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 央行2010年首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 相关评论

存准率提高并不表明政策改变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0年01月15日16:17
  1月12日晚间七点左右,央行突然宣布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一消息不仅给当时正在交易中的海外资本市场带来震动,同时也让1月13日的A股市场出现了大幅下跌。

  无须讳言,此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超出了市场预期,这是股市大跌反应的最根本原因。之前市场普遍预期最早也要到到春节前后,央行才会去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所以政策执行时间上明显超前。此外,从上周四开始的央行两次央票发行中,票据利率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调,再算上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正可谓是“三枪”拍案惊奇。密集的调控措施不由得让市场担心货币政策会出现转变,由此恐慌情绪才会让资本市场震荡加剧。

  当然,资本市场对于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反应往往会过头,此次也同样不能例外。对于2010年的货币政策选项,笔者认为央行其实只能在刀刃上行走,也就是在调控政策手段的松与紧、调控力度的大与小之间谋求谨慎平衡,但真正要实现政策平衡的难度却极大。其中的要害就在于,国内调控当局的政策推行受制于多重内外部复杂因素,由此决定了单兵突进式的货币政策方向调整根本不具有可行性。

  央行之所以在年初就连打“三枪”,直接原因在于当月信贷数据的激增。之前有报道显示,新年伊始每天的新增贷款都在千亿元以上,由此导致第一周新增贷款规模就达到了6000亿元。据此推算,一月份的贷款规模将必然突破万亿以上。而市场测算,全年信贷规模不过6、7万亿左右,这样整个一季度极有可能放出全年一半左右的贷款规模。而这一点违背了调控部门所谓“平衡信贷”供给的政策意图,由此才会引发了看似激烈的调控措施出台。

  但是从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看,央行收紧政策措施更像是一种行政履责的姿态,而并无法改变市场内在运行的逻辑。事实上,年初贷款放量不仅仅是一种“惯例”,更具有基本的经济逻辑支持。推动贷款放量的主因并不在于信贷供给方的银行,而是在于信贷需求方的工商企业。工商企业的项目投入、资金运行以及财务报表核算都是以公历年份为基准的,由此导致每年四季度特别是年末,往往多是工商企业相对的收缩稳定期,而到了年初企业则会重新进入到投资扩张阶段,由此对资金市场的需求极为旺盛。而商业银行只能配合企业信贷需求,却无法改变企业自身的运行规律。以此观察,央行的密集调控政策更像是被动应对之举,并非意味着宽松货币政策的转型。

  在此我们不妨来做个相对具体的预测,如果一月份信贷规模能够随着调控措施而回落,那么至少到农历春节之前,将不再会出现货币政策的收紧措施。因为春节前是中国人特有的供求消费旺季,由此导致货币资金投放规模存在天然的刚性,调控部门是不可能逆此规律而动的。由此而言,提前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也就只是在时间上从春节左右提前到一月中旬而已,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本身有任何根本性变化。而这一判断逻辑同样可以放到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上,比如加息。如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要受制于商业逻辑一样,加息则要受制于海外市场政策变化。如果中国选择在美国等市场加息之前率先行动,那么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会明显加大,热钱的涌入会造成更大的通货膨胀冲击。问题在于,通胀本身正是央行加息所要应对的目标,如果由此而通胀出现,就意味着目标和结果之间出现了错乱,这一矛盾同样并非单向调控政策所能够应对的难题。

  存款准备金率突然上调,资本市场的暴跌走势放大了其影响。实际上,在2010年,货币调控当局的抉择痛苦要远比股市下跌还要大,如何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之间取得平衡,又如何实现“连续性、稳定性、针对性、灵活性”之间内在矛盾的统一,货币政策的调控艺术难度在明显加大。单向的货币调控思维并不适用,同样的,对资本市场趋势的单向判断,无论是极度的乐观或者悲观也并不足取。
责任编辑:董丽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