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商业评论

上实系进退:一个上海国资“加减法”的样本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09年11月04日00:09
  在频繁出售非核心资产之后,上实集团的业务架构和核心定位已逐步清晰:过去,作为“窗口企业”所必须承担的外贸等相关业务已经逐步弱化,而作为实体经济的医药,以及定位于“上海优势”的房地产和基建板块,开始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就销售收入而言,医药业务已经是集团第一大业务板块了,医药业务的重组完成后,这一块将主要依托新上药(600849.SH)进行发展;房地产和基建业务,未来则主要依托上实控股(0363.HK)平台发展。而外贸,是企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承担的业务,未来,这一块会逐步弱化。”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上药集团董事长吕明方对本报记者表示。

  作为上海市国资委旗下的标杆企业,2009年以来,上实集团频繁的资产腾挪背后,是上海国资改革的“指挥棒”:做强做大,聚焦主业。

  百亿资产腾挪

  2009年以来,上实集团及旗下的上实控股、上实医药,已相继完成了包括联华超市、微创医疗、光明乳业和中芯国际等多笔大宗股权的“腾挪”,涉及资产超过百亿,力度之大在上海国企中实属罕见。

  1月21日,上实医药出售了现金流丰富的联华超市21.17%的股权(10.56亿元),全面退出连锁超市经营业务;6月28日,上实控股出售其持有的微创医疗18.89%的股份(5.16亿港元);7月28日,上实控股再度宣布,出售光明乳业30.176%的股份(15.5亿元)和中芯国际8.2%的股权(11亿港元)。

  10月16日,上实控股更是将其持有的上实医药43.62%股权,以及上实控股旗下的其余医药资产,包括正大青春宝、胡庆余堂药业、厦门中药厂、辽宁好护士和三维生物等企业股权,悉数出售给上海医药,完全退出医药领域。仅此一次,交易金额就达到57.5亿港元。

  在上实系繁杂的资产腾挪背后,有着两条清晰的整合逻辑。

  有的是作为“非主业”,被彻底剥离出上实集团。比如,联华超市股权的受让方为百联集团,微创医疗股权的受让方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公司,光明乳业股权的受让方为光明食品集团。

  一位上实集团内部人士解释说,出售联华超市,是为了让上实医药聚焦医药主业;出售光明乳业的股权,同样是为了让上实控股更专注于主业;而微创医疗,虽然经营良好,业绩优秀,但上实不是第一大股东,也很难争取到第一大股东的位置,所以选择了退出。

  而有的则是“主业合并同类项”,重新配置到上实集团内部其他公司。比如,上实控股出售的中芯国际的股权,仍保留在上实集团内部;而上实系的医药资产,则完全由上实系全力打造的新医药业务平台——上海医药全盘接手。

  医药旗舰浮出水面

  医药板块的整体上市,是2009年上实集团资产整合的最大手笔。

  1

  10月16日,停牌逾80个交易日的上实系3家医药公司重组方案出台,新上药(600849.SH)吸收合并另2家A股上市公司上实医药和中西药业,上实集团和上药集团的医药资产基本实现整体上市。

  重组完成后,上海国资将拥有一个统一的“医药产业资源整合平台”。新上药的总资产将从80个亿跃升到223亿,销售收入将从230亿跃升到300亿,成为仅次于国药集团的国内第二大医药集团。

  “这次重组,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完全市场行为。上海国资对我们的唯一要求,就是做大做强上海的医药产业,振兴上海医药产业。但具体的执行路径和方案都是完全市场化的。”上药集团助理总裁葛剑秋告诉记者。

  此次上实系的整合预期源始于2008年7月,当时,上海国资委做出决定,上药集团60%股权划拨至上实集团。

  不过,这一架构注定是不长久的,因为上药集团与上实集团旗下原本的医药业务构成了同业竞争。当时,上实集团旗下拥有一家投资型医药企业上实医药,香港上市公司上实控股旗下也有部分医药业务,包括正大青春宝、胡庆余堂药业、辽宁好护士等几家医药企业。

