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60年经济事件揭秘:发现大庆油田结束油荒历史

2009年09月09日14:17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人民网 作者:陈筱红 杨青

  【前言】

  大庆油田在1959年的发现,结束了中国的油荒历史,也让大庆成为中国工业史上最知名的地点之一。

  大庆油田是新中国工业的一个传奇。从她诞生开始,就从物质上、精神上给共和国工业不断提供着崛起、振奋的力量:

  ——她的发现,打破了外国专家“中国贫油”的论断;

  ——她的开发,使新中国原油实现自给,改变了中国石油(601857,股吧)工业落后的面貌;

  ——由她的实践而引发的“工业学大庆”运动,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

  【导读】

  大庆:能源之渴

  大庆油田在1959年的发现,结束了中国的油荒历史,也让大庆成为中国工业史上最知名的地点之一。大庆油田是20世纪60~80年代中国最大的油区,位于松辽平原中央部分。滨洲铁路横贯油田中部。大庆油田于1960年投入开发建设,由萨尔图、杏树岗、喇嘛甸、朝阳沟等48个规模不等的油气田组成,面积约6 000平方公里。勘探范围主要包括东北和西北两大探区,共计14个盆地,登记探矿权面积23万平方公里。油田自1960年投入开发建设,连续25年5 000万吨以上高产、稳产,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油田勘探开发成果与“两弹一星”等重大项目共同载入了中国科技发展史册。截至2000年年底的统计数字表明,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16 24亿吨,占全国同期总产量的40%以上;出口原油3 55亿吨,创汇494 8亿美元,上缴各种资金3 242 08亿元,承担原油价差4 190亿元。大庆油田对当时刚刚建国十周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意义重大,因为它将会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支持,同时也是中国人用以自我鼓舞的强心针。

  这一天同他们一生中度过的其他日子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是模糊的,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一定已经在松嫩平原上奔波了许久。在后来大庆油田编撰的《大庆油田大事记》中,他们被记录为“32118”钻井队。他们来到这个名叫大同的小镇,开始钻井,寻找石油。

  这不是19世纪的美国,人们在财富的驱使下,前往广阔的腹地,去探寻涌动在地下的黑金。这是1959年的中国,一个同样与众不同的国度,所有人的辛劳的付出都出于对一种意识形态的狂热和对一个崭新国家未来的向往。离乡背井和日夜劳作并不能带给他们财富,取而代之的是庞大的机构一层一层赋予他们的荣誉。只是在40年后已经没有人

  能够记得清楚他们的面庞、他们曾经的荣耀与辛劳。但是,油出来了,而且,它随后牵动着更大的发现——这块平原上的小镇下是一个世界级的特大砂岩油田。

  发现带来的是整个国家的巨大喜悦。在一张据称拍摄于1959年9月26日发现油田现场的照片中,大概20个人站在平原的黑土地上合影。他们可能正是那支编号为“32118”的钻井队的人员和家属,每个人脸上都绽放出毫无伪装的笑容。男人们头上戴着厚厚的“火车头”帽,帽沿放下来可以长及脖颈,外面是军绿色布料,里面是绒毛,可以保护他们的头、耳朵和脖子免于中国东北的严寒。所有人身上都是厚重的冬装。他们中还有老人和小孩,最小的孩子是一个被抱在母亲怀里的小女孩。有人把戴着手套的手举过头顶鼓掌,脚下的黑土地上还有丛生的尚未被完全踩踏殆尽的草。

  这并不是新中国寻找石油的第一次尝试。《大庆油田大事记》是从1958年开始记录的,它以邓小平的一个批示作为开端。1958年2月28日,邓小平听取了石油工业部的汇报之后,说:“对松辽、华北、华东、四川、鄂尔多斯(600295,股吧)五个地区,要好好花一番精力,研究考虑……真正有希望的,如东北、苏北和四川这三块搞出来,就很好。”

  之前中国一直处在对石油的渴望和自我怀疑中。这个大国已经开始了它自己的工业建设,而且这种仿照苏联方式开始的工业建设对能源的需求也是非常大。而这个国家尽管具备丰厚的煤炭资源,但却被认为在石油方面相当贫瘠。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流行的地质理论认为,“由于油、气是远古时代海洋生物的尸体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化学变化而生成的,所以大型油气田只能在远古时代曾是海洋的海相地层中找到,陆相地层则无油或贫油。”而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恰恰属于陆相地层,所以绝大多数学者对中国的油气储量抱悲观看法。1949年之前,中国的石油年产量也仅有14万吨。新政权的领袖不止一次表达了对石油的忧虑,毛泽东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啊 !”朱德则直白地说,没有石油,坦克、飞机还不如打狗棍。

