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财经人物 > 大人物

沈文荣:中国的米塔尔

来源:三联《竞争力》
2009年11月05日09:21

  中国钢铁业一直是国企的独角戏,一直是残阳如血的行业代表,但沈文荣不仅以民营之力敲响了国企的警钟,也让人顿然觉得,原来夕阳无限好。

  2009年7月8日,美国《财富》杂志公布2009年全球500强排行榜,除了全球金融危机中四大中国银行的高歌猛进,恐怕就数沈文荣与沙钢的出现最吸引大家的眼球。

  位于张家港的江苏沙钢集团以208.97亿美元的年销售额排名第444位,沈文荣成为中国不折不扣的民营钢铁沙皇,当之无愧的中国版米塔尔。

  不仅如此,以跻身《财富》全球500强来衡量,沙钢还足以代表中国民营企业的最高成就,取代了刚刚加入民营行列的联想。

  一直以来,“进入世界500强”都是各地政府经济主管部门仅次GDP数据的重要目标。单单为了这个目标,不知道死掉多少急于求成的企业。

  比沙钢更显眼的,是当家人沈文荣。

  2009年5月4日,《新财富》2009年“新财富500富人榜”公布,沈文荣以200亿元身价位列榜首,成为7年来首次问鼎中国首富宝座的传统制造业富人。

  随着沙钢在世界500强中确立地位,沈文荣正式跨入中国企业家领袖行列。

  但沈文荣本人并不留恋于功名。

  在进入500强之后,他最明确的表态就是:“这个世界500强还不能代表什么,我们这个世界500强是比较脆弱的,营业收入与排名第一的壳牌相比,只有它们的1/22。国际同行安赛乐—米塔尔、新日铁也把我们抛得很远。即使是国内的宝钢,排名在220位,营业收入也比我们多147亿美元。”

  “我们只是刚刚进入这个门槛,随时都有被挤出的可能。所以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进入世界500强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们真正的目标不是进入500强,而是打造百年老厂,成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钢铁企业之一。”

  沈文荣不愧为大企业家。

  成功密码

  沈文荣和沙钢横空出世,所有人都欲揭开沙钢的成功密码。沈文荣一语道破天机:“我们沙钢为什么能做大?首先是充分消化吸收了国家改革开放的有利政策,充分利用各种机遇,意识到机会,形成准备,创造条件,等待一些机会,一旦机会出现,能够迅速动作。所有钢铁业的机遇我们基本上都抓住了。”

  “在钢铁业,我可以讲,都是我们做出反应之后,他们才做出反应;等到他们做出反应时,我们已经开始寻找第二个机会。”

  机遇不是永远的,而是有明确的有效期。的确,沈文荣的成功,在于他“在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就开始奔跑”,而正是抢先的这一步,使沙钢成功避开了国内的若干次宏观调控,成为业内的“钢铁教父”。

  市场敏锐

  沙钢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75年,在进入钢铁行业之前,只是一个轧棉花的小厂。当然,沈文荣也是棉花专业出身。

  1984年,沈文荣被推为厂长。甫一上台,沈文荣就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收缩产品线,将当时大企业不屑一顾而小企业又无法上规模的窗框钢作为主导产品,到1988年,它已经建立起4条窗框钢专业化生产线,窗框钢产量达到13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当时窗框钢的价格,沙钢说一声,没有还价的。”

  到1988年底,沙钢已经积累了1亿多元资金,当时业界传言其可以坐吃十年。但沈文荣不是坐吃山空之人,相反,他时刻在准备奔跑,捕捉下一个机会。

  很快,沈文荣就意识到了窗框钢的危险,新兴的铝合金和塑钢窗将很快淘汰沙钢的窗框钢。

  此时如果简单地跟风转型做铝合金和塑钢窗,显然已经慢人一步,更何况这与沙钢的特长不符。

  几次赴国外考察和学习之后,沈文荣看到了企业现有设备与国际水平之间真正的差距。再加上对宝钢的研究,使他充分意识到只有引进第一流的设备,才能出世界第一流的产品、做世界第一流的管理与创世界第一流的经济效益。

