意的问题是把结构性的问题和周期性的问题分开区别对待,虽然大家刚刚看到我对全球经济整体触底反弹判断相对来讲是比较乐观的。但是另一方面头脑也要保持冷静,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面临的很多结构性的问题依然存在,但是我们往往犯的一个错误,会把结构性的问题和周期性的问题混合在一起来考虑。

  给大家讲一个对中国经济判断的例子,大家知道我们有一个双底论,去年第四季度我们就说中国经济环比见底,中国的资本市场A股也是第四季度基本在1700点左右见底,我们预测到中国经济会有一个非常强的周期性的反弹。但是在这同时我想在座的各位都会同意,中国经济很多结构性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很多结构性的问题依然存在,但是经济学家们、分析师们和市场的参与者、在座的各位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结构性的问题和周期性的问题混在一起来做分析和下结论,这样就会犯一个错误,你看待结构性问题的时候还是非常严峻的,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哪里、国际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哪里,我们以前靠投资、靠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否能真正的转向靠内需、靠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而且这种增长模式的转换对潜在的经济成长能力有什么样的影响,这都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但是由于对结构性问题判断的悲观,可能导致了很多人排除了一个强劲周期复苏的可能性,这个就是我们在市场上作出的一个判断的不同,要深刻认识到结构性问题的继续存在,往往不一定会排除一个强劲的周期性的复苏。我在这里强调这一点,是为了帮助大家判断全球和美国经济,因为在我关注国内对全球经济判断的时候,其实大家谈到的大多数是结构性的问题,比如美国储蓄率过低,美国的消费率还要下降、储蓄要提高,就是我讲的金融体系去杠杆化的基本结束,并不表示实体经济去杠杆化进程的结束,实际上美国实体经济的去杠杆化才刚刚开始,美国的储蓄率从负的现在提高到4%、6%。现在很多经济学家都说,美国储蓄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带来对美国消费的影响相当于600亿美金,他的储蓄率从0,甚至负1、负2,现在上升到6%,他的消费能力下降了多少,这个进程可能还要继续,美国的储蓄率要上升到8%、9%,他的实体经济的去杠杆化才会停止,这样全球经济不会继续下滑嘛,美国经济哪来的复苏呢,复苏的动力来自哪里呢?大家知道消费在美国经济占比70%,所以由于这个判断,我们对全球经济从国内,我看分析师的报告、经济学家们,包括我们的决策部门,判断一致还是比较北端的。我刚刚说的,我们的观点,美国经济将在第二季度,可能已经在第二季度寻到底,第三季度可能就触底反弹,大家可能不会接受这个观点,这个分歧非常大。市场的共识是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继续持悲观的态度,既然从全球经济讲起,我就要把这两个事情讲清楚。

  大家知道周期性的复苏是怎么带来的,周期性的复苏往往是由库存的调节带来的,库存周期往往是跟市场,尤其是阶级家们的判断相联系的,但是大家知道,金融市场往往是走在企业家和实体行业前3—6个月,就是我们在座各位的优势,我也是经常在市场上灌输这种理念。在大家要判断经济拐点的时候,千万不能听企业家的,一定要从宏观层面去判断,而不是从微观层面、从企业层面去判断,这一点也是金融市场要发挥的本身的职能。

  大家知道,企业家们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全球都是一样的,不单是中国,因为隔行如隔山,因为企业家们担心的事情、每天要管的事情企业的运营、企业的财务、企业的融资、企业的库存,一个小企业甚至清洁工可能企业家都要管,他能看到全球的格局吗,他没有时间去看,他没有这个资讯去看。所以往往企业家们都是在市场,比如行家市场见顶的时候他们继续保持乐观,大家如果记得的话07年10月份我们资本市场已经见顶了,到12月份的时候很多企业家都在抱怨,说我手上的订单都做不完,我的开工率基本上百分之百,各方面产能都不足,为什么股票已经下降了30%,他不理解,很多的企业家那个时候还会在市场上购买自己的股票。结构到2008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的时候,很多企业家们发现他手上的订单渐渐在消失,甚至已经有的订单被取消,那个时候周期已经出现了拐点,整个周期在向下运行,后来他们发现自己错了,赶紧消减产能、消减库存,但是那时候已经晚了。

  这次是一样的,我们讲经济是第四季度环比见底、第一季度同比见底,但是我们的分析师们写的报告,我的见底出来以后国内是一片怀疑之声,为什么说牛市是在怀疑当中诞生的呢?当时我讲的一个例子就是,现在国内人都觉得我们今年不过是熊肚子里面的一头牛,牛是长不大的,会本闷死,牛可以在熊肚子里面跳一跳,但是跳不出来、长不大,分析师写的报告也比较悲观,但是大家想想分析师写的报告怎么写出来的,是到企业家去做调研,跟企业家们、跟董事长们、总经理们、财务总监们进行交流,我们的企业家还是不看好,觉得经济没有见底,我们还是很差,订单没有回流,所以分析师们写的报告也很悲观。但是我们的最终需求一直是超过预期的,所以我们一月份开始推房地产和汽车板块,现在企业家们终于感觉到,现在订单是回来了,现在我们的库存都卖光了,现在各地汽车销售商们整天打电话说,没有库存啊,为什么不供车,现在是没车可供,前段时间最终需求比较强的情况下,企业家们一般不相信最终需求会持续,因为他经历了百年金融风暴以后觉得这不过是一个反弹而已,他觉得这是非常良好的机遇让他减低库存,他并不增加生产,所以这种情况下他把库存都卖光了,并没有增加生产。

  所以很多分析师说我们中国的宏观数据是自相矛盾的,我们看来这个事情实际上大家没有把它看透,看透以后不矛盾,因为很多人质疑中国的数据,说都是需求这么强、消费需求这么强,为什么工业生产这么弱,为什么发电量一直是负的,不但是国内、国际,所有的人都在质疑中国是不是在编数据,明天大家会听统计局的姚景源总经济师的分析,我想他会把这个事情讲的很清楚,在我们看来这个事情一致性非常好,没有什么互相矛盾的地方,只不过是企业家们在最终需求很旺盛的情况下只相信是反弹而不是反转,所以他很愿意把成本降低消减库存,并没有增加生产,所以发电量一直上不了。第一季度的GDP6.1,大家一看这个数据是自相矛盾的,固定资产投资是26%—28%的成长,跟去年比没有下降,真实消费没有下降,名义上是下降了,但是去年上半年通胀率是5%—6%左右,今年上半年通胀率是1.5%,零售销售只有14%的增长,实际的销售是4%—5%的成长,去年名义上虽然有20%的成长,实际销售只有14%、15%,投资丰富放缓、销售没有放缓,把这两个数据加起来中国经济应该成长9%,而不是6%,去库存为GDP减少了3个百分点的贡献。为什么我们敢于说第二、第三、第四季度经济会加速成长呢,因为去库存化会开始增加库存,所以未来的用电量会增加,企业被迫开工,就像5月初我们带了一帮国际上的基金经济看内需,看了一圈以后感觉跟我们的判断是一致的,房地产、汽车板块的需求非常强劲。到北京,我们刚下飞机《北京晚报》的头条新闻就是北京在闹车荒,大家想买车买不到,为什么?企业没有生产,企业去年生产、今年年初在做今年的生产和库存规划的时候,是按零销售成长来归九的,但是今年的汽车销售1月份增长5%,2月份增长6%,3月份增长10%,4月份增长24%,5月份增长34%,6月份增长38%,轿车销售超过增长50%,企业不是每个月都调生产计划、库存计划的,他是按年计划做的,最多现在比如说半年进程以后回头来看看,是不是要调整一下生产和库存的规划,所以半年以后可能才会增加生产。所以最近用电量上来了、工业生产也上来了,所以我们觉得未来的经济数据会超过预期的道理就在于此。

  全球的情况也是这样的,不是说中国的企业家们很短视,全球的企业家们都是这样的,他们一般关心自己所在的领域,他们会关注自己企业很多的细节问题,只能看到树木不能看到森林,这件事情就要靠金融市场来做。全球消费者的表现实际上也是好于预期的,看美国消费者信心恢复的非常快,现在美国房地产都有复苏的迹象,大家知道美国房地产现在成交量也在上升,德国和日本的汽车销售量也是非常好的,德国是有经济刺激计划的,跟我们差不多。但是美国在这方面经济刺激计划发挥的作用非常小,但是消费者信心恢复的也是比预期好。大家知道5月份、6月份环比来看全球的工业生产都是上升的,所以说也是类似于中国去库存化进展到极限,发现我调的太低了,消费者比我们想像的好,所以他要恢复生产,这样会导致周期性的复苏。在未来6—12个月,全球经济不排除在美国经济的引领下出现一个比较强劲的周期性的反弹,但是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周期性的判断是一致的话,结构性的判断是不一致的,结构性的角度来讲,中国经济恢复的可持续性比全球要好,美国经济恢复的可持续性继续会受这次金融风暴负面影响的拖累,因为它的复苏在我们看来,虽然在未来6—12个月有一个周期性的反弹。但是这个反弹长远来讲是非常脆弱的,首先会伴随着高失业率,美国现在失业率是9.5%,它的高失业率会一直存在,我们做过计算,未来3年美国的失业率要从9.5见底,3年内回到6%以下,美国的经济增长未来3年必须超过6%,可能吗?不可能。美国的财政赤字非常高,高额的财政赤字和政府的债务,为美国政府继续出台经济刺激计划设了一个限制,美国未来3—5年的经济增长率是下降的,我们认为下降到2%左右。过去在金融风暴之前的这段时间,美国经济的潜在成长率是3%左右,不排除一种情况,未来6—12个月美国经济出现强劲的周期性的复苏,但是到2011年、2012年有可能又出现另一个回调,条件就是说在这段时间美国经济没有新的技术突破引领另一波经济的成长,这个强劲复苏的过程可能会非常短暂。

  接下来大家会经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美国会不会成为另一个日本,会成为一个失去的20年、被人忘却的20年,日本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裂以后日本就没有复苏过,全球经济好日本就跟着好几年,全球经济不好他比谁都差,前段时间日本的衰退是10%几,美国会不会变成另外一个日本。我要讲这个事情也是因为国内也有很多这种论调,我刚刚讲了一种悲观论,就是说美国经济不太容易复苏,我讲了周期性库存的调节,我又讲了一个结构性的问题,结构性问题很悲观,但是结构性的问题会不会导致美国经济重现过去日本经济20年的现象,一直低迷不振。这个判断非常重要,到底中国这波牛市中国经济复苏的行情能走多远。

  这一点也要跟大家讲清楚,我觉得大家结论要很清楚,美国不会成为第二个日本,这个道理很简单,为什么呢?经济学是一个非常直观的学问,经济学很多东西讲出来以后能够非常直白的讲出来,比如讲经济成长,经济成长是一个非常大的理论,但是这个理论总结起来就一句话,经济成长一个是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个是劳动力的成长。看日本就好办了,日本人口在老化,人口数量在下降,因为他已经是一个工业化的社会,工业化社会普遍的一个社会现象就是,大家知道年轻人追求独立,追求自身的价值,所以说家庭观念淡薄,结婚越来越晚,结了婚也不愿意生孩子,愿意二人世界,这都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现象,所以说人口在老化,人口出生率一直在下降。而且城市化进程已经结束,劳动力的供给靠什么解决,日本这个国家从劳动力的角度讲是没有增长动力的。劳动生产率在一个成熟的经济体系是要靠创新的,靠技术创新,我们对日本的描述我有一个名言,日本永远是最好的老二,日本这个国家一般很少有原创性的技术,过去100—150年所有原创性的发明都是在美国诞生的,过去全世界所有的发明创造100—150年全是美国发明的。汽车很典型的行业,但是日本人的特点是能把人家的原状拿过来,发挥的淋漓尽致,最后出来的产品比原创国还好。汽车谁造的最好?美国是汽车发明的始祖,结果他三大汽车厂都要倒闭,结果日本丰田仍然是非常好的,日本、德国汽车是造的最好的。人本就是这么一个民族,永远不会在全世界挑头,但是能把别人的发明创造拿过来发挥的淋漓尽致,达到极佳,他没有原创性,但是最近全球也没有什么技术突破,这样的情况下日本经济就低迷了20年,所以他的劳动生产率也没有提高。

