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公司报道 > 农夫山泉VS海口工商 谁的砒霜门? > 农夫山泉与统一事件最新进展

业内人士讲述饮料行业竞争乱象

来源:金融时报
2009年12月09日10:29
  食品检测背后的无序竞争

  “砒霜门”事件爆发后,农夫山泉指称有幕后黑手操纵。对此,部分业内人士接受本报采访,讲述了业内竞争的“惨烈”及与食品检测相关的各种利益关系。

  恶性竞争“黑手”变高明

  营销专家李志起对“幕后黑手”论较为认同,他说,沸沸扬扬的“砒霜门”事件是行业恶性竞争导致的幕后黑手全程操作的可能性很大。

  “按照惯例,这种事情有关部门是不会积极主动去做的,背后操纵的可能性很大。”李志起说。

  “这几年我国饮料行业几大厂商竞争处于失序的状态,几大饮料厂商甚至不惜做起零和游戏,互相拆台、恶性竞争。”李志起说,“而且现在的公关手段越来越高明,有关方在做这个公关安排的时候,退路就早已经想好了。先弄一场误会,再出来澄清,事情就化于无形中了。”

  中国的瓶装水市场早已硝烟弥漫,李志起举了“水源门”的例子,去年和今年,饮料巨头康师傅和农夫山泉先后遭遇“水源门”事件,销售均受到重创。

  对于“砒霜门”,李志起说,“现在"黑手"的手段是很高明的。农夫山泉一直强调从始至终并没有收到海口市工商局的检测结果,这的确不符合程序,其中的缘由有关部门有必要给出解释。”

  “黑手”选择时机有讲究

  此外,李志起分析,“黑手”选择的时机也很有讲究。“按照饮料行业的规律,接下来的一两个月就是全国各大饮料厂商集中发布明年新品的时候了,现在正是饮料企业与经销商合作、洽谈订货的关键阶段。而"砒霜门"事件出来后,尽管复检合格,但还是对企业的品牌损失很大,消费者普遍"记坏不记好",经销商在订货时也会有所顾忌。”李志起说。

  李志起建议农夫山泉把这件事情追查下去,要不然以后难免再遭遇“黑手”,“如果这次事件有幕后"黑手",有企业借政府机构之手来做这个事,是很可怕的。”

  花钱消灾是“潜规则”

  此外李志起透露,目前我国一些地方的执法单位确实存在着一些弊病,“收"黑钱"的现象确实存在。”他说。

  “花钱消灾,企业都愿意息事宁人。不发达的地市、县市会存在这些现象。一些企业会有一笔钱,专门用来交"罚款"的。有品牌的企业一年被罚十几起是很正常的,每次罚款从几千到一两万不等。企业宁愿花钱消灾,也不愿意把事情搞大。”李志起说。

  “"砒霜门"这种事情最初被曝光时,相信没有哪个企业敢不重视的,肯定会在第一时间就去做沟通了。”李志起说。

  也有业内人士不认同“幕后黑手”论,一家大型饮料企业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饮料行业中“惨烈”竞争确实一直存在,但应该还不敢下此“毒手”。

  “这件事情如果是背后有人故意做的手脚,很明显已经违法了,一旦查出,后果可想而知。一般的企业不敢这样去做。”该负责人说,“农夫山泉所说的这些幕后黑手都要有证据的,这些事情只能运用法律手段去查证。”

  私底下要出“辛苦费”

  该负责人还向记者透露食品检测的程序,他说,对于工商质检部门检测出产品有问题,一般都是把这批产品召回、销毁。但这一前提是在检测结果出来后,工商部门要事先告知企业,给出处理意见。

  “如果企业的处理方式方法得当,没有给消费者及社会造成损失,工商部门就不会再发公告。如果企业的处理办法不妥,如对检测结果不管不顾或硬顶着,那工商部门就会再向社会公布,进行强制产品召回、销毁。”该负责人说。

  “按道理来讲,检测出企业产品质量有问题,很少有要求交"罚款"这一项。”该负责人说。

  对于此次事件中涉及的企业,广州市优爵食品上交“罚款”后了事,该负责人说,这不应该叫“罚款”,因为企业考虑当地的执法部门,在做出查处、化验货、没收产品时,是要动用人力、物力、财力的,企业在这方面会出一些“辛苦费”。

  “但这都属于私底下的事情。正规来讲,不可能有这个情况。”他透露。

  协商处理可减少企业损失

  在谈到一些地方的执法部门时,该负责人说,确实存在一些“潜规则”。

  “现在有些地方的执法部门、尤其是小的地方,专门有吃这碗饭的。”他说,“这种事情我们也遇到过。确实是有些小问题,如产品包装的瑕疵。但就是这些小毛病,要是按照执法部门的意见去处理,那损失就会达到几千万上亿了,但最后各方协商解决,企业的损失确实会降低许多。”

  对于农夫山泉说此次事件中从未收到过检测通知,这位负责人指出,按道理和程序执法部门是不能漏掉“告知”这一环节的。

  “但告诉的办法有很多,有可能是当地工商局只给企业打个电话,通知哪个批次哪个产品出问题。”该负责人说,“通知方有可能也不知道是企业哪个部门管,随便一个电话打到企业的任意一个部门,通知了一个员工,可接电话的员工不一定管这块业务,也不去上报。”真出了事情,在员工不承认的情况下,企业很难去核查到底是谁接的电话。

  该负责人认为,这些都是执法过程中不规范导致的。规范的做法是执法部门应该向企业发出书面通报,直接给企业领导。
责任编辑:田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