  沈文荣决定,不仅要坚守钢铁业,还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生产最好的钢。

  后来,他把沙钢一系列的引进称之为“开放型的自力更生”。

  技术敏锐

  1988年底,沈文荣了解到一位港商从英国比兹顿钢厂买下一套二手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便多次与对方接触,意图购买。

  这套国内第一条“超高电炉-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代表了当时的国际高科技先进水平,国内大钢厂也无人敢碰。公司内部多愿意居安认命,冶金行业众多权威也都摇头反对,因为需要砸进全部家底,引进失败沙钢就要破产。

  全体大会上,沈文荣展示了自己的魄力,他大手一挥,“就是设备买来了运行不了,也要放在那里办成个展览馆,我自己在门口卖票,5分钱一张,让同行都来学习沈文荣的教训。”

  幸运的是,1992年投产后不久适逢邓小平南巡讲话,迎来了基础建设的高潮,投资3亿元的75吨“永新”项目不到3年就全赚回来了。

  借用“永新”的资金积累,沈文荣下决心搞一个独一无二的“大拼盘”:把德国最好的电炉、美国最好的轧机、瑞士最先进的连铸机、西门子的自动控制系统全部拿来,立足于更高的技术层面,再搞一次中国冶金史上的创新!

  1994年,“90吨电炉-高线短流程生产线”由北钢设计院设计出来,沙钢为此“亚洲第一高炉”花了9.8个亿。这条用最快速度组建而成的全球一流的线材生产线,设计年生产能力为67万吨,通过技术改造,2004年产量达到97万吨,其年产量还超过国外同类设备20%,每吨钢的电耗也降到同类设备最低。惹得同行业老大哥也根据市场需求谦虚地派员来学习,引进了一条规模相同的流水线。

  1996年,沙钢与世界第二大钢铁企业韩国浦项集团合资兴办10万吨不锈钢冷轧薄板、10万吨镀锌钢板和14万吨钢材加工中心三个项目,总投资达2.4亿美元。为拿到批文,沈文荣先后7次进京向有关部门汇报。一次,他去冶金工业部汇报,不料部长去了海南,沈文荣立即坐飞机追到海口,可部长又下了铁矿,他又连夜赶路250多公里追到矿上。后来高层批了四个字“下不为例”。

  政策敏锐

  从1998年沙钢开始改制,到2001年初终于完成。改制后,沈文荣个人持股17%。到2004年,集体部分持股由沙钢管理层回购,沈文荣个人拥有的股份达到29.98%。

  自此,沈文荣彻底拥有了沙钢的控制权,取得了首富的资格通行证。

  2001年,在国家“十五计划”钢铁限产的当口,沈文荣却决定购买蒂森克虏伯的“凤凰”,逆流上650万吨板材项目。但直至2003年底,仅取得了原国务院经贸委的批准,还未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准。

  2004年初,国家发改委欲开新一轮宏观调控,曾赴沙钢参观,沙钢命运千钧一发。幸运的是,沙钢报批手续较铁本齐备,且经济实力远在铁本之上;加之沙钢项目建设速度惊人,跑赢了时间,在宏观调控之前获得了全部合法手续,而且因为是分期投产,宏观调控发力时一半设备已经投产,还有一半也进入收尾阶段。而且,到2003年和2004年,中国对钢铁的需求不同寻常地飞涨,把全球钢价推到很高的水平,使得全球许多大钢厂闲置生产能力得到重新利用,沙钢因为在低谷时期购买资产而捡到了大便宜,规模冲上千万吨级别。

  并购之道

  在2005年之前,沙钢主要是靠内部增长。

  2005年7月,《国家钢铁产业政策》出台,规定外资不能控股中国钢铁企业,这使沙钢正在实施的引援韩国浦项计划胎死腹中。2005年初,沙钢曾经委托该机构作一个3000万吨产能升级的中期规划,但由于面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压力,最终这一试图在张家港原地扩张的规划中途搁置。