  在唐朝的时候日本是跟着中国走的,因为当时中国的GDP在唐朝是占全球的40%的,当时中国是最强的,所以日本的文字、宗教、文化都是在唐朝的时候拿过去的,拿来主义,学中国,因为那时候中国是全球的最强,那时候的中国是全球真正的中国,中国很强势的情况下日本跟着中国,所以日本的文字是从中国来的,日本的很多文化也是从中国来的。但是后来欧洲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中国仍然延续老套,所以没有什么创新以后中国落后,跟欧洲打了几个仗又打的败仗,后来日本又不跟着中国了,日本跟着欧洲跑,在日本有一个明治维新。后来欧洲在二战当中美国是大赢家,美国在二战以后的崛起,后来日本人就决定跟美国了,虽然他是美国的战败国,但是这个民族就是这样,战败不战败没有关系,要跟的就是全球最强的国家,所以他后来就跟着美国走。但是问题,这个国家没有原创性就没有技术突破,没有技术突破的动力,没有技术突破的动力这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就不一定很高,一直很低迷。在经济两个发动机都缺乏的情况下,经济成长从哪里来,所以日本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日本,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文化背景在里面。

  美国是这样的国家吗?不是,美国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国度,美国移民是非常开放的,欢迎全球各地的精英汇聚美国。文化来讲是一样的,年轻人的文化理念、生活理念,大家都愿意单身,结婚越来越晚,追求个性,追求独立,不愿意要孩子,美国的人口也是下降的。但是由于他采取非常开放的移民政策,他吸纳全球各地优秀的人才到美国,所以美国的人口一直没有老化,年轻化的状态一直维持下去,而且他吸收全球最优秀的人才的同时,又带动了他的创新。过去50年、60年,美国的创新是来自哪里的?是德国二战以后把犹太人赶走了,美国人吸收了,但是过去60年诺贝尔奖的得主90%全是犹太人,但是这些人都是外来人,而不是美国本土的人,但是结果就是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在美国诞生的,美国这种非常开放的文化,非常开放的国度。如果去日本留学的人或者到日本生活过的人,即使娶了日本人、嫁给日本人或者在日本人生了一个孩子,都不会成为日本人,不会过你国籍,美国就不是这样的。前两天美国两位高官骆家辉和能源部长都是华人,黑人奥巴马能当成美国总统,可以想像美国文化的开放性。

  虽然我们经历了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大家想想美国真正的国体和国力核心竞争力没有受到上海,美国真正的国体在哪里?首先高科技,就是有微软、因特尔这样的公司,现在倒下的是虚拟经济,是银行很多股票,AIG、贝尔斯登归零,但是他的实体经济没有受脱多的伤。我经济讲,比如一台计算机卖多少钱?一千美金,大家想像一下,一千美金的计算机大部分钱被谁赚走了?计算机最主要的就是CPU,就像人的大脑一样的,CPU是因特尔造的,因特尔的CPU三四百美金,接下来就是微软的操作系统,软件程控系统,三四百美金,所以大家买一台计算机一千块,七八百块被美国人赚走了,剩下的两百块在全球各地分,大家竞争这些东西。最近美国股市涨的好,为什么呢?中国消费好,中国家电下乡,结果因特尔报出来的赢利超出预期,因特尔为什么?说中国好。这是他的综合竞争力,他的核心竞争力在这里。韩国也好、日本也好、台湾也好,很多产业,台基电也好、联电也好、三星也好、日本的索尼公司也好,就是做这台计算机的边角料,真正的核心技术在美国人手上,他赚的是大头。

  所以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连在一起的,我一开始就是这么讲的,你看中国经济对美国不可能看的太淡,之所以不能看的太淡,要了解这个经济体系的核心竞争力,国立的核心点在哪里。高科技是一个,没有受伤。第二,军工产业,航天技术。美国的军工产业、航天技术一点伤都没有受,现在全球战火纷纭,都是用美国人造的武器,航天技术也是一样的,没有受伤。第三,生物工程,医疗技术。我们现在很多医院高科技的设备是GE造的,这方面没有受伤,把美国股市的金融板块拿掉,实体经济实际上股票没怎么跌,像微软、因特尔、GE这些股票没怎么跌,军工行业就更不用说了。从这个角度讲美国不可能成为另一个日本,所以日本长期的经济成长率是1%左右的话,我们觉得即使未来3—5年美国经济比较低迷,它也是2%左右,但是有时候把这些大的东西讲清楚以后,头脑也要清醒,是要靠新的技术突破才能带来一个新的上升的周期,这个新的技术突破之前也可能长期低迷状态。美国70年代—80年代这20年当中,是一个相对低迷的状态,大家回想一下70年代、80年代这段时间全球没有出现什么技术突破,所以这种情况下美国经济就很脆弱,经常受中东战争、滞胀、油价高起的影响,那时候中东一发生战争美国通胀就达到20%,经济成长没有那么强就出现滞胀,一通胀美联储不得不加息,加到天上去,那时候美国经济的支撑点是靠日本经济,那时候日本经济的崛起亚洲四小龙、五小虎,让美国经济没有技术突破的情况下度过了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日本经济出现泡沫以后,碰巧美国出现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革命,互联网信息技术完成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从美国来。但是美国任何一个技术革命都是以强劲拉动经济成长作为开局和过程的,最终都是以泡沫作为结局。

  90年代末、本世纪初美国高科技泡沫破裂,就是这个技术革命引发到顶点,01年、02年对美国经济非常悲观,对全球经济也非常悲观,但是那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契机,中国01年加入世贸,中国加入世贸的进程加速了产业全球化的布局,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带动了全球服务业的重新布局,服务业的革命,其中以金融行业作为一个主导。金融行业的创新,前两年大家知道世界最聪明的人是学金融工程的、金融衍生产品的,这也是技术突破和创新,结果也是一样,由是以泡沫作为结局。美国工业革命当中的电的发明、汽车的发明、电话、电视,每次的发明创造在美国出现以后都会引起一个革命,经济的高速成长,最后都是以泡沫作为结局,然后尘埃落定,大家要等待一个新的技术突破。所以在这个出现之前,刚刚我讲的美国的核心国力,毕竟是一个很成熟的经济体系,没有一个新的东西进来潜在的经济成长里也就是2%左右,不会像中国8%、9%的成长,中国为什么8%、9%的成长,中国经济很难低于7%的成长,中国的劳动生产率的成长不是靠技术突破,因为中国还不是一个工业的国家,中国还有7亿多的农民,中国的体制还不健全,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过去30年是靠改革开放,靠民营化,靠经济体系变的更加有效率劳动生产力提高,把个人的创造力提高以后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成长,7亿多农民每年都进城,这个情况下中国才会出现经济高速的成长。美国成长的大概就是0.5%—1%左右,不断的吸收移民,剩下的就是以前技术的余波,没有新的技术突破之前很难出现经济高速成长期。

  我们虽然对周期性的恢复有一定的信心,但是未来3—5年,大家要跟踪的就是美国在哪些行业会出现新的技术突破,很可能出现技术突破的行业现在有两个,一个是新能源,但是新能源的突破现在还有很多很多技术瓶颈,另一个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就是延续人类生命的那些技术,就像癌症。新能源大家可能很关心,新能源现在只是一个概念,但是大家要想清楚,如果为未来的增长和投资进行布局的话,要把这个问题想清楚,新能源在哪些行业是有可能出现迅速突破的,哪些行业是关键点,哪些行业是不值得投资的,这个大家一定要想清楚。比如新能源里面有生物能源板块,生物能源我们是非常不看好的,尤其在中国生物能源不可能看好,大家知道生物能源的本质是从土地里面长出一种东西来,中国很多秸秆,美国现在有用玉米做成油的技术,但是土地本来就是一个稀缺性的资源,你搞生物能源本质上是用一种稀缺性的资源去替代另一种稀缺资源,你说这个东西会有前途吗?我经常讲,在美国还有可能,但是这种最终的土地资源虽然可贸易性很差,但是最终也会受一定的资源瓶颈的制约,中国的资源瓶颈太大了。

  中国的土地资源问题跟中国的房价是联系密切的,因为很多人到过美国以后回来就摇头,中国的房价太贵了,一两百万美金在美国能买一个庄园,非常好的别墅,花园、果园,加游泳池,在中国一两百万美金能买一个公寓,所以很多美国回来的人不了解中国国情,就不愿意买中国的房子,实际上这里面牵扯到土地资源价格的问题。中国的国土面积跟美国差不多,但中国的可耕地面积是美国的一半都不到,因为中国的可耕地面积是40%多,中国大部分土地是荒原、沙漠、不毛之地、荒山,可耕地只有40%,人是要在可耕地上居住的。我经常讲的,如果土地连草都长不活,人能在那活吗,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可耕地不到美国的一半,但是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美国是3亿人口,我们13亿人口,所以中国人均的可耕地是美国的1/8都不到,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地价当然会越来越高,城市化的进程会不断的占用耕地,中国的土地价格将来会越涨越高的,所以房价不可能跌下来,跌是短暂的,跌一段时间很多城市的房价现在又回到新高去了,怎么可能把中国的房价跟美国做简单的类比呢。可再生资源里面的生物资源是一样的,这个东西大家要非常小心,这个行业很难赚钱的,是用土地资源代替能源。

  有希望的是太阳能和风能,这是靠天吃饭的东西,但是太阳能、风能面临的问题就是能源的存储技术,中国不像欧洲有很稳定的风源,设备使用率就会很低,风来了以后不能百分之百的运作,因为到时候风没了百分之百的运作设备使用率一下就下来,结果上网的电压和电流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电网一下就被拖垮了,所以风电的使用率只有30%、40%,风大的时候不能满负荷运作,风小的时候满负荷运作,这样生产成本非常高。要不采取其他的技术,能储技术,先把风发电发好以后存在一个电池里面,存在一个很好的能源存储器地面,存到一定程度再集中上网,因为网上的电压、电流要很稳定的,这样也会增加成本。所以风能现在所有的发电厂是靠政策补贴、回收优惠活着的,很难自生,在传统能源煤炭价格、石油价格这么低的情况下,风能成本这么高怎么活下去,没有成长的空间。前段时间很多人玩中国的新能源,我一直跟市场讲,这是玩概念,离开了政府补贴根本活不下去,除非有技术突破。

  太阳能同样的道理,太阳能的问题是,现在各家各户阳光明媚的地方楼顶上都装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的问题跟风电差不多,最大的问题想要的时候没有,不想要的时候很多,现在外面阳光普照大家不是在家冲凉、不是在家看电视,大家是在这儿听讲座、学习,现在太阳能发的电得存起来,热水器得非常好的绝缘功能,把热水存好。到晚上回家了,大家疲惫不堪,好好享受一番的时候太阳没了,用的是白天存下来的东西,结果现在太阳能使用者经常抱怨的问题就是,要用太阳能热水器不够,尤其冬天不够。问题在哪里?存储技术不行。所以巴非特非常聪明,巴非特投中国的唯一一家公司是比亚迪,比亚迪一个是做汽车,我们很看好中国的汽车内需,投对了,汽车卖的多好,另一个是做电池的,是做能源储备技术的。所以投资这个东西,一定要把很多事情想清楚才能投的,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事情。

  很多事情,周期性的问题、结构性的问题也好、技术性的问题也好,经济、社会问题都要想清楚,但是做金融行业的人格局要大,一定要树木、森林都要看清楚,这时候你对自己下的结论才有信心,才不会股票涨了20%要不要出来、30%要不要出来,赚的钱也睡不着觉,最后发现股票涨了好几倍。总的来讲,全球经济周期角度来讲已经稳定下来了,不排除比较强劲的周期性复苏的可能性,但是结构性的问题还有待解决,结构性的问题还非常严峻,全球经济未来3—5年的增长前景取决于技术突破。

  听众:周期性和结构性的问题,您刚刚讲了其实这次投资性引发的中国经济周期的反弹,由于结构性的问题长期存在,会不会导致中国在未来3、5年内出现成长的局面?滞胀会不会出现?