  在理论上支撑着所有人信心的是李四光和黄汲清。李四光是新中国的首任地质部部长。李四光总喜欢称自己“对大地构造有些特殊看法”,他根据大地构造条件和沉积条件——也是石油生成的两个要素,为中国的石油勘探划定了一个大的区域。当1953年底毛泽东邀请李四光就中国石油资源前景发表自己的看法时,李四光对在座的毛泽东、刘少奇和朱德等说,中国油气资源蕴藏量丰富。总理周恩来后来谈到石油问题时总说:“地质部部长很乐观,对我们说,石油地下蕴藏量很大,很有希望。”黄汲清则是著名的“陆相生油”理论的提出者。

  一步一步地接近石油让人激动。1959年2月11日(农历新年正月初四),在地质部副部长何长工家的一次会议中,地质部和石油部讨论松辽平原上石油的勘探与开采。会议由何长工年仅10岁的女儿弹钢琴唱歌表示欢迎开始,然后何夫人送来点心,石油部部长余秋里跪在地上摊开的地图上,用他的右臂指着地图讲解,左臂空着的袖管垂在一边(余秋里左臂在战争中因伤被切除)。

  等到1959年3月22日,人们已经确定之前圈定的松基1井没有石油流出。但是接下来的松基3井带来了好运,“7月初至7月20日,松基三井取芯,见到含砂油层,含油饱满,气味浓烈”,“9月26日,松基3井喷出工业油流,发现大庆油田”。

  195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而发现油田的日期也临近国庆,于是,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提议,将油田所在地大同镇改名为大庆镇,以出油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接下来,石油工业部将这个新发现的油田定名为“大庆油田”。

  不同于在大同镇钻探出石油的默默无闻的32118钻井队成员,王进喜鼎鼎大名。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人们可能不知道提出“陆相生油”,而在理论上支撑了大庆油田的发现的地质学家黄汲清,甚至不知道石油工业部的部长余秋里,但是一定知道王进喜。

  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让大庆和王进喜闻名全中国,“大庆油田的经验不仅在工业部门适用,而且在其他部门也适用,或可作参考”,王进喜则是大庆油田的杰出代表。5天之后,《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大庆和大寨开始并列成为社会主义重工业和农业的样本。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而王进喜和陈永贵则成为举国闻名的劳动模范和人民明星。

  在去大庆之前,王进喜已经是一名受到尊敬的劳动模范。后来,在描述这位“铁人”备受尊敬的经历时,大多数作者都会写道,当王进喜在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劳动模范参加的会议)时,他在大街上看到公共汽车车顶上有一个大气包,他很好奇——这也是工人王进喜第一次来到北京,于是,王进喜问人,公共汽车上为什么会有一个大气包,他得到的回答是:“因为没有汽油,车烧的是煤气。”

  “听了这话,他没有再问下去。心想:‘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没有汽油怎么行呢?我是一个石油工人,眼看让国家作这么大的难,还有脸问?’他越想心里越沉重,到人民大会堂开会,心情也一直不平静。”

  这个工人的关于诗歌的情感是豪放和实用(夸张的实用)的,“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干!干!干!”,“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石油工人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铁人王进喜》这篇通讯写道:“王进喜哪里是在打井?他简直是在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取石油!在那战斗最紧张的日子里,他成日成夜地奋战在井场上。饿了,啃几口冻窝窝头;困了,倒在排好的钻杆上,盖件老羊皮袄,头枕钻头休息一会儿;天下雨了,头顶雨衣不离开井场。为着一个宏伟的目标,他把自己的一切置之度外。”

  他付出的代价是腿被砸、严重的关节炎和胃癌,而且,真的如他在那首诗中所言,他的寿命真的因为工作而缩短了20年,当他1970年因病逝世时,只有47岁。但是这个朴实的工人直到今天仍享受着大庆的尊敬。大庆为他建立起一座漂亮的纪念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对大庆的劳动模范最崇高的称呼是“新铁人”。

  正是因为大庆等特大油田的发现,新华社在1963年12月4日播发的《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新闻公报》中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过去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

  1999年底,大庆油田重组改制,2000年,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并且,作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被列入上市公司中石油的资产。

  但是,从1993年起,中国重新成为原油进口国,当年进口量930万吨,占总需求量的6%;到了2004年,进口原油占总需求量的比重增长到45 7%,而且,这一比重还在不断加大。一组数字表明,到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将达4 5亿吨以上,国内可能产出1 8亿~2亿吨原油,预计缺口2 52亿吨。世界各国发现,他们正面临着一个能源饥饿的大国。大庆油田发现将近50年之后,中国突然发现自己仍然处于对能源的巨大的饥渴状态。摘自《共和国记忆60年·成长地标》一书

  【导读】

  共和国纪事系列文章:

  从上世纪初开始,日本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进军中国东北部,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寻找石油,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们还是“遗失”了著名的大庆油田。