  而上药集团旗下,除了经营医药分销的上海医药(600849.SH)和中西药业(600842.SH),还有大量由集团主营的医药工业业务(包括抗生素、处方药、非处方药和原料药在内的大量未上市资产)。

  在上药集团股权划拨之前,上实集团对自有医药资产的整合已有股改承诺:“以上实医药作为旗下医药资产整合平台”,将正大青春宝等几家医药企业注入上实医药。

  但在这部分股权划拨后,上实集团将如何整合旗下庞杂的医药资产,一直备受外界关注。此次吸收合并,整体上市的方案一出,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所谓“出乎意料”在于,上实摒弃了外界猜测的分业重组方案,大刀阔斧实现三合一,自废两个壳资源,其中甚至包括上实医药这样一个优质上市公司。而所谓“情理之中”是指,把这一个案放到整个上海国资的重组路径下,如此的大手笔立即有迹可循起来。

  “简单说,分业重组不可能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比如关联交易仍然存在,不同股东的权益难以同时协调,而整体上市固然方案更为复杂,但历史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而且一个大市值公司将享有合理溢价。”葛剑秋称。

  而吕明方也对记者表示,从这次重组可以看出,上海国资整合的力度之大、速度之快,超出外界想象。

  在此番大手笔重组之后,不仅是上实集团完成了医药业务平台整合,上海国资也将收获一家大市值的上海国资医药平台,成为上海未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新载体。

  “希望重组完成后,新上药未来能在中国医药产业中扮演更重要的地位。”吕明方坦言,上海的医药产业过去曾长期居于全国第一,但近年来由于股东、股权频繁变动等各方面的原因,上海的医药产业发展有所落后,失去了很好的发展机会。

  2

   而失去医药产业的龙头地位,显然是上海市国资委所不愿看到的。

  “生物医药已经被列为上海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吕明方进一步指出,“新上药集团是承担该任务的主体。”

  7月底出炉的《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09-2012年)》中明确指出,推动和支持上海医药(集团)公司等国有大企业加快资源整合和产品结构调整,不断提升市场营销能力和创新能力。到2012年,上海医药集团力争实现年销售收入超过450亿元。

  地产、基建“加权”

  而在相继出售了光明乳业、微创医疗、中芯国际的大宗股权和超过50亿元的医药资产后,在上实系内部,上实控股的面目日渐清晰。

  作为上实系在香港的上市公司,上实控股旗下资产相当复杂。2008年5月底上实控股董事长滕一龙上任之后,按照上海市国资委的要求,上实控股明显加快了明确主业的进程。

  2008年9月,滕一龙在香港宣布,将尽快退出数十亿元非核心资产项目。2009年,上实控股的主要发展战略是,一方面是通过收购兼并加强核心业务的建设,另一方面是加大退出非核心或非控股投资项目力度,使投资组合更清晰。

  2009年7月,在上实控股宣布出售微创医疗、光明乳业和中芯国际股权之后,滕一龙公开表示,到目前为止,上实控股已大致完成了“非核心投资项目”的退出,此后,上实控股的业务架构将更加清晰。“今后,将凭借资金上的优势,上实控股将加强在房地产和基建业务的并购活动,优化业务组合,成功转型为具有上海优势、以房地产、基建和消费品为主营业务的红筹股。”

  “今后,上实控股的主业就定位在基建和房地产,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现金流的,拿块地就是几十个亿。”上述集团人士指出。

  中信建投的一位分析师指出,上实控股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多数为大型区域造城项目,开发项目体量相当大。该公司通过出让资产,除了可以明确公司主营业务方向外,也可以获取大量现金,减轻公司的资金压力,集中投放到公司的主营业务和核心项目中。