  龚方雄:首先,中国的经济复苏不但是周期,我刚刚讲的最大的问题是消费,消费层面表现的非常好,中国在全球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是靠两个板块拉动的,房地产和汽车,中国老百姓难能可贵,在经济最困难的时候把真金白银从兜里掏出来买房、买车,这个是改变了整个经济格局的一个关键因素,所以经济拉动不单单是都是,消费有很强的作用,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成长的动力仍然继续在内需这一块,消费房地产、汽车拉动影响是非常大的。

  滞胀在中国出现的可能性非常小,在美国出现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我觉得中国的经济如果每年成长8%—10%,通货膨胀率每年5%左右,不叫滞胀,去年曾经到过8%,大概成长是13%、12%,那时候也不叫滞胀,滞胀是说通货膨胀率远远高于经济成长率,如果美国经济长期是2%左右的成长,那是由于能源价格、商品价格,由于美金走弱的风险,这种风险是存在的。美金走弱引致商品资源价格的上升,有可能在全球在美国经济引发70年代、80年代滞胀现象,但是对我们来讲只要有强大内需的成长滞胀的可能性就不太大。

  听众:龚先生讲到美国可能不会成为下一个日本,从经济增长观点来看,龚先生从劳动生长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看说不可能是下一个日本,从劳动增长来看美国是一个移民的国家,如果美国经济增长持续低迷的话可能移民的趋势可能会向一个反向的趋势,反而加重了美国变成日本的可能性,另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科技历史发展的情况来看,科技中心可能是不断变换的过程,如果美国经济增长比较慢的话,科技中心可能重新像历史上发生的一样,移到另外一个国家,像历史上法国、德国,最后也可能重新回到欧洲,也有可能甚至移到中国,从两方面带讲,我觉得对美国经济增长率是反而成为下一个日本失去的20年的过程,不知道龚先生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龚方雄:这个进程有可能会在未来30年—50年当中出现,但是一个超级大国的衰败不会这么快,欧洲权利中心转移到美国进程一百年,从1850年—1930年、1940年以后,真正的全球实体中心转移到美国,而且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美国都是大赢家,经历这么一个过程才出现切换,不会这么简单的出现。

  中国现在有可喜的现象,现在到美国留学、到欧洲留学的中国人精英们都愿意回来,为什么?中国的机会多,但是不可否人的是,从全球的角度讲,美国仍然是吸引人才的中心,我最近去过浙江、江苏,我们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们,他们仍然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美国去读书。从这个角度来讲,这里面之所以成为一个技术创新的中心,有很多制度性的因素在里面,制度性的因素是不会一两次金融风暴就消失的,中国将来要成为一个科技创新引领的经济成长的国家,我们要有很多制度上的问题要解决,人才问题的解决不容易。中国唐朝时期为什么会成为世界鼎盛的国家,大家好好读读历史,我觉得这个事情一言两语讲不清楚,所以你讲的问题可能会在20年、30年、50年出现,但是结构性的变迁是很长的国家,这种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很多周期性的机会,所以你对结构性的判断不要影响你对周期性机会的判断。如果想美国还是一个衰败过程的国家,要不要向全球相关的行业,比如航运性进行投资呢?如果周期性复苏的话,航运的赢利可能会有强劲的改善,看看估值是在周期的洼地低谷的话这个行业就值得投资。这两个问题要分开,这是我今天想强调的一个重点,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的分离。

  主持人许玉道:下面进入今天上午很重要的一个阶段,是对中国经济进行解读。我们知道传统意义上我们来分析宏观经济的时候,仍然拉动经济增长有三架马车,今天上午我们就把两架马车来给大家进行深入的交流,其中第一个给大家交流的就是关于进出口贸易的状况,我想隆部长跟大家交流的时候,会涉及到现状的分析,包括对中国的政策以及下半年的中国进出口贸易也会进行展望。大家掌声欢迎。

  大家如果关注经济和金融大势,可能会关注到应该在2007年,中国政治局集体的学习是隆部长去做的关于国际贸易、国际经济方面的讲解,所以隆部长参与政策的制定做的工作是很多的。

  隆国强: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来跟大家对中国的外贸形势做一个交流。最近刚刚公布了上半年的数据,中国在全球来看当然是最漂亮的数据了,但是在中国国内的数据里可能最难看的还是外经贸方面的数据,从政府来说刺激内需的政策以及收到了实效,但是稳定外需的政策效果到底怎么样,还有待于评估,至少目前数据来看,外需迅速的萎缩依然是影响我们整个宏观经济最突出的一个矛盾。

  从去年开始中国的外经贸形势在一年里面可以说从夏天到了冬天,冰火两重天,在去年上半年的时候出口的增长率、进口的增长率都在30%左右,进口还曾经达到过40%,到去年的9月份,雷曼事件发生以后,全球的金融风暴迅速的演变成了一场百年一遇的经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迅速产生了影响,我们对外经济形势也迅速的发生了逆转。从去年11月份开始,我们的出口就出现了负增长,目前为止已经连续8个月的负增长,而且在5月份以前可以说出口负增长的幅度逐步在扩大,6月份有所反弹,贸易顺差到今年上半年也出现了小幅的减少。

  从上半年来看,进出口总额9460多亿,下降了23.5%,其中出口下降了21.8%,进口下降了25%,顺差下降了1.3%。在6月份当月数据略微好看一点,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了17.7%,出口下降了21.4%,比5月份明显有所改善,进口下降了13.2%。6月份当月来看,不管进口还是出口降幅都是明显的收窄,进出口总额环比增长了11.2%,6月份比5月份增长了11.2%,还是一个比较大幅度的增长。出口环比增长了7.5%,进口环比增长了15.6%。总的来看,进出口、出口、进口同比的降幅比前5个月都在减少,分别减少了7个点、0.5个点和14.8个点,变化最大的是进口,出口有点改善,在出口里面我们看到有一个产品结构上明显的差别,海关也说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形势要明显的好于机电产品。整个出口下降21.8%,服装、衣着出口下降了8.5%,塑料制品下降了7.1%,箱包下降了7%。形成明显的对照是机电产品,机电产品下样了21.2%,其中电器和电子产品下降了22.7%,机械设备下降了18.9%。这里面大家又回到了一个老的话题,媒体上天天说要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就得产品结构升级、就得创新,为什么在危机来的时候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比被人们认为说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出口形势更好,很追求的原因不在于这个产品本身到底是劳动密集的还是资本密集的或者技术密集的,实际在中国即便是所谓的高新技术产品,在中国的加工环节也主要是劳动密集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我觉得是有产品需求弹性的,不同的产品需求弹性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出口取决于两个重要的因素,一个因素是需求方面的,第二个取决于我们自己的竞争力。在这场危机到来以后,大幅度的下降,关键的原因是需求的快速萎缩,美国的失业率已经接近10%,大家捂紧腰包了,刚刚方雄说中国的老百姓很伟大,把腰包里的钱拿出来刺激经济了,其实大家既没有伟大、也没有不伟大,老百姓是最理性的,觉得该花钱了自然会花钱,觉得自己的预期不好自然就不会花钱。当美国经济出现大幅度的萎缩,失业率大幅度提高,老百姓的收入预期严重恶化的情况下,一定会减少他的消费。企业也是一样的,当形势不好的时候,一定会减少投资,所以你就会发现在这种整体经济下滑、回落的时候,会出现结构性的差别。首先会减少的是投资品、耐用消费品,而相对来说生活的必需品消费弹性就要少一点,还要吃饭、穿衣,但是可以不买汽车、可以不买电脑、可以不买家电,所以这种结构性的不同产品的需求弹性是不一样的,才导致了我们出口产品的差别。所以不是所谓劳动密集型的,我用的概念是海关的概念,我们说是生活必需品,准确地讲是需求弹性比较小的产品,出口萎缩的程度明显的低于那些需求弹性比较大的产品。

  与此对应的,大家可以在媒体上看到,贸易方式,大家都说一般贸易下降的幅度明显的小于加工贸易,隐含的就是加工贸易风险很大。其实这也没有任何的关系,这两种贸易方式只是因为对应的我们的产品部一样,加工贸易更多的,比如IT产品,中国的机电产品,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97%是加工贸易完成的,机电产品的85%左右是加工贸易方式,因为大量的加工贸易企业是外商投资企业,把他一部分生产环节挪到中国来。加工贸易所从事更多的就是我们看到的那些机电产品、计算机等等,所以所采取的加工贸易的方式,但是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从贸易方式家度来说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而从事一般贸易对应的产品,大部分我们刚才讲的传统的产品,链条大部分在国内就可以完成。所以这场危机来的时候大家千万不要被误导,媒体说一般贸易下降的少,好像一般贸易就比加工贸易这个方式更好,其实不存在这个问题。

  在进口方面,也是在大幅度的萎缩。影响进口是三个方面,中国的进口里面有40%左右是用于加工贸易的再出口,就是加工贸易上游零部件。加工贸易需求,就是出口前景不好的时候进口自然就好,所以可以用加工贸易进口的增长可以看出未来3个月的情况,进来以后2、3个月最长可能5、6月就会出去。要看过去几个月的数据完全是吻合的,加工贸易进口下降在去年年底的时候25%左右,很快看到3月份、4月份出口下降也就是这个幅度,这是最大的一块进口里面40%左右是加工贸易的进口。当需求不好的时候,出口不好麻烦影响到进口,出口前景不妙就会影响到当期进口的影响。剩下60%是内需决定的,刺激内需出现了一些结构性的变化,中国这次的政府刺激计划不是每个行业平均受益的,跟基础设施建设更密切的就会受益多一点,我前段看到日本贸易振兴会的统计数据,日本对华出口总体来讲大幅度下降,但是有几类商品是明显上升的,第个最明显的就是建筑机械,日本有些建筑机械可能是全世界最好的,中国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他,还有跟建筑机械相关的零部件,也需要进口。

  第三个原因是价格原因,中国有25%左右的进口是初级产品,而初级产品的价格从去年到现在,一年的时间也是经历到从天上到人间,比如说原油最高的时候147美元,现在五六十美元,铁矿石也是一样的。所以看看这个数据我们到上半年的时候,初级产品进口是同比下降了37%,但是大部分都是在增加的,铁矿砂进口了29.3%,当然和我们国家刺激基础设施的建设对钢铁的需求迅速的增加有明显的关系,可能还会有一些其他的,比如铁矿砂看着不错多进一点,但是最近我看媒体在炒三大铁矿砂都运到中国来,可能是原因之一,共同构成了将近30%的增长。但是其中价格下降了下降了44.6%,实物量增长了30%,价格下降了40%,所以整个金额是下降的。原油也是一样的,价格下跌了52%,大豆价格下跌了29%,将近30%,所以这场危机带来的,我们说有危机有危有机嘛,对于中国进口初级产品的大国来说可能我们受益的就是初级产品价格的受益,我们可以少掏点银子多换点物资。我们对制成品进口是下降的。我们出口形势、进口形势是一样的,总的来说很严峻的,特别是出口形势受到了两方面的原因,一个就是出口外需,一个是我们的相对竞争力,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汇率。

  外需,OECD国家目前为止经济情况都不好,大家可以从数据可以看到,一季度的时候OECD国家同比下降4.2%,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日本9.1%,美国、英国、欧元区情况都是非常不妙。发达国家最突出的问题,随着GDG增长率的下降,随着金融市场资产泡沫的破裂、金融危机的到来迅速传导到实体经济,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失业率居高不下,而且迅速的在攀升。OECD整体失业率在逐月的上升,到3月份达到7.6%,最近有更新的数据出来,美国失业率已经达到9.5%。当然美国有一个稍微好一点的消息,单月申请救济金的失业人口是在减少的,在一季度的时候1月单月大概65万人,3月大概是45%,总的平均下来会看到两个季度单月申请申请失业的人在减少,意味着经济萎缩的幅度在减少,美国的失业率一年之内想找工作而没有找到工作的人是失业人口,如果超过一年还没有就业就是不愿意就业了,统计的就是下降失业一年之内的人,如果超过一年的就不在这个统计之内。金融危机不是去年9月份金融海啸来的时候才开始的,大家都共同接受的说07年2月份次贷危机就已经开始显现出来了,那时候就开始有小规模的失业了,有很多人已经失业了没找到工作,但是已经超过了一年。所以很多人说,美国真正的失业率可能已经超过了10%。这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情,想找工作的人10个人有1个没工作了,即便是有工作的人会想下一个是不是我,会担心形势进一步恶化我也下岗。所以已经没有工作的人收入明显的减少,靠救济金,肯定花不起钱了,没有失去工作的人虽然收入可能还没有变,但是一定要为恩可能的下岗失业少花钱,把钱攒下来。所以由于失业率的迅速增长,一下子对大家就业的预期、收入的预期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所以整个消费需求迅速的萎缩下来。

  欧元区失业率已经超过了10%了,已经到9.9%了,明年估计会到11.5%。但是欧元区的人承受失业能力比较强,大家知道社会主义思潮是从欧洲来的,所以在欧洲社会保障体系是最完善的,对于失业的保障也是最好的。欧元区长期失业率相当高,曾经就达到过8%,有很多外籍劳动跑过去抢人家的工作,但是由于他们社保比较好导致的社会问题不那么突出,美国对失业救济的社会保障体系比欧元区、比欧洲要差得多。稍微好一点的是日本,曾经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不愿意去裁员的,尽可能的不裁员,也达到了4.8%,这也是战后可能最突出的问题了,所以在整个发达经济体影响最突出的是失业问题。

