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 2010全国两会经济报道——富民富国 > 2010全国两会经济报道最新消息

教改首要的是要“找魂”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年03月09日00:43
  蔡达峰是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蔡达峰反复强调,最优秀的大学是最能够坚守教育本质的大学,而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民族的后代。

  也正因此,他对刚刚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下简称“《规划纲要》”)建议:应该更充分地体现国民教育的思想,不能因为其它的命题而冲淡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蔡达峰说,教育是要坚守的,这可能要牺牲一两代人,要他们讲奉献,否则我们的后人就要倒霉了。

  1.“《规划纲要》应成为时代精神的引领”

  《21世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征求意见,你对之有什么样的想法和建议?

  蔡达峰:来北京之前我又看了一遍《规划纲要》的文本,应该说在教育理念等方面,进步是有的,但我个人认为,《规划纲要》中对国民教育的理念体现得还不是很完整,不充分。作为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核心应该围绕着国民教育来做,这个命题应该作为主线。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我们民族的后代,其核心是使这一带人具有共同的文化基础,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知识能力。《规划纲要》应该在对我们这个时代国民素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教育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知道要发展什么了,而后再进行教育投入,多办些学校等等。

  《规划纲要》在目标部分提到了国民素质,但没有从本质上进行梳理。说今天的教育有哪些问题,实际上是在问国民素质有哪些缺失,学校在发挥教育作用方面还有哪些不够——教育是对时代的反思,而且不能等到高等教育普及了才谈到合格公民。现在的教育就没有一点可以担心的地方么?这个规划管到2020年,那时候现在的小孩子差不多成年,所以规划要管一代人的问题,学校的、社会的教育会在人的身上留下时代的烙印,这当中就可能会有非常严重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自私等等。

  这就是为什么温总理再三强调,没有一流的教育,就没有一流的国家,因为这就是一个国民素质问题。我们不能再让下一代还像我们一样在金钱、物质利益面前处于如此焦虑的状态,这就是教育对民族的责任。《规划纲要》是让公民来思考,你的人格是否有缺陷,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共同给下一代更好的发展空间。

  《规划纲要》不光是一个政府的文本,它应该指出当下的问题,引起对社会的思考。你不指出当下的问题,怎么能够知道发展的方向?怎么能够在这个时代来诠释“社会主义接班人”、诠释“好的公民”的概念?否则教育除了一个概念以外,留下的就是一堆杂事,始终与受教育者无关。教育是有质量的,我们自己是有不足的,发展最重要的任务是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有什么不足,我们能否用十年、十五年的时间来解决一些问题,缓解自身的焦虑,得到更好的人格?这些在《规划纲要》里都应该有更充分的体现,它应该成为时代精神的引领。2.走规模扩张要谨慎

  《21世纪》:这次《规划纲要》提出了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包括高等教育在内。你对此怎么看,当务之急应该发展什么?

  蔡达峰:《规划纲要》提出了一些指标,比如高中毛入学率达95%,大学毛入学率达40%,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在我看来似曾相识。上一轮的规划就是在说这些事情,然后引发了非常有影响的对于大学扩招的讨论。这个数字很大,对高等教育来说将来大学生的数量要翻一倍。

  办学的核心是质量,质量的保证就在教师。

  所以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数要翻一倍,教师在哪里,有多少?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师资问题的核心首先是规模。今天中国教育的质量如果说还不高的话,原因也很简单,我们的教师是不够的,相对于学生的规模来说太小了。学生如果扩招的话,教师也一定要扩招,否则质量是不会有保证的。《规划纲要》也讲到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但就是没有教师队伍规模发展的指标,我认为这个一定要补上。

  办学靠的就是老师,造楼啊买设备都是外在的,但好老师不是说来就来的。学生多了,教师跟不上,师资马上就被稀释了。我的基本判断是,《规划纲要》提出的未来中国教育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基本上是一个储备和提高教师水平的阶段。因为中国现在拿不出一个现成的高校师资队伍,必然要从现有的高校毕业生中逐步积累,如果以现在的师生比同步翻一倍,将来有一半的教师都是年轻人,这就是规划应该注意到的中国教育的国情。

  在这一情况下如何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不是下降,是个艰巨的任务。如果未来这段时间能把师资队伍夯实了,再往后中国教育的发展就有力量了。持续走规模扩张的道路是国情需要,但这意味着我们国家提高教育质量的难度比其它国家要大得多,他们的师资不断在储备。而且越是发达国家,财力充沛,他们的师资力量是全球性的,我们的师资是国家性的,最多是区域性的,我们不可能从世界各地招聘来大量的大学教师。如果需要这么多教师的话,就先不能把钱乱用了,因为人力资源是市场配置的,只有世界水平的工资,才能吸引到世界一流的师资。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如果要达到规划的规模,开销是巨大的,我们是否有足够多的财力储备?

  3.“《规划纲要》没有引导大家去讨论教育的本质”

  《21世纪》:教育去行政化是这次“两会”热议的话题,也是人们一直关注的一个老问题。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你对此是怎么看的?

