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21世纪中国经济年会(2009) > 2009年21世纪中国经济年会现场报道

北京大学校长助理经济学院院长刘伟做闭幕演讲

来源:搜狐财经
2009年12月08日12:33

  百年罕见的经济危机打破了世界的经济格局与秩序。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大潮中,中国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政府和企业将面临何种机遇和挑战?12月8日,21世纪中国经济年会在北京嘉里中心盛大开幕,齐聚各方嘉宾,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剖析。以下是搜狐财经的现场报道:

  最后有请北京大学校长助理、经济学院院长刘伟:非常高兴受到邀请参加2009年21世纪中国经济年会,也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做闭幕演讲。我今天上午有课,下课之后刚刚到这里,所以7位主报告人我听到了2位,给我强烈的印象是,从2007年6月从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的经济衰退冲击中国的经济,到现在有2年半的时间了,现在说是后危机也好或者危机冲击下的中国经济也好,我们坐在这里头有政府的官员、欧经济学家、有企业家、有政策和理论的研究者,我们聚焦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更好的摆脱危机、走出困境,实现中国经济有效的发展。我刚才看到这7位主题报告的题目是我听到的两位主讲的内容给我很强烈的印象,就是大家共同的感受,走出危机也好、解决发展问题也好,实际办法关键就是两个字的问题,就是创新,包括我们说市场的创新,包括生产要素的创新,包括产品的创新,包括管理水平和方式的创新等等,这一系列的创新是解决我们问题的根本。

  实际我们现在讨论,从美国发生的这场深刻的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来说,最根本的原因之一,从90年代以后放松了创新,我们知道,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为了解决他的所谓滞胀问题,找住了一个核心的症结,就是如何运用宏观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来降低经济增长当中的成本,怎么从而一方面拉动增长速度,一方面降低通货膨胀的压力,有一个根本途径就是不断的降息,一个降低成本,降低通胀的压力,另外激发人们的投资热情,使得人们投资成本提高,使得人们更愿意投资。所以70年代以来一直采取这个政策,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带来了很长一段时间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但是这种经济增长背后最大的代价是什么呢?不断的降息拉动经济发展,意味着不断的降低进入市场项目市场竞争的标准,是以牺牲进入投资市场项目的质量为代价,来增大进入市场投资项目的数量,以扩大需求的规模作为收益,但付的代价是降低了实现需求、支撑需求供给的质量,是这样子一逻辑。

  这种问题为什么在美国90年代以前没有引发危机?我们知道在冷战时期,美国的技术投入、科研创新力度是非常大的,冷战结束之后大量的军事技术转移到民间,转移到民用产业,这样在美国这种技术强有力的创新体系支撑下有一个结果,就是他的宏观经济调控不断的降低进入市场的标准,来刺激需求,但是实际进入市场的这些厂家技术水平和质量并不低,这样他的危机没有发生。但是我们也知道,军用技术大规模的向民用产业转移,通常是十年或者略长一点,进入新世纪,特别冷战结束之后在90年代,美国放松了他的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投入,所以到了新世纪之后,原有的技术转移大体完成,这个时候美国经济的高增长的确是主要依靠降低质量标准、增大需求规模来支撑,所以就形成了大量的泡沫,形成了需求空前的高涨,而整个供给、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的降低,形成了一大堆低质量的、高能耗的项目,引发了这场危机。所以危机最深刻的根源之一,在于创新力的递减。真正走出这场危机,从中长期来说最根本的出路也在于创新能力的恢复和提升,尤其是对我们中国。我看到前面7位主讲人,实际上是从宏观、微观,从技术到技术创新,各个方面围绕的核心命题就是怎么实现新条件下进一步的创新,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根本。

  我想讲的第二点,在中国怎么实现这个创新?在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和政策基本的价值取向上怎么支持创新?这个话题很大,我想在这儿简单说一点。要在中国实现有效的创新,在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式上基本认识上恐怕要有一个变化,要从近期的强调需求管理逐渐的转向兼顾中长期的供给管理,要从总量的需求规模的扩张,逐渐的转向重点强调结构的、质量的改善,因为创新我们知道,从熊彼特所谓的创新理论来说,还是我们现在通常概括的五个方面的经济创新来讲,实际上是中长期的事情,不是短期的,尤其是我们短期遇到危机的时候,扩大需求、刺激增长尤其要考虑到不能以牺牲中长期的创新能力为代价,如果是那样的话问题会越来越深入、矛盾会越来越尖锐。