  影响中国出口另外一个因素,我们的相对竞争力,相对竞争力里面最重要的是人民币的汇率。在这场危机爆发以后,我们的竞争对手大幅度的出现了本币的贬值,比如说韩元、东南亚很多国别,跟我们有竞争关系的本币都出现了明显的贬值,中国是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相对稳定。但是这场危机爆发以后,美元的汇率却大幅度升值,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这是美元兑欧元的汇率,在危机爆发前7月份的时候,美元从1月份开始一路贬值,贬值到金融爆发之前的百分之百,危机爆发以后开始迅速的,往下走是升值,这两个月稍微有点贬,但是总的来说已经明显的升值了。

  为什么会升值?这是大家都非常奇怪的,美国自己惹了祸,按说大家都赶紧把钱逃走,但是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美国是危机的中心,但是美元居然还在升值,什么原因?第一个原因,美国自己的跨国公司为了救母公司要把在海外的资产调回去,这样就要换成美元,包括摩根把在上海的楼卖了,变现了,拿回去救自己的主子去,这是一部分,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美国的这场危机迅速的席卷了全球,所有的金融市场都在出现动荡,这时候全球剩下的一点钱都在想什么东西最安全,觉得买什么都不安全了,全球性的,不是说逃离美国就安全了,一定要找一个相对安全的,相对安全的是美国的国债。所以在美国爆发危机以后,更多的钱是流向了美国的国债,甚至很多美国以外的金融市场把其他欧元资产卖了、把日元资产卖了去买美国的国债,就产生了对美元的需求,所以这是非常奇特的现象,和我们常理相悖的现象,爆发危机的国家居然出现了本币强劲的升值。这就是因为美国是世界的老大,他的危机不仅仅是自身的事,一下子蔓延到全球。

  相应来说,我们人民币汇率兑美元的稳定,导致其他几乎所有的货币都是在升值,所以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在危机爆发以后是出现了明显的升值。实际有效汇率在08年一季度危机爆发之前我们升值了0.6%,当时中国人民币名义货币是快速上升的,到一季度1.7%,到三季度升值了7.38%,我们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65个国家的贸易加权实际有效汇率明显升值,就是我们相对竞争力在削弱,到今年2月份又升值了6%,3月份开始随着美元的略有回落人民币也略有回落,所以双重力量影响了中国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面我们出口迅速下滑。非常令人欣慰的就是,我们从三大市场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在三大市场的市场份额还没有下降,略有上升,这里面有一个非常中国的原因,我们的上升跟初级产品价格,特别石油价格大幅度回落是有关系的。整个进口的萎缩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石油价格回落导致进口额的下降。所以在每一类商品里面中国的市场份额到底是上升还是下降,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未来的情况会怎么样?还是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外需的情况怎么样,一个是我们相对竞争力,相对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我们的政策效益。总的来看,在近期,金融市场已经趋于稳定,有各种各样的指标可以来证明,比如股市,比如恐慌指数,比如利率和国债之间的利差,一系列的数据都是表明美国金融市场首先从危机出现以后所谓信贷萎缩慢慢开始恢复,金融市场的功能在恢复,在它最惨的时候整个金融市场凝固了、停滞了,商业银行已经不贷款了,美国的联储出来直接给企业钱了,金融市场已经死掉了。但在过去几个月,随着美国一系列的稳定金融市场计划的实施,随着金融市场逐渐的邹文,我们信心在迅速的恢复,金融市场的功能就在恢复,金融市场已经趋稳了。

  后来公布的,比如压力测试的结果,也是比市场预期的要好得多。债券,美国以外的,特别是两次G20峰会开完以后,大家承诺买IMF的债券,实际上IMF有钱去救助小经济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的基本目标就是要维护全球的金融稳定,但是像美国、欧洲这么大的经济体出现问题的时候IMF是无能为力的,他能救点小经济体。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IMF在救亚洲一些经济体的时候提出了很多很苛刻的条件,比如印尼表示要结构性的改革,印尼没办法苏哈托就下台了。到了马来西亚,马来西亚马哈蒂尔比较恨,说不要你的臭钱,人家也度过难关了,从那以后IMF的名声非常臭,东亚国家是非常恨IMF的,但是在韩国大家当时打的牌子是IMF等于“我下岗了”,把责任推到外部救助不及时。IMF后来也湿度想改变自己的形象,亚洲金融危机应该说给他是一个教训,他们秉承的所谓华盛顿共识,我要救你你先得改革,怎么改?根据华盛顿共识加快市场化的改革,这个东西其实是非常简单的思维,但是背后这两大国际组织背后都是美国政府,所以他推华盛顿共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这次整体来说我们几乎没有见到IMF在干什么,3个月前大家讨论,一个很大的风险就是金融第二波冲击,其中一个冲击就是东欧会不会进一步拖垮西欧,因为在欧盟东扩以后,像波兰这些低成本的东欧经济体被纳入到欧盟,西欧很多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把它的一部分生产活动转移到了东欧,相应很多西欧的银行跟着他的客户就过去了。到了这场危机出现以后,我们说美国的汽车厂不好,三大里面的两大破产被兼并,欧洲的汽车市场其实也不行,关键还是回到我们开始讲的,危机来了以后大家第一个缩减的就是耐用消费品,所以汽车的销量一下迅速萎缩,这也就是中国为什么一下变成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因为别人减少了。东欧出现的这个问题就把西欧的很多银行在东欧的风险敞口,贷款出现不良资产,那时候西欧已经出现了问题,很多银行已经被解体了,很多人担心东欧进一步恶化会不会把西欧的银行再拖进来,产生第二波冲击。在东欧IMF是可以发挥它的作用的,所以后来G20峰会给IMF增资的承诺实际上是有助于恢复金融市场信心的,第二波金融市场的冲击可以说听不到了,大家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基本是有共识的。

  在实体经济体也出现了很多积极的信号,尽管总体来看还在萎缩,只不过萎缩的幅度在缩小,比如说消费者信心指数,在过去的几个月明显的上升,当然6月份又掉下来一点,说明是很不稳定的。在美国的the Conference bort有调查综合先导指数,这一系列的指数可以看到过去几个月总体来看是在回升的,遇事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实体经济在逐渐的走向复苏。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矛盾的信号,既有积极的正面的信号的,也有负面的,正面的信号包括房贷、成交量都有所上升,新屋的开工率也是明显的上升,价格下降的幅度明显的缩小。但是负面的情况会看到,银行收回贷款违约率也在上升,银行收紧对商业用、工业用房贷的标准。美国房价已经下降了接近20%,但是所有预测机构都说还会进一步下降10%—15%,就是说下降幅度缩小了,但是并没有停止下降的步伐。

  过去几年,大家知道美国卖房子的时候有一个4年的优惠,4年以后再重新要谈利率,到了2010年、2011年当时那些房贷4年期到了,要重新谈房贷利率了,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可能到目前为止还不是烂账,因为享受着优惠,但是等他按照新的金融市场的利率来重新谈以后,可能就付不起月供了,就会变成新的不良资产。所谓原来一些好的房贷又变成了次贷了,变成不良贷款了,所以在明年、后年房贷市场依然会出现波动。

  发达经济体还同时面临着一些其他的不确定性,初级产品价格也开始在回升,所有的经济体都在实行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给大家带来的就是通货膨胀的预期,甚至在发达国家也可能是滞胀。在正常情况下反通胀是货币当局的第一目标,和发展中国家不一样,发展中国家经济一掉下来第一个讲保增长,成熟经济体第一个要反通胀,因为反通胀就意味着维护他的币值,以前是金本位,现在是信用货币,所以一定要维持他的币值,要反通胀。但是如果继续把反通胀作为首要目标的话,通胀一来就会提高利率,提高利率带来的结果就是打击实体经济,可能刚刚出现的一点点的复苏又会因为它的货币政策的调整再次掉下去。

  所以目前为止我们会看到,我们一些著名的机构给出的预测,也是矛盾的信号。IMF是向好的方面调整,4月份的时候有一个预测,说09年是负的1.3%,2010年全球会有1.9%的正的增长,到了6月份的时候调高了对美国经济的预测,4月份说09年美国是负的2.8%,到6月份调高到负的2.5%,2010年原来是0增长,现在是正的0.75%,当然美国联储的预测更加乐观,说09年美国还是负的1.3—负2%,但是2010年会有强劲的反弹,2—3的增长。IMF和世界银行这两大国际金融机构,他们在这件事情上就出现了明显的矛盾。3月底的时候世界银行把对全球GDP的预测下降了2.6个百分点,认为09年会负的1.7%,2010年会有一个2.3%的增长。6月份的时候,6月22日公布最新的预测,说09年全球的增长率是负的2.9%,下调了。这就说明和IMF不是说数值上的差别,而是说自己跟自己比更加悲观了,这两者是一个方向性的差别,如果仅仅在同一个时点上说这两家预测是数值上的差别,但是如果看连续两次的预测,会发现IMF是更加乐观了,是调高了增长率,而世界银行是更加悲观了,调低了增长率。这种差别不是说谁对谁错,只能事后去证明,其实反映出一个情况,这些著名的重要的国际组织之所以会出现明显的方向性的差别,就说明现在我们所处的形势其实是非常复杂的、非常微妙的,既有看多的,也有看空的。

  OECD伦敦峰会6月25日也做了一个预测,在国际贸易的预测更加悲观,WTO认为全球会有负9%的增长,IMF说有负11%的增长,世界银行说大概负12%。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大家会看到,在过去30年里面,全球贸易的增长率是GDP增长率的2—3倍,为什么会这样?反映的是全球分工深化的趋势,原来波音飞机,美国生产完卖给中国飞机一亿美元,这就是一亿美元的国际贸易,现在波音飞机是在全球70个国家生产,就是说在卖给中国之前,先要把美国炼的航空铝运到中国,在中国加工成翅膀机翼、尾翼,再拿回来运到美国,在西雅图再组装起来。大家想铝卖到中国出口了一次,中国运到美国加工成翅膀,又进口了一次,做成飞机再卖给中国又算了一次,这里面包括了翅膀、也包括了铝,铝就已经走了两次了,很多零部件可能在国际之间已经运行了好多次了。比如芯片,这是最核心的东西,从美国运到中国,或者运台湾、运到韩国,加工成一个电子零部件,再运到中国,再运到其他国家,最后形成产品又运回美国去。全球分工的深化是跨境投资越来越多带来的,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条件下,跨国公司为了降低他的成本,不断的把他的一部分生产活动转向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这样导致全球分工的深化,全球分工的深化多来了贸易的发展,当经济出新正的增长的时候贸易增长更快,当经济萎缩的时候贸易萎缩的也更快。

  在6月13日拉米曾经说了一段话,说“某些国家政府对经济复苏的乐观看法我不敢苟同,因为从国际贸易的情况来看我此刻看不到任何正面的现象,没有迹象显示我们目前不是仍深陷在这项危机,开发中国家是这样,发展中国家尤其要面对社会后果。”全球经济的萎缩直接带来了全球贸易的萎缩。

  总的来看,全球经济现在是金融市场已经基本稳定,但实体经济还处在一个负增长中,向着复苏的方向在迈进,但是萎缩的幅度在减少。最乐观的估计,有人说今年四季度可能会变成零增长,明年就变成正的,但也有悲观的说可能还要两三年以后才能变成正的,但是整个实体经济的复苏,就像我们刚才看到的,很可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会说不管是U型还是V型持续的涨,还会有波折,所以复苏的基础应该还不是很牢靠。

  第一个方向,取决于外需到底怎么样。所以我们现在来看外需在向积极的方向走,但是还不是很好。

  影响我们出口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我们自己的相对竞争力,相对于我们的竞争对手你的竞争力怎么样。首先汇率这个工具我们是不能用的,因为中国如果人民币贬值,就会带来竞争性的贬值,人民币贬了,你的竞争对手贬的更多,所以你的相对竞争力不会增强,不会增强你的出口竞争力。所以这场危机爆发以后,人民币汇率估计有不在考虑之内,带来全球的金融震荡是非常大的,所谓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其实也不是形象,如果真的能得到好处我们也可以不顾形象,关键是带不了好处,我们只好说我们是负责任的大国就不搞这套了。

  我们还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在5月27日以前,我们已经有连续6次提高出口退税率,5月27日的时候国务院集中出台了六大稳定外需的措施,主要的目标还是要稳定外需,保持我们在全球的市场分为。