  蔡达峰:我觉得大家过于关注这个事,冲淡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规划纲要》引起社会的热议,很多是在这种方面,包括大学将来怎么招生,高考分多次考还是一次考,校长该不该设行政级别等等。这反映了当今对教育的认识没有把握住本质,《规划纲要》也没有引导大家去讨论教育的本质,而只是在讨论一些教育的“附设物”,表面的一些东西。这都是办学的问题,不是教育本身。一个国家教育发展得好不好,不取决于是办了四所还是五所世界一流大学,国民素质不是靠这个来提高的,而必须要给人一种良知。我们中国的文化中,包括官本位意识,包括财富意识,都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意识当中去了,《规划纲要》是不能引导大家去关注这些的。

  办学校和教育不完全是一回事,实现了国民教育质量的才是好学校,实现不了对民族是有损害的,教育也是能误国的,这就又回到原来的话题了。

  《21世纪》:这次教改比较重视教育均衡的问题,这也是国家在多个领域都很强调的社会发展目标。而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背后,大家发现了行政之手,行政力量比较多地介入了教育事务,甚至影响了教育资源的分配,所以才把这个问题提出来。

  蔡达峰:对,但不光是这个原因。教育去行政化我不反对,我比较遗憾的是它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貌似核心的一个问题。按照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办好一个有质量的学校,尤其是大学,应该按照学术规律来招生,组织教师队伍和办学,这个世界高等教育有着近千年的实践了,我们常提的现代大学制度,其核心就是按照学术规律来办学。从这一点上说,其它的因素不能成为培育人的重要因素,包括行政力量,也不能,这是基本原则。不能通过行政程序,通过行政力量来决定学校的所有事务。

  中国的特色就是公办学校性质上都属于事业单位,义务教育学校全部是事业单位,大部分的高中和大学都是。其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人员管理参照行政系统,在此基础上加上了一些行政的级别,这本质上也是一种事业单位管理。这方面国企就是一个很明显的参照,慢慢通过政企分开,走向法人化,老总的行政级别也逐渐淡化。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事业单位改革则刚刚开始。但是级别往往决定了一个单位的社会地位是怎么样的,级别也是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一个主要的标准线,框制着很多人的身份和利益。校长拿掉行政级别是好的,但没解决问题,他的职责没变,他管理的这个单位仍然是按照级别在运作的。

  《21世纪》:你是从学校的单位属性来讲的。但是行政力量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各种形式的评级,再根据这个来拨款等等,这可能是去行政化更迫切的问题。

  蔡达峰:这就是《规划纲要》里讲到的几个体制改革之一,我们上一轮教育改革就有提到,说穿了就是投入体制或曰拨款机制的改革。中国的教育是政府在办,现在从上到下都在思考:我这点钱,怎么来把教育办好?

  社会力量办学还在鼓励阶段,在整个格局中还没有很大的比重,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各种不同性质的学校共同发展,教育从体制上讲也应该是多元的,而且都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假定有一个社会力量,就是想办好教育,它都没有很好的办学环境,这是一个很大的悲哀。当然财政拨款未来很长时间内是主要的力量,但是不要以为只有政府才能办好教育,要给其它想办教育的力量创造良好的机会,在现有的学校体系下让各种学校发挥更大的主动性,能处理好自己的事务。

  去行政化要有一个具体的说法,否则容易产生很多误解。去行政化到底想做什么事,是不是有一个校董会就能解决问题?如果校董会又是政府官员组成的,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4.“大学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21世纪》:无论如何,高考招生制度还是大家关注的重点。能否谈谈你对此的想法?

  蔡达峰: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教育和文化的关系。教育应该为社会创造一种文化,社会的文化也会影响教育。招生改革到底想做什么事情?目的是什么?这是很重要的指导思想。如果仅仅局限于生源的竞争,可能它对社会的影响、对青少年学生的学习产生偏差。

  如果从社会影响来说,招生改革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这是评价改革成效的标准;二是要保证公平,尽量减少特殊招生和限制性招生,申请入学的机会要充分开放;三是充分发挥大学的主导作用,让大学按照自己的人才培养标准来选拔人才。招生是大学最重要的权利之一,让大学按照学术规律来办事,减少其他因素包括行政力量的干扰,大学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政府监督指导就可以了。

  《21世纪》:现在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在不断扩大和深化,但大家发现,这些学生不经过自主招生,凭实力也能被各重点大学录取,自主招生似乎没有发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作用?

  蔡达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在的高校缺乏个性,选才标准也比较单一。但是自主招生

  改革应该进行下去,否则久而久之大学就没有自己选拔人才的能力了。

  社会上有各行各业,其中一种叫做大学,就说明大学是有其社会责任的,大学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要承担社会的压力,大学的看法应该和行政的看法、企业界的看法不一样。积极的学校,自己应该能够分析社会,但不会把抱怨传递给别人,教师也是如此。
责任编辑:董丽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评论排行

总理网上问民意

[提要]亿万网友通过一个个跟帖和留言传递着网络民意,而总理也从这数以百万计的跟帖留言中看到了“信心和力量”…[进入专题]

[住房]住房公积金应该应该需要改革了,不能让建筑房产业独享利益…[详细]

[就业]现在每年的毕业生都逐年增长,我在刚上大学就感到了压力…[详细]

手机关注2010年全国两会

[提要]等车时、睡觉前…手机wap.sohu.com(免费),随时随地关注两会进程!为您提供最全面的提案,发评论,提问题…[进入专题]