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 第67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后危机时代的新兴经济体 > 第67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现场报道

侯云春:后危机时代的新兴经济体转型与变革

来源:搜狐财经
2009年11月01日15:53

  为了促进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的政府官员及政策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和德国技术合作公司2009年10月31日--11月1日在海口合作主办以“新挑战、新角色、新模式——后危机时代的新兴经济体”为主题的中国改革国际论坛,搜狐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现场发回精彩报道。以下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在论坛上的精彩发言: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和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主办的第67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当前,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已告一段落,全球经济复苏的趋势日渐明朗,人们也越来越多地探讨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发展与变革。本次论坛以“后危机时代的新兴经济体:新挑战、新角色、新模式”为主题,通过来自中国与主要新兴经济体专家学者的深入研讨和交流,对于认清形势、把握机遇,促进后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的模式转型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年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给全球经济造成重创,也给新兴经济体带来严重冲击。目前,在各国政府大力度、超常规的干预政策刺激下,似乎金融危机最坏的阶段已经过去,全球经济复苏的“绿芽”已破土而出。近来陆续公布的数据表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经济体可能已经触底反弹,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趋于稳定,消费需求和消费信心正在恢复,住房市场逐步稳定,大宗商品价格明显回升,国际贸易有所好转,据IMF的最新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将下滑约1%,2010年将增长约3%,比此前的数据有明显上调。

  然而,全球经济的复苏绝不意味着危机已经安然度过,更不能说导致危机的根本矛盾已经解决。为应对危机,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清理“有毒”金融资产以及实施“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等,虽已见成效,但单纯的财政货币政策治标不治本,只能延缓经济周期,避免经济走向崩溃和深度衰退,没有也不可能解决金融危机的根本矛盾,甚或在某些方面还会造成一些新的问题,为日后发生通货膨胀埋下新的祸根。要彻底走出危机,必须解决两个根本问题:一是发起新一轮的技术变革,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培育新的增长点:二是重塑国际经济秩序,全面改革金融体系。各国采取的救市措施为解决这些问题争取了一些时间,应当善加利用,抓紧加以解决,但从目前进展看,对于第一个问题,各国都正在积极谋划,美、日、欧等提出的能源新政、智慧地球、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都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但这需要持续不懈的努力,绝非朝夕之功。对于第二个问题,国际社会虽有较为深入的讨论,但在不少重要问题上并未达到共识,即使取得的一些共识,也往往知易行难,迟迟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可以说,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甚至尚未破题。发达经济体囿于既得利益,特别是具有金融话语强权的国家害怕失去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愿采取实质性的根治措施。随着全球经济触底反弹,许多人伤疤未愈已忘痛,形势稍有缓和,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些做法又开始故态复萌,金融衍生品炒作正在蠢蠢欲动。最近,道指重上万点之际,纽约华尔街、伦敦金融城一片欢呼雀跃,又传出金融机构再派高薪,美国大银行和证券公司将派发总额达1400亿美元的薪酬,比危机爆发前2007年总高点时还要多。这深刻说明,导致金融危机的毒瘤远未摘除,全球经济的复苏和持续健康发展仍将面临巨大挑战。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新兴经济体整体表现不俗,虽然也受到严重冲击,但仍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增长率,成为稳定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9%,今年“保八”可期:据预计,今明两年,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为5.4%和6.4%,新兴经济体为1.7%和5.1%,均远胜于发达经济体-3.4%和1.3%的预期增长率。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表现较好的原因有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基本面比较健康,实体经济比重大,基础比较稳固的原因;也有政府应对危机措施比较得当有力的因素,新兴经济体普遍采取的扩大内需、促进就业和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也与新兴经济体金融机构经营比较稳健、金融监管比较审慎有很大关系,当然新兴经济体资本市场普遍发育程度不高,市场规模较小,金融体系比较封闭、落后,金融创新相对滞后,也在很大程度上帮了新兴经济体的忙,使其因祸得福,免予在金融危机中遭受灭顶之灾,受到损失相对较小,但虚拟经济滞后、落后对实体经济的制约,也是显而易见的。