  在上实系医药资产整合完成、上实控股完全退出医药业务之后,手握大把现金的上实控股,正在逐步加重“房地产和基建”的权重。

  按上实控股“有进有出”的经营策略,2009年6月底,上实控股以22.72亿元港币收购了恒盛地产持有的位于上海徐汇区的尚海湾豪庭4幢住宅楼,并从母公司上实集团手中以17.32亿港币购入青浦区优质低端的土地储备,大大增强上海房地产的经营规模。而在基建设施方面,其已将上海市内另一条收费公路作为并购目标。

  上实控股的战略转移,有其现实依据。虽然,基建业务在上实控股的资产中占比较小,但其对净利润的贡献度却很高。目前,上实控股的基建业务主要包括沪宁高速(上海段)、沪杭高速(上海段)和中环水务。

  3

  上实控股2009年中报披露,基建设施业务盈利贡献约3.33亿港元,同比上升24.8%,占集团业务净利润的约22.9%。而2008年,其基建设施业务的净利润较2007年大幅增长约223.7%。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消费品”同样被列为上实控股的核心主业之一,但上实集团并无意谋取更大规模。在出售联华超市和光明乳业股权后,上实控股的消费品业务主要集中于南阳烟草、永发印务等公司。

  “对于消费业务,公司的目标是保持稳步发展,增强业务竞争力,提高经营效益,继续为集团提供稳定的盈利和现金流,为集团开拓核心业务提供良好的支持。未来,房地产和基建则是上实控股重要的业务增长点和收益来源。”前述上实集团内部人士表示。

  上实“产业新逻辑”

  房地产、医药、国际经贸和其他业务(投资上海、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上实集团的主页,如此标记着其几大主业。

  在上海国资委为出资监管企业确定的主业目录中,上实集团的主业被确定为两块,分别是实业投资与经营(国际经贸、医药和房地产)以及资产经营管理(基础设施、消费品和金融股权)。

  但这已是历史。

  从这一轮资产重组中不难窥出,上实集团的核心主业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房地产、基建和医药正逐步占据核心定位,而国际经贸等其他业务,正在逐步边缘化。

  “过去,上实是上海市政府在海外的窗口企业,必然要承担一些外经贸的功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块业务越来越弱化了。”吕明方对本报记者表示。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上实集团国际经贸板块的资产总量为28亿元,净资产为12.4亿元;销售收入51亿元;进出口总额60亿元。这一板块,目前亦处于整合重组之中。

  “选择这样几个核心主业,充分考虑了上实集团的上海背景,以及现有产业基础。”前述上实集团内部人士说。

  这位人士指出,医药属于周期性较弱的行业,和房地产、基建这样周期性较强的行业,共同构成上实集团的核心主业,可以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而且,上实集团过去定位为一家“投资控股型企业”,急需一个实体业务平台,而医药恰恰是一个很好的实体产业。

  而“上海背景”,则是上实系调整产业结构的更为重要的依据。在上述三个业务板块上,上实集团都能依托本地资源进行发展,分享上海经济增长收益。

  不过,上实系的资产整合,仍是“进行时”。

  截至目前,已经明确的是,新上药将承担整合上海市属国有医药产业的重任,上实控股退出医药后,将大力发展基建和地产项目。不过,同属上实集团的上实发展(600748.SH),亦将重心放在房地产开发。

  对于上实发展的房地产业务和上实控股的房地产业务如何协调,是否存在同业竞争的疑问,上实集团内部一位核心人士对记者表示,“从长期来看,同业竞争的问题,必须要得到解决,必须要整合。”

  4

   毕竟,“做强做大,聚焦主业”的上海国资改革方向早已明确。

  根据上海国资改革精神,经营性国资将基本集中到城市基础设施和关系国家战略、国计民生、城市安全、基础资源领域,集中到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先导性产业等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

  国资整合的另一个目标则是,要让每一个集团以及旗下的上市公司都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主业,而不是都搞混业,在内战中互相消耗。

  “确定集团主业,明确旗下多个上市公司的定位,分别进行同类主业资产的合并”,这样的故事,不仅正在上实发生,也将在其它上海国企乃至所有中国国企陆续上演。

  5
责任编辑:董丽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