  日俄合作探测东北油田

  早在1928年年初,由于当时各方盛传在中国东北发现了石油的迹象,日本人下决心在这一地区寻找石油。1929年春天,新带国太郎和另一名日本人同10名俄罗斯人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带着20匹骡马沿东清铁路到牡丹江上游的森林地带开始寻找石油,经过两个多月的探察,无功而返。

  1930年4月,在美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工作的俄裔美国人托里斯基的指点下,新带国太郎等人乘火车前往满洲里的扎赉诺尔煤矿,进行第二次找油。他们将采集的矿样带往大连,先经满铁中央实验所化验,后来又经日本德山海军燃料研究所进行分析,断定样品中含有石油类的沥青。

  两个月后,在哈尔滨的俄文和日文报纸上,对这次发现进行了报道,称“满铁投入了很大的经费,计划在北满探索石油资源,历时多年,终于在这里发现了油田。为此,满铁已经投入了3万多日元”。

  半途而废还是技术不够?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日本人在资源调查上就更加自由。其中,扎赉诺尔一带始终是最受重视的地区之一。在其后的三年时间里,日本人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据说使用了钻探深度超过1200米的钻机、重力探矿、地震计探矿等先进的设备和方法,但最终也未能找到真正的油田。1940年8月,日本石油公司的调查部长大村宣告说:“在满洲已经很难找到石油,还是马上到'南方'寻找油田吧。”于是,日本军方和石油公司打消了在中国东北寻找石油的计划。

  在日本现代史里,经常能看到“如果当初找到大庆油田将如何如何”的词句,他们始终为没能找到大庆油田感到“遗憾”,并对个中原因进行了“反省”。原东京工业大学教授森川清在回忆“满洲的石油开发”时说,之所以没能找到大庆油田,“是因为战前日本钻探的深度只达到大约800米,而大庆油田最浅的油层也有1000米深,还差不足200米”。

  森川清似乎觉得战前日本的钻探技术是难以达到足够的深度。实际上,标志大庆油田发现的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恰恰是开钻到1357~1382米之间的油层才出油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种说法。

  但日本作家草柳大藏在《实录满铁调查部》一书中认为:“石油探矿是由满铁和日本石油公司进行的。满铁的钻探技术达到1800米是可能的。”草柳大藏认为,不是钻探技术达不到,而是没有深入钻探罢了。

  对于大庆油田的发现,中国地质大师黄汲清则提出了“陆相地层生油”理论,他曾讲:日本人在东北找了整整30年却没有找到油田,他们找油技术比我们先进,为什么没有发现,而我们只用了五年就发现了大油田?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陆相地层可以生油。对此,日本地质史学者小松直干也认为,除了勘探的范围、密度不够外,从根本上说不是钻探设备不行,而是“探矿思想和探矿技术的问题”。

  美国人的计谋起作用?

  其实,关于大庆油田的发现,近年来在日本还有一种传闻,认为早在1920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已经发现了大庆油田。但美国政府却不让美孚石油公司公布这个发现,反而让美孚石油公司对外宣称在中国东北没有找到石油,还装模作样地提出一个“中国贫油论”的理论。

  历史学者认为,美国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当时东北处于日本人的势力范围。由于当时日本90%的石油依赖从美国进口,美国害怕日本有了石油,就失去了遏制日本的最有效手段。日本人虽然在中国东北各地勘探石油,但凡美国人去过的地方日本人就不去了,因为他们相信美国人认为没有石油的地方就真的没有石油,岂不知自己上了美国人的当,也相信了美国人的“中国贫油论”,最终停止了在中国东北的找油工作而转向东南亚。但这种说法目前还有待证实。摘自《第一财经日报》蒋耀波

  1960年10月25日,某油库在输油时,由于意外原因引着了罐口冒出的油气,燃起了一股大火,这股火如不及时扑灭,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附近维修管线的工人们看见火光,立即赶来救火。维修队长奚华亭三步两步冲上罐顶,冒着烈火烧身和油罐爆炸的危险,操起蒸气管对准火口猛刺,但由于蒸气太小,压不住一人多高的火舌。奚华亭扔掉蒸气管,立即用两腿堵住火口,减少空气流通,接着又脱掉棉衣迅速塞住烟火弥漫的罐口。烈火浓烟包围着他,灼烤看他,但他毫不动摇,死死地压住罐口,防止火势蔓延。

  这时,同志们也冲上来,把冻土块合一盆盆凉水浇头,土块打在身上、头上阵阵发痛,可奚华亭纹丝不动,紧紧压住罐口,他知道,自己稍一挪动,烈火就会窜出来,火势一大,油罐就会爆炸。那样,国家财产和职工的生命安全将受到威胁,工人阶级的高度责任感,使奚华亭下定决心,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住油库的安全,他忍着剧痛,以顽强的毅力,用自己的身体防止了一场恶性事故的发生。