  第一,完善出口信用保险。现在中国出口出不去,有外需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外部的动荡,国内的出口企业担心我出去以后钱收不回来,不敢借贷,所以出口信用保险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要让他放心去接这个单子。

  第二,完善出口税收政策。这里面最主要的还是出口退税的政策,我们经过前6次的提高,整体的出口退税只有12.4%,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达到了15%,征税是17%和1恩%两档,综合起来征税率在16%点几。经过6次的提高以后,只有12.4%,也就是说离足额退税还有4个百分点。第7次提高以后,可能也还没有达到足额退税,和亚洲金融危机当时达到15%的出口退税率也还是有距离。主要的原因就是,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财政今年减收增支,尤其4万亿,要花很多钱的,所以能够用于出口退税的金额是有限的。

  第三,解决外贸企业的融资问题。因为外贸企业里面有很多是中小企业,上半年我们新增的银行信贷是7.4万亿,前所未有的,不是说钱多了所有的企业都能拿到,更多的是流向了信用基础比较好和国家的这些投资项目密切相关的大企业里面去,大企业流动性非常好,可是很多种小企业依然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尤其很多出口企业没有太多可以抵押的资产。还有一些企业,尤其到了广东去看,有一个企业有一个工厂,工厂的地是集体产权,是不能抵押的,集体用地只能用于乡镇企业、只能用于宅基地,不能用于其他的投资者,在广东是非常普遍的,这些出口企业租了村里面的地盖了工厂,价值好几个亿,可是到银行里法律上是不能抵押的。所以很多出口企业和一般的企业有各种各样特殊的地方,没有太多的抵押品,所以贷不来钱,银行改革以后也是企业,也要回避风险,所以这时候就需要政府采取一些政策措施,来降低银行的风险,来给我们的中小型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第四,减少各种各样的收费,减轻负担。

  第五,加工贸易的政策。

  第六,支出走出去来带动出口。当然这个见效可能会稍微慢一点。

  这些措施是5月份刚刚出台,现在还在逐步的落实和实施之中,希望能够尽快的见到效果。

  总的来看,讨论未来,短期内效果,出口形势依然会非常严峻,逐月来看会有回升,但是由于去年三季度的数据高达1300多亿美元,这个月出口900多亿美元,由于去年的基数很高,三季度同比的增长率数据肯定还不会好看。会有所改善、会逐月增长,但是全年下来保持全球市场份额的任务还依然是很艰巨的。

  听众:铁矿砂进口的量、价格谈判当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最近的力拓案,是否说明我国在大宗原材料进口商存在重大机制的问题?如果有的话是否在力拓案爆发当中得到改善?力拓案的发发对钢铁行业是利好还是利空?

  隆国强:首先要看到,在初级产品市场上,不同的产品价格定价机制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石油,大量的是靠金融市场来定价的,所以那时候谁说了算,既不是供方说了算,也不是期方说了算,是期货的炒家说了算。所以前几年我们看到油价的上涨是几个因素,一个是美元贬值,一个是实体经济有一个炒作的由头,所谓的供需矛盾变得尖锐了,个别月份还有说需大于供,最大的还是炒家们,美元贬值,拼命的做多,抬到历史上的高点。铁矿石是很特殊的,由买家和卖家谈长期协议,这个定价机制和其他的初级产品是不太一样的。在铁矿石这个市场上,供和需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其实需方是一个竞争市场,中国上百家,中小钢厂也不小,几百万吨。供方是一个寡头垄断市场,三大家,当然还有一些小的,但是影响价格。

  所以总体来看,我们很多人、很多专家,甚至媒体也都在说,说我们中国进口50%的铁矿石居然没有定价权,问题这是一个供方的寡头垄断市场、需方是竞争市场,所以你是没有定价权,这是市场结构决定的。要想增加你的定价权利就得中国自己团结起来,把一二百家进口商变成一个声音,这样在供方就有了谈判的权益,以前是宝钢来代表的,现在是中钢协代表的,想做的就是我们一个声音对外。但是从最近披露出来的情况,虽然谈的时候桌面上坐了一个团队,但是先各个击破,跟中小商签协议,目前为止我们需方的市场力量还没有真正形成。当然你说的内部的东西我们还要尊重司法,现在我们没有任何资格来做评判。从中国的国家利益来看,我们希望谈到一个好的价格,如果能借这次机会说中国能够在谈判方面技巧更高、为未来打下好的基础,可能对中国的钢铁业就是一个利好,但是到底最后的结果会怎么样,是不是我们预期的结果朝这个方向发展,我觉得还是有待于观察的,这里面很多很多的变数。

  听众:能不能对今年进出口有一个预测?今年咱们国家出口、进口大致下降多少?

  隆国强:这是一个大家都不愿意说的事,我老在开玩笑,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经济学家一预测老百姓就发笑,所以大家都不敢去做这个预测,但是还是有人做预测,比如我们政府就曾经做过预测,在去年年底的时候有一个要和GDP同步增长的目标,显然这个目标过于雄心勃勃了。实际情况是这样,三季度我们月度的出口会回升,但是由于去年的基数很高,所以我们同比的增长率还会是一个相当不好看的数字,全年下来我估计出口应该在负的12%左右,可能误差上下有3个百分点,在这么重大的金融危机情况下让我们拍这个脑袋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斗胆跟你说这么一个数,供你参考。

  主持人许玉道:正如刚才隆部长最开始讲的时候说到,我们把进出口贸易放的非常靠前边,是因为我们在座的所有人,包括没有坐在这里边的整个中国金融市场和金融界的同志们大家都知道,2009年包括2010年影响我们或者说拖我们经济后腿的可能贸易是很重要的,有时候还不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刚才我也看到国务院出台六个方面的保外贸政策,实际保外需,中国能保美国的外需吗?这实际上是矛盾的,我们只能从我们的角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美国有没有人能买得起或者有没有那么大的需求,有时候中国我们还不能做的太多,还依赖于国际经济和国际市场逐步的恢复。

  主持人许玉道:贯穿中国这次金融危机中间一个非常响亮的中国政府做的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也为中国在全球竞争力的提升或者在金融中的恢复提供了很大的动力的就是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振兴的计划和政策,其中最为我们金融市场所关注的或者最具体的传播起来很方便的就是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关于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我们现在已经逐步的品尝到了其中产业振兴规划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但是同时我们也听到了固定资产的投资,包括我们4万亿的投资产业振兴计划究竟有多少钱实实在在到了实体经济里去,前全国人大委员会的副委员长成思危同志都说有20%或者有百分之多少到资本市场去了,去买股票了、买房地产了。但是我们的固定资产投资与产业发展规划,我们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教授应该有比较权威的声音。掌声欢迎。

  王一鸣:大家上午好!我的题目是“投资和产业振兴”,两个问题,一方面是需求方,投资是需求方,另外产业这块又是供给方。我主要分两个问题介绍一下情况。

  一,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和展望。

  统计局刚刚公布了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投资是经济回升的一个主要的驱动力,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呈现了逐月加快的态势,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提高的,二季度比一季度又有新的提高,上半年是87.6%,一季度只有69.7%,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是6.2个百分点,因为外需是负的2.9,投资实际上在抵补外需的下滑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行业和空间来看有些细微的变化还是值得关注的,受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的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都有回升,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前一段东部地区投资下滑比较厉害,当然也包括产业受到出口的影响,现在东部地区的投资也有明显的回升,所以反映了整个经济的趋势面是在变化的。

  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的话,固定资产投资的内部情况,可以做进一步的分析,首先总体看,上半年投资的增速逐月提高,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从年初的26.5%提高到6月份35.3%,如果说增速是提高了8.8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的计划总投资增速也在提高,从年初的87.5%,到5月份是95.9%,提高了8.4个百分点,如果要考虑投资品价值是负的,投资的回升趋势可能更加明显。

  投资和消费变化可以看出来是有差异性的,投资反弹很快,消费基本上是保持稳定的态势,也很不容易,采取了很多措施能把消费稳住,投资有一个明显的反弹,所以抵补外需最重要的还是投资。投资里面可以看到,对未来有影响的就是新开工项目,蓝线是在建项目、绿线是新开工项目,可以看到新开工项目有明显的抬升,对后续投资的影响是很大的,就意味着我们后续的投资还有一个增长的空间。如果要看趋势面的话,无论是实际的投资,施工项目和新开工项目从今年以来都有一个明显的抬升。

  如果看投资的增长里面最主要的驱动力是什么,国有和国有控股部门的投资应该说增长是最强劲的,因为我们4万亿投资计划里面最大一块就是铁路、公路、机场,铁路投资增速最大,126%,铁路这块投资,民营部门相对来说比较难进去,或者进去也可以,因为网是相对垄断的,所以像这个领域的投资相对来说民营部门进入的程度就比较低,就造成了国有和国有控股部门的投资增幅就明显的提高。比如1—5月份增幅提高了40.6%,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非国有投资增速也在加快,这也是一个非常积极的现象,非工业投资从年初的20.3%提高到1—5月份的2.6%,增速也是提高了7.3个百分点,所以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国有投资是主要的驱动力,增长加快,另外非国有也在跟进。从这个图可以看出无论是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国有的和非国有的,基本上呈现出相同的趋势面的上升。

  不同领域的,可以看出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公共设施的投资增长更加快一点,像交通运输、电力、水利、环保这些方面的投资增速明显领先于其他部门。09年与08年的比较来看,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甚至包括一些公共服务部门,投资都有明显的抬升。两个对投资至关重要的部门,一个就是房地产,一个就是制造业,房地产占固定资产投资接近20%,制造业大概是30%,如果这两块能够稳定的话,投资相对就能够稳定。我们可以看到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的增速比去年同期大幅度降低的,但是今年1—5月份的趋势面来看又是逐月上升的。房地产1—5月份增长了6.8%,比一季度提高了2.7个百分点,制造业的投资尽管很低迷,但是呈现回升的趋势,09年制造业的投资也在呈现回升的态势。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在不断提高的,这是非常积极的变化。从2月份的15.4逐步的到5月份是24.9,6月份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是26.7,中部和西部投资增幅相对比较稳定,东部出现了明显的抬升的趋势,可能对下一步整个经济面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投资增速加快的原因,主要还是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中央4万亿投资计划,这个计划现在已经下达了三期,去年年末1千亿,今年已经分两期下达了2千亿,如果按原来年初的投资计划还会继续下达,现在投资的资金来源来看,上半年来自于国债和中央预算类投资累计是达到了2700亿,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超过了4%,这个数字已经接近于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就是98年、99年的水平,说明政府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的回升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这个图可以看到,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变化,最高的时候亚洲金融危机是4.8到4.9,现在1—5月份回到了4.3的水平,现在政府投资依然占这样的比重,说明政府投资对投资的复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政府投资对投资的扩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政府投资起了什么作用呢?抵补了房地产投资的下降和制造业投资的下降,现在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制造业部门投资下降幅度是比较大的。哪些部门呢?主要跟出口关联的部门,受出口影响比较大的部门,这些部门下降幅度比较大。投资内部变化来看,这个是国有、国有控股公司的增长。主要是抵补制造业一些内部投资的下降,这些部门大概是投资增速最低的部门,这里面几乎都是跟出口有关联性的,比如计算机通信设备,受出口的影响非常大,因为里面加工贸易比重比较大,百分之六七十。纺织业同样是这个情况,出口关联性很大,化纤也是,这些都是投资增速比较低的。

  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第一,尽管投资增速回升很快,投资回升的内在动力仍然不足。主要我们靠政府投资的驱动,自身的力量应该说还不足,因为制造业能力还没有完全恢复,民间投资还不是很活跃,基础设施投资还是很大,主要是政府投资带动。

  第二,房地产开发投资尽管现在有明显抬升,房价、房屋的销售额、销售量都有大幅度的抬升,开始出现了一种繁荣的景象,但是房地产开发投资还存在不确定性。首先看销售面积和销售额是有明显上升的,价格也开始回升。新开工面积和土地的购置面积来看,还是停留在负的状态,还需要观察。

  投资总的展望,如果按年初的预算,新增投资4875亿这个预算来看,我们已经投了2000亿,还有2875亿,如果按70%作为当年的工程量这样来推算,估计全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依然可以保持在上半年的水平,也许还略高一点。上半年是33.5%,我们想可能在35%左右,也是最近多年一个非常高的高位。

  政策取向有三个方面,当然是方向性的,不是具体的。

  第一,从总量扩张为主,为什么扩大投资?保增长。现在投资已经启动了以后,政策重点要从总量扩张为主,转向结构调整为主,更多的考虑对结构调整的意义,这个可能是需要考虑的。

