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鞍钢六十年记录:一部央企变革的MBA教科书

2009年09月18日09:24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中国资本证券网-证券日报 作者:谢 岚

  鞍钢六十年记录:一部央企变革的MBA教科书

 

  共和国即将迎来60华诞,而鞍钢,或许是少数几家早在之前数月就已经庆祝过自己60周年纪念日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之一。

  援建包钢、武钢和攀钢等,向宝钢等输送了大量设备和人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一已之力支撑起了一座城市的经济甚至包揽起了相当一部分本该是政府承担的责任——如同在一个家庭中长兄如父,作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长子,鞍钢在顶着“共和国第一钢厂”的耀眼光环的同时,也担负了其他诸多角色,并因此在此后数十年间苦乐兼程。

  某种意义上而言,在这家位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特大型老国企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部浓缩的共和国60年的社会经济变迁史。

  “共和国第一钢厂”

  1949年6月26日,当出铁的钟声敲响,火红的铁水带着热气自杂草丛生的高炉中奔腾而出之时,激动的工人们在“出铁啦,出铁啦!”的欢呼声中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和国辉煌的钢铁史就此掀开了第一页。

  此前,这片几乎已经是一片荒烟蔓草的土地是日本人于1916年建造的“昭和制钢所”的所在地。日本战败后,国民党一度控制了“昭和制钢所”,并将其更名为“资源委员会鞍山钢铁有限公司”。1948年,国民党溃败后,共产党接收了这座工厂。然而,此时的鞍钢已经破败无比,按照留在中国的日本工程师的断言,“这里只能种高粱”了。

  然而,这一断言最终结束在第一批新鞍钢人的奋斗中——1949年7月9日,鞍钢正式恢复生产,而举行开工典礼的广场上悬挂的“为工业中国而斗争”的标语也揭示了这家“共和国第一钢厂”未来所担负的最为重要的使命!

  “那时候,一提鞍钢,都翘大拇指,是老大哥。国家也厚爱,集全国的财力和人力建设鞍钢。”鞍钢集团原总工程师,长岭超过40年的老鞍钢人龙春满曾回忆说。

  正是在这座废墟上建立起来的钢厂,诞生了新中国钢铁工业史上一个有一个的“第一”:1953年10月27日,第一根无缝钢管在鞍钢诞生;11月30日,第一根重轨在鞍钢问世;12月19日,第一座现代化鞍钢高炉7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一五”期间,鞍钢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大型钢铁生产基地。

  1949年到1952年期间,鞍钢累计生产生铁211万吨、钢191.9万吨、钢材109.9万吨,分别占当时全国产量的45.9%、63.58%、46.83%。可以说,当时新中国建设的一半以上所需钢材是鞍钢供应的。

  1960年,鞍钢达到其荣耀的顶点。这一年的3月22日,毛泽东称赞了鞍钢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上的探索,并将他们的经验称为“鞍钢宪法”——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业企业的指导方针。

  此后的鞍钢经历了10年文革浩劫、经历了改革开放,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前,鞍钢都一直是钢铁业“中国最大”、“中国第一”光环的所有者,并让数代鞍钢人至今为之倍感骄傲和自豪。

  中国钢铁业摇篮

  如今的中国钢铁行业可谓群雄割据,但若追其历史,今日中国钢铁业的不少巨头都可谓与鞍钢都渊源颇深。在宝钢、武钢、包钢、太钢、水钢……全国的各大钢厂仍可以听到东北口音,看到鞍钢人的身影。

  作为共和国工业的长子,鞍钢在为新中国提供了大量钢铁产品支持工业建设的同时,也为全国各地的钢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人才支持。

  1954年,作为“一五”计划的重点任务,国家决定建立包头钢铁公司和武汉钢铁公司,按照当时的设想,他们将和“鞍钢”一起成为三足鼎立的大型钢铁基地布局。

  根据当时冶金部的安排,鞍钢几乎承担了包钢和武钢最初的所有的人才培养和输出计划。仅仅是支援武钢,鞍钢就调出了2900人。而为了筹建包钢,鞍钢不仅抽调了许多技术骨干,还提供了大量的钢材和设备。此外,在此后的多年时间里,鞍钢也一直都承担着这两家钢铁集团的人才培养和干部培训任务。