  然而,从米塔尔身上,沈文荣看到另一条增长之路——外部并购。

  其实,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沙钢就曾经考虑过并购,但难下决心,“还是自己搞出来的东西放心,也便于管理”。

  但政策与市场环境的变化,使敏锐的沈文荣不得不考虑并购之道。“沙钢要学会两条腿走路,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一直依靠自身产业的滚动式发展,现在也需要在资本市场上出击。我们的内部目标是,在未来的3~5年内,通过收购增加1000万吨的钢铁产能。”

  于是,沙钢义无反顾地加入国内钢企轰轰烈烈的并购浪潮。“我们为什么不能做成2000万吨,3000万吨?只有他们(国有企业)才能做大做强吗?其他企业就不能做大做强了?这是政府行为还是企业行为?应该看谁有实力,谁有潜力,来选择谁能做大做强。”

  2005年下半年,沙钢与淮钢开始正式就收购事宜接触。淮钢地处经济欠发达但资源丰富的苏北地区,周边没有强劲竞争对手,而且产品以高附加值的优特钢为主,在国内特钢领域,其位置仅次于江苏省另一大钢铁企业兴澄特钢,这对正着手调整产品结构的沙钢颇有吸引力。

  沙钢的竞争对手来头很大,米塔尔通过新加坡的中介公司曾参与其中,香港霍英东集团以及中信泰富集团也曾与淮钢接触,宝钢也向淮钢派驻了一个调研小组,并购方案甚至已经上报国资委。

  最终,沙钢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胜出,获得300万吨产能。

  2007年9月,同样在政府的撮合下,沙钢以20多亿元现金获得河南省最大民营钢铁企业安阳永兴钢铁有限公司近80%股权。永兴于1993年建厂,拥有钢铁产能约100万吨。并购永兴钢铁后,沙钢的总资产达到600亿元,净资产200多亿元,产能冲上2000万吨级别,首次进入全国钢企前三。

  2007年12月,沙钢收购了同样地处张家港市的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25%股份,成为永钢集团控股股东。沙钢的年钢铁产能由此再增500万吨,至2500万吨,产量则达到2200万吨,成为仅次于宝钢集团的中国第二大钢铁企业。

  2007年,沙钢还进行了一桩并不起眼的收购,即收购年产钢30万吨左右的常州鑫瑞特钢51%的股份。其30万吨的产能规模本不在沙钢视野之内,但鑫瑞特钢代管的铁本老厂有120万吨产能。

  民企出身,加上没有上市融资渠道,让沙钢在并购博弈中底气不足。因此,沈文荣在并购决策上慎之又慎,追求“绝对的控制力,并且要注入沙钢的企业文化”。

  在收购淮钢之后,沙钢立刻开始投资技术改造,两年之内将其产量提高到300万吨;沙钢进入永兴钢铁后也立即启动250万吨产能的二期技术改造。

  沈文荣发掘出了民营钢企的三大并购优势:一是决策快,容易把握住市场机遇;二是能保证所收购企业职工的基本利益。“比如说,在国企,工人干到55岁就该退休了,在我这里哪怕你已经60岁,只要愿意干也能干,就可以继续留下来。”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能够明晰原企业管理层的责任权限。“当初看中淮钢的,也不止我们沙钢一家。但最终还是沙钢胜出了,虽然有地方政府的因素,但最重要的,是淮钢本身并不排斥我们。”

  沙钢的管理能力完全可以吃得下更多产能,而寻求收购的目标也很多,最近有10家左右钢铁企业主动向沙钢提出兼并重组的意向。但是资本劣势桎梏了沈文荣的野心。

  沈文荣不止一次地说过:“要是能有米塔尔二分之一宽松的国际融资条件,我仅在中国收购就能达到1亿吨。在5年之前,米塔尔也只有700万吨~800万吨,还没有沙钢现在这么大。它不是天生下来就是一个大钢厂。”