  第二,现在地方配套资金依然是比较困难的。涉及地方的配套项目能不能集中精力把现有的项目做好,不要把摊子铺的太大,就是能够保证一批更重点的项目。

  第三,解决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问题。怎么样更有效的拉动民间投资,现在也在研究一些更有效的措施,经济复苏真正的动力还在于民间投资的恢复,这是投资的情况。

  二,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实施情况。

  为什么制定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因为工业部门是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领域,现在来看一产、三产受的影响远远没有工业部门所受的影响大,应该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工业部门是一个非常大的关键性的领域。从工业的一些指标来看,去年四季度以来都经历了大幅度的下滑,无论是重工业、轻工业,当然现在已经有回升,电力同样是这个情况,一个大幅度的下挫。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度的下挫,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从地区来看,一季度还是不太好的,但是现在60%的地区工业已经开始有回暖的迹象,但是我们看一季度指标大部分省份工业都是负的。

  更深层面的我们工业领域面临的一些问题,可能这不是短期的问题:

  第一,产能的严重过剩。因为长期以来我们投资驱动的模式,原来投资形成的产能靠什么消化呢?靠出口消化,现在出口出不去了产能过剩的局面就会进一步加剧,现在我们又要靠投资去保增长,这就带来问题了,当然我们反复强调投资只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但是要看到在地方的建设项目里,因为要保增长,包括怎么样提高GDP的增速、增加财政收入,多种因素的考虑,所以工业投资还是很重要的方面,这样就会给原有形成大规模的产能过剩带来压力,这个问题也不是短期能解决的。

  第二,产业集中度低。特别是现在越来越参与全球竞争,规模过小的情况就越来越突出了。

  第三,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缺乏。我们工业领域主要还集中在加工组装环节,我经常说工厂厂区内的事,我们的研发、设计、标准、物流、营销网络、供应链品牌,往往在工厂外面的这些环节我们都缺乏,都被跨国公司控制了,所以我们价值链是最低端的。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能耗大,装备水平低,这些都是更长期我们面临的问题。

  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起的什么目的,从短期来看,是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着眼于从供给面去解决问题,因为我们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就是一个需求面的调整,就是扩大内需,但是这次金融危机要意识到仅仅是需求面的调整已经很难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也需要相应对供给便进行调整。核心的任务包括要淘汰过剩的生产能力,所以我们说到产业振兴规划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前面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振兴并不意味着把产能扩大,我们现在产能利用率很低、设备利用率很低。所以我们核心任务:

  第一,淘汰过剩落后的生产能力。当然我们要有一套机制,小煤窑关了,自己投资的,你说炸了怎么补偿,要一套补偿机制。银行的债务怎么处理,人员怎么安置,这不是很简单的,你说关了就关了、你说炸了就炸了,所以这里面要有一套相应的机制。

  第二,提高产业集中度。比如我们去年936万辆,一个丰田就1000万辆,我们能不能集中一点,我们前五位的钢铁制造企业,市场份额25%,像美国、欧盟、日本前四位都在60以上,我们相对来说这个问题,因为你要参与全球竞争,规模化的问题更加突出了。

  第三,设备更新。利用这个机会,也许成本比较低,我们加快企业的设备更新,加强研发能力建设,比如产业振兴规划为了激励电动汽车的开发,拿出100亿来补助研发,拿200亿来贴息鼓励企业搞设备更新,这都是具体的措施。

  第四,提高自主品牌企业的市场份额。

  第五,调整优化市场布局。核心内容就是,钢铁、石化能不能沿海化,因为现在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对国外的资源、原料、能源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不沿海化物流成本就会很高。另外也促进沿海制造业向内陆地区转移,延伸内陆地区的产业链,这些都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希望达到的目标。

  现在正在做的:

  第一,实施方案要细化。

  第二,200亿的贷款贴息也在落实。

  第三,鼓励研究兼并重组,需要什么政策措施,包括金融部门怎么参与,怎么支持。

  第四,培育新的增长点、新的领域。

  这都是在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施当中正在做的一些事。

  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现在已经初步见到了成效,如果我们从上半年的工业部门的数据来看,已经出现了见底回升的基本态势,市场的信心也在逐步的恢复。工业现在已经明显的,如果3、4、5月份还有波动,现在工业6月份当月工业增加值是10.7%,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企稳回升的态势,从二季度和一季度比较,从月度指标比较来看是比较明显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降幅也在明显的收窄,比1、2月份要收窄14.4个百分点,亏损的行业或者说例如下降的行业也在缩小,地区也在缩小。

  我们观察工业很重要的指标,电力,电力也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6月份已经接近103亿千瓦小时。

  从不同的行业部门来看,钢铁有个比较明显的回升,钢材的价格开始出现了上升,钢的利润水平有明显的提升,钢铁6月份以来下滑是非常厉害的。5月份的粗钢产量达到了149.9万吨,也创了年度新高,仅仅比去年6月份略低,都是积极的变化。盈利企业在增加,现在主要受约束的还是出口依然非常困难。有色金属,价格也开始有上升,包括铜、锌现货平均价格,企业的亏损也在收缩。化工,月度的指标都在转好,特别是一些关键性产品,虽然有的还在下降,但是降幅在收窄。汽车,连续4个月销售超过100万辆,今年原定的目标应该更有信心了,原来说1000万辆的目标,年初汽车行业是缺乏信心的,现在看来应该说问题不是太大,更有把握了。机械工业,专用设备,特别是跟固定资产投资关联的专用设备回升非常明显,但是机床行业整体上还处在一个下滑状态,特别是一些通用设备,还需要继续随着经济的恢复复苏。船舶工业,现在是订单大幅下滑,而且手持订单也有一定的风险,出口非常低迷,尽管现在产量还是有一地增长,但是增幅比去年同期是明显回落的。轻工、纺织,情况又要随着国内经济的恢复有明显的恢复,特别是国家采取了很多刺激消费的政策,比如家电下乡、节能产品的补贴,这对轻工、纺织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出口还是比较困难的。

  影响上半年工业复苏的主要复苏就是,最重要的还是投资拉动作用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国内的消费保持在平稳的高位的增长态势,对关联的产业部门也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重工业也呈现改善的迹象。

  未来的政策取向,我们产业调整振兴不仅仅是着眼于将来,更重要的是为未来中国经济更长期的发展,或者说新一轮的增长准备条件。而从历史经验看,每一次危机都是国际产业发展格局的一次洗牌,在这个洗牌当中,比如汽车就是一个典型的洗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一些原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能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更加有利的局面,这也是产业振兴计划希望达到的目标,不仅着眼于中长期。当前来说,怎么样避免一些产业的过度扩张,提高市场的准入门槛,特别是节能减排方面的准入门槛,这个是我们需要去研究的。第二,怎么从战略高度上谋划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这些方面可能需要一些战略性的规划。第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没有生产性服务支撑是没有前途的,我开始说的这些环节我们都很缺乏,研发、设计标准,尽管这些年发展很快,营销、物流、工业品牌。所以中国制造怎么跟中国服务能够有机的整合起来,是我们制造业进一步走向世界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方面。

  我最后想说的是,从这次来看,危机给我们国家带来的不光是挑战,更多的还是机遇,如果回想一下我们改革开放后30年的发展历程,哪一个时期发展的最好、发展的最平稳、发展的最快?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所以这次危机如果我们应对得当的话,再过10年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我们希望10年后我们回过头来说什么时候我们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好、最快?就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所以我们期望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

  主持人许玉道:王院长提供了大量非常详实的一手数据,这些数据本身就是非常有价值的,让我们客观理性的理解当前经济的现状。

  听众:第一,刚才您谈到中国产业普遍产能过剩,为什么在产能过剩严重的情况下制造业投资今年还能取得比较好的发展?第二,目前的产业振兴计划是不是很多情况下也都是国进民退的格局,您怎样看与目前扩大国外都是之间的差异?

  王一鸣:制造业确实产能过剩,我们的利用率也不高,统计局前几天发布数据也说了,很多行业部门70%的设备利用率。制造业的投资增速跟历史数据比较来看并不是很快,而且制造业投资的增速在过去几个月经历明显的下滑,现在尽管有一定的回升,回升趋势面是很平缓的。你提的这个问题换一个角度说,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我们的投资如何来解决增加投资与产能过剩的矛盾,这个矛盾应该说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希望新增的投资是一种结构性的变化的积极的因素,我们不要去扩充现有水平的产能,希望带来更高生产效率的,有更高的技术水准的,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领域,这样就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与现有产能过剩的矛盾。

  第二个问题,你说的是客观事实,国有投资占总投资的份额大概还上升了,因为增长快份额上升了,因为媒体老炒这个问题,千万要强调一点现在民间投资的增速在迅速上升,这个趋势要看到,如果看看月度的数据变化,就要看到民间投资迅速的跟进。当然肯定还有空间,在政策层面上还可以做很多的工作,我想有关部门也正在制定相关的措施,里面很重要的一些层面,比如提高一些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现在民营投资也说,有些部门我们想进去进不去,甚至包括金融部门,金融部门怎么提高民营化程度的问题。我们老说中小企业贷款难,要靠大银行解决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能不能发展中小银行,同样是这个问题,当然包括其他很多垄断性领域,怎么样进一步开放垄断性领域,你要解决民间投资问题的话这个肯定要研究的。现在中小企业尽管我们贷款规模这么大,中小企业还是面临融资困难的问题,怎么样更好的去解决这些问题,都是促进民间投资有关措施里面需要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我相信肯定有关部门也在研究相关的措施。

  听众:您刚刚说到民间投资也快速增长,国有投资和政府投资也增长很快,到什么时候政府会调控呢?因为我们想到04年、05年调控的手段还是很严厉的。

  王一鸣:你说的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很重要的,现在确实也有一些专家意识到这个问题,现在投资高速的回升会不会为下一步都是过热带来隐患,实际上确实要有提前量去年关注这个问题,我想这里面比如民间投资起来以后,相对说政府投资就可以有所退出,当然我们现在还不能谈这个问题,因为我们说现在经济回升还不稳定,还不能讨论这个问题。我们知道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们国债投资搞了30年以后社会投资复苏以后有一个淡出的过程,如果民间投资起来政府再大规模投资,就没有这个必要,可以有个淡出的过程。但是现在还没有到这个时候,我们还需要继续观察,要考虑这个问题,你说未来会不会有投资过热问题?要考虑这个问题,但是现在的政策方向还不能做大的调整,我们要注意这个问题。

  主持人许玉道:关于今天上午的议题里边很重要的中国经济解读,大家知道我们宏观经济调控里边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关于我们的货币政策,就是钱,央行还发不发钱,或者钱的成本究竟有多大,尤其是站在金融市场或者站在资本市场会更敏感、更直接一点。下边有请著名的金融政策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研究员给大家来解读这方面的问题。掌声有请。

  夏斌:很多都是金融分析师,对市场、对投资、对利率指标都是非常关注的,而且有的在实战领域更关注下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走势,谈货币政策重点也是谈整个宏观经济。

  昨天华尔街日报也一篇短评说关于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争论,我看讲什么,是讲某个专家吗?不是,划界节说的,讲的是昨天人大财经委的一篇报道,国务院的基调字里行间总感觉有不同的声音,但是大家所关注的都是宏观经济形势,为什么那么关注呢?是因为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的认识出现了不同的想法,这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我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想谈谈我自己个人研究的想法,我排除中间也会提出政策建议,但是我们搞研究不是像市场经济学家主要去猜投资会增长多少、物价是多少、GDP是多少,我们作为一个搞政策研究的主要是想说应该是多少、应该怎么样,我们是从应该的角度去研究。

  我说的内容网上、报纸上也有,关于消费结构的调整、消费为纲、消费为主导,更早的时候今年年初中国经济学家50人论坛的年会上我也发表了个人的看法。面对半年已经走完的经济形势,前两天国家统计局已经公布了一系列的宏观数据,国内、国外媒体都充分的关注,这两天的海外媒体大量的报道,更多的是从正面的来讲中国经济见底复苏了,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会有什么影响。

  第一,对上半年宏观经济的评估。一系列数据在座的都知道,GDP状况等等,除了物价还是两个负的,企业利润好像还不是太好,出口还不是太好,这都是预料之中的,从GDP大家所担心的来看,好像数据公布以后有的说没有出乎意料,完全预想到的,有的说出乎意料,当然这是对经济形势本身的判断不一样。

