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顾问“操盘”不利 华润信托遭遇官司
受托资产不足2年缩水逾六成,专家表示,让投资者了解市场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 本报记者 张艺良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受托资产缩水逾6成。投资者一怒之下直接将华润信托公司告上法庭。无论案件的最终定论如何
。机构和投资者这对原本应该互惠互利的关系为何最终却对簿公堂?矛盾的背后留给人们的是教训,更是启迪。本金缩水6成 投资者怒而上诉
2007年10月29日,上证指数以5641点开盘,收于5748点,当天涨幅过百。就在那一天,一款名为“深国投·鑫鹏1期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被正式推出。此信托计划的首次认购金额门槛为100万元,封闭期为6个月。如今深国投已经更名为华润信托,而曾经推出的这款产品却在两年之后遭受了诉讼。
2009年12月,深圳福田区法院接受了一场由几名投资者发起的诉讼。据了解,几位投资者都以100万元认购了鑫鹏1期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但目前的净值仅剩下了不到40万元。上述诉讼人士认为华润信托在签订资金信托合同时有严重的欺诈行为。同时其在管理信托财产和监督过程中有严重失误。
据相关媒体的报道,4名投资者的代理律师卢某认为,鑫鹏1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仓位违反了合同的约定,同时华润信托作为受托人,没有止损制度,没有尽到其应尽的责任。此外,还有人质疑,鑫鹏1期的投资顾问在操作中存在着满仓操作,高买低卖的行为。并且在股市出现反弹行情时“踏空”。更有人说,其投资顾问在炒股比赛中利用信托计划财产进行利益输送。
投资者状告信托公司,这在中国的私募发展史上实属罕见。而被告又恰恰是国内目前最大的私募信托平台——华润信托。因此此案备受关注。据了解,华润信托曾发行了国内第一只开放式集合信托计划,而目前其旗下有80多只阳光私募基金.
面对此次风波,华润信托迅速地出来对此事件作出了表态。华润信托证券投资部信托经理何特在公开场合表示,信托产品的亏损,主要是由市场环境和投资顾问的投资风格和策略导致的。
华润信托表示,由于2007年底爆发了全球经济危机,证券市场出现大幅下挫,各类证券投资产品均有比较大的程度的亏损。而在这期间,华润信托已经从信托管理和维护委托人利益出发,向该投资顾问发出多达十几次的风险提示和止损提示,已经尽责。
同时华润信托还表示,在认购风险申明书中已经明示“信托计划不承诺保本和最低收益,具有一定的投资风险,适合风险识别、评估、承受能力较强的合格投资者。”因此其认为在签订合同时不存在欺诈行为。而对于投资顾问的操作行为,华润认为,信托文件没有限制信托计划的仓位比例,证券业是该信托计划的主要投资标的。
有专家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现在市面上的基金大多为信托制。尤其是私募基金都是由投资顾问这么一个形式的公司来具体操作的。其实和投资者发生直接关系的就是这个直接投资人而非信托公司。但是由于在发行,监督等方面互相存在着责任关系,因此会产生此次的诉讼纠纷。
何特表示,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投资顾问在炒股比赛中利用信托计划财产进行利益输送的事实。而作为信托计划的受托人,不可能知道信托计划财产以外的所有情况。他同时表示,如果有证据证明因投资顾问违反信托文件约定造成了信托计划的损失,将会向投资顾问追偿。
投资者教育“迫在眉睫”
理财产品遭到投资者的质疑、质问乃至诉讼在业界已经不是罕见的事情。随便登录一些关于理财产品的网站,就会看到诸多投资者的抱怨。其提出大概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亏损或盈利没有达到宣传的效果。但是,一般能具备发行资格的金融机构都是信誉较好的,为何这样的问题依旧会在投资者和发行人之间频繁出现呢?
有专家对记者表示,这主要还是因为双方在沟通中出现隔阂。这一方面是由于理财产品的设计都比较专业,另一方面,一般条款很复杂,大多的投资者其实并不会仔细看这些条款。
确实,就像最基本的股票开户。大多数券商都会做一些风险的调查,但关于其中涉及的具体问题,大多投资者只是草草做了选择,而没有仔细的思考。当然,这其中包括,投资者没有足够的经验理解所谓的风险到底会有多大。
纵观现在的理财产品市场,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集合理财等等品目繁多、基金一对多。面对众多的理财产品,那些基础薄弱、甚至为零的投资者应该如果选择,才能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呢?
好买基金研究员庄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般的产品都有说明书,投资者之前一定要花时间去仔细阅读,将尽可能多的不理解的问题咨询相关人员。而不要只关注盈利多少。同时,还可以咨询现在市面上的一些研究机构,因为他们毕竟比个人投资者来的专业。此外,投资者在咨询这些研究机构的时候,可以关注他们研究的方法,从而加强自身的判断。庄正告诉记者,目前的研究一般会从公司的过往业绩、平台、投资顾问的可查性业绩以及流程这四个维度去考察。
伴随着创业板开闸,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新兴业务面试,我国的监管层正在持续不断地加大了对投资者教育这块的投入力度。在创业板开户时,各券商就会有专门人员提醒投资者,关注风险。各大媒体也在反复呼吁新业务,新产品的利益与风险同在。同时记者还发现,近期如工行等一些银行也在利用自己的广阔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投资者教育活动。
专家认为:任何一种产品的面世都会伴随着这样一种推介和被认知的过程。只有当产品被充分、透彻的认识后,才能意味着其的成熟。同时,当更多的投资者更了解市场,变得理性和成熟时,整个资本市场才会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