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产能过剩 船舶投资须警惕“复苏”之风

2009年08月24日15:06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产能过剩 船舶投资须警惕“复苏”之风

  中国经济复苏的大潮里,中国船舶制造企业成为世人眼中的又一名弄潮儿。历经5月份全球“零订单”的惨淡历史,目前手持全球最多订单的中国船舶企业自然成为世界明星。

  然而,“率先复苏”赞誉四起的同时,“产能过剩”的问题也更加严峻地摆上台面。尤其需要谨慎的是,金融危机至今,中国造船“零订单”企业依然居多,部分老订单也遭遇撤单等问题,而今年前5个月,中国船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增长55.5%。近期船舶股票出现的持续动荡和滑落则更加令人担忧。如此情况之下,船舶投资更加应该理性回归,切忌盲目跟随“复苏”之风。

  “1600万吨”重压

  “判断船舶行业是否真正复苏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世界整体经济形势、贸易状况和具体船企的发展情况,而单单两个月几百吨的接单是不足以充分说明的,并且从国际大船东近期趋向看也没有再下新订单的迹象,所以,对待‘复苏’我们还需客观冷静,不能盲目乐观。”中国船舶信息中心船舶产业研究部张嘉国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6月份中国造船完工量达123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0.2%;新接订单41艘共470万载重吨,在率先走出今年前5个月新增订单均没有超过百万载重吨的最低谷后,7月份中国船企新接订单超过410万载重吨,占全球市场份额近七成。——从以上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对船舶行业70户重点监测企业的统计数据看,中国船舶制造业似乎确实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复苏迹象,连续两个月创下造船接单全球第一。

  但是,换个角度,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同时的另一项统计表明: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船舶工业月均成交30万吨,与前3个季度月均成交相比,跌幅达95%;今年上半年船舶行业70户重点监测企业新承接船舶订单546万载重吨,同比下降80.7%;截至6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6793万载重吨,比年初有较大幅度下降。

  更为重要的是,工信部日前发出造船行业过剩产能1600万吨的警示,约占总能力的1/4。

  据《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了解,2008年,中国造船完工2881万吨,新接订单5818万吨,年底手持订单20460万吨,分别占国际市场份额29.5%、37.7%和35.5%。而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船舶手持船舶订单2169.7万载重吨,虽然暂时位居全球第一,但这样的接单比例对接今年前5个月中国船舶工业55.5%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产能过剩危机明显加重。

  “复苏”背后

  除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之外,“复苏”的背后还上演着“零订单”、“撤单”和恶性竞争等复杂的市场环境。

  当《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分别致电上海、浙江等地多家造船企业了解实际订单情况时,多数负责人均表示担忧:2009年上半年至今,尚未接到任何一家订单。

  “我们企业上半年也是零订单,一艘船的制造周期一般都在2年左右,现在的生产基本是前两年接下的,大约可以排到2011~2012年。”上海一位不愿吐露姓名的船舶市场人士这样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按照这种形势,对于一些前两年本来就订单不足的企业,2011年以后将面临非常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这位市场人士吐露,今年7月份中国签下的超过410万载重吨的订单中,有4艘是40万吨的矿砂船,所谓矿砂船是散货船的一种,主要用来运载铁矿石。有市场计算,国产铁矿石经品位换算,如果全部以进口替代可能会为世界铁矿石海运需求提供40%~ 50%的上升空间。显然,这和目前正值敏感的中国铁矿石谈判不无关系,有一定的偶然性。

  此外,由于航运市场运力严重过剩,在新船成交几乎停滞的同时,中国船舶行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订单撤销、延迟交船以及资金紧张等严峻局面。

  “船东对造船要求更加苛刻,金融危机造成的资金紧缺还可能致使船东推迟接船、付款甚至撤单。”上海的市场人士说到。据了解,2009年上半年,被中国造船撤销订单69艘、354万吨,约占手持订单总量的1.8%。仅6月份,共有取消订单14艘、122万吨,比5月份有所增加。

  “同时,低迷市场之下为了争夺订单,不少船厂竞相压价,恶性竞争。6月底修船换板价格已从2008年9月底的2800美元/吨~2900美元/吨下降到1200美元/吨。”这位市场人士补充。

  谨慎投资

  “船舶企业的投资冲动可以理解,机遇需要去抓住,但发展更要讲科学,在产能过剩明显严重的情况下,投资发展一定要慎之又慎!”张嘉国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