  1966年,为支援三线建设,鞍钢人再次响应党的号召奔向国家边远穷困地区,在四川渡口(现在的四川攀枝花市)和贵州水城(现在的六盘水市)分别建起了攀钢和水钢。为援建水钢,鞍钢一下就抽调走了5000多人。这些人大都年龄在30-40岁之间,是单位的骨干力量,几乎是举家带口迁往当时可以说是穷山恶水的贵州水城,并在当地扎根下来。

  而即便是今日已经取代鞍钢成为钢铁行业“中国最大”的宝钢,在成立之初也有相当一部分技术人员来自鞍钢。

  对于今日的鞍钢人来说,虽然“中国最大”的头衔已然无奈易主,但“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却依然是独属于鞍钢的美誉,铭刻在中国钢铁工业史上。

  一个钢厂和一座城的六十年

  当鞍钢在废墟上重建的时候,围绕着这座巨大钢厂,一座新城也开始拔地而起。然而,某种程度上,鞍山作为一座城,在一段漫长的时期里一直站在作为一个企业的鞍钢的背后

  ——摊开鞍山市地图,人们就可以发现,面积9252平方公里的鞍山市,鞍钢就占去了近三分之一。

  而在几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鞍山市的经济也几乎是由鞍钢一力支撑而起。1957年,鞍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6亿元,是1949年的15.4倍,基本上来自鞍钢。

  到了20世纪60年代,鞍山也曾试图在钢铁工业之外发展地方化工和电子等工业,但总体来说,这些企业实力仍然较弱,尚未形成规模。直到90年代之前,整个鞍山市都一直未能发展处其他像样的产业,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鞍钢的贡献。据说,对于鞍山经济高度依赖鞍钢,当地人曾有笑话道,鞍钢一打喷嚏,鞍山就感冒。

  据鞍山市退休老干部回忆,计划经济体制下,地方和企业的矛盾也并不突出,鞍山和鞍钢的领导由于经常对调或是由一人兼任,“那时候大家都在拼命干,觉得不论企业还是城市,不都是国家的?!”

  因此,和其他东北老工业基地一样,作为鞍山“巨无霸”似的工业实体,鞍钢也在此前半个多世纪里一直进行着“企业办社会”。在1994年以前,鞍钢自己就有16个医院、20多个幼儿园、86个渡假村、32所中小学,此外,托儿所、殡仪馆、消防队、农场、牧场样样齐备,连公安局都是鞍钢自己出资建设的,可以说社会职能一应俱全。

  无疑,在计划经济时代,鞍钢给许多生活在鞍山这座城市、不是本人就是家里总有三两亲人在这家大钢厂工作的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归宿感和安全感。

  失落的光荣

  此前,美国《财富》杂志公布2009年全球500强排行榜,中国43家公司入选,钢铁业中不仅有宝钢、河钢,作为民营企业的沙钢也杀入榜单——然而,鞍钢却名落孙山。对于鞍钢人来说,对比往昔的荣耀,这种失落感更是异常明显。

  这样的转折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3年底,十四届三中全会举行。正是在这次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4年1月,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配套改革方案同时实施,改革方式是“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当其他不少对鞍钢来说是“后生辈”的钢厂开始轻装前行、后发制人之时,此时的鞍钢,却面临着典型的“东北现象”,不仅仅设备落后,积压减产,几十万人同吃“钢铁饭”,企业办社会也开始成为鞍钢日渐沉重的包袱。

  鞍钢,不得不面临转轨时期的阵痛。

  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钢厂生产钢材品种,不看质量,只看数量能否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而随着向市场的转轨,钢厂却不得不开始自谋生路,放下昔日的身段按市场需求生产钢材——鞍钢显然一时无法适应。鞍钢人有笑话自嘲道,当时鞍钢生产出来的汽车板卷,由于质量太差,飞边卷沿,连麻雀都不愿意往上面落,因为怕夹脚。