  油罐保住了,可奚华亭却受了重伤,同志们都称他是“黄继光式的英雄”。

  大庆创业故事:铁罗汉

  会战初期,供应仓库中中队一排被人们称誉为“铁罗汉排”是一个出名的先进集体,要向他们为什么能当先进,工人们都会自豪地回答:“因为我们有个好排长,他是一个‘铁罗汉’”。

  一排的排长叫祝贺明,是1960年部队转业的一名战士,他到一排以后,把解放军的好传统带进仓库,不仅自己吃苦在前,抢重活干,还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很快就当上了排长,祝贺明说:“我们要真心实意地跟党走,时时刻刻保持革命战士的本色。”他每天上班最早,下班最晚,午间经常留在工地看现场,样样走在先。一排有4个班,哪个班任务重他就到哪个班去,如果有夜战,他白天忙一天,晚上还要跟着夜班干,1962年4月1日会战开始那天,突击搬运法兰,一个法兰有100公斤重,要运900米远,别人三四人抬一个,大家见排队长这干,也都改成两个抬一个。半天的任务,不到两个小时就完成了。7月份来了一车皮硫化酸化肥,卸车任务是另一个单位的。由于硫化酸化刺激性很大,又是散装的。人一上去就被呛得站不住,卸不了车,有人说这样装不合要求,要给退回去,祝贺明得知情况后说:“退回去一是浪费,二误农时,人家能装上,我们办什么卸不下来?”他请示领导同意后带领二班12名同志去卸车,到了现场,祝贺明第一个冲进车厢,工人们一拥而上,不到5个小时就完成了任务,同志们被熏得头晕眼花,咳嗽不止,但没有一个下车的。9月,祝架明在卸大型螺纹管时脚被砸掉两个趾头,鲜血湿透了鞋,但他一声不吭,坚持同大家一起干,第二天实在不能上工地,他在家搓了一天绳子。医生让他休息他不肯。第三天拄着拐杖上工地,领导和同志们劝他回去。他说:“现在战斗正紧张,你们怎么能动员一个战士不参加战斗呢?排长的行动,就是一种号召。他虽然没有像以往那样带头干重活,却鼓舞大家超额完成了任务,从此人们称他为“铁罗汉”。

  二班班长王帮喜刚来时嫌会战艰苦,家里又有些困难,想调回武汉去,排长就找他谈心,从各方面体贴、关怀他、当他了解到作为同乡的排长家乡遭灾,父母先后去世,爱人曾多次来信叫他回去时,用排长比自己,感到惭愧,下决心以排长为榜样,安心工作,越干越好,最后评上了红旗手,在一排,“排长咋干我咋干,照着‘’铁罗汉”样子做,已经成为大家的地动准则,年年都超额完成任务,成了远近闻名的“铁罗汉排”。

  有人曾问祝贺明,为啥这样干,他说:“我心里有榜样,那就是我们和排长他们。”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他转业前所在连的连长郭玉荣是全团的标兵,排长杨喜茂是有名的铁汉子排长。

  大庆创业故事:汽车穿"铁鞋"

  会战一打响,就面临着重重困难,天公偏偏又不作美,6月就下起连阴雨,10几天,大雨不断,草原到处是积水,条条土路都是泥泞不堪,汽车一上路,轮胎在泥水里打滑,尽管车轮飞转,可就是不往前走,大量的物资、器材、生活用品运不上去,前方急的嗷嗷叫。

  为了攻克这个难关,三探区运输处发动全处职工献计献策,大搞革新,全处两天就设计出40多个方案,画出59张图纸,一区队二分队司机郑学书,改与“天公”比高低,开动脑筋想办法,千方百计找窍门,终于设计出了“汽车轮胎防滑铁鞋”。他在领导支持下,连夜画出图纸,又经过钳工,电工连夜苦战,制成了第一套防滑“铁鞋”。经过试用效果比较好,运输处又召开“三结合”诸葛亮会,进行研究、改进,使之更加理想。这种“铁鞋”用钢铁制成,用螺丝固定,雨天“穿”上,晴天可以卸下,不磨损轮胎和钢圈,制造简单,扒力大,防滑效能很高,有了它,汽车可以畅通无阻地行驶在翻浆路和雨天泥巴路上。

  领导和同志们都称赞郑学书不仅方向盘把得牢,还会动脑筋把窍门找,大家都高兴地说:“不怕‘天公’降大雨”,英雄妙法胜‘天公’。

  大庆创业故事:"老黄牛"修鞋

  1960年转业战士黄友书,服从会战需要,叫干啥就干啥,几年时间当过瓦工,保管,喂过马,喂过猪,人们称他是“老黄牛”。这个“老黄牛”和其他标兵模范有一点不同的地方,就是他曾当过几年修鞋工,无偿地为会战职工修过成千上万又鞋。