  张嘉国强调,在国际经济不景气、航运大幅萎缩的情况下,造船企业要自觉加强自我调整,认清产品的发展方向、结构优势和特点,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提高船舶质量和造船技术水平上,控制产能扩张。

  一般来说,在产能过剩情况下更容易出现不同所有制企业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尤其是中小船企,在对市场的分析研究和判断上很可能被一时的利益所驱盲目投资,同时,也有地方政府追求GDP的冲动,因此,这种背景下,船舶投资更加应该理性谨慎。

  今年2月通过的《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除《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年)》内的造船项目外,各级土地、岸线、环保、金融等相关部门不再受理其他新建船坞、船台项目的申请。新建大型海洋工程装备专用基础设施项目需报国家核准。今后三年,暂停审批现有造船企业船坞、船台的扩建项目。

  吉利“鲸吞”沃尔沃?

  ■ CUBN实习记者 罗丽娟 北京报道

  据了解,美国福特汽车收购瑞典沃尔沃汽车品牌花费64.9亿美元,而吉利汽车目前的市值仅有30多亿元人民币。即使有新闻指出,沃尔沃的市值已少于30亿美元,吉利可以通过私募基金或者地方政府贷款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但收购所带来的文化融合、经营风险等问题对吉利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收购消息空穴来风

  最近,关于吉利集团即将出资收购瑞典汽车沃尔沃的传闻俯拾皆是,据台湾《中央社》引述瑞典媒体报道,延宕许久的瑞典沃尔沃汽车并购案出现转机,中国吉利汽车将在近期内从美国福特汽车的手中买下沃尔沃。

  根据瑞典《工业日报》报道,最迟在8月底前,福特就会出售沃尔沃,由吉利收购超过一半的股权,福特只保有10%至15%的股份。《每日经济新闻》报道说,浙江吉利集团已就收购沃尔沃一事达成初步意向,已经在广东省东莞开工建立沃尔沃XC90生产线。另有外媒消息称,中国吉利汽车将在未来几周内出价156亿瑞典克朗收购沃尔沃轿车。

  而近日,福特汽车中国代表处公关部工作人员严小姐却这样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目前福特汽车没有向外界透露任何将要出售沃尔沃汽车的消息,而且也没有发布任何关于吉利集团要收购沃尔沃汽车的传闻。”严小姐表示,媒体所报道的关于吉利将要收购沃尔沃的传闻在没有经过官方认可的情况下,不要听信为好。

  此外,8月3日,有媒体称从吉利集团获悉,吉利正考虑在北京亦庄购买土地,以用作沃尔沃项目的生产储备用地,一旦吉利收购沃尔沃成功,沃尔沃的国产工厂有望落户北京。

  对此,《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在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还未有相关的土地交易记录,这说明该项交易还未真正成交。截至到发稿前,记者未能联系上吉利公司相关人员,吉利集团总部和吉利汽车公司的电话一直处于忙线状态。

  难以承受收购风险

  据了解,瑞典沃尔沃品牌以安全度高著称,在国际上排名第一。而吉利汽车代表的中国汽车在国际上却是声誉俱下,成为“劣质、低端”的代名词。

  比利时一公司的经理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说,在西方人心中,中国车就是“质量差和不安全”的象征。记者也曾在英国BBC电台看到过一则以调侃吉利汽车制造的宝马,劳斯莱斯“山寨车”的节目,该节目主持人还为此取笑吉利汽车是粗制滥造。

  上述经理还说,对于汽车来说,销售和品牌是最为重要的两个关口,而这两点都是目前中国汽车在国际市场上所缺乏的,而且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

  在《法新社》近日报道中,记者看到,《法新社》认为吉利公司目前没有能力收购沃尔沃汽车。不仅仅有金融风险,在声誉、品牌形象、汽车管理方面,吉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仅仅得到沃尔沃的技术,还是远远不够的。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副总裁杨力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说,吉利想要收购沃尔沃难度很大。杨力认为,中国汽车一向以生产经济型轿车为主,利润微薄且安全度不被认同,如果一旦吉利收购了沃尔沃汽车,将打破市场上对中国低端汽车的认知度,对提升中国品牌形象有利,但同时杨力也表示,目前,即使沃尔沃表明出售品牌,吉利的竞争对手也将会很多,并购变数很大。另外,从风险上看,吉利如果真的收购沃尔沃成功,也将面临着汽车管理和文化融合上的风险。

