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产业经济 > 房地产 > 经济适用房乱象:侵害者和被侵害者 > 经济适用房各方评论

上海经适房:起步可圈可点力度仍要加大

来源:东方早报
2009年12月15日02:33
  至昨日,上海申购经适房政策咨询周已进入第三天。据公开披露的统计数据,三天内作为试点的徐汇、闵行两区,已接待咨询7200多户,市民对经适房之关切大大出乎有关机构的预料。

  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哑了嗓子、咨询排队也不得不放号进行——本市户籍的住房困难家庭急于改善居住条件的迫切心情已被前所未有地释放。这充分说明,市委、市政府今年以来,以空前决心和力度启动经适房“惠民工程”,抓到了点子上,非常得人心。

  据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去年提供的数据,目前本市户籍市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低于7平方米的尚有50万户,低于5平方米的仍有20万户。尤其是中心城区的“老城厢”内,住房“特困户”(人均低于5平方米的)更显集中。

  再据本市去年下半年草拟、今年6月正式颁布的“2008-2012年保障性用房建设规划”,5年内将累计筹集和建设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30万套,约2000万平方米,占同期全市住宅建设总量的20%左右,有人将其之称为“新2000万工程”。

  将上述两组数据作对照,到2012年,假定“规划”不打折扣落实到位,按现有申购标准,本市经适房(撇开廉租房供给因素)总缺口仍属天文数字。

  客观地看,上海持续多年高到离谱的房价成因复杂,上海在全国特大城市中经适房及廉租房需求(必须偿还的历史欠账)之大,是绝无仅有的。这个“绝无仅有”是困难,亦是解决问题的“希望”。经早报评论员查阅相关资讯发现,拿上海对比北京和广州,今年上海保障性住房建设虽起步稍晚,但年底前作综合考量,上海力度最大、进展最快,已出台的申购操作程序也最细。无疑,这都是最终解决问题的良好开端。

  起步可圈可点,在僧多粥少的现状下,要保持好的势头,请政府务必把好事办好。办好这项大事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关键要做到“全流程透明操作”,每道环节都能经受得住人们的质询。惟如此,类似于武汉等地的“经适房腐败”完全可以避免甚至杜绝。

  除了起步走好,再一个就是上海保障房建设的力度尤须加力再加力,特别要坚决避免再次出现半途而废。事实上,除了我们,本市各界有识之士包括部分市民家庭,也或多或少存在着对再次出现“虎头蛇尾”的担忧。在此,我们不妨回眸上海经适房一波三折的历史:

  上海“经济房工程”起步于1995年,连续数年所建成的经适房基本无人问津,至1999年被迫流产,最终将经适房、内销房、外销房全部并轨成商品房。首轮失败主因是交通不便,当年的上海缺乏现今初成网格的轨交网。

  2002年,上海经适房发展中心撤销,经适房退出“江湖”,至2005年商品房价疯涨形成强大舆论压力,政府急匆匆启动“两个1000万工程”,即1000万平方米配套商品房(主要用于世博拆迁配套),1000万平方米中低价商品房(近似于今年的经适房)。可正当住房困难市民引颈期盼之际——至2006年年中,上海“两个1000万工程”尤其是第二个“1000万工程”又悄然刹车,广大住房困难户空欢喜一场。

  进入2007年,上海房价仍在疯涨,舆论压力更大,政府有意重启经适房工程,缓解居者无其屋的尖锐矛盾,但恰在此时,各地经适房负面消息集中释放,外加部分经济学家对经适房猛力抨击,以及“经适”不如“廉租”的声音一度非常时髦,迫使上海政府在经适房起步上非常谨慎。

  去年下半年,全球金融海啸来势凶猛,在中央“惠民生”政策的催促下,整个政治与社会的话语环境大变,就保障性住房建设,各地若再犹疑迟滞,不光舆论压力吃不消,政治上也会陷入极大被动。于是东风吹开一潭“观望的死水”——在上海,因搭上世博便车,轨交建设方兴未艾,客观上为上海启动大规模经适房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地利”之便。再加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坐镇主抓,市人大、市政协对工作进度不断敦促检查,本市经适房建设由此迎来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光。

  就在早报评论员撰写此文时,“温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遏制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研究完善房地产政策措施,综合运用土地、金融、税收等手段,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最新消息公布。同时,会议对各地保障房建设提出四点明确要求。这进一步证明上海大力推进经适房建设的举措与中央最新政策精神完全契合。而且本次会议特别强调,力争在2012年基本解决1540万户(注:这里指全国)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拿此“更高要求”对照,外加世博会后上海将继续实施轨交建设中长期规划,到2012年可通车线路就达13条,营运里程可破500公里,这就意味着上海经适房建设的“地理空间”将被进一步打开,上海目前执行至2012年的经适房建设规划“已显保守”,顺应并紧跟时势变化,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偿还经适房之“民生欠账”,卸掉“历史包袱”轻装前行于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转型,上海当有更大作为。
责任编辑:侯力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