  钢厂效益不好,但其身后的众多的非赢利单位、大批本该是社会机构的人员等却仍都要钱来养活,对鞍钢来说,这无疑更是雪上加霜。市场一有风吹草动,不仅仅鞍钢,也连带影响了其身后几乎半个鞍山市。

  1994年前后,成为鞍钢最为困难的时期。当时的鞍钢,合同严重不足,资金短缺,高炉被停产了两座,开始拖欠职工工资,企业濒于破产边缘。

  当时51岁的刘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空降鞍钢,担任了其总经理和党委副书记。1995年,刘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一个记者这样问道,“国有企业不改造,装备落后叫做等死,搞改造,要借钱,付不起利息,叫找死,你怎么看?”刘玠回答说,“既不能找死,也不能等死,我们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来。”

  此时的鞍钢人已经意识到,光荣已经过去,下一步仍需“而今迈步从头越”。

  跨国公司梦想

  正是在时任鞍钢总经理的刘玠的拍板下,鞍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开建所谓的“1780热连轧工程”,最终这个项目成为鞍钢再次腾飞的平台,被称作是“鞍钢的希望工程”、“鞍钢印钞机”。

  但鞍钢要复兴,重现昔日光荣,仍需要大量资金。刘玠又开始了找“钱”之路。然而,尽管鞍钢多次向国务院打报告,但其资本金注入的要求却未能得到通过。若想解决资金问题,唯有改革走股份制的道路,上市融资。

  1997年,鞍钢打包了当时其比较优质的一部分资产——包括一条从日本买来的二手厚板轧机、一条从美国买来的二手线材轧机和一条从德国买来的二手冷轧机在内,开始了上市之路。正是通过上市,鞍钢融得了对其来说性命攸关的26亿元的资金,开始了技术改造和执行“九五”规划。

  此后短短数年间,鞍钢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转炉、焦炉、热轧板、冷轧板、镀锌板、彩涂板、冷轧硅钢生产线,以及从矿山、焦化、炼铁、炼钢、连铸到轧钢全流程的工艺装备全部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在改造老区的同时,鞍钢还筹划建设了鞍山本部新区、鲅鱼圈钢铁新区、朝阳新区、促成了鞍本合并。

  在刘玠任内,鞍钢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工作取得了突破,如鞍钢职工养老保险全部纳入省级管理,鞍山、大连等地区鞍钢所属中小学全部移交地方,公安系统也移交地方。社会包袱开始“放空”,对于鞍钢复兴的意义不言而喻。

  2007年1月,刘玠结束了他12年的鞍钢生涯,53岁土生土长的鞍山人张晓刚出任鞍钢董事长。在其前任的基础上,张晓刚提出了新的鞍钢发展模式:从投资新建为主向投资新建与兼并重组并重转变、从内陆发展向沿海发展和国际化经营转变、从核心技术的“追随者”向“领跑者”转变、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和管理输出转变。

  显而易见,此时鞍钢的预备“长袖善舞”的已经不仅仅在于一个中国,而是全球市场。从2007年到2009年期间,鞍钢数次扬帆海外,包括参股澳洲金达必金属公司、收购意大利钢铁加工企业维加诺公司等,为自己的全球化布局。

  2009年两会期间,张晓刚对外表示,“鞍钢要当好提升产业链价值的排头兵,根据全球化布局的需要,强化与上下游企业的合资合作,并建立全球化的营销网络体系和物流加工配送体系。”

  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60年是一个甲子,也是一个轮回。在新一代的鞍钢人看来,新的征程伊始未久,他们终将再次实现梦想,传承往日的荣光。

(责任编辑:丁芃)
[我来说两句]

测测你灵魂的模样

测试:2010年你要提防你身边的哪个小人

测试你的智商到底有多高 测完可能会被气死

看你这一生有没有富贵命? 世界上最变态的八大菜

全球排名第十二位的心理测试:荒岛求生

测测你的死穴在哪里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