  持续之道

  虽然到2005年为止,沙钢已经以超过千万吨的产能在中国钢铁产业崭露头角,但沈文荣一直清楚地明白自己和宝钢之间的差距,沙钢的持续性差,尤其是沙钢没有矿石储备,没有稳定的上游供应保障,一旦链条断裂,可能半数以上生产线停产,后果不堪设想。

  对应的基本国情是,中国铁矿石储量极为有限,且含铁量普遍不高,这与国内钢企每年4亿吨产能形成尖锐矛盾。中国经济发展吞噬着巨量钢铁,钢铁企业吞噬着澳大利亚和巴西的铁矿石,到头来,这些铁矿石企业则开始频繁涨价,吞噬中国钢铁企业的利润空间。

  从2003年开始,沈文荣多次飞往澳大利亚、巴西等国洽谈,2004年上半年有了结果。沙钢成功参股与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合资公司10%的股份,作为固定回报,该公司每年供应沙钢300万至350万吨优质平价铁矿粉。

  与此同时,世界上最大的矿石供应公司——巴西淡水河谷矿业公司也与沈文荣就资源和有关技术问题正式达成合作意向,每年将向沙钢供应上百万吨的高品质铁矿粉。

  2007年9月,沙钢斥资约1.08亿美元,收购英国斯坦科(Stemcor)控股公司旗下的澳大利亚萨维奇河铁矿90%股份,总投资为1.08亿美元。该项目又称ABM项目。据称,该处可采铁矿石总储量约为2.83亿吨,每年至少可为沙钢供应铁矿石200万吨。

  2008年12月,沙钢以ABM项目自有资金收购澳洲一处8亿吨储量的铁矿山开采权。该处矿山建成投产后,每年可产高品质铁矿石约680万吨。

  此次收购完成后,沙钢已坐拥10亿余吨铁矿石储量,悄无声息地成为国内拥有海外铁矿石数量最多的民营钢企。如果澳洲新矿投产,沙钢每年的铁矿石自给量最高可达1380万吨。按沙钢2008年铁矿石2500万吨需求量计算,自给率可达50%以上。如此之高的自给率,在国内民营钢企中尚无人能及。

  在钢铁产业这个计划经济的大本营,民营钢铁企业一旦形成气候,自然而然地物以类聚起来,开始如同民营油企一样抱团取暖,解决资源瓶颈问题。而沙钢作为中国民营钢铁企业的领头羊,领导中国民营钢铁企业既是义不容辞,又是利益攸关。

  2008年,在沈文荣的运筹帷幄之下,沙钢召集十余家大中型民营钢铁企业,筹备组建5000万吨钢铁产能的民营钢企联合体(下称民钢联)。民钢联整合了民营钢铁企业超过5000万吨的钢铁产能,占当时全国4.9亿吨粗钢产量的近1/10,意味着对铁矿石的需求量将超过1亿吨,也意味着雄厚的资金实力需求。

  当年4月25日,全国工商联冶金业商会第一届第五次会长(扩大)会议在全国民营钢企最集中的城市唐山召开,目的之一就是表决民钢联联合买矿、进口矿之事。对于占据国内钢铁行业超过半壁江山的民营钢铁企业而言,这是一次标志性的会议。

  全国工商联冶金业商会会长、沙钢集团董事长沈文荣在会上直言:“把大家召集来,就是共同研究民营冶金企业调整结构,联合重组,提高境外铁矿石投资能力。” 联合办矿最早由沈文荣向全国工商联冶金业商会提出,由十余家较大的民营钢铁企业联合起来,共同组建铁矿石投资贸易公司,以此应对铁矿石价格不断高涨的尴尬现状。唐山会议就组建铁矿石投资贸易公司问题敲定了相关事项,但尚未获得批准。

  成本之道

  沙钢被称为“中国的米塔尔”,关键不是规模,而是他出色的成本控制能力堪比米塔尔。

  在勤奋的沈文荣掌控下,沙钢已经成为中国成本最低的钢铁企业。

  沙钢2005年钢铁产量1046多万吨,职工总数也就是9500多人,人均1100吨钢,国内钢厂一般人均600~800吨钢;沙钢吨钢到材成本只有200元,而一般的企业要300~400元。