  1961年初,在机关房产维修队当班长的黄友书,看到工友们穿的鞋,有的底掉了用铁丝拢着,有的帮脱了用绳子牵着,心里很不是滋味,有一次到一口井上去施工,他看到11名钻工竟没有一个穿好鞋的,不是掉底,就是漏帮,在部队曾为战士修过两年鞋的黄友书想,战士没有鞋穿打不了仗,工人没鞋穿也搞不好生产,他向领导提出了会战职工修鞋的想法,领导上很支持。

  1961年3月,黄友书开始筹建修鞋组,当时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黄友书就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自己跑到总机厂铸造车间求师傅们给加工几副鞋柺子,钉锤子和削皮刀,又跑到齐齐哈尔和附近的县镇买来鞋钉、皮子,锥子和线绳,从4月份开始正式为职工修鞋,他身背一个工具箱,手拎鞋柺子,有时在干打垒的屋檐下,有时在职工的宿舍里,有时来到采油井上,哪里有人要修鞋,他就在哪摆上摊子给人修,晚上,他还走家串户为职工家属服务,一时间,黄友书成了最受欢迎的“大忙人”。黄友书为职工服务从不忘记施工前线,6月份的一天,他身背鞋箱步行10多公里,走到一二0二钻井队,一天就为钻工们修鞋32双;转天又来到一二0五钻井队,一天修鞋28双,铁人王进喜握着老黄的手连声说:“谢谢你,感谢你想着我们钻井工人”

  黄友书修鞋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会战工委领导亲自决定批给他一个旧板房,让他开个修鞋铺,免得到处打游击;还明令各食堂把猪皮都送给黄友书用。有了基地,黄友书干得更欢。修鞋量增大,原料不够用,黄友书就带上徒弟到钻井前线去废胶管和旧水龙带。当时没有皮革厂,老黄就用土办法加工猪皮,有时手被白灰、碱土烧起了大泡,红肿几天不消,他也不休息,咬着牙坚持工作。

  黄友书在修鞋岗位上一干就是4年。4年时间为会战职工修了2万多双鞋,对这样的“老黄牛”,党和人民给了很高的荣誉,连年被评为会战标兵。

  缺油!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起步发展的国民经济期盼石油。但摆在国人面前的现实却不容乐观:建国初期,全国只有老君庙、独山子等3个小油田和四川石油沟、圣灯山两个气田,全国只有8台破旧的钻机,52口油井。

  人们不禁困惑了,偌大的国家,真的就没有石油吗?

  就在这个时候,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石油勘探重点由西部向东部的大转移”的战略决策。以李四光为代表的一代石油地质工作者,以全新的理论引导实践,大举进军松辽盆地。

  历史就此改变。1959年9月26日16时许,在松嫩平原上一个叫“大同”的小镇附近,从一座名为“松基三井”的油井里喷射出的黑色油流向世界宣告大庆油田的发现,也由此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

  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的欧阳钦提议将“大同”改名为“大庆”,以此将大庆油田的发现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献给成立十周年的新中国。“大庆”这个别具纪念意义的名字,由此叫响中国。

  1960年2月20日,党中央批准了石油工业部门《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的报告》。一场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石油工业落后面貌的石油大会战拉开了序幕。浩浩荡荡的会战大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开进松嫩平原。

  讲解员的讲解把记者一行的思绪带回到几十年前:三月的大庆,北风呼啸,滴水成冰。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们在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和艰苦的环境中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夺油大战。他们成日成夜地奋战在井场上﹑“牛棚指挥所”中,用自己的汗水甚至鲜血来换取石油。他们吃的是冻得硬邦邦的窝窝头,住的是简陋的“干打垒”和大通铺。展厅里, “铁人”王进喜在冰天雪地里带领着1205队队员拉肩扛运钻机﹑破冰取水保开钻﹑奋不顾身压喷井的一个个场景,印证着“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在铁人精神的感召下,石油工人万众一心,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夺取了石油会战的光辉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石油的“贫困”面貌。

  1963年的一天,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传到大庆:我国石油基本实现了自给,中国人使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全国人民举国欢庆,中国人民扬眉吐气。1964年,毛泽东主席向全国正式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伟大号召。

  十年动乱,大庆人统一的思想是:“这里乱,那里乱,唯有大庆不能乱。”在坚定的思想信念下,大庆人始终坚持生产一天都不停,实现了产量逐年递增。更让人惊讶的是,几乎就在动乱结束的那一年,大庆原油年产量跃上了5000万吨大关。

  历史选择了大庆,而大庆也没有错过这个机遇。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成为那个时代最具特色的伟大精神的缩影,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

  薪火相传

  缺油!

