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西方”在哪里:向世界学习之路

2009年09月26日02:19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建国60年来,每当中国的经济建设遇到困难和困惑的时候,便是大规模向世界学习的时刻。60年间,中国从不避讳自己的落后,四处学习,寻找适合中国道路的先进经验和解决之道。

  60年来,哪些国家曾经成为中国学习的对象?中国从他们那里到底学到了什么?下一个老师将是谁?经过中国消化改良过的经验能否对其它国家产生影响?

  回首往事,我们试图找寻答案。


  建国之初工业起步:苏联

  “你们能不能赶紧派一些苏联专家来,告诉我们怎样管理这些大城市。”1949年初,一向强硬的毛泽东突然感到了“心虚”,虽然他在军事上已经很久没有遇到对手了,他突然向在中国的苏联代表这样要求道。

  在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干部结构当中,十分缺少经济管理干部。而国民党留下来的2万多名技术、管理人才,日本留下来的技术人才,由于在思想层面对中国及社会主义政权普遍抱有敌意,很难得到重用。

  “毛主席是聪明人,他对国际上谁强谁弱十分清楚。我们后来从1944年的一些文件中看出,毛主席一开始是很想向美国学习的。”著名前苏联研究专家沈志华指出。

  但当时的政治环境是,朝鲜战争之后,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禁运,中国在国际上处境十分孤立。“中国当时能够接触到的先进国家,也就只有苏联。”沈志华分析道。

  因此,走向苏联学习之路多少带有一些无奈的色彩。当时的中国没有机会学习其它国家的经验。

  1949年刘少奇首先到莫斯科参观学习了几个月,考察苏联的管理体制设置,党的系统、政府的系统设置,党政之间的关系,等等,回国之后就照葫芦画瓢。与此同时,中国派出了大量人员赴苏联学习,全面照搬苏联的经济、社会制度。

  此外,在长达10年里,共有约2万名苏联专家应中国请求来到中国,不仅帮助中国建设工厂和桥梁,也帮助中国设计各种经济制度。苏联专家一时遍布中国的各个部门,简直可以说无所不包。整个中国工业体系及“一五”计划,都是由苏联专家一手设计。

  “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没有苏联的帮助是不可想象的。”沈志华表示。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苏联经济发展模式本身存在极大的弊端。苏共二十大后,苏联内部也出现了对现有体制进行改革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开始了从照搬苏联模式到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段时期。

  不过,沈志华表示,由于当时频繁发动群众运动,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在中国有效地建立起来,这虽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破坏,却极大地减小了此后改革开放的阻力。

  1980年代国企改革:日本

  1978年10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借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机会访问日本,探寻日本实现经济奇迹的经验。二战之后,日本只用了7年的时间,经济水平就恢复到战前的最高水平,用25年的时间,就登上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宝座,把同样在废墟上重建的中国远远甩在身后。

  邓小平在日本谦逊地表示:“我这次到日本来,就是要向日本请教。”

  邓小平访日之后,中国出现了“日本热”——大批考察团涌入日本,大量的日本专家、学者被请到中国讲课,中日政府成员会议相继举行,官民之间各领域、各层次的交流日趋活跃,两国间的经济、贸易、技术合作迅速发展。

  在邓小平的邀请下,松下幸之助到中国访问,享受了国宾级的待遇,成为首次访问中国的世界级企业家,并对中国的国企管理层产生了深刻影响,包括海尔集团的张瑞敏在内的一大批中国优秀的企业家,都从松下幸之助身上学到了很多管理经验。而包括朱镕基、吴邦国等一大批后来成为国家领导人的官员,都在向日本的学习中受益颇丰。

  日本国企改革研究专家、吉林大学教授田中景教授表示,中国和日本同属“赶超型”和“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因此日本国企改革的经验教训,曾在中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国企改革,向日本学习的痕迹是十分明显的。”田中景教授表示。

  在1980年代,日本同样出现了大规模的国企改革浪潮,这对于正积极学习日本的中国来说,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股份制改革是中国向日本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田中景表示。1980年代,中国国有企业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股份制改革运动,债务分离、裁员、社会保障、企业社会职能的剥离改革,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到向日本学习的影子。

  “当时中国流行的承包制、股份制、集团化等改革,都是从日本引进的,而全面质量管理等时髦的管理方式,也是参照日本的。”田中景说。

  但到19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逐渐破灭,开始了“失去的十年”,中国向日本学习的步伐渐趋放缓。而此时冷战结束,中国有了更多的学习选择,美国、新加坡等国家都先后成为中国的学习对象。

  本世纪初金融改革:美国

  21世纪初,一个耸人听闻的论断从西方学者那边传来:从技术上来说,中国银行业已可以宣布破产了。

  这并非妄言。由于长期对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人为放贷,中国的银行业一直包袱沉重。至2002年底,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高达2.28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3.6%,大大超过了银行的自有资金。与巨额坏账形成对比的是拨备的严重不足,以及风险观念的淡薄。

  而中国已经加入WTO。协定倒逼,中国必须在2006年之前完成银行业的改革。

  为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中国曾四处求医。在此过程中,中国引进了大量的国外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改革,一大批西方学者也参与到中国金融改革的制度设计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方金融机构是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和设计者之一。

  在2005-2006年间,中国政府引进了大量的战略投资者以协助银行业进行改革、海外上市。包括高盛、花旗集团、汇丰、TPG集团、淡马锡、安联和苏格兰皇家银行在内的一些外国金融机构,先后持有了中国各大银行价值数百亿美元的股份。

  以高盛为例。2005年,高盛曾担任交通银行H股上市项目的联席全球协调人,同年又入股中国工商银行。2006年,高盛担任了中国银行H股上市项目的联席全球协调人及联席账簿管理人。

  “应该说,外资机构在中国金融改革中的表现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这样总结,“外资到中国来参与改革,并不是有国际主义精神,而是看到了中国的市场和机会,是以牟利为第一目的的。”

  而在3年禁售期过后,入股的外资行纷纷大规模减持中国银行业的股份以获取现金,引发一波减持潮。《华尔街日报》说,大规模减持凸显出中外银行合伙关系所面临的困难,合作双方都有失望的地方。

  然而,几年来,中国金融业发生了重要变化,不但资产质量显著改善,盈利能力增强,最重要的是树立了西方的市场化经营理念。

  赵锡军表示,“原来中国的银行业更加强调国家的作用。现在逐渐强调以市场为主,银行不再只是政府的附属品。这个转变很重要。”

  赵锡军表示,中国的金融改革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每一次的变化都参考了许多国家的做法,是具有强烈中国特点的过程。“中国不是把哪个国家的经验照搬过来的。到现在为止,没有哪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是中国这样的。”赵锡军道。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雷曼、花旗等一些曾被中国视为偶像的华尔街金融机构或轰然倒下,或陷入巨亏境地,使中国的对外学习又站在一个新的节点。

  未来,谁将成为中国的老师?
(责任编辑:克伟)
[我来说两句]

测测你灵魂的模样

测试:2010年你要提防你身边的哪个小人

测试你的智商到底有多高 测完可能会被气死

看你这一生有没有富贵命? 世界上最变态的八大菜

全球排名第十二位的心理测试:荒岛求生

测测你的死穴在哪里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