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人民日报:柳工自主创新 打造民族品牌纪实

2009年07月27日16:34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谢建伟 庞革平

  世界柳工,源自中国

  --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通过自主创新打造民族品牌纪实

  7月8日,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个海外工厂——印度柳工的开业庆典上,该公司董事长王晓华点亮了极具印度特色的“神灯”。

而真正点亮柳工国际化道路的那一盏“神灯”,其实是50年如一日的自主创新。

  “走到狼群中去”——

  国际化的柳工扛起“民族牌”

  去年7月,柳工人来到 “印度之心”——印多尔市,仅用一年时间就在300亩的荒地和农田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工厂,预计首期项目可年产装载机3000台,创造了印度工厂建设的奇迹。

  而不久前,柳工北美公司传来喜讯:柳工装载机在全球最大装载机厂商卡特彼勒的“根据地”——北美市场连获好评,今年上半年已经取得15台的批量销售业绩。

  早在中国加入WTO的第一年,柳工掌门人王晓华就在董事会上提出了非同寻常的战略目标——“建设开放的、国际化的柳工”,并得到了公司管理层的一致拥护。这意味着柳工不仅要“与狼共舞”,而且要“走到狼群中去”,与全球工程机械企业巨头短兵相接。

  柳工人拿出了1958年创业时“凿井而饮、筑池而浴、推土为墙、编茅作瓦”的艰苦作风和英雄气概,在海外“征战八年”,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2000年至2008年,柳工海外销量从40台增长到的4284台,海外销售收入从320万美元增长到2.16亿美元。2008年,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柳工海外销售收入占比依然超过了15%,其中柳工5吨装载机产品在印度市场占有率超过70%。

  开疆拓土的道路布满荆棘,也布满诱惑。2002年,一家国际著名的工程机械大公司意欲收购柳工,条件是柳工放弃自己的品牌,只做其生产厂。

  “我们欢迎合作,但合作必须有利于柳工自主品牌的发展,底线必须是柳工控股!”王晓华一针见血地指出:那是外资品牌的“斩首行动”,一旦得手,中国工程机械的民族品牌将全军覆没。

  持续一年的谈判,柳工没有半点让步,对方悻悻离去。该公司在等待、观望4年之后,希望与柳工再谈,但柳工依然坚持原则。几年来,有数家跨国公司向柳工表达合作意愿,最后都却步于柳工的态度:立志于振兴中国装备业,民族品牌绝不能丢!

  “柳工要与卡特、小松、沃尔沃进行一场全球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如果我们获胜了,那么我们不光是柳工的英雄,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柳工集团总裁曾光安在公司大会上饱含着强烈的民族情怀,鼓舞“走出去”的柳工人。

  目前,“柳工牌”已在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安营扎寨”,由装载机扩展到全系列产品。柳工在海外的国际经销商已经发展到70多家,建设了8个零件配件中心,在澳大利亚、美国、巴西、印度等地区分别成立了面向国际区域的营销公司。在哈萨克斯坦、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摩洛哥、南非、伊朗、沙特等重点市场,柳工已建立起服务和配件体系。

  “世界柳工,源自中国”。抱负远大的柳工制定了成就世界级企业的愿景: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15%以上国外销售;2020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1/3以上国外销售。

  “在 ‘卡脖子’的地方搞创新”——

  力争关键技术达到国际水平

  “走到狼群中去”,需要极大的胆量和气魄,柳工人十足的底气源于50年来坚持不懈的技术创新。在全球化过程中,柳工的产品已进入欧美发达国家,设计、制造均要按照世界级标准和规范来做。世界上最高端市场的眼光,正在检验着柳工的质量和技术。

  2008年9月16日,我国最大的轮式装载机在柳工完成研发并成功下地,填补了国内行业10吨以上大型机的空白。一个半月后,我国最小的微型滑移装载机也在柳工诞生,打破了近30年来国外对该类机械的技术垄断。这“一大一小”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彰显的强大自主研发制造能力让外人惊叹。

  而柳工人却司空见惯,因为柳工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史上,曾8次填补国内工程机械技术与产品的发展空白,镌刻了10多项行业第一:推出中国第一台通过专家鉴定的轮式装载机,开创我国装载机生产的历史;诞生中国第一台铰接式轮式装载机;问世中国第一台井下装载机;研制出全球第一台高原型特种轮式装载机,荣获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目前国内装载机行业的最高荣誉……

  10多个“第一”的背后是柳工强大的研发机构和一流的研发平台。柳工拥有中国工程机械制造行业第一家国家级技术中心。该中心拥有世界最先进的传动、液压试验台及各种测试仪器仪表,拥有按卡特彼勒公司标准修建的整机可靠实验场,还拥有一支包括“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的获得者和行业内唯一的院士候选人在内,人数高达500多名的研发队伍。

  从不断模仿创新、技术引进创新过渡到自主创新,柳工形成了“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的新产品研究开发模式,每年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3.6%左右的科研经费,持续推出20多个新产品,随时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投放市场。

  “技术创新要抓住‘卡脖子’的地方,挖掘潜力,聚集人才,在关键零部件上争取更大的突破,效益才能上去,利润和质量才能进一步提高。”4月2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视察柳工时语重心长的一席话,道出了柳工人的心声。多年来,柳工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技术创新紧盯着核心零部件。

  话音尚在耳边,捷报已经传来。今年4月底,柳工核心零部件领域研发工作又取得多项突破:液压件事业部成功完成了KML22、KVS25川崎阀和B320推土机油缸试制装配;5月5日,自主研发的3吨叉车机械变速箱装配成功。目前,柳工正在向国家相关部门主动请缨,希望把攻克液压件这一我国机械行业发展“瓶颈”的艰巨任务交给柳工。

  “通过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力争关键技术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平,在各个零部件领域都形成核心竞争力,我们才能保持行业的霸主地位。”在一年一度连续召开了9届的技术创新大会上,王晓华这样勉励走向世界的柳工人。

 

  

(责任编辑:李瑞)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