  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中央国务院在去年年底以来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动作比较快、力度比较大,用官方的语言说,一揽子的计划,不仅仅是10万亿的概念,一揽子的刺激计划基本见效,中国经济已经处于企稳回升或者见底复苏这样一个趋势中间,这点应该充分肯定,而且中国经济这样比较好的发展态势对世界经济的复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一点可能在我们中国没感觉,在海外是非常有感觉的,发达国家还处于负增长中间中国经济已经尽快的从两季度出现了这样好的势头。在这样的状况之下我们的消费还在稳定的增长,在危机中间中国人民的消费水平在提高,包括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手段,比如医疗、社保等等这方面政府的有利措施,也包括最近大家所看到的刺激消费的,比如说家电下乡,比如说汽车以旧换新,整个财政拿出70亿,有人估算对整个消费的刺激好几千亿,这一系列政策说明中央国务院从去年年底以来采取的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与计划见效,对世界经济的复苏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二个观点,也是国务院新闻发布人说的,我们在这样一个复苏的趋势中间基础是不牢固的,他用了“三个不”,意思想说的是不牢固的,尽管增长GDP上年已经是7.1,但是看起来基础是不牢固的,为什么补牢顾?我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第一,这一轮经济从去年天地以来之所以严重下滑,主要原因有我们2003—2007年这样一种高增长带来的资源压力,带来的CPI、PPI快速上涨的压力,就是说我们自身经济结构需要调整,所以遇到经济危机自然往下走。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美国金融危机引起了世界经济的衰退,我们的出口大量的下滑,在这个背景之下全球贸易严重萎缩,这是引起中国外需直线下降,引起中国经济增长遇到了很大的压力,我想这是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的一个基本逻辑。

  如果说这个判断是对的,中国经济下一步怎么样,还要看全球经济的形势。全球经济会怎么样?世界银行最新的预测说,09年全球经济增长原来预测是负1.7,最近下调到负2.9,世界发达国家几乎都是负增长。我个人认为,根据这轮世界经济发展周期的逻辑,美国经济即使在今年年底或者是明年初复苏,我想也不会恢复到2003—2007年那样的繁荣增长,也就是说美国经济在2010年—2012年期间的增长讲复苏无非是走出了负增长,是复苏也就是1%左右的增长,或者1%不到或者1%多一点,不可能再出现2003—2007年那样的增长,道理很简单,泡沫破了,输掉了这么多钱,经济的回复于调整需要一个周期,不可能马上就恢复到很高。只要中国经济过去内外失衡的结构调整我们的速度如果跟不上,两三年以后外需的复苏形势是不乐观的,我们原来的增长主要大部分靠增长,现在形势也不是太乐观,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如果我们的结构调整速度跟不上,我们的外需复苏形势不乐观,决定了中国今后几年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是不牢固的,就是说必须要结构调整,结构不调整原来的高处需、低消费。我在外面讲话经常讲,这样一种格局,用去年年底小布什总统的话来说,小布什总统批评美国金融危机华尔街的作用是华尔街喝醉了,我来补充小布什的话,华尔街喝醉了酒是谁送的,相当一部分是中国送的,就是我们的出口,华尔街喝醉了现在醒了不喝了,送酒的怎么办?出口没了,必须自己喝。原来华尔街送的酒是XO、是马爹尼,中国北方喝二锅头、南方喝花雕,怎么办呢?适合中国人喝,结果必须调整,世界经济从全球经济不平衡的角度来看,中国今天和明天就是这种状况。所以必须加快结构调整,才能保持持续增长,如果结构不调整,原来的外需没有了怎么办,就是现在媒体每天炒作的,靠投资。

  第二,为什么我们是不牢固的?我们这一轮的刺激计划,不否认主要靠的投资,统计局也数据,比如6月份GDP的构成大量的是投资,然后是消费,进出口贡献率是负的,最后我们是7.1的增长。现在主要靠投资,尽管包括了大量的民生投资,还是投资,没有马上变成消费,毕竟是投资,而不是消费,这一轮的刺激计划主要是依靠迅速扩大的投资来弥补失去的出口,接下来如果我们消费的增速和出口改善的状况迟迟跟不上投资增长的速度,在这个大环境之下,如果一味的还是简单的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来保增长,我想在宏观经济面来说,在逐步的积累风险。

  我在媒体上说,如果我们结构调整不能马上跟上,我们出口的外需也不能马上尽快改善,而出口不是我们决定的,是人家决定了我们能不能出口,决定权不在我们身上,我们只有靠投资,如果这个背景下我们消费又跟不上的话,一可能产生过剩。第二个,产生了物价上升的预期,从传导来说,人民币刺激资产泡沫,因为在全球经济还没有复苏的前提下,中国经济在参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占全球GDP的份额相对还是比较小,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复苏了全球经济没有复苏,所以对于物价的压力我认为暂时是不大的,真正对商品压力大的是经济复苏马上会显现,现在货币多到哪里去就是资产价格。针对货币如果多,物价上升的预期会产生,物价上升的预期不表现为传统的商品物价的上升,可能表现为资产价格的上升。资产价格的上升就是房地产、股市,我也感觉,股市可能由于市场上刚刚被蛇咬了一口,相对于投资者比较冷静,现在很多人都在问3000点往上了还投不投,表现什么心态?都有点害怕。如果说房地产、股市进一步上升,意味着物价上升的预期进一步形成,物价预期进一步形成老百姓保值的需求够更加旺,就更愿意拿钱出来买房子保值,这样可能就容易慢慢的积累风险。还有一种结果,除了产能过剩表现一部分企业破产之外,同时资产泡沫也都可能形成,两种结果同时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当然是看趋势、看政策的调整、看今后的发展。

  讲根据,在座都是市场人士都很清楚,现在居民的存款在迅速下降,特别是定期存款下降的比较快,活期存款现金比较快,股民保证金也在上升,不管怎么说,股民保证金就意味着资金进入股市的状况。对于房价的问题、对于股市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对于房价上涨快速涨意味什么?第一,今年的刺激政策下推动了迅速反弹。第二,市场复苏、经济复苏,房价上升本身也有积极意义,推动了投资,推动了GDP保8的趋势,对就业当然都有好处。第三,5月份以来,房地产市场的各种迹象表明,如果在购房的需求中相当部分不是自己住的需求,也不是第二套改善的需求,更多的是保值投资或者进而有的个别是投机的投资需求,如果这个趋势在加快,加上一些国际资金也在瞄准这个东西,近三个月央行结汇的数量明显增加,媒体也有介绍,近三个月外汇储备的增加量净差减掉了FDI,这块差异是越来越大。在座的市场人士都知道,香港市场是积累了一大批资金,要进来,对这个情况房地产市场是不能不关注的。

  对于股市,我在央视直播的时候也说,第一,可能是2000点跌了以后市场规律本身要超调,第二,中国经济本身在复苏中间,因此股市相对好这也正常,当然在上涨的过程中如果过多的资金冲击,对股市也不能不会有另外一方面的影响,这又不能不关注。目前来看,3000多点大家皆大欢喜,当然我也不去猜年底多少,希望多少没有意义。我只是从道理上讲,股市这么上来有合理的因素,最近状况加上全球的流动性和目前中国的流动性状况可能要关注。

  这是我想讲的第二个,中国尽管见底复苏或者企稳回升但是技术是不牢固的,针对这个状况我们下半年重点的调控方向应该是什么。

  我自己个人认为,就是要争取继续维护经济复苏的趋势,毫无疑问这个过程中我们大的政策信号不变,一揽子刺激计划还要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方向不变,还要进一步把我们复苏的形势巩固住,同时也应该不排除今天有些不健康、不稳定的因素出现或者慢慢在累积。因此应该争取在维护经济复苏的趋势中突出以消费为主导的结构调整,加快各方面的改革,用新的增长因素来逐步的取代传统的旧的增长因素。过去的增长因素就是靠出口,以出口为主导,我们现在看到这种局面在改变,而且尽快复苏了,我们讲结构巩固,就因为这样一种模式,如果不改变的话持续高速的稳定的增长可能就有压力,所以必须要从这个角度着力。

  如果讲具体的理由,第一,中国在当前已经充分参与全球化的大国的开放经济下,我们最大的结构失衡是什么,我们都在讲结构调整,最大的失衡是什么?我认为,从表现形式最大的集中体现在高储蓄、低消费上面。我们有收入分配结构问题,我们有产业结构问题,都是从,开放大国经济体角度来说,原因是收入分配结构决定的,我们讲表现形式就是高储蓄、低消费这样的结构失衡。中国当前如果要搞结构调整,重点就应该改变这样一种现象。中国当前经济要保持持续稳定发展这是首要问题、根本问题,要持续保持稳定必须消费为纲、必须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调整,想尽办法要降低高储蓄、提高消费率。我不是说当前经济复苏我们一揽子计划搞不搞,还继续搞,对经济复苏必须要有大量的投资刺激,但是因为这个基础不稳固在哪里?结构的失衡,因此我下一步在维护复苏的同时,应该把结构赶紧调过来。当然谁都明白结构的调整,从上到下都明白不是三个月、半年能调过来的,但是并不等于说因为长我们现在就不加快、不着力去动手,这是两回事。都明白,很艰难的工作,艰难的工作并不意味着不动手,现在应该动手,尽可能的动手,想尽一切办法动手。

  而且我认为,媒体常说的新增长因素,一般来说抓新的增长因素,一个行业、两个行业,能源、环保都要抓,我认为不仅要抓新能源、节能环保一两个月新的增长点,这些领域的新增长固然重要,但是从宏观经济变量,宏观经济几个主要指标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看,这毕竟还是在抓投资,而不是在扩大投资、不是在扩大消费。所以真正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新的增长因素是什么,应该是以国内消费为主导的结构变革因素,就是改变结构本身这个因素就是新的增长点,必须从这方面着手,而不是维护过去出口主导下的投资推动因素。

  媒体上说今年到年底可能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如果这么大的经济体我们不能长期把自身经济持续稳定增加的押宝押在人家国家的进口上面,这是有风险的,所以一定要扩大自身的消费,一定要借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在我看来真正的机遇就是逐步形成国内的经济产出和自我消费的自主循环,当然绝对不排除出口,该出的还出,贸易份额在全世界该提高的还提高,但是作为一个大国本身的结构来说,必须要慢慢发展自己的自主消费、国内的大量消费,这样的经济更加能够稳定的持续的发展。

  抓消费为主导或者是消费为纲不是不抓投资,不是不抓出口,而是因为出口更多的主动权在外面,决定因素取决于全球经济,投资这方面我们很有经验,容易抓,各地方政府也有积极性,已经形成惯性,恰恰在消费方面讲了多年,效果不明显,而且我个人认为,这么大的国家地区差距这么大,政策倾向如果面面俱到,什么都抓,调控信号不集中,到下面的执行效果就容易不理想。

  所以我是建议中央政府应该趁中国经济在见底复苏的转折关头,再继续执行一揽子刺激计划的同时,在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重点抓、突出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主要困难,不排除继续刺激,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间要突出抓我们的主要矛盾,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主要困难,就是抓高储蓄、低消费的结构调整问题。做到在继续推动投资增长的同时,要控制过储蓄的增长,投资让它继续增长,没问题,为了维护8、保8,甚至更高,但是在继续推动投资增长的同时高储蓄增长的速度让它下来。

  从我刚刚讲的意义讲,我认为下半年和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不紧急是简单的总量政策,而应该是突出结构政策,不仅仅讲的是突出投资政策,而应该突出长期难以解决的消费政策。我们要抓经济复苏一系列的刺激的短期政策,我们更要抓中短期政策的结合。我是讲的观点、讲的思想,因为现在国务院在开会,可能中央更高层次还会开会研究这个问题,我看人大财经委提出的是保增长和调结构的结合,最后的语言是什么语言我也不清楚,我想讲的是思想,就是说这些东西都要抓,但是要趁这个机会赶紧把结构问题提的更高,这是中国经济明年、后年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

  怎么抓?大家知道抓很难,短期没效果,怎么抓,还有没有办法,一般都讲收入分配、社保,到底怎么抓,我还是讲我自己个人的观点。结合中国的特点,我们是讲工作,讲政策建议,不是讲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讲这个问题怎么抓。