  过去,是因为国家贫穷;今天却是因为国家的飞速发展而供不应求。

  老一辈石油人为国分忧、为油拼搏的光辉历程,增强了大庆油田广大干部职工“为祖国献石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为国家多产油气、多做贡献。出现在记者镜头前面的油田干部职工代表,大家朴素的言语间传递出对老一辈油田人的崇敬,其实,这些普通的油田人也在感动着我们。

  在井下作业分公司修井一大队修107队,我们就听说了一个关于生死状的故事。

  火光!五六十米高的火柱冲天而起,百米之外都能感受到灼人的热浪。当放喷闸门开启点火的一刹那,巨大的气压顶得闸门发出嘶嘶尖叫,声音震耳欲聋。这是一个名为“升深2井”的地方,曾因天然气高产而成为大庆人的骄傲。而今它却因多年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生产,套管腐蚀,产生漏气,就像一颗随时都可能会引爆的"定时炸弹",威胁着附近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附近村镇的居民已经开始疏散和转移。方圆几里都已拉上了警戒线。武警战士封锁了所有通向井区的道路。待命的消防车足足有20辆。整个井区置身于一片恐怖的氛围中。

  大庆油田领导表示,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这口井进行水泥封堵,消除事故隐患。但由于施工难度大、危险性高,联系的几家国内施工单位,都不敢尝试。

  公司领导反复思量后,决定把这块难啃的“交给骨头”修井一大队107队。队长赵传利在向大家传达完上级的命令后,说:“弟兄们,咱们大仗小仗打了不少,从来没熊过;这次是真正考验我们的时候,咱107队绝不能当孬种!大家有没有信心啊?”“有!”30个人发出了同一个声音。在庄严的气氛中,队里的5名党员和干部率先在“决心书”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全队没有一个人退却。30个名字,同一个决心:“一定要拿下‘升深2’!”

  随后,70多天时间里,他们进行了无数次演练,从抢险、救援,到逃生、疏散。演练过程中,井下总工程师兰中孝的母亲去世了。他跑了几个小时的路,见了母亲最后一面,没等发丧,第二天早上六点就赶回现场。不少工人的孩子生病了,可他们当中没有一个向组织请假回家的。

  终于,现场封井开始了。赵传利和几名干部,率先登上井口进行操作。

  周围的空气好像凝固了一般,上百双眼睛紧紧盯着最危险的地方,上百人屏住呼吸。拆井口成功,卸井口成功,安井控成功。动作协调,配合默契,40分钟后,危险解除了。现场一片欢腾。

  在铁人老队长曾经带过的钢铁1205钻井队,我们又听说了一个现代版的“人拉肩扛”故事。2007年的一个夏天,连续降雨使1205队的井场一片汪洋。车进不来,急需的重晶石粉、套管隔在百米之外。停工,这口井就极可能报废,损失惨重。“扛,也要把这口井拿下来!”队长胡志强一声令下,摸起手套,直奔叉车。二十几个小伙子也急了,深一脚浅一脚地紧随其后。雨,一直下,水,没膝深。106根每根重达300公斤的套管,再加上20多吨重的重晶石粉,足有50多吨重!一趟、两趟、三趟……扛不动了就抬,抬不动了就拖;雨水、汗水、泥水……没人退缩,没人叫熊。十几个小时之后,活干完了,井保住了,刚才还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们瘫在了地上。“铁人老队长从来就没离开队上”,胡志强的话意味深长。

  在“就要当样板”的中十六联,“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星火一次变电所,“干是千斤顶,学时螺丝钉”的刘备战班组,“前进不停步,永远争一流”的西水源,我们听着油田人讲述着关于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故事,我们听得出大家作为一个油田人的自豪。

  不朽传奇

  身处油田的人这样理解这座精神殿堂中的宝贵财富——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发展之魂、力量之源,是大庆人的光荣与骄傲,也是大庆人的信誉和品牌。外界看我们看什么?油田发展靠什么?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当前,面对日益增大的产量压力、技术压力、市场压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继承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始终保持为国分忧、为油拼搏、艰苦奋斗、勇挑重担的优良传统,自觉做到“两论”起家、两分法前进;做到“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做到“三个面向、五到现场”;做到抓基层、打基础,争一流、上水平。继承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干实事、重实效。铁人讲,“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油田各级干部,要时刻用铁人的誓言激励和要求自己,坚持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保稳产,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闯市场,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带队伍,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促和谐。这是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种境界,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攻克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就能无往而不胜”。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玉普说。

  身在油田外的人这样诠释这种精神——

  “现在建国都快60周年了,是什么东西一直在支撑着我们这个民族、我们国家前进?大庆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大庆精神继承了革命年代的井冈山精神和延安精神,创造了和平建设年代我们党的精神。大庆这面旗帜从来没有倒过,大庆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永远在高高飘扬”。著名作家何建明说。