  沙钢建立了独特的低成本控制体系,整个沙钢是一个超高速运转的机器。沈文荣把“多快好省”发挥到极致。

  沙钢2005年销售额超过400亿元,1200万吨的钢产量,而沙钢的工人还不到1万名,也就是说,沙钢的人均产钢量达到了1062吨,甚至超过了技术、设备远远优于自己的宝钢,位居全国钢铁业之首。

  当地流传的一个轶事是,张家港市另一家大型钢铁厂——永联钢铁的老板吴栋材在参观了沙钢之后,觉得自己的人太多了,回去之后马上就裁员1750名。

  沙钢降低成本的秘方有三条,第一条是管理拧毛巾。

  虽然已经是一个世界级大企业,沙钢依然是一个人当两个人使。工人们三班倒,行政人员早上7点上班,工作到下午5点半,而且周六不休息。沙钢的定员编制之紧在国内钢铁业界有名,全厂管理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5%~6%,而且董事局的副总们都是五六个人一间办公室。

  更让人惊讶的是,全厂还没有一名清洁工定员,环境卫生工作都是由各部门、分厂、车间、班组按区域划分,实行“三包”,上班前要人人动手,负责搞好包干区的清洁卫生工作。一位沙钢中层开玩笑说,在沙钢违反劳动法的事情很多,加班更是家常便饭。但是,沙钢的工资福利待遇,要明显低于同等条件的公司。

  沈文荣称:“企业发展个人是要付出代价的,培育竞争力企业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沙钢一直在领导班子和职工群众中统一思想,勒紧裤带,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把所有的钱用在技术引进上。”

  企业精神在这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沈文荣说:“贪图享乐的不配做沙钢人,从我做起,沙钢上下必须为下一步的发展继续加速资金积累!‘吃光用光’属于自然经济落后的东西。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屈辱史,注定了我们是必须要拼命去抢时间创大业的一代人,我们想逃都逃不脱!临阵脱逃,也可以,但我们会被子孙后代骂!”

  与沙钢同时期兴建的小钢厂在江苏有上千个,当年钞票赚得比沙钢多多了,吃喝风、旅游风、攀比奖金福利风以及利益分化战此起彼伏,现在却90%以上倒闭了。沙钢能够持续造福乡里,这种艰苦奋斗精神举足轻重。

  沈文荣喜欢扁平式的管理风格,宁愿自己累一点,也要节省人工。他现在坚持不要秘书,不翻新简易写字楼,依然坚持每天早晨6点40分在厂门口迎候员工,并当面给相关人员布置工作。一是一,二是二,这种小公司当面锣对面鼓的情形,在大公司沙钢集团依然故我。

  在老板群体中,沈文荣以抠门出名。不管是什么公司的老板和什么级别的领导,沈文荣全部在公司行政餐厅里请客,如果你在那里住一周,基本上每天的菜式都不会换。

  已经是福布斯亿万富豪的沈文荣,终年是一身和名牌无缘的普通衣着,食堂里粗茶淡饭几分钟就能吃饱,依然居住在沙钢总部传达室旁边的公寓房内。家里的一切事务统统都由金融系统全国模范人物的妻子陈红华包办,他自己则从早到晚以厂为家。有一次,香港著名冶金专家倪德麟跟沈文荣一同出国,沈文荣照例买经济舱。他块头大,挤得难受,就靠在走廊里。倪德麟问:“沈老板啊,你现在也是个不小的老板,干吗这样亏待自己?”沈文荣坦然一笑:“能省点就省点,这些都无所谓的。”倪评价沈文荣是个“天生会赚大钱却永远也学不会消费”的“钢痴”。

