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国际财经 > 全球经济

华尔街峰会(下):后金融危机时代,期待什么?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9年12月22日07:59
  CBN记者 冯郁青

  编者按:

  11月14日,全美华人金融协会(The Chinese Finance Association,TCFA)2009年年会在纽约召开。《第一财经日报》是TCFA此次年会的独家战略合作媒体。

  TCFA于1994年在美国成立,协会现有1900余名会员,包括世界各大投资银行、基金管理公司、金融咨询服务公司的研究人员和经理,以及金融监管机构和政府部门精英和主要学术研究机构教授。TCFA致力于中美金融合作,还积极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建议。

  年会今年的主题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The Aftermath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会议内容丰富,讨论热烈。《第一财经日报》分上、下两期呈现此次会议的精彩演讲和讨论。已经与读者分享的上篇摘要刊登了美国外交委员会联合主席、美国前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主题演讲(见本报12月7日A13);今日下篇则聚焦后危机时代的经济格局。

  艾萨克·苏埃德(Isaac Souede),Permal集团主席、CEO。有50万亿美元资产,美国依然极其富有。

  我讨论的是当前的全球经济环境以及近期发展方向。

  全球60亿人口,金融危机中,3亿美国人实现了全球25%的GDP,而美国消费总额占全球的20%。

  危机之下,美国整体经济规模从原本的60万亿美元总资产降到最低点的45万亿美元,到现在是50万亿美元,损失看似庞大,但其实未必。

  从2000年到现在,如果美国经济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美国到现在本应该有约50万亿美元总资产。与最高点的60万亿美元相比,其差额来自于房地产和股市的泡沫。所以,拥有50万亿美元资产的美国,目前依然是极其富有的。

  美国能够向前发展有几个决定性因素。一个是房地产,房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不仅对经济形势,也对消费状况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目前美国地产市场抵押贷款率降低了20%~50%,整个房地产市场已经慢慢恢复至一个平衡的状态。

  另一个是就业和失业问题。到明年第一或第二季度,美国失业率会达到顶点然后慢慢恢复到一个平衡。但是,新岗位的吸收力度也会相对缓慢。美国总体失业率在未来5年之内不会回落到危机前的5%~6%。但最需要关注的是,失业率是否能降到一个平衡的水准。

  从整体增长预期看,不久的将来会有更高的税率、更保守的消费观念,而储蓄率也维持在3%~5%。美国接下来低于常规预期的增长速度是不容置疑的。

  最后我想关注中国的角色。中国在全球处于重要的位置,但无论如何,中国的经济规模都比美国小,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取代美国。中国的出口产业依赖发达国家市场,美国经济的衰退客观上体现了中国建立社会安全网的迫切性。如今,消费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值在35%左右,相比发达国家的60%~70%,中国总体消费能力需要循序渐进的增长。

  但我相信,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最大的经济个体。只要中美两国关系建立在相互合作和互相接受的前提下,全球经济复苏将加快,建立更有效率的经济基础。

  罗伯特·鲁宾(Robert Rubin)美国外交委员会联合主席、美国前财政部长

  美国经济将缓慢、波动增长

  全球正经历一场非常严重的危机,危机让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工人们和家庭举步维艰。情况从今年初开始有了明显好转,经济衰退似乎暂时结束了,甚至有增长的可能迹象。

  以美国为例,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汽车销售、房屋销售、库存这三个部分直线下降的势头已经大致被遏制,正从谷底恢复。这就排除了GDP被这三部分拖累的可能性,从而避免了整体经济被拖累的可能。这样就可以保证我们有两三个季度的上升势头。如果你看一下第三季度GDP报告,你会发现实际情况和我们的分析相吻合。但如果你再看我们的分析或者第三季度GDP报告,你会发现让经济强劲的因素都是暂时的。这样一来,我们就面临一个问题,即便我们有两到三个强劲的季度,(而我本人倾向于认为这是很合理的预期),下一步该怎么做?