  甲子回望大庆精神,油田的往昔,到处是朴素的形态,没有现代人源自欲望的不安、困扰与焦灼。平凡、朴素中,他们深切地体味了生存的艰辛与创造的艰难。然而,恰恰是这种不被人注意的本分与朴素里,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剪影,一代人的精神地图,看到了生命本身涌动的情绪与色质,理解了现实与人生的真谛。而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书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不朽传奇,必将成为推动大庆油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恒久动力。

  大庆油田产油量首次下调至5000万吨以下 资源递减迫使城市转型

  黑龙江

  到达这个城市的当天,正赶上一个“极端”晴朗的天气,正午的阳光照着市中心的火车站、百货大楼、肯德基快餐以及大大小小的店铺,给人的感觉,这不过是中国一个最普通的城市的一个最普通的中午;只有连最繁华的商业街上都随处可见的“磕头机”,以及街头矗立的“二次创业”的广告牌,告诉人们这便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都知名的石油城———大庆。

  到达大庆油田有限公司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今年刚好是“铁人”诞辰80周年和“钢铁钻井队”1205队、“永不卷刃的尖刀”1202队两支国家功勋钻井队建队50周年。

  当拨通了“铁人”王进喜生前所在的1205钻井队第18任队长李新民的手机时,电话那端传来一种豪迈的声音,和想象中的一模一样:“50年来,准确地说是到今年8月7日,我们队钻井进尺累计198万米,交井1573口;从1990年到2002年,连续13年实现人年均交一口井的目标。”电话随即被机械的轰鸣声打断。

   ■大庆的问题:资源递减

  众所周知,大庆是先有油田后有城市,于是,“地上服从地下”也就成了这里约定俗成的原则。“如果某个地方地下探明了油气存储,地上无论有什么都要迁移。”油田公司宣传部的一位干事这样解释“服从”的内涵。

  31岁的杨明是大庆“土生土长”的大学生———8年前从大庆石油学院毕业后,在采油厂当过秘书,当过技术员,今年调到了油田公司的新闻文化中心。在他的记忆中,还没有见过“自喷井”,“听老师傅们讲过,在电影和资料片中见过,现在恐怕已经绝迹了。”由于在采油一线当过技术员,对于专业问题他也能说得头头是道:“现在把钻打下去上来的都是聚合物,要注入聚丙烯酰胺,是一种颗粒催化剂,目的是有利于形成油聚集。”

  根据油田2001年的综合测评资料显示:油田的综合含水率已经高达87%,一些主力油田的综合含水率达到90%。“也就是说,从地下打出100吨的液体中有90吨是水,只有10吨是油。”杨明说,“有的时候,采油的成本甚至高于油价。”

  来自大庆石油管理局的一份数据显示,1960年投入开发建设以来,大庆油田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56.83亿吨,而动用的储存已经达到了48.25亿吨。

  资源的递减,对于大庆市和大庆油田来说,都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大庆的辉煌:喜忧参半

  回忆大庆的辉煌历史是豪迈而痛苦的。

  大庆油田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玉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从1959年大庆的第一口基准井喷油,中国贫油国的帽子被摘掉,40多年来,大庆累计生产原油17亿多吨,接近全国陆上原油总产量的一半,创造了连续27年稳产5000万吨以上的纪录,这在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也是奇迹,为此,大庆油田勘探开发成果与“两弹一星”一同载入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史册;同时,大庆还向国家上缴了4061亿元税金,这是国家对大庆总投资的87倍,承担原油价差4190亿元,出口创汇495亿美元。

  其实,在黑龙江,110万大庆人的生活水平一直是令人羡慕的。

  杨明说,他的一些同事,和他的年龄差不多的,都已经全部或部分买下了住所的产权;如果是开展工资改革的企业,每月有考核,最终和收益挂钩,工资、季度奖、半年奖、全年奖以及各种补助,全部加在一起年收入可以达到4万元。“这比起哈尔滨的很多企业强很多呢!”