  沙钢的第二条低成本秘诀是流程自主创新,这一点可以和比亚迪媲美。

  中国钢厂用长流程赚钱都不容易,但是沙钢用短流程就能赚很多钱,建同样规模的钢厂,他们的投资经常是同行的1/3,甚至还发明了让电炉也能使用铁水的工艺,把能耗降低了数倍。在沙钢的大盘卷板生产车间,可以看到原来的生产线像拐了一个弯,这个“弯”是新增加出来的一条螺纹钢生产线。方坯进入连轧机后,可以沿直线生产大盘卷,也可以拐弯后以每秒11.8米速度,轧出一根根长约108米的高品质螺纹钢。

  完成类似调整,沙钢仅需不到三个月时间。

  在沙钢内部流传着沈文荣这样一句话:企业要做设计的主人,不要做设计的奴隶,技术要听设计院的,但布局要有自己的想法。

  因此,沙钢在布局生产线时,总想方设法地节约成本。在上公司的第二个短流程项目时,设计院为沙钢设计的厂房有4个跨度。可沈文荣到国外考察时,用步子量了几个钢厂的厂房后,就下决心砍掉一半跨度。这样修改设计方案后,竟然节约4亿元投资,建造周期也缩短不少。沙钢的竖式电炉比兄弟厂同等规模的超高功率电炉的投资要节约30%,高线轧机比国内外同等水平、同等规模的投资要节约20%。

  沙钢的第二条低成本秘诀是循环经济。

  沙钢厂区,见不到冒黑烟的烟囱,看不到污水和垃圾,也闻不到刺鼻的气味。厂区掩隐在绿树丛中,和蓝天白云、滔滔江水相辉映,令人心旷神怡。

  从上世纪末开始,沙钢在国内工业企业中率先走上循环经济之路。“十五”以来,沙钢已累计投入40多亿元实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工程,自创了煤气、蒸汽、炉渣、工业废水、焦化副产品五大“资源循环利用圈”,利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新模式,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

  例如,每个钢厂高炉炼铁都会产生水渣,沙钢一年就有300万吨渣,沙钢就把这些渣磨成矿磨粉,矿磨粉可以做水泥的替代品。目前,沙钢有4台磨粉设备,每台90万吨,“现在建设京沪高铁也用矿磨粉了,卖得非常火,一吨可以卖200多块,而每吨就有60多块钱的利润。”

  创新之道

  沈文荣的目标是造世界一流的钢,如果没有技术,是办不到的。事实上,沈文荣很早就明确了沙钢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领航战略。

  宝钢的产量和沙钢差不多,都是2000多万吨,但是宝钢的净利润差不多是沙钢的4倍;韩国浦项的利润更高,就是因为他们产品的附加值比沙钢高。

  “2004年,国产帘线钢大约每吨4000元,而同期的日本产品却高达1.2万美元。差距在哪里呢?国内可以做到直径0.22毫米,而日本可以做到0.15毫米,比头发丝还细。如果技术上没有突破,我们只能做比人家低端的东西。钢铁产业发展到今天,再靠成本竞争已经不可能了,只有靠提高产品附加值,而提高附加值,别人不可能把技术教给我们,自主创新其实是‘华山一条路’。”

  沈文荣说,“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就不可能达到和建成世界一流企业,因此作为我们沙钢来讲,我们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提高”。产业报国,打造钢铁行业的民族品牌,这是沈文荣心中的宏伟梦想。

  其实,沙钢的成长道路就蕴藏着科技创新的基因。沙钢的成长走的是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的成功之路。从1989年引进国内第一条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到后来引进“亚洲第一炉”,到2002年从德国买进长流程的综合钢厂,沙钢在短短15年内,从一个设备落后的作坊式小厂,迅速改造成为100%是世界一流水平设施的千万吨级现代钢铁企业。

  1998年,沙钢成立技术中心,奠定研发基础。2007年,沙钢成立钢铁研究院,研究院的院长是世界著名钢铁专家江介俊彦。研究院拥有4名院士和1名国外院士。

  目前,沙钢研究院正在国内外招聘研究人员,预计未来几年将投入8亿元,将研究院打造成一支拥有200名研究人员的开放式研究机构。研究院院长江介俊彦是日本长崎钢铁研究院的创办人,获得过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金质奖章,在20多个国家搞过科研项目。目前在沙钢钢铁研究院,有20多个新品项目和新技术的研发在同时展开。

