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产业经济 > 房地产 > 政策风向渐转 楼市又到调整时? > 楼市政策调整评论

调控声急 投资客出逃地方政府力挺自住房

来源:南方日报
2010年01月26日10:28

  1月12日,央行出乎意料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表明政府即使2010年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依然可以收紧政策,上调准备金率。担忧的情绪开始波及国内一线房地产市场,近期京沪杭开始不同程度地上演投资客出逃的现象。而有意思的是,面对政府严控房价的决心,地方政府的态度显得暧昧不清,有些地方政府重点支持自住和保障型住房。

  京沪杭:投资客出逃

  从南至北,资金从楼市迅速撤离的景象随处可见。江浙的一线城市一向被视为“温州炒房团”的发家之地,他们对政策的敏感度也显得“高人一筹”,在越来越严厉的调控措施下,“退房”的风潮开始集中上演。

  自去年年底,楼市收紧的风声在市场上传开之后,杭州的市场立即掀起波澜。而到了一月份,退房浪潮越来越凶。元旦假期后的第一天,1月4日当天退房高达43套,光这一天的退房套数,就要高于余杭区去年12月份全月退房的总和。

  1月15日,杭州市房管局主办的杭州透明售房网显示,杭州主城区单日退房21套,其中,去年被热炒的杭州钱江新城区块的赞成太和广场当日退房18套,另外,杭州经济开发区的之江铭楼和朗诗国际街区退房为2套和1套。

  上海楼市的动静则更大。在去年易居中国发布的上海豪宅市场年终报告中,一位匿名的买家以9100万元天价买下了“古北臻园”一幢700多平方米的别墅,而按照其471.29万平方米的地上面积来计算,成交单价高达19.3万元,超越了汤臣一品,登上了上海豪宅榜的榜首。仅仅不到4个月,该买主已经将价值近亿元的房子退掉。更冷清的是二手房交易。来自21世纪不动产上海区域数据监测中心的最新门店调查显示,1月上半月上海各板块的二手房成交量较去年12月上半月有5成左右的降幅,并且在失去交易量支撑的情况之下,愿意做出价格让步的业主正在增加,幅度也从原先的3%至4%加大至10%左右。

  在北京,新房的交易量也连续四周走低。协成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1月上旬期房商品住宅总销售签约套数为1321套,环比下降30%。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的数据显示,新年过后的最近两周,二手房挂牌量开始增加,可售房源数量逐渐上升。1月上旬平均每天新发布二手房源比前一周增加了23%。

  地方政府态度模糊

  就在中央政府密集出台一系列楼市调控政策,楼市逐渐转冷之时,不少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土办法”却惹来争议。

  2009年12月25日,就在中央释放严控房地产价格的信息仅仅几天之后,南京市政府出台“20条新政”。规定南京市2010年将继续支持群众自住型和改善型购房。凡属于自住型购房的,购买普通住房,给予房款总额0.5%的购房补贴;凡属于改善型购房的,给予房款总额0.5%的购房补贴。

  继续出台政策扶持房地产行业的地方政府还包括杭州。杭州市政府在1月9日出台《关于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意见》规定,在杭州市区首次购买140平方米以下的普通住房,享受房款总额1.3%的购房补贴;在市区仅有一套住房,在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出售住房,并重新购买普通住房,享受房款总额1.3%购房补贴;因房屋拆迁(含危旧房改造)选择货币安置的,在市区购买普通住房给予超过货币补偿款部分1.3%购房补贴。

  有专家分析,这些政策明显和中央调控房地产精神相悖。

  两天之后,北京市政府开始表态支持保障型住房。该市住建委副主任、市住房保障办公室主任王成国在“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发布会”上透露:2010年,北京市保障住房的建设规模将大幅提高,1250公顷的住宅用地将用于保障住房的建设。同时,还将启动210亿元的公积金贷款用来建设、收购包括经济适用住房、公租房在内的保障房。

  楼市背后是利益博弈

  经济学家向松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的退房风波以及投资客撤离楼市,原因还是要归于连续出台的政策改变了市场的预期,观望情绪浓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观望的情绪,出现预期的改变呢?这次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导致效果非常明显。根据市场分析,真正影响投资者买房的因素有两点,一个是首付的成数,这对资金需求量的影响非常大。第二个就是利率,就是你还款多少。”

  浙江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赵杭生在接受外界采访时也认为,“有关房地产调控的新政策刚刚出台,后市不明朗,购房者信心不足,大家都在观望,这是首要原因。”

  而对于一些地方政府执行政策打折的现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表示,这与我们目前的财政体制有关,如果收紧了房地产市场,“地方财政中占百分之五十的土地财政怎么办?”显然,目前仍没有找到根本的解决办法。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指出,房价问题折射出的是中国住房制度问题、土地供应制度问题和金融制度问题。在土地供应制度问题中,最主要的是解决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问题。“土地成交的天文数字、房价的猛涨不过是表象,背后有局外人所看不到的利益链条。以往的调控政策之所以一直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原因在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博弈”。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胡剑龙

  

责任编辑:李瑞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