  第一,我们如果要明确提出以消费为主导这样的方向,和保8、保增长不矛盾,就是要抓消费为主导主攻方向是什么,应该根据我们国家的国情充分发挥我们体制的政治优势,突出重点,向抓节能减排一样,政府给自己下达每年提高居民消费率的指标任务,美国70%居民消费率,日本利率是5%,我们是35%,现在稍微高一点。谁都明白我们一这个体制,如果给自己下达了指标,我们节能减排指标,地方政府一把手是要负责任的。我们知道中国问题长期来看就是结构问题,经济的复苏能不能持续能不能解决不协调、不持续的问题,也是结构问题,既然如此从上到下下指标,必须抓消费率,比如一年提高一两个点,连续感几年情况就不一样了。至于怎么抓,只要指标下去,各级地方政府一压,他会想出办法的。简单讲,如果说有这个指标,本来有一个投资项目要搞,GDP上去、GDP上去,但是如果消费率指标一直在压的话,消费率不上去投资项目就不搞了,想给老百姓花吧、用吧,投资没有钱,中国投资不缺钱,本身是高储蓄,让民营资本进去,民营资本金不来怎么办?想办法,拿各部门开刀,拿措施,抓紧想办法解决,民营资本进去。如果说提高点指标,各级政府会想尽办法落实的,这样三年以后、五年以后中国就不一样了,中国的经济结构自然就不一样了,我在去年年底说的,美国危机是对我们造成了很大负面的影响,同时是两大历史机遇,其中一个历史机遇现在压的我们没办法,我们调结构,调三到五年以后我们会感谢美国金融危机,我们会调出一个和大国经济体和结构方面相吻合的大国消费结构,这是一个过程,中国30年就是来回在问题、矛盾中间不断前进的。

  第二,要提高消费率财政没钱怎么办?财政这一两年在公共财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民生问题、农业基础设施问题等等。财政有困难怎么办?我个人认为我们的政府应该确立国家收入的概念和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概念,而不要仅仅是财政部当年的财政收入概念,我们要看到我们政府手中有大量的中央控股企业是非常非常好的,18万亿净资产,我们金融企业还有一大批,还有很多土地财产,这都是美国政府其他危机中间的发达国家政府没有的,唯有中国政府手上还有大量的资产。我相信如果通过制度改革、政策到位,这些资产都可以变成老百姓碗里的肉,其实最近的国有股减持充斥社保我认为都挺好,市场人士是更多讲股市利好、利空,而且谁都看到居民储蓄率不高,现在主要是企业储蓄率高。

  通过制度改革,政策到位,把一部分资产可以变成消费,我认为这不是简单的吃光、分光不搞积累,而是在基本保持国家投资率不下降的同时,通过改变资本持有人结构来改变过去对外的一部分投资转化为国内的消费,根据国家战略的需要,国家可以在绝对和相对控股的前提下,扩大消费没钱了充斥财政预算,哪些企业是绝对控股的,哪些企业相对控股,政府拿出内部的规定,然后可以适当的变现。变现给谁?变给全社会,让老百姓投资,投资率没变,腾出一部分钱可以搞公共财政。充斥了公共财政支出,提高了公民福利,是扩大了消费,消费扩大了又可以进一步刺激投资。而且出让一部分国有股份的同时,社会投资率可以不变,无非就是在中国高储蓄背景下,让一部分国有股变成社会股或者民间的股。我讲的除了指标之外,我们在算大账的时候,在没钱的时候扩大怎么扩大,我们应该通过适当的制度改革。

  第三,关于收入分配的问题。有关部门也在指定,现在动作比较慢,应该抓紧出台。思想角度说,我认为在三大块,政府的储蓄、企业的储蓄、居民的储蓄,政府的钱这方面我们应该进一步向公共财政转移,也就是说少搞点投资,进一步压缩政府的投资,今后甚至我个人认为包括接下来继续执行的4万亿投资中间,只要有利润回报的、有经济效益的、能赚钱的,除了国家需要战略意义上考虑有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之外能赚钱的项目尽可能不要与民争利,要让利于民,是要搞投资,投资要上去,要刺激经济,没问题,项目是你批的,赚钱的,你不要投,你把钱出来搞公共财政,救穷人,搞消费,让老百姓民间来投资。

  在这方面现在的现状是,大家都在说,迟迟不动作,我向有关领导建议,如果有关部门放慢了耽误时机,可以委托市场机构来研究方案,我相信市场机构聪明的有得是,因为部门有时候有部门利益来回协调,当然也需要,但是也可以委托市场来做。比如说铁路问题,大家都知道这么大量的铁路投资是我们刺激投资计划很重要的方面,需要大量的公共投资,我从报上看,现在是民营资本金不去,进不去的原因,铁路方面的体制要改变,一般讲体制改革,一般想办法拿方案,民间资本进去。民间资本怎么进去?又是金融的问题,是PE还是信托方式还是其他理财方式,很多,涉及到金融领域的问题了。

  企业方面,企业赚了很多钱,赚了钱花不掉不断的扩大投资,中国多少金融机构都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参股、控股,老百姓能不能投?完全可以投,怎么弄法?当然是金融改革方面的,我们就从刺激消费的角度说。我认为在继续推行国务院定的中央国企利润分红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地方政府、企业也可以这么干,赚了钱分红充斥地方财政,中央转移支出可以减少,而且分红比例是不是可以适当提高。现在说的国有股减持是指上市公司那部分减持,上市公司母公司不减持,这都是市场人士搞的研究,都可以研究,要不要进一步让他也减持。

  在这方面,我认为要提高公共财政能力,财政部和国资委应该统一算账,算什么账?算宏观经济调控的账,算宏观经济如何调整的账,不要紧紧算自己的部门账,财政是看自己的财政支出,国委就是要尽可能的把我做大,保值。都对,没错,但是从宏观经济家度说,现在我们大的结构失衡,高储蓄、低消费,如何算扩充消费为主导的账,怎么算?统一算账,就是资金怎么调动的问题。

  居民储蓄消费方面,媒体说有不同意见,我是倾向个人所得税、税费该降的还降,把蛋糕做大了不矛盾,把蛋糕做大了会慢慢增长的,降低税费肯定有利用刺激消费、刺激投资的。

  第四,大家都在说要搞城镇化。大城市比较难,我认为中小城市可以加快改革,放开户籍关系,农民工赚了钱就让他落户到中小城市,中小城市的城镇化建设,中小城市的消费投资慢慢都会起来,而现在农民工赚了钱,户口、小孩教育在有些城市很难落实,所以这个问题上需要其他部门的改革加快配合。

  第五,刺激消费大家都知道要培养消费的来源。中国人是有东方节俭文化,同时多数人有钱不知道不花,都知道花,根本上还是没有钱花,关键还是让人有钱,有关部门也在研究收入改革的方案。我认为目前在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指导思想上,尽管有的文件已经写上我们要逐步提高居民的财产收入,我个人认为,我们要提高不是一般资产市场意义上的财产收入,而是应该提高资本收入意义上的财产收入,要提高中国居民来自于实体经济投资的财产收入,而不是突出来自于股市、房市的财产收入。这个思想上的差异决定了我们政策上的引导问题。

  我看媒体上也有介绍,国外有一些国家的案例表明,哪些国家把房地产市场作为投资市场来看的,这些国家市场泡沫往往容易发生,哪些国家对于房地产市场就是限制是老百姓的消费市场,不是从投资、保值的角度,这些国家的发展相对比较稳定。比如新加坡、德国,新加坡尽管主权财富基金在外边投资房地产,在本国把房地产限制的很严,就是你有钱通过实业投资、通过创业赚钱,房地产市场是一个投资领域,是对GDP有好处,但是不是把它变成炒作、变成能够赚钱的单纯的投资市场,不从这方面引导。怎么办?就应该政府想尽办法鼓励居民创业,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实体领域,鼓励发展中小企业。这方面动作相对比较慢一些,政府也比较着急,政府都在动脑筋,发改委也在调查。

  第六,货币政策问题。去年底、今年初整个市场信心不足,银行超额储备多,货币乘数低,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必须要有以超常规的速度来放松货币供给,来提升市场信心,来扩大信贷,确实这几个月的信贷增长速度相当快。

  现在我们也应该看到,市场信心不足的时候快速放信贷,超常规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宽松的获益政策,把一部分由于信心不足而被压抑的需求刺激起来,表现为投资的快速增长,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在全球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的大背景下,如果说过度的放松货币供给,是没有用的,实体经济不需要这么多钱的时候,货币拼命的投进去,对实体经济的增长是无济于事的。一方面我们信心不足了,实体经济可以发展,通过刺激投资可以保8,当大家没有积极性的时候放松货币,刺激起来,但是整个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中国各种情况表明我们目前保8相当不错,这种情况下拼命的放货币实体经济是消化不了的,没有意义。

  第二,我们都在讲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也在讲,全国央行都在搞,我们要看到中国和美国不完全一样。我在去年年底就讲了,我们要有信心,我们的银行和外国银行不一样,流动性很充足,银行体系和稳健。美国危机之后,泡沫破了,美国整个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全面缩水,中国是没有,中国银行体系贷存比6%、7%左右,我们的不良贷款率很低很低,我们资本充足率8以上,整个是稳定的,我们没有改革中间银行全部被外国银行控制,一出危机资金一彻就出事了,我们没有。由于两个国家不一样,所以初期整个市场信心受挫,不敢放贷,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的,所以财政央行的政策一刺激,引导了商业银行贷款迅速放大,这个对保证经济增长是很有意义的。

  但是同时要看到,我最近找了一些数据来说明,我们比较中央银行板的资产负债表,中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2008年底的资产20万亿,经过基础货币的投放、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到了2009年的6月大概22万亿,增长10%,我国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资产半年增加了10%,我们的贷款增加了多少?中央银行动一下贷款6月份一下增长了7600亿,同比多少没公布,算出来的数据是跟过去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的数据。

  我们整个非金融企业、非金融部门从金融市场、金融体系得到的融资有多少,股票、债券、银行贷款加起来,1—5月份相比,去年非金融部门的融资增加额是25400亿,今年一下增加到了66000亿,增加了2.6倍左右,中央银行资产放松一下增长了10%,整个非银行部门的融资增加了2点多倍,整个贷款是74000亿。美联储去年9月份雷曼破产之前,美联储的资产9400亿美金,到了今年最高的时候达到23000亿美金,到了前两个礼拜是20000亿左右,美国这半年来是9000亿一下子增加到 20000亿,我们增长10%,他增加多少,美国拼命的投放货币。结果如何呢?美国的票据融资和银行贷款和去年同期相比减了5千亿,是负增长,美国整个非金融部门从金融体系得到的钱,包括股票、债券、票据融资等等,得到的钱从2008年第二季度的27000亿减到了2009年一季度的13000亿,减了50%。我们要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因此在这个危机的背景下来下,美国央行在放松,我们也在放松,我们放松10%我们的贷款、我们的货币供应量,美国放松的远远比我们多,他的贷款,大的银行融资量是往下降。这两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是不一样的,所以了解了这个情况以后,我们再比较各国中央银行的政策执行中间,我们如何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非常讲究艺术。

  因此,在当前,我认为现在市场对宽松的货币供给依然很多很多,我认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方向不变,因为整个货币政策还没有很扎实,我们还需要尽可能的刺激经济、保持增长、保持社会的稳定。但是针对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我们提出放松货币政策,目的是为了刺激实体经济的发展,保8的增长。所以从这个角度说,针对社会上已经出现了物价上涨的预期,在网上说我们的央行应该发出针对这种上涨预期的预期管理信号。我们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们要讲究什么叫适度,在这个上面要讲究艺术性。比如提高准备金、利率,可能很敏感,最近大家报上也看到,央行在公开市场上慢慢对很多很多多余资金采取定向票据到一些手段,不影响价格信号,说一点不影响也不对,就说无碍大势的,因为货币资金太多了,也在慢慢的作出微调。所以央行的操作应该在适度上做好文章,以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为了作用于实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给大家举两个数据。货币供应量和M2和CPI从历史的大曲线来看绝对是相关的,往往是M2大增长,对第二年CPI有很大的压力。从历史数据来看,1993年M2增加34.5%,90年代CPI达到24.1。最近2007年,M2增加16.7,08年的CPI出现了亚洲金融危机13年以来的最高物价,CPI是5.9。当然怎么看,M26点几,那个是16点几,一个是中央宏观调控的体系和手段不断完善,更加精细化,不像过去很粗糙。当时我们看物价上涨货币供应量一年增加3部分,今天说我们公布的28.5%,还早着呢,但是不能这么看,90年代我们是商品短缺的年代,所以马上就表现为商品、物价上涨,只要货币供应多了,第二年的物价肯定涨。第一,进入了新世纪以后,我们基本是商品过剩的状况。第二,进入了新世纪以后,我们整个的货币供应量一般M2都在16%、17%左右,而今年上半年统计局公布28.5%了。所以对于央行工作的同志来说,看这些数据不可能没有想法,这么多钱下去。我想一本正经说的,在维护复苏的大局势之间我们要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进一步在适度货币政策调控角度上要强调艺术。

(责任编辑:苏来兴)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