  实际上大家知道,扩大总需求来刺激经济增长是有一定的成本和风险的,从中国目前来讲,我们现在讲的是保持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变、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这个我觉得是非常正确也是非常科学的,为什么这么讲?大家想一想,保持不变意味着什么?方向不变,程度也未必改变。为什么这么说呢?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一个是财政支出还能更加到哪去呢?今天财政赤字是按照9500亿安排,已经达到GDP的3%,这是警戒线的水平了。财政收入,这些年该动的,从增值税、所得税、土特产税等等大体都动了,下一次再减税就减营业税之类的,这是地税,等于中央请客让地方买单,恐怕要用艰苦的谈判,所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还能积极到哪里去,货币政策适度宽松还能宽松到哪里去,08年以来连续下调法定准备金率、贷款利率,我们今年新增的贷款余额预计有10万亿,比去年的4万亿增加了一倍多,存贷差接近20万亿。由此如果这轮扩大内需的措施不是迅速有效传递到实体经济中去、有效带动增长的话,很可能不长的时间里实现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滞胀的发生,所以刺激需求是有一定的约束的。并且中国就目前来讲,到底是需求不足还是供求之间的另外存在的一些矛盾的表现方式呢。恐怕我们和美国不一样,美国存在金融和非金融类的企业都没有钱,因此政府采取各种办法向流通当中注入货币、注入流动性,中国这次经济衰退带有一定的输入性,首先是实体经济出问题,实体经济出问题带来一个什么结果?实体经济相对来说不需要货币,金融防火墙客观存在,所以金融本身的风险打击并不大,金融企业的流动性又很充裕,所以在中国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货币资本市场的供求矛盾不是简单的需求大、供给不足的问题,我们的实体经济对货币没有需求或者需求相对减弱。我们的银行流动性本身很充裕,本身并没有流动性不足,美国银行和实体普遍缺钱。这种情况下中国宏观经济短期增长,如果靠单纯的增大货币投放量能解决问题吗?恐怕更多的是考虑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把这些流动性真正释放到实体经济当中去,使他有效的带动增长,当然这要涉及到一系列的体制方面的变化。

  我们说中国现在面临一个转折,从总量的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的转折,从总需求规模的扩张向结构调整的转折,从短期的刺激经济向中长期的发展经济转折,我们站在这样一个转折点上创新就尤其有它的价值。

  第三点,实现创新不光是宏观调控政策方式要有变化,关键还有一个保证宏观政策有效贯彻的经济制度要有变化。就是其实供给革命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理论政权的时候搞过,后来之所以失败了是因为很大的一个担忧,担心整个体制回落到或者是滑下计划经济,因为供给管理深入的是企业、是劳动者的成本和效率,尤其这次危机面前各国政府普遍采取了强有力的经济干预办法,在这里人们对体制就不得不提出新的思考。我想在这里指出一点,中国和西方不一样,西方是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体制下遇到了这个危机,他的危机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中国是一个市场化远远没有完成的,正在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社会,所以中国如果经济出问题,很难能归结为过度市场化,是因为市场不足导致的。所以我觉得这场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应当给予高度的关注,但是这场危机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实际上可能更大、更长远。我们可以怀疑完全市场化的这种正确性,我们可以批判私有化的这种错误性质,但是有一条,你不能动摇在中国改革市场化的目标,中国真正要用创新来解决问题,一定要坚定不移的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这个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这才叫做真正的制度创新,制度重于技术,有了这种制度创新才有我们所说的技术创新,有了这两个车轮中国才能真正的把短期的需求、长期的供给、短期的总量、长期的结构等等这些方面协调好、统一好,我想这就是我们中国摆脱危机的根本出路,我个人作出的一点思考。

  既然让我做闭幕词,我想代表主办方对今天所有参加的来宾、媒体,特别是对各位专家、各位演讲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

  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如确需使用稿件或者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892。

责任编辑:董丽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