  科技创新为沙钢赢得了独特竞争力。迪拜建造的诸多世界闻名的建筑中需要的螺纹钢不仅等级最高,而且提出上岸交货时不生锈的特殊要求,这对生产厂在冶炼和运输环节提出极高要求。结果只有沙钢一家中标,每吨价格卖到1200美元。

  此外,沙钢的400万吨线材中90%以上是优特钢,科技含量高,出口价格也在1000美元以上。沙钢为“西气东输”二期工程提供的X80管线钢,外国专家预测起码要10年,沙钢仅用半年就研制成功,并在金融危机期间获得大订单。

  目前,沙钢集团正在积极筹划国际新技术熔融还原炼铁(FINXE)项目。这项技术被誉为钢铁业“皇冠上的明珠”,由于省去“烧结”、“焦化”工艺环节,既降低污染,还使得成本一下子降低15%。“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才能掌握主动权。”沈文荣说,“这个‘根本’就是依靠科技进步求发展。沙钢靠的是科技领航,科技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资源。”

  近10年来,沙钢共投入300多亿元进行技术改造。而从2007年开始,沙钢又进行新一轮技改投入,至2010年投资总额为190亿元,去年完成80亿元,刚刚过去的一季度已完成20亿元,今年还要投入40亿元。

  危机之道

  沙钢赖以成功的秘笈,还有最不能诉诸文字的一项,即沈文荣的高度市场敏感,他能提前预感到危机与机会。

  从1985年到1997年,沙钢实施的项目有100多个,但并没有涉足板材,不少同行都劝:“老沈,你也搞点高附加值的板材吧。”沈文荣嘿嘿一笑,他知道大规模基础建设之后,这将变成一个样子货。结果,沙钢出人意料地上螺纹钢,带来持续的丰厚利润,远超板材。

  2008年四五月份,钢价一路攀升、行情火爆,沈文荣清醒地意识到超额利润不会持久。从5月开始,沙钢大规模清理库存,赶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回笼资金数十亿元。

  “危机来了才应对,肯定来不及。但怎样才能抢在前面应对?我们的体会是,企业要发展,就要贴近市场开发产品。不研究市场,不研究国情,怎么行?”沈文荣认为,中国仍处于基础建设大发展时期,这就是国情;国家4万亿元用于扩大内需,很大部分用于基建,体现在钢材上就是建筑用线材,这就是市场。

  正是基于对国情的准确认识和对市场的深刻分析,沙钢几年前上马高端宽厚板项目时,特意保留了120万吨方坯组用于生产普通线材。这个曾让不少同行难以理解的决定,在危急时刻顿显“英雄本色”。因为长短流程结合、长材板材结合,使得沙钢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既可以生产高端宽厚板、热轧板卷,又可以生产中低端建材、线材的钢企,产品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

  当国家开出4万亿元投资大订单时,沙钢迎来良机。

  2009年1月份,沙钢对原有大盘卷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增设年产能力为120万吨的棒材生产设施,主要生产当前市场热销的螺纹钢。这一技改项目总共投入5566万元,用时仅两个半月,于3月24日一次性成功投产,抢得先机。沙钢人自豪地称:“等别人明白过来的时候,我们已经开足马力生产了,即便人家也马上转,起码也得半年以上时间,那时我们的产品早已牢牢占据了市场。”

  沙钢至今产销平衡,手里握有2300多万吨的满额订单,没有减产,没有一分钱的应收账款,全部是款到发货,彻底零库存。

  “2009年,沙钢集团将实现“三个突破”:钢产量突破2300万吨,产品销售收入突破1200亿元,实现利税突破88亿元。”沈文荣信心十足。

  原文刊于三联《竞争力》09年10期

责任编辑:单秀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