  有人认为,现在强劲的股票市场可以有效地刺激之前一度萎靡的消费。而两三个季度的消费增长不仅能加固GDP的公众消费本身这一项,还能增加私人投资,公司投资增加后,现在的低迷状态就能缓解了,概括地说,它们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经济也就能有稳定的增长了。但也有人持不同的观点,认为即便已经有强劲的两三个季度,接下来仍然会是较长一段时间内缓慢而频繁波动的增长。

  我个人支持后面的观点。原因在于,尽管股票市场已经大幅反弹,眼下公众消费仍然很大程度地受到萎缩的房价、其他资本亏损以及股票市场的负面影响。失业率数据是惊人的10.2%,但实际大概15%、16%左右,如果你真的计算的话。两三个季度的强劲不太可能让失业率有太大的改观。整体经济增长不确定因素有很多,公司和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就在其中。来自公司,特别是产生劳动岗位的主要力量——中小型企业和消费者——对信用体系持续的抵触和运行过程中的障碍都是阻力。所以我认为,最可能的情况是在两三个强劲的季度之后,经济会回到缓慢、波动增长的状态,并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洪平凡(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部主任)

  怎样避免全球贸易不均衡再次出现?

  我从全球宏观经济角度,分析一下全球贸易不均衡和金融危机的关系。

  这种关系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在金融危机爆发过程中,严重的全球贸易不均衡现象起到的预示危机作用;第二,金融危机中的外贸收缩调整;第三,为防止在经济恢复期危机再次发生所制定的政策。

  什么是全球贸易不均衡?一些进口国缺乏国内储蓄、财政赤字严重,而一些出口大国有过剩的国内储蓄。属于前者的美国,财政赤字在2006年达到了一个顶峰,而出口大国中国储蓄率则达到50%左右。因此,从某种角度说,美国的住房泡沫是间接由供应国过剩的储蓄率“资助”的,这个现象可以说是本次金融危机的一个前兆。而金融危机中的外贸收缩调整,既导致了原需求国内的消费和投资下降,也导致了供应国出口产业的衰退。

  很多人担心在经济恢复中全球贸易不均衡会再次出现。这种担心出于三方面:一、包括中国在内的供应国,依赖出口实现经济增长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二、美国财政赤字在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增长——从2007年占GDP的1%到今年预计的10%;三、美国所借外债净流入量太大,约占GDP的25%,这将削弱美国经济增长的潜在能力,而美元持续贬值,还可能导致另一轮全球金融波动,对恢复不利。

  那么,应该怎样避免经济恢复中全球贸易不均衡的再次出现?

  G20峰会在匹兹堡制定了一个以增强、可持续、平衡为目标的方案。该方案中,美国同意支持私人储蓄,在中期内固定其财政赤字;供应国同意加强其国内经济建设的投入。这迈出了向更均衡的国际贸易的第一步。

  另一方面,一些专家建议再重新定义人民币价值,以减少对出口产业的支持,但这同时意味着中国必须承受经济的低增长。

  我认为让人民币升值的计划应该缓慢进行,而是辅以其他政策增加社会消费、教育、医疗保障、社会治安、脱贫、收入分配、深化金融系统的改良。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对外出口才有可能减少,同时国内经济结构有所改善,储蓄率才能降低,公众消费所占份额才能增加。

  还有一些人建议大幅整顿国际储备系统,以超主权货币来取代美元的主导地位。他们认为使用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作为国际主导货币,都可能会带来很多问题,甚至会深化全球贸易不均衡和引发全球经济不稳定。我多年前支持这种观点。但是,尽管它在理论上能避免上述缺陷,操作上还没有成功过。实际上它可能会对国际贸易运行和金融系统造成麻烦。

  另外,美元的主导地位也可以看作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同时其他大国也没有准备好把本国央行货币换成其他货币。(感谢纽约大学周相宇、王紫东、杨方曦的贡献)

  约瑟夫·卢普顿(Joseph Lupton),摩根大通高级经济学家

  经济会增长,但不会像预期的那么多

  当前我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是,怎么看当下的经济形势?我们处于什么境地?如果说过去两个季度经济取得了增长,什么是这种增长的真正原因?这种增长的可持续性怎样?

  金融危机爆发至今,金融市场形势已经有所改善。政府采取了大量的宏观财政和货币政策,包括采取财政扩张刺激政策拉动内需,采取货币政策提供流动性供给。政府充当了信贷提供方和消费者两种角色。

  各种迹象表明,金融市场情况有所好转:分期付款利率明显降低,信用市场贷款门槛有所放松。实体经济层面,内需下降的趋势有所缓解,恢复迹象将在明年年中体现。

  问题在于经济恢复的可持续性。库存一般周期可达12个月,所以可能要到明年第二、三季度,才能从制造业的复苏看到经济明显增长。而制造业的复苏是整体经济恢复的基础。制造业复苏将有利于促进就业率提高,并带来国民收入的提高。

