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央行首提“微调” 最可能调整准备金率

2009年08月07日10:12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吕天玲 徐攀攀 信美利
  周三晚,央行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二季度)》报告,首次提出要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动态微调”。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高辉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特别强调,提“动态微调”,央行给自己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下半年政策肯定会变,会根据经济新的形势和预测而变化,现在是为下一步的调整埋下伏笔。专家分析或会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但不会轻易动用利率这一手段。

  从强调宽松不变到适度微调

  央行为政策调整埋下伏笔

  7月下旬,央行在短短的6天之内,做了3次表态,表示宽松货币政策不会改变。
为何又突然在本周三晚间做出“动态微调”的表示?

  其实,在业内人士看来,央行态度的转变很早就有迹象显示出来。7月19日,央行年中工作会议在提出要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也首次提出“既要保经济增长,又要防通货膨胀”。

  “央行明确提出动态微调与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有关,暗示央行下一步要有所调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袁钢明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央行明确提出动态微调与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有关,暗示央行下一步要有所调整。

  在袁看来,央行首次提出“货币政策动态微调”主要是考虑到货币量过多。他进一步解释,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出经济增长快和资产价格增长比较快(尤其是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而CPI和PPI仍然在下降。很多分析家担心这会引发泡沫经济,也有一些人担心通货膨胀率在下半年可能提高到3%至5%,可能导致明年的通货膨胀。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则告诉记者,“这次所提到的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是非常科学的。”政策不会180度大转弯,政策突变不利于稳定市场。

  关于“动态微调”,央行的解释也十分明确,即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妥善处理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

  “现在货币政策也只能微调,”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告诉本报记者,若下半年出现通胀则是另外一种情况,在那时货币政策才会发生大转变。目前,为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要与银行监管相配合。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防范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政策猜测

  货币政策不会大转向

  昨日,央行发行2009年第三十三期中央银行票据。本期票据期限3个月(91天),发行量达到了超出市场预期的750亿元。至此,本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规模将至少达2130亿元。

  分析人士表示,央行此前反复强调的“微调”正成为现实,短期央行对市场资金面可能会保持“适度紧缩”。

  一些市场人士认为,货币政策基调是否转变,更可能在四季度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确定。

  东方证券对此判断分析,过去的经验显示,重大经济政策更多会在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决定,其次,只有到四季度左右,政府在确信全年能“保八”的基础上,可能才会对货币政策是否调整进行讨论。

  对于上半年的货币政策操作,央行有一番自我评价,而对下一阶段“动态微调”的方向和步调,分析人士认为,从报告中也能窥见一二。央行报告中提出,内需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特别是民间投资意愿偏低,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还比较困难,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弱的问题依然存在。

  由此可见,货币政策开关的调控必然要有的放矢,针对投资和消费两驾马车进行微调,主要就是拉动民间投资和内需消费。

  微调工具

  或会调准备金率不会轻易动利率

  首先是“货币政策工具的灵活运用”,高辉清分析,央行提出的“未来货币政策将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可以认为央行不会通过控制信贷规模来实行货币政策急刹车。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预计央行不会动用利率这样的“市场化手段”调整货币政策。

  左小蕾还谈到,央行报告中的信息表明央行想用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这样的手段、工具来微调货币政策。央行一定会把过度的信贷增速调回适度的信贷增速,但预计央行不会动用利率这样的“市场化手段”。

  “货币政策作用力度主要依靠公开市场操作,以达到调整基础货币供给和金融机构流动性的目的。”据他分析,央行目前已采取的如发行央票和回购等属于此列。央行可能针对重点、热点以及存在泡沫的领域调控的力度适当加大。如对房地产行业与其他行业政策相区别。

  国家信息中心研究报告建议

  做好宽松货币政策适时退出预案

  与央行货币政策报告相呼应,国家信息中心于次日发布了投资、消费、价格、金融、外贸等五篇经济走势前瞻。该报告建议,下半年仍应坚持适度宽松的政策基调,但在执行中,要适度微调,由上半年的“相当宽松”向“适度宽松”回归。报告还建议,“做好货币政策适时退出的预案”。

  至于退出的时间表,专家们分析,具体的时间并不能确定,但正如报告中指出的,退出应以危机的影响基本消除、经济恢复增长为前提,特别是在实践中,对退出时机和力度要准确判断。

  “货币政策的调整主要看内部环境,看是不是达到了稳定经济的目的,潜在的风险是否能够承受。从这个角度来讲,第四季度或者明年应该适度收缩了。”高辉清表示。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也告诉本报记者:“关于退出时机,现在还无法明确把握。”时机把握方面,就是要看投资、消费是否真正起来,是否能够弥补因信贷投放力度放缓所带来的缺口。

  还有专家表示,在经济增长有保证,增长明确的前提下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就可以考虑退出。一定要让财政政策先退,货币政策才能退出。“若只是货币政策退出,银行首选的仍是政策性投资项目,有限的信贷资金流入政府项目,中小企业获得资金支持将更加困难。”
(责任编辑:克伟)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