  然而大庆人很清楚:由于连续多年开采,大庆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生产成本增加,产量递减加快。大庆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今年,公司计划生产原油4830万吨,这是大庆油田年产油量首次下调至5000万吨以下。”王玉普介绍说,“这是遵循油田开发的客观规律,从考虑大庆油田长远发展出发,经过集团公司的缜密研究后决定的。”

  以此为标志,也宣告大庆油田5000万吨以上连续高产稳产已经画上圆满句号,油田开发将从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大庆的尴尬:外资鲜入

  大庆靠石油在黑龙江省、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名声在外,但是一直以来对国外的招商引资效果却平平。

  大庆市的一项统计资料显示,去年的招商引资引进到位资金82.5亿元,但外资仅占1.7%。目前全市GDP已超过

  1000亿元,但经济外向度仅为0.5%左右。这些数字表明,大庆的整体开放水平与大庆的综合实力极不相称。近5年来,大庆市年均利用外资1284万美元,不到哈尔滨的1/20,也低于牡丹江、齐齐哈尔和佳木斯。

  大庆市经贸委的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到目前为止,真正有实力的国外大财团还没有一家进驻大庆。近十几年来,来大庆考察的世界级企业不少,但几乎都是奔大庆的石油而来,但是大庆的这些“宝贝”一直是由国家调控的。而且,大庆是以油起家,多年的单一发展形成产业门类严重失衡,像机械制造这类基础型产业的薄弱使得相关产业链难以拉长。因此,除石油石化产品外,大庆其他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金量普遍不高,很难引起外商的兴趣。

  另外,投资环境中最重要的人才环节目前在大庆也还是弱项。好在大庆人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

  油田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玉普说:“人才优势已成为企业实现持续发展、赢得‘生死抉择’的决胜力量。”建设100名厂(分公司)级领导人才、100名首席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200名外向型复合型人才、300名专门人才、500名高级生产操作人才等5支队伍的目标正在油田公司抓紧实施着。

  令人欣喜的是,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听到了即将建设大庆大学城的消息。大庆,这片高产“黑色黄金”的沃土,也将有望成为人才的沃土。

  ■大庆的难点:谋划明天

  虽然大庆被列为中国50座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但是其实大庆并不十分具有典型意义,它的“枯竭”情况和面临的压力远在露天煤矿抚顺等城市之后,但是因为一种资源而建设发展起来的城市在这种资源进入高衰期后又该如何发展这座城市,这在大庆却相当典型和突出。

  油田逐年减产,地方经济的增长很难弥补石油生产下降的影响。大庆地方经济只有100亿元左右的规模,即使连续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每年也只能增加30亿元的产值。大庆市有关方面承认,将来可能会出现地方经济持续增长,而全市经济仍然是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局面。

  可持续发展给大庆出了道难题。大庆市政府有关领导在接受采访时说,“用10到20年的时间完成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从资源型城市到高科技与现代化城市的转型。这个过程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10年,以高新技术为主体的替代产业将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力量,形成石油、石化、地方经济‘三足鼎立’的经济结构,市区基本达到现代化城市的标准;第二步,从2010年到2020年,完成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自我服务型城市向区域中心型城市、矿区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转变,全面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城市,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大庆的希望:二次创业

  到大庆的时候,东北的媒体都在报道一则令人颇为振奋的消息:“大庆油田运用新技术,油田勘探取得重大突破,近3年来,大庆油田新增石油探明储量1.8452亿吨,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83.81亿立方米。中国石油股份公司总裁陈耕在大庆油田调研时评价说,通过精耕细作合理开发,大庆油田还可开发100年。”

  于是,在采访油田公司副总经理王玉普时,首先谈到的就是这个话题。

  “实际上,陈总在调研时的说法是‘大庆油田可开发100年’,40年过去了,目前正处于开发中期。”但是他同时强调,即便是“还可开发100年”,这个说法也并不过分,关键是看每年的开采量。

  勘探结果这样显示:经过细致勘探,大庆地下油气分布情况逐渐清晰,大庆地区地下的油气资源量令人震惊。根据三轮资源评价后最终结果显示,松辽盆地北部石油资源储量为90.26亿吨,开发潜力仍然巨大。

  “我们目前的重要任务有两项,第一是勘探,多找油;第二是把探明储量转变为可采储量。”王玉普说。松辽盆地北部预测石油资源储量为113亿吨,目前只探明了57亿吨,探明率刚刚达到50%;预测天然气资源储量为1.17万亿立方米,现在仅找到了536亿立方米,探明率不足5%;而其他外围盆地的勘探程度还处于初期阶段,特别是随着今后勘探区域的拓展,新注册盆地的增加,还将有更多的油气资源作为补充。“综合这三块,大庆还大有英雄用武之地。”

  王玉普把未来油田的发展总结为:面向“两个市场”、整合“四种资源”、发展“三大经济”、完成“一个跨越”。而且,油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已经被视做是“全体大庆人的共同事业”。

  “我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王玉普表现出来的依旧是大庆人的豪迈和自信。(来源:中国网)作者:陈筱红 杨青

  

(责任编辑:李瑞)
[我来说两句]

测测你灵魂的模样

测试:2010年你要提防你身边的哪个小人

测试你的智商到底有多高 测完可能会被气死

看你这一生有没有富贵命? 世界上最变态的八大菜

全球排名第十二位的心理测试:荒岛求生

测测你的死穴在哪里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