  新兴经济体对于自己在这次危机中的表现,绝不可沾沾自喜、盲目乐观。应该看到,一方面,现行不合理的世界经济秩序和国际货币体系还没有根本改变,爆发国际金融危机的制度根源依然存在,全球经济依然处于高度不确定性之中。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也暴露了新兴经济体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例如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市场环境和法制秩序不完善,缺乏有竞争力的国际大企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区域与城乡差距大等。这些问题不得到根本解决,新兴经济体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性就会受到极大制约,难以在后危机时代进一步赶超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对于各自金融体系在危机中的表现,也要一分为二,客观、辩证地看待,不能只见其利、不见其弊,更不能因噎废食,放缓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因此新兴经济体必须牢牢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调整和转型的历史机遇,加快发展模式转型与变革,积极探索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和人类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经过多年发展的积累,主要新兴经济体已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经济总量已将近全球的30%,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但今后的发展依然前路漫漫、充满坎坷。后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应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对话合作的基础上,保持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市场环境,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走知识化、信息化、集约化、绿色化和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体而言,需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六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坚持内需与外需并重,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更加重视扩大国内需求。国际贸易是任何一个国家发挥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对于外汇短缺、劳动力富余的不发达经济体来说,扩大出口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的不断扩大,极大的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新兴经济体也从中受益良多。但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了全球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国际贸易大幅萎缩,下降幅度大大超过经济下滑的幅度。据各方预测,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即使复苏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将陷入较长时间的低速增长,新兴经济体出口不仅面临外需不振的压力,还面临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的压力,同时也面临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压力。新兴经济体在后危机时代要妥善处理和内需与外需的关系,一些国家在发展初期选择的出口导向型模式,应当随着发展阶段的提升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当调整。要在坚持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积极开展国际贸易、扩大外需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内需市场的拓展上。新兴经济体内部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市场空间大,扩大内需有着很大的潜力。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新兴经济体表现明显好于发达经济体,与重视扩大内需有直接关系。在后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应总结这次应对危机的经验,继续坚持和进一步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针对国内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发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为经济增长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二是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坚持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原则,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证券、保险等虚拟经济对于实体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如果走过了头,也会给经济造成重大伤害,这是此次危机的一个惨痛教训。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呈现出日益明显的“产业空心化”趋势,虚拟经济过渡膨胀,严重脱离实体经济。据统计,2007年,美国GDP为13.84万亿美元,而当年美国股市总市值为17.8万亿美元,后者是前者的1.29倍,华尔街金融服务业全年利润就约占全美公司利润的40%。许多企业痴迷于在资本市场上玩钱生钱的游戏,银行业不愿从事存贷款传统业务,热衷于搞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品以小搏大、牟取暴利,泡沫越吹越大,终至破裂,引发了这次罕见的金融危机。殷鉴不远,新兴经济体应当牢牢记取这个教训,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基本原则,积极稳妥的推进虚拟经济发展,既要致力于解决新兴经济体虚拟经济滞后、落后的问题,又要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超前和畸形发展,切实真正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努力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周到、优质的金融服务,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三是处理好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坚持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并举,在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上下更大的功夫。任何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的技术革命。这次危机也不例外,也必将催生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后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如何充分把握这一战略机遇,努力提升自己的产业水平,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一般说,新兴经济体虽然有一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但更大量、更有优势的是传统产业。从全球经济发展看,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都有市场,都有发展空间,都应受到重视,但尤其应当受到重视的,是把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结合起来,谁在这方面下得功夫最大,结合、融合得最好,谁有更有希望,更有发展后劲。新兴经济体在后危机时代,既然要求大力发展以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生物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形成符合本国资源禀赋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是处理好发展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坚持大中小并举,加快形成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企业格局。当今世界,跨国公司在国际竞争和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们是经济全球化舞台上的主角,跨国公司的数量、规模、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新兴经济体要在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必须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产业整合的能力。在各新兴经济体中,中小企业不仅量大面广,多如繁星,而且在吸纳就业、活跃经济、方便生产生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兴经济体在后危机时代还必须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高度关注中小企业体制机制建设和市场环境建设,大力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改善对中小企业的监管和服务,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强的路,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的素质和竞争力。能否优化企业结构,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是新兴经济体在后危机时代能否有更大作为的关键。

  五是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推动经济与社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发达经济体的经验和新兴经济体自己的实践都充分证明,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条件。两者是统一的,但也存在一定的矛盾。社会发展不能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也不能过分超前。如何准确把握国情国力,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新兴经济体在后危机时代需要解决好的重要课题。由于各种原因,新兴经济体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一腿长一腿短”的问题,正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和切实步骤解决这个问题,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不仅有利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还可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在后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国民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提高人的素质和人力资源能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为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有效的市场需求和增长动力。

  六是处理好完善国内市场环境与改善国际经济秩序的关系,坚持以外促内、以内促外,内外并举,促进更能反映经济发展内在要求的新经济秩序的建立。自由、公平、法制完备的市场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当前,新兴经济体面临着国内市场环境不完善、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的双重压力和挑战。后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国内市场环境,营造公开透明、竞争有序的国内市场秩序,加快与国际接轨,为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并着力打破二元经济结构,铲除造成城乡分割、地区分割的制度壁垒,加强统一大市场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商品、人员、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对话与合作,充分利用G20、APEC、亚欧会议、东盟10+3等各种多边合作机制和对话平台,提升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参与权和话语权,尽快催生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反映经济发展内在要求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可以考虑本着互利共赢、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在新兴经济体之间率先积极尝试开展货币互换、本币结算等业务,为改变现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田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