  展望经济形势,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有可观的GDP增长率,资本消费的水平太低,经济增长率不够覆盖资本累计的损失。目前公众财富比顶峰时期降低了10万亿美元,这降低了公众消费,这种损失主要是由资本价格下降所导致。不过,好在已经企稳,会有负面影响,但不至于影响整体趋势。

  从中期看,尽管经验显示经济下降越多,反弹就越猛,但我们预期,经济会有增长,但不会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多。其中,银行业的恢复可能更艰难,而且估计失业率在2011年初前不会低于9%。

  一些长期问题,例如财政赤字、工作人口比例等问题,对GDP增长可能有负面影响。财政赤字如不有效控制,可能会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一些国家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对成年工作人口的依赖性在增加,比如美国和中国。

  理查德·拉姆斯登(Richard Ramsden),高盛全球投资研究部主任

  美国银行业:流动性危机已大部分解除

  我想从资本和流动性方面,谈谈金融危机这段时期银行业的变化。我要强调,现在,这两方面都处在这段时间以来的最佳状态。损失惨重,但却快要渡过这次难关了。

  美国信用方面总损失约2.6万亿美元,相当于10%的贷款出现了坏账。相对于日本10年的修复期,美国可能只需要3年。好消息是,这2.6万亿美元的坏账中,1.6万亿已经被识别了。同时,银行业这段时间累积的资本也相当可观。美国的银行系统正在以近50年来最快的速度累积资本,大家都目睹了证券价格的上涨。

  资本流动性的占有也处在其最佳状态。因为美联储在短时间内注入1.35万亿美元的现金,而且银行获得大量来自顾客存款的现金流入。至此,来自资本流动性的危机已经大部分被解除了。

  在资本和流动性危机缓解之下,有一个问题是,银行用大量的现金在做什么?

  金融危机以来,银行发放贷款总量以每年7%的速度收缩。答案是,银行业把现金投入到流动证券,获取相对高的回报率。因此,之前危机中出现的由于贷款收缩利润剧减的现象没有发生。这样,银行业并没有垮,足够的资本正在被累积,以弥补之前贷款方面的损失。

  从过去两年来说,美国银行业碎片化(集中度不高)的程度在下降,业务更集中在一些银行,它们掌握了更多的客户存款,及其带来的利润。有三家银行迅速崛起:Wilson、JP Morgan和PMC,这三家银行在资本、流动性以及盈利方面都有突出的进步。

  美国银行是否应该由几家大银行占据主要市场,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但相比其他国家,美国银行业仍然很碎片化。

  对于以后的银行业监管趋势,我认为有四种情况会发生。一是银行业被强制要求占有更多的资本(才能维持运营);二是资本流动性的要求会更高,比如银行会被要求有一定量的现金在库;三是监管可能导致一些机构对业务的参与减少,特别是那些高风险的机构;四是有系统性意义的银行可能会受到额外监管。

  周浩:美联储高级经济学家

  从微观入手,研究金融系统风险

  我要讨论的是金融机构的系统风险。以下内容全部为个人研究,与美联储无关。

  研究系统风险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以宏观为中心的方法;二是以金融行业为中心的微观分析法。

  宏观分析法是传统方法,认为金融行业是附加在宏观模型上的,不管经济好坏,金融都会起放大作用。

  但这种方法有三个缺点:第一,它假定各金融机构间相互独立,银行之间没有交流;第二,它使用线性模型,二次导数总为零;第三,它研究了金融机构对突发事件的可能反应,但在宏观背景下意义不大。另外,各公司被视为没有差异。

  我支持微观分析法。这个方法强调金融机构间的相互联系。目前我和我的同行们有三种分析角度。

  第一,CoVaft Adrain,它帮助分析在已知其他机构、整个行业和经济体表现的情况下某金融机构的系统风险。

  第二,Distressed Insurance,尽管实际上金融机构没有保险,这个模型假定在实际操作中风险可以量化,从而研究金融机构对潜在利润和风险的取舍度(即杠杆大小),并把为规避风险而付出的资产成本也量化。

  第三,Shapley Value,在博弈论基础上,每个机构个体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取决于这个行业内所有其他机构的作为。

  微观分析法建立在机构相关性、默认风险几率和机构规模这三个参量基础上。由此我们研究出一个“系统风险指数”。根据该指数,我们统计出“系统重要机构”,并研究得出,花旗银行和高盛银行的风险(潜在亏损)比美国SCAP(监管资本评估项目)的数值要高。由于SCAP采用了宏观分析法,忽略机构之间的关联和某些机构的系统重要性,得出的结论和微观分析法相差很大。
责任编辑:钟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