  “金融风险吉利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解决,但是面对市场的经营风险和品牌形象风险却是吉利目前不能企及的高度。”杨力说。

  上述比利时某公司的经理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说,中国汽车目前正处在一个全速发展的过程,但是因为起步晚,所以对机车技术的掌握还没有西方发达国家精通,如果此次吉利与沃尔沃达成收购协议的话,中国将掌握西方造车技术,这对于中国汽车的未来发展将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对中国汽车在技术发展上是个质的飞跃。他还表示,目前,中国汽车在西方人的心中是“不安全,质量差”的代名词,想要改变这个“品牌声誉”,收购沃尔沃不失一个好的时机。

  风险投资到农村去

  ■ 文/杜枫

  提到风险投资(VC)这个事物,大家可能首先联想到那些投资高科技,投资互联网的风险投资。这种联想在硅谷也许还说得通,但是在中国,却早已不是现实。在中国VC能投资的方向真是比美国要多得多,中国有很多高成长性行业的投资机会,比如农业。

  很多人也许会好奇,农业怎么能算是高成长性行业。对于这个问题,老话说得好,投资就是用钱投票。风险投资家和股权投资家们用他们实践中花巨资投资的案例证明了这一点。

  IPO获批的福建圣农,就是一家国家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肯德基的主要鸡肉供应商,而福建圣农的股东里面有达辰创投等多家风险投资机构。除了养鸡的,养牛的也有不少风险投资案例,不仅有蒙牛,还有KKR和鼎晖花一亿美元投资现代牧业专门养牛。近日有新闻说,红杉资本6300万美元投资飞鹤乳业,据说这笔投资中很大一部分也要用来养牛,培育公司自己的奶源。在过去这一年里,关于高盛、凯雷等PE大佬要养猪的新闻,也频繁见诸各个财经媒体。

  当然除了养鸡、养牛、养猪,现代农业所指的范畴其实要宽广得多。在中国,农业之所以吸引投资人,有三个最主要的原因:其一是农产品的的抗周期性。这一点不言自明,在金融危机的经济寒冬中,我们可以不买游艇、不度假,但是总不能不吃鸡蛋、不吃肉吧!其二,是与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相关的特色农业、农产品在中国的商机。只要中国的国民人均收入在增长,这类农产品的消费就有望继续提高。

  深交所网站7月23日发布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行上市问题研究》报告,对从2000 年以来,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认定的共934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值得各位投资人参考。从该报告列举的风险投资机构和股权投资机构迄今为止投资农业的相关案例来看,最受青睐的还是与大众日常消费息息相关的消费类企业。除了刚才举的养鸡、养牛、养猪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今日资本投资的“德青源”鸡蛋、软银赛富投资的“江西润田”天然饮料、深圳创新投投资的河南“好想你”枣业、红杉资本投资的福建利农有机蔬菜,深圳创新投投资的云南丽都花卉等。其三,是传统农业转型及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所带来的巨大机会。

  改革开放30年是从农村改革开始的。但是也不能否认,在过去一段时间,农村现代化的步子慢了。但是,正是因为有差别才会有进步的机会。我认为未来几年里伴随着传统农业转型及农业现代化过程,会诞生更多成功的投资案例和更多的投资机会。

  欧美工业化国家的传统农业转型过程始于20 世纪30年代,这些国家后来从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管理组织模式等方面入手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利用科学技术和从工业和服务业总结的管理经验,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而今,科技反哺农业在中国也有不少成功案例,我自己有份参与投资过程的华夏乳业就是一例。它的创始人邵祁就是高科技软件公司出身。他把数据库分析所用的精密流程用来管理养牛场里6000多只牛从出生到产奶的全过程。

  中国目前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传统农业的组织形式、流通体系和服务体系都需要升级。土地改革、林权改革等关键政策的出台,预示着未来不少的投资机会。深交所的报告就提到了创投机构在我国林业改革中发现的商机:兰馨亚洲等投资林业上游的上海禾阳,联想投资等投资林业下游的四合木业;这些都是投资机构借行业政策改革发现投资机会的例子。

  毛泽东说过:“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此话虽然是40年前说的,但是对今天的风险投资家们仍有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董丽玲)
[我来说两句]

测测你灵魂的模样

测试:2010年你要提防你身边的哪个小人

测试你的智商到底有多高 测完可能会被气死

看你这一生有没有富贵命? 世界上最变态的八大菜

全球排名第十二位的心理测试:荒岛求生